趙王遷為何要自毀長城殺了李牧?

比爾吉沃特養爹人


趙國自“長平之戰”失敗之後,在國力大不如前的情況之下,依舊能抵擋虎狼秦師的數次滅國戰爭,李牧可以說是功不可沒。李牧數次利用其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抵擋了秦國發動的一次次的滅國戰爭。但是李牧最終卻因為趙王遷誤中秦國的反間計被趙王遷殺害,那麼趙王遷是真的看不到李牧的作用嗎?我認為不是這樣的,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你會發現,趙王遷殺害李牧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如何會這麼講呢?原因如下:


  • (一) 在趙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之下,趙王遷做此決定也在情理之中;

那麼咱先來看下趙國當時是處於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然後再來分析李牧之死。我通過閱讀史料可以大致的將趙國當時的社會環境總結為以下兩點:

  1. 趙國民風彪悍,奉行“不服就幹”的處事原則,歷史上曾數次爆發政變;趙國地處中原與遊牧民族的中間連接地帶,長期與西北遊牧民族戰鬥混居,其國民受周禮影響較少,反而受遊牧民族的影響較大。所以當時的趙國國民民風彪悍,俠義之風盛行,趙民奉行“不服就幹”的處事原則。下至百姓,上至王孫,一向如此。尤其明顯的就是對趙國造成毀滅打擊的“沙丘之變”,廢太子趙章為搶奪王位發動政變,公子成、李兌等人率軍趕來鎮壓,殺死趙章之後,一不做二不休的還將趙武靈王困死於沙丘宮。後來還發生了三朝元老廉頗一怒之下率軍兵變之事: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頗將,攻繁陽,取之。使樂乘代之,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史記·趙世家》

以上事件在趙王遷的內心裡留下了陰影,君主與臣子之間產生了信任危機,信任危機的產生,就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這就為之後李牧之死埋下了伏筆。

2. 趙國末期朝堂佞臣當道,君主也並非明主;縱觀趙國的歷代君主,趙武靈王可以算是創業之主,雖然後期出了些決策性的錯誤,但是好歹也創下了一片基業。趙惠文王可以說是守業之主,在澠池之會上依靠藺相如好歹也表現的可圈可點。再到後面,趙孝成王一系列的操作,長平之戰慘敗,趙國國力跌落谷底,趙王遷就更別說了,昏聵透頂。

再看朝堂之上,郭開之流受到重用,守舊勢力當道,使得一代代忠臣良將被排除於權利中心之外。朝堂昏暗,庸主佞臣,為之後趙王遷中計自毀長城提供了條件。在趙國當時的這種社會背景之下,可謂是君臣離心,佞臣當道,良將李牧生在這個時代不得不說也是他本人的一種悲劇。

  • (二) 李牧之死也尤其自身的內部原因在裡面;

李牧最終死於“不尊君命”,為了當時大局著想,未遵從君主命令,導致了自己的滅亡,總結李牧自己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兩點:

  1. 性格高傲倔強,寧折不彎;有才之人多半會恃才傲物,假如李牧是一個有才能並且還會見風使舵的人,那麼我斷言他不會遭到殺身之禍,但李牧恰恰不是一個處事圓滑之人。當年他在雁門關抵擋匈奴之時,他施行的是“休養生息,伺機而動”的戰略,國內眾臣和趙孝成王對此表示不認可,催其與匈奴交戰,李牧仍不為所動。趙孝成王感覺很沒面子,將他換掉,但新上任的將領對匈奴作戰頻頻失利,逼得趙孝成王拉下老臉去求李牧繼續走馬上任,鎮守雁門關。李牧直接託病不去,直到趙孝成王認可李牧原來的戰術之後,才再次走馬上任。

這麼搞就讓君主很沒有面子了,雖然表明上君主沒有怪罪他,但內心無疑是非常不爽的,當君主看著你不爽的時候,那肯定是越看越不爽,加上低下大臣一忽悠,就容易釀出禍事。

2. 李牧手握重兵,具備割據一方的實力;據史料記載,李牧當時在雁門關抵抗匈奴之時他是獨立自治的。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史記》

這樣長期就會養成“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習慣,再結合他的性格,就為之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假如他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邊關小吏也就算了,但他手下有一支可以“殺匈奴十餘萬騎”的王者之師,且手下士兵多願唯他之命是從。在這種情況之下,朝中君主的內心必定時刻提防著李牧,哪怕一點點的風吹草動都會讓君主的內心極度忐忑,為之後李牧之死做足了鋪墊。

時針總結

在趙國末年之時,趙王遷在面對強秦的一波波進攻,他內心定是無比焦慮的,他一方面懼怕秦國的進攻,另一方面又懼怕李牧的背叛,此刻的趙國已如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經不起半點的風雨。在聽到寵臣郭開的讒言之後,他為求穩妥做出替換李牧的決定。假如李牧和當年的廉頗一樣,服從君命,事情也會存在些許轉機,最起碼不會被殺。但李牧卻遵從了自己的內心,選擇了“不受君命”,這讓本身就懷疑他的趙王遷才痛下殺手,李牧也失去了保全自己的一次機會。


李時針的時針


趙遷為什麼要殺李牧呢?

如果是明君當政,那碰到一兩個奸臣,不會出太大的事;如果是昏君當政,那碰到一兩個忠臣。不會出太大的事。

如果一個忠臣,身處昏君和姦臣的雙重夾攻之下,那就一定會出大事。不幸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1.1個昏君+2個奸臣。

有的昏君吃喝玩樂,有的昏君吃喝嫖賭,趙遷就是這樣一個昏君。他在位的時候研究的主要問題:賭博如何贏錢,如何玩弄女人,朝政他是根本不理的。不過這不重要,如果能重用身邊的賢臣的,他就還有救。

不幸的是:有個忠臣李牧他不用也就算了。還重用了兩個奸臣。

奸臣1:人貓:郭開。

趙國的丞相郭開外號人貓,意思就是說他像貓一樣兇殘,也像貓一樣很討人喜歡(這裡指的是被趙王喜歡)。郭開和李牧之間曾經是有過一段蜜月期的。因為郭開知道李牧是趙國的長城。

所以在前期李牧抵抗秦軍的時候,郭開是出了力的。但是當他發現自己並不能把收到自己陣營當中之後。他便用最卑劣的誣陷手段,讓李牧的兵權被剝奪。

最後勸著趙王投降,趙國亡國也是這個郭開一手促成的。


奸臣2:趙蔥

趙蔥作為王室子弟,他很明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國將不國,毛之焉附?

但他的弱點是對權力的極度渴望,當郭開陷害李牧被剝奪了兵權,他為了怕李牧東山再起。就在小酒館中暗殺了一代名將李牧。

這種下作的手段,也必須劃到奸臣當中去。



2.李牧犯的一個致命錯誤:心軟。

李牧的副將司馬尚,曾經準備聯繫朝中諸臣以及軍隊,準備誅殺郭開。但李牧遲遲下不了決心。原因是有他認為:在抵抗秦軍的過程中,郭開曾經不遺餘力的為趙軍糧餉對自己有恩。

就這一時的心軟導致了,喪失了誅殺郭開的唯一良機。也引起了手下諸將的不滿。

最終奸臣不死,忠臣死了。



3.中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在秦國,李牧廉頗在趙國。

趙國是唯一一個能與秦國正面抗衡的國家,他的將領,他的軍隊,他的文臣,都不弱於秦國。

但凡能像秦國一樣代代明主,那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還要再延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不幸的是趙國末期,昏君迭出,奸臣輩出。一個郭開將兩大名將(廉頗和李牧)全部坑害了。

留給我們的只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以及為了萬兩黃金自毀國家長城的傳說。

一聲嘆息,聲聲嘆息。


少校柳下惠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著名的軍事家,但其人生結局充滿了悲劇色彩。李牧人生悲劇的產生,主要是時代籠罩下的趙國國情陰影為他人生抱負的施展設置了障礙,“志大而量小”的性格“硬傷”使他的人生之路坎坷不平,“才有餘而識不足”的認識侷限矇蔽了他前行的雙眼而使其作繭自縛。李牧的人生悲劇還向人們昭示了一個真理:任何自毀長城、自拆國之柱石的做法最終都是一個悲劇。

李牧畫像

一、趙國當時的實際國情

李牧悲劇的發生,離不開趙國當時的具體國情翻看趙國史實,會發現趙國早在長平大戰時就中過秦國的反間計。大戰之間,臨時換帥,用善於“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身經百戰的名將廉頗,致使四十餘萬趙軍被俘,遭白起坑埋。在事關國家興衰存亡的緊要關頭,連續兩次在一個坎兒上栽這麼大的跟頭,趙國必然有其自身的原因。

(一)趙國是一個政變多發的國家

《史記》中記載,從趙襄子元年趙氏部族立國開始到秦破邯鄲趙王遷被虜,趙國十二代中竟發生過九次兵變。而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並沒有消除此禍患。自改革始到李牧冤死這一時期, 就出現了“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政變失敗“公子章死”,則“公子成、李兌謀曰: `以章故圍主 父,即解兵,吾屬夷矣。 '乃遂圍主父”,致武靈王被困而死。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頗將,攻繁陽,取之。使樂乘代之。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 。這段時期近在眼前的兵變,不可能不對趙國君主乃至趙國整個朝堂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這後一次的兵變,三朝元老、素有忠義之名的廉頗都在一怒之下引軍攻擊同朝為將的樂乘,趙國的君主又如何會對以後領兵的大將,尤其是非趙姓大將產生完全的信任。這種不完全的信任,就導致趙國極容易誤中敵國的反間計,李牧悲劇的發生,也在趙國常兵變的歷史大背景下,埋下伏筆。

李牧形象

(二)趙國無健全的法律制度

受其民風尚武喜鬥等傳統因素的影響和衝擊, 趙國缺乏建立健全的法律體制。受地理環境影響, 趙國大體可分為農業區、遊牧區和農牧兼作區三類經濟區。趙國自然環境的相對惡劣決定了趙人不能單獨以農業生產維持生計。趙人不得不提高自身技能以求溫飽。而經濟成份的多樣性同時也加劇了趙國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極易使社會成員 因此產生矛盾甚至衝突。

趙國儘管是中原國家,但卻與多個北方遊牧民族部落或國家接壤,在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中互相融合,這就使趙國的民族結構變得複雜。受嚴酷自然環境影響,趙人的風習在多元經濟與複雜民族結構的雙重條件下,加上趙國強鄰四環,危機起伏,地處易受攻擊而難守之環境,民風自然洋溢著雄健剽悍的習性。

(三)缺乏清明的當政者

趙國除了法制不健全外,且廟堂昏聵權臣當道。在治理國家的運作上只能依靠“人治”。這種政權管理模式,如果始終能維持君主開明,朝堂多忠臣賢士,或許能把國家管理的不次於法治國家。但趙國的一大悲哀就是擁有強大的甲兵,卻無清明的廟堂。儘管由秦國發動的滅趙大戰,是秦統一戰爭過程中打得最艱苦的一場戰爭,秦軍幾次慘敗而逃又幾次罷兵而歸,也儘管趙國不乏忠臣良將,如廉頗、李牧等,但都成為弄權者和反間計的犧牲品,趙國最終還是為秦所滅,其中失敗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趙國政治腐敗, 否則, 秦國的反間計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趙國長城

二、李牧的自身原因

除了趙國多兵變導致的君臣不信任、趙國法制 不健全、廟堂昏聵這樣的客觀因素,李牧自身的原因,也是其悲劇不可避免的關鍵因素。

(一)李牧才高位重且權力很大

李牧為將,能把雁門關打造 成鐵壁銅牆,令匈奴聞風喪膽,不敢越雷池半步; 能一次次擋住秦國數十萬之眾的虎狼之師; 能逼得背後偷襲的燕國簽下城下之盟,是他力挽狂瀾救得了偌大且行將滅亡的趙國。李牧將才之高,可比秦國戰神白起,終身無敗績,武安君封號,實至名歸。不得不承認,李牧的權力也很大。李牧駐守邊關,可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 為士卒費”。這表明,雁門邊關的任免官吏、財政稅收的大權都在李牧手中。

李牧手中的兵也很多,反擊匈奴時,先“乃具 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後“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可見,李牧在邊關權力之大,若往壞的方面考慮,已大到足以割據一方自立為王的地步。再加上李牧平日裡愛兵如子, “厚遇戰士”則眾 “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追隨李牧“皆願一戰”。如此將才,如此權力,如此與部下的魚水關係,朝堂之中,可說,下遭奸臣嫉妒,上受國君猜疑。李牧最後悲劇的發生,此方面的原因已經埋下極大的隱患。

廉頗形象

(二)性格倔強,原則性強而缺乏靈活性

若僅才高權大而性格圓滑, 也不至遭殺身之禍,偏偏李牧的性格和許多名將一樣是特立獨行的個性。他長期駐守北部邊疆要塞, 遠離京師與國君,養成了運籌帷幄遇事獨斷自決的行事風格,在趙國邊關抵禦匈奴時,李牧的“保存實力,伺機而動”的戰法遭致全趙國對其作戰勇氣的質疑,於是出現《史記》記載的: “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從這點可以看出,李牧是很有個性的,若認為是對的,就會堅決執行。

但在趙國這樣具有特殊國情的國度裡,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無疑會招致“趙王怒”。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李牧的個性還沒有收斂, 當趙孝成王認識到李牧對趙國北部邊疆的重要後,他“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 乃敢奉令。 '王許之”。可見,李牧是多麼的倔強和有性格,君主來請,敢託病拒絕,直至趙王同意滿足其所提條件才答應出征。這樣的所作所為再不給趙王臺階下的同時,自然招致趙王的反感與不滿。

趙孝成王雖不是明主,卻也不是昏君。但趙國接下來的 兩任國君可是地地道道的昏君。李牧的這種個性在 招致趙王連續的不滿後,經秦國的離間和朝中奸臣 的挑唆,最終導致命趙蔥和顏聚取而代之,而此時剛正並從大局著想的李牧竟然拒不受命,放棄了最後一次保身的機會,能不為其招致殺身之禍嗎?

胡服騎射

三、後世啟示

李牧作為戰國末期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同時也是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傑出軍事家,我們或許可以預言,如果李牧不死,趙國不會迅速走向滅亡。李牧之死,正式宣告了趙國的終結。李牧的人生悲劇是趙國的具體國情與李牧缺乏對機緣的把握及不識時務等自身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李牧不是沒有脫險的機會。當被解除兵權時,如果他能順利地交出來,或許會免於一死。但他沒有那樣做,直至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只是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

李牧雖然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苦心經營卻招致殺身之禍,死在國人的屠刀之下。秦國的反間計輕易就使趙王對李牧產生猜忌,我們只能感嘆其生不逢時,未遇見明君。總之,時代籠罩下的趙國國情陰影為他人生抱負的施展設置了障礙,“志大而量小”的性格“硬傷”使他的人生之路坎坷不平,“才有餘而識不足”的認識侷限矇蔽了他前行的雙眼而使其作繭自縛。

趙武靈王

李牧的人生悲劇還向人們昭示了一個真理:任何自毀長城、自拆國之柱石的做法最終都是一個悲劇。趙國的迅速滅亡就是證明。李牧的人生悲劇及其引發的教訓不能不引起後人的深思。


叨古


李牧來說,無疑是長平之戰後趙國的長城。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

正是因為李牧這位名將的存在,秦國一直無法消滅奄奄一息的趙國。但是,到了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在李牧被殺後,王翦率領秦軍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趙王殺害李牧,無疑是自毀長城。

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後,李牧對趙國這麼重要,為何趙王還要殺害他呢?對此,除了秦國的反間計和趙王近臣郭開的陷害,還有兩個原因,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的存在,才讓秦國的反間計和趙王近臣郭開的陷害發揮作用。這兩個原因歸結起來,就是李牧掌握兵權,而且是代地的將領。

一方面,在戰國七雄中,趙國對於武將的猜忌和防範,是比較重的。相對於其他諸侯國,趙國曆史上的兵變和內亂實在太多了,這導致趙王遷對於擁有兵權且功高震主的李牧,存在非常大的疑慮。就趙國曆史上的兵變和內亂來說,三家分晉後,趙烈侯是趙國第一任君主。對此,《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中記載:“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

也即趙國初期,就爆發了內亂。趙敬侯去世後,趙成侯元年(公元前374年),公子趙勝因與趙成侯爭奪君位,而發動叛亂。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印象最深的還是趙武靈王晚年的沙丘宮變。在沙丘宮變中,趙惠文王為首的邯鄲勢力,通過發動兵變,除掉了代地的趙章等人,連帶著趙武靈王都被活活餓死。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頻繁的兵變和內亂,導致趙國君主頗為防範武將。比如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照樣被排擠出趙國。至於本文要說的李牧,在戰國末期更是執掌了趙國的兵權,並且因為宜安之戰等戰役中多次擊退秦國大軍,從而功高震主。在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被賜死,顯然也和功高震主存在直接的關係。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擁兵自重,功高震主,李牧很可能還不會被殺。但是,李牧還多了一個身份——他是出自代地的武將。代地的歷史上,曾有一個代國。代國,商代、周代諸侯國之一,範圍在今山西大同與河北蔚縣一代。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在擊殺代王后,趙襄子出兵平定了代地。自此,代地在三家分晉後成為趙國的組成部分。

但是,代地遠離邯鄲一帶,在風俗習慣也和邯鄲存在一定的差異。基於此,趙武靈王在位後期,將長子趙章分封在代地,也即意思是讓趙章在代地建立代國,而趙惠文王則執掌邯鄲等地,這無疑是讓趙國一分為二。所以,在沙丘宮變中,趙章、趙武靈王走向敗亡。但是,這也加劇了代地和邯鄲的對立。

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已經幾乎無人可用了,所以讓李牧率領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以此抵擋秦國大軍的進攻。換而言之,如果不是沒有辦法,趙王遷是不願意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的,更不願意重用代地的武將。也即趙王遷看到李牧及其手下,很可能就會聯繫到歷史上的沙丘宮變,想到代地和邯鄲的對立,在這種情緒和心理之下,趙王遷對於李牧的態度,自然是非常複雜的。

殺了李牧,很可能就守不住邯鄲了,不殺李牧,又總擔心這些代地的將士會造反。就在趙王遷不知如何決定的時候,秦國用重金收買了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最終,本來就對李牧充滿疑慮的趙王遷,在三人成虎的流言之下,先是奪取了李牧的兵權,然後下令殺害了這位名將。公元前228年,李牧被殺只有幾個月後,王翦率領秦軍攻下邯鄲,俘獲趙王遷。此外,邯鄲城破時,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也即再次建立了代國,以此作為趙國的延續。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太祖趙匡胤


、無奈啟用

其實李牧的一生,無論是在部隊中還是在群眾中,聲望是極高的。在趙國對外戰爭中,李牧未嘗敗績,重創敵軍多次。尤其是匈奴之戰與肥之戰,是世界上以少勝多的戰爭典例。對趙國來說,李牧的存在就像是最後的救命稻草,李牧低檔外界入侵,使得奄奄一息的趙國一直苟延殘喘。但是,當初選擇李牧主帥卻是趙國君主不得已而為之,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是長平之戰以後,趙國竟然無將可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戰死了,忠心耿耿的老將廉頗離開了,趙國出現了武將急缺的危機。趙括死亡以後,唯一還在的將領,還剩個李牧。開局不利,君主的勉強啟用,就為後面的個人遭迫害的悲劇,國家遭滅亡的悲劇埋下一顆種子。

二、趙王原本就存在懷疑

同是趙國的武臣良將,李牧與廉頗一樣,主張趙國進行防禦。而趙國國君卻認為應該進攻,兩者想法剛好相反,廉頗垂垂暮年出走他國,對趙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加上李牧本就不是趙國的血緣親屬,本來就不太相信李牧的趙王,更加對他產生懷疑。李牧針對當時真實的情況,經過系統分析後,決定以守為攻。可是基層的士兵對於一直進行防守,不理解,甚至發生慌亂。這件事讓國王知道後對李牧很不滿。趙王認為進攻是對的,於是派了其他將軍進攻,但是都失敗了。趙王后來才意識到李牧是正確的,但反過來看,他的主張錯誤,使自己臉面丟盡,不禁有些怨恨李牧。其實,李牧也很倒黴,原本是君主就不信任自己,是想讓廉頗去駐防的,但是誰讓廉頗出走他國,這怒火自然就燒到了李牧。無奈之下,趙王只好再次啟用李牧,即使懷疑忌憚,迫於形勢,也只好如此。

三、秦國的促進

趙國這片土地,出了不少著名的武將,廉頗、趙奢、李牧等等,都是戰國時期一流的武將。就連人們批判的,不會實際衡量情況,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雖然長平一役失敗了,但是也重創了秦軍。對於趙王重新啟用李牧,別說趙王不信任,對手秦國也很擔心,和李牧對敵,秦國顯然討不到好處。趙國沒有了廉頗,並沒有涉及亡國,畢竟還有李牧在呢,李牧幫助趙國拿下了燕國的兩座城池,使得趙國有了喘息的機會。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肥之戰,就是秦軍與趙軍進行的戰鬥,當時秦軍碰上了李牧的軍隊,結果被李牧打得大敗。之後李牧又多次擊敗秦軍,害的秦軍將領都不敢返回秦國,怕受到處罰。此時的秦國漸漸走向了統一,可是正因為李牧的存在,讓統一變得舉步維艱。即使後來秦國的名將王翦,在進攻趙國的時候也非常困難。看在雙方僵持不下,一直進行耗著,秦國也是非常不耐煩的。於是就演出了一場著名的反間計,秦王命人重金賄賂郭開,郭開是趙國國王的寵臣。同時秦王又命人在民間散佈謠言,說李牧想要造反。在周圍人的教唆下,趙國國王原本就對李牧有所提防。當下沒有細作考慮,直接撤去了李牧等人的軍事職務。最後的將軍被罷免以後,趙國的壽命也即將走到盡頭。不過,君王的遺棄並沒有逼走李牧,他依然摯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不逃跑,不造反,一代良將沒有身死戰場,而是死在自己的國君手中。在李牧死後的三個月之後,秦朝看時機成熟,向趙軍發起總攻,不到一個月拿下邯鄲城,抓獲趙王王遷,趙王的兒子趁亂逃走,此時趙國滅亡。


陳國鎮南王


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兵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大敗趙軍,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

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說到底並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是明君,亡國之君多少都有責任,他認為可以有人能夠取代李牧,封武安君的下場似乎都不好


清風照佳人


戰國七雄中唯一能跟秦對抗的只有趙國。趙國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開始強盛,後面一直都是人才輩出,國力強盛。即使經歷了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了40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很快恢復。戰國四大名將中,秦有白起,王翦,趙有廉頗,李牧。

趙王為什麼會殺李牧,史書記載的說法簡單的說就是中計了,跟廉頗一樣都是秦國使的反間計,都是栽在郭開的手裡。但是趙國就是喜歡吃這一套。秦國派王翦攻打趙國,王翦對秦王說李牧不除,趙國不會那麼快滅亡的,秦國就發重金讓郭開散佈謠言說李牧暗中跟秦國勾結,"單純"的趙王信以為真,就派人取代李牧,而李牧這個人性格有點直,認死理,信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樣"單純"的趙王更加相信謠言,就暗中佈置圈套逮捕並斬殺了李牧。

相信趙國滅亡的時候趙王遷也會嘆了口氣說:"若李牧在,寡人何以至此"




1今月曾經照古人1


一為軍權,二為王權,趙國有一支戰鬥力極為強悍的騎兵部隊也就是戰國四大強兵之一的趙邊騎,而這支騎兵正是掌握在李牧之手,之前趙國有名將廉頗、龐暖、樂乘等人在,和六國爭鋒還用不上李牧和他的趙邊騎,加上北方匈奴對趙國的威脅也很大,所以李牧得以長期鎮守代地和匈奴作戰,不過隨著廉頗和樂乘出走,龐暖老邁以及秦國對趙國的威脅越來越大的時候,李牧和趙邊騎主力南撤開始參與對秦作戰。\r但是李牧和趙王之間卻有難以調和的矛盾:一方面李牧長期執掌趙邊騎,趙王對趙邊騎的掌控力度遠不如李牧,而且李牧之前因為對匈奴作戰時示敵以弱被趙王以為怯戰把他調回邯鄲,以其他人代掌趙邊騎,在屢次作戰失利後不得已又重新啟用李牧,李牧卻稱病不出,直到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得到趙王同意後才重新執掌趙邊騎。\r所以李牧在趙邊騎中的威望是相當的高,而且李牧之前就有抗命不尊的先例,一句話有李牧在趙王沒那麼容易指揮得動趙邊騎這支強兵。


希爾大大


趙國昏君趙王遷白毀長城冤殺名將李牧,原因一:忌妒名將李牧勇猛戰功,忌憚其軍事才華和高超謀略。原因二:為鞏固自己皇權,不惜狠下心腸自斷長城冤殺名將李牧。原因三:聽信奸臣郭開讒言,不辯忠奸善惡而冤殺了趙國棟樑、一代良將李牧。最終自食惡果,國滅身俘,落下千古罵名。


小龍女5505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其中,就李牧來說,無疑是長平之戰後趙國的長城。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
正是因為李牧這位名將的存在,秦國一直無法消滅奄奄一息的趙國。但是,到了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在李牧被殺後,王翦率領秦軍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趙王殺害李牧,無疑是自毀長城。
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後,李牧對趙國這麼重要,為何趙王還要殺害他呢?對此,除了秦國的反間計和趙王近臣郭開的陷害,還有兩個原因,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的存在,才讓秦國的反間計和趙王近臣郭開的陷害發揮作用。這兩個原因歸結起來,就是李牧掌握兵權,而且是代地的將領。
一方面,在戰國七雄中,趙國對於武將的猜忌和防範,是比較重的。相對於其他諸侯國,趙國曆史上的兵變和內亂實在太多了,這導致趙王遷對於擁有兵權且功高震主的李牧,存在非常大的疑慮。就趙國曆史上的兵變和內亂來說,三家分晉後,趙烈侯是趙國第一任君主。對此,《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中記載:“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
也即趙國初期,就爆發了內亂。趙敬侯去世後,趙成侯元年(公元前374年),公子趙勝因與趙成侯爭奪君位,而發動叛亂。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印象最深的還是趙武靈王晚年的沙丘宮變。在沙丘宮變中,趙惠文王為首的邯鄲勢力,通過發動兵變,除掉了代地的趙章等人,連帶著趙武靈王都被活活餓死。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頻繁的兵變和內亂,導致趙國君主頗為防範武將。比如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照樣被排擠出趙國。至於本文要說的李牧,在戰國末期更是執掌了趙國的兵權,並且因為宜安之戰等戰役中多次擊退秦國大軍,從而功高震主。在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被賜死,顯然也和功高震主存在直接的關係。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擁兵自重,功高震主,李牧很可能還不會被殺。但是,李牧還多了一個身份——他是出自代地的武將。代地的歷史上,曾有一個代國。代國,商代、周代諸侯國之一,範圍在今山西大同與河北蔚縣一代。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在擊殺代王后,趙襄子出兵平定了代地。自此,代地在三家分晉後成為趙國的組成部分。
但是,代地遠離邯鄲一帶,在風俗習慣也和邯鄲存在一定的差異。基於此,趙武靈王在位後期,將長子趙章分封在代地,也即意思是讓趙章在代地建立代國,而趙惠文王則執掌邯鄲等地,這無疑是讓趙國一分為二。所以,在沙丘宮變中,趙章、趙武靈王走向敗亡。但是,這也加劇了代地和邯鄲的對立。
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已經幾乎無人可用了,所以讓李牧率領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以此抵擋秦國大軍的進攻。換而言之,如果不是沒有辦法,趙王遷是不願意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的,更不願意重用代地的武將。也即趙王遷看到李牧及其手下,很可能就會聯繫到歷史上的沙丘宮變,想到代地和邯鄲的對立,在這種情緒和心理之下,趙王遷對於李牧的態度,自然是非常複雜的。
殺了李牧,很可能就守不住邯鄲了,不殺李牧,又總擔心這些代地的將士會造反。就在趙王遷不知如何決定的時候,秦國用重金收買了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最終,本來就對李牧充滿疑慮的趙王遷,在三人成虎的流言之下,先是奪取了李牧的兵權,然後下令殺害了這位名將。公元前228年,李牧被殺只有幾個月後,王翦率領秦軍攻下邯鄲,俘獲趙王遷。此外,邯鄲城破時,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也即再次建立了代國,以此作為趙國的延續。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