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臥龍崗武侯祠,是南陽就漢畫館之外的又一張城市名片。因其體量大、建祠早、盛唐馳名而位列全國多家武侯祠前茅。自從明嘉靖帝欽定諸葛武侯的祭日為陰曆八月二十八日後,各地武侯祠據此為舉行祭祀活動。民國年間祭祀活動仍繼續。在武侯祠石坊的鐵箍上、在祠內古碑修復痕跡中、在明十八羅漢展館介紹內容裡、在天國中飄蕩的清康熙年間木刻版《龍崗志》與《忠武志》遊魂內。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南陽武侯祠,1963年為河南省首批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保碑上說:武侯祠始建於晉代,現存建築為清代建築,曾於元大德二年和康熙五十一年兩度重建擴建。過於籠統,武侯祠山門至晚於明崇禎年間重建為其一,元延祐四年(1317年)官方命名懸匾為“武侯祠”

武侯祠坐西北向東南,主要建築分三路前後兩重。東西中軸線上,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為前部,是祀所;後部諸葛茅廬、小虹橋、抱膝石至寧遠樓(清風樓),兩側有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實為碑亭)、伴月臺(實為碑亭)等紀念性建築。北側院為三顧祠,有關張殿、三顧堂、三顧亭(實為碑亭);南側院道房院,為二進四合院。武侯祠從岳飛傳世書法巨篇前後《出師表》題跋來看,北宋時就歸道院管理。道房院現在掛牌為“南陽諸葛亮研究會”,實為南陽市博物館古代石刻展廳。武侯祠內碑刻眾多,前院南北兩廊實際上是碑刻長廊,在各殿前亦有碑刻。碑廊碑刻以紀遊為主,殿前多為修繕碑。眾多碑刻以清代碑刻居多。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武侯祠山門內額“武侯祠”,“崇禎七年四月望日吉旦立,南陽知府陳振豪為”。陳振豪,無錫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明崇禎七年(1634年)任南陽知府。同年,重修山門時題“武侯祠”額。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出師表》碑廊,內置清人摹寫的岳飛前後《出師表》計二十一塊。草書。刻石為清光緒二年(1876年),石工李發祥鐫。每塊長約1米,寬約0.5米。刻工精湛,猶如筆走飛龍。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草廬對碑亭內,石橫額“草廬對”三字為趙樸初題,四條石屏“草廬對”內容為新近摹寫吳佩孚1927年謁武侯祠所書。“草廬對”即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獻計--“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草廬的大門上懸掛著南陽知府顧嘉蘅於道光丁未(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題寫的一副楹聯:抱膝此安居覺異日桑種成都殊非本念;長吟誰與和問當年曲庚梁父可有遺音。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嘉靖十八年(1539年)駙馬都尉鄔景和,奉明世宗聖朱厚熜諭到南陽武侯祠祭拜諸葛亮,碑文《祭諸葛武侯文》如下:“嘉靖已亥三月八日,大明皇帝遣駙馬都尉鄔景和,諭祭於漢武侯諸葛亮曰:養高隆中,非三顧不起。戮力王室,待二表乃行。觀其褫孟德,走仲達,孔明其人豪也與。惜乎!將星隕地,中道而殂,漢遂不振,皆天也,非人所能為也。表忠有祠,遺祭有儀。靈爽不昧,尚其歆之。”多說一句,鄔景和還是疊翠詩詩體創始人。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漢諸葛孔明舊廬》碑刻一通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咸豐乙卯(咸豐五年,1855年)仲春,南陽知府顧嘉蘅書“躬耕亭”。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三顧堂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漢碑亭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從“三顧坊”至武侯祠山門,路旁有南陽是人民政府1987年立《重修武侯祠碑》、亭內有青石砌成的諸葛井。別小瞧這口井,它可是武侯祠中最有資歷。橋望柱柱頭為盤龍。過了橋就是武侯祠山門。

古蹟勝地:南陽臥龍崗_武侯祠,諸葛亮躬耕地。

武侯祠文化園建成鳥瞰圖,真是恢宏大氣,歡迎來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