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在歪脖子樹下吊死的時候,身邊的太監說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忠賢當時若還活著,大明朝還能延續嗎?

貪吃的豬十二戒


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前四天,再次得到重用的太監曹化淳,鑑於當時的情勢對崇禎皇帝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皇帝也認為是的,並讓曹化淳收葬魏忠賢的遺骸,此時的崇禎皇帝參感覺到,當初殺魏忠賢是多麼荒繆的舉動。“ 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嗚呼!此真謬舉矣。《明馮夢龍·燕都日記》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魏忠賢並不是一味的禍亂朝政,也是有可取之處的,只是剛登基為帝崇禎年輕氣盛,並不懂得如何駕馭朝臣,就倉促處理魏忠賢的閹黨勢力,最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那魏忠賢當時若還活著,大明朝還能延續嗎?

明熹宗朱由校去世前一天,在乾清宮召見諸大臣,說魏忠賢等人忠貞可靠,一切大事都可與他們商量,召見閣部、科道諸臣於乾清宮,諭以魏忠賢、王體乾忠貞可計大事。《明史·熹宗本紀》,暫且拋開魏忠賢的種種惡行,如果崇禎皇帝遵循明熹宗的建議,繼續重用魏忠賢大明至少是可以撐一段時間,至於能夠撐多長時間,這就要看崇禎皇帝對他的相信程度,如果不能達到熹宗的相信高度也是白搭,因為做起事來容易受到鉗制,如果前邊信任後邊猜忌,就會和後來的袁崇煥、盧象升等武將一樣,還沒有來的及施展就被猜忌而死了。

魏忠賢的能力是在得到,明熹宗的充分授權之後才發揮的,但是我們大多時候看到的是,魏忠賢殘害忠良,禍亂朝綱,大肆打壓東林黨人,提拔自己的一些心腹擔任要職,從而使得朝廷內外都是他的人,人都是善惡兩面的,卻沒有注意到他在明熹宗時期,為鞏固明朝疆防做的努力,如加固長城要塞,及重用袁崇煥、孫傳庭等武將。況且魏忠賢雖然心狠,也僅限於東林黨及其它反對他的人,對待老百姓他還是很照顧的,如北直隸發生大旱他就減免該地區的賦稅等,而史書極力描寫魏忠賢禍國殃民,卻不見明熹宗時期又多少大的農民起義,反倒是勤政的崇禎時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魏忠賢還有照顧百姓的地方就是徵收“商業稅”,

當然這個“商業稅”不是他發明的而是名相張居正發明的。萬曆時期是資本主意的萌芽期,眼光獨到的張居正就想開徵收“商業稅”可以那些江南地區的大臣不同意,最後只是能收取部分充入萬曆皇帝的內庫,萬曆時期的三大徵軍餉就是從內庫出的,這些江南的地區的大臣之所以不同意,是因為他們都參與到了各行各業當中,收商業稅就是從他們手中搶銀子,他們怎麼可能同意。這些個江南地區的大臣,在萬曆後期慢慢形成了東林黨,萬曆去世後東林黨人掌權,就廢除了商業稅,

可當魏忠賢全面掌權之後,面對虎視眈眈的滿清,魏忠賢不得出兵去打,畢竟他的榮華富貴是依附在大明身上的,如果大明朝沒有了他也就什麼都沒了,可打仗就得要軍餉,但當時全國災荒不斷,從老百姓身上籌不到軍餉,只能在再次開徵商業稅,雖說東林黨人也反對,畢竟魏忠賢隻手遮天他們翻不出浪花,從而使得大明朝有錢去購買火器,造紅衣大炮,修繕喜峰口、山海關,加固長城附加州縣的城牆,讓沒有後顧之憂的袁崇煥放手打,追終袁崇煥在寧遠大捷重創清軍,鴨綠江口的毛文龍不斷騷擾滿清,甚至明軍還在臺灣的澎湖縣,兩次打敗當時的歐洲強國葡萄牙等等,可見在魏忠賢的主導下,當時遼東的形勢也比萬曆後期樂觀,大有收復遼東的趨勢。

可見朱由校重用魏忠賢不是一味寵信,魏忠賢也卻是有辦大事的能力,以至於臨終囑託朱由檢,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不成想年輕氣盛的朱由檢,登基後不久就除掉了魏忠賢,使那些被壓制多年的東林黨人,一下有翻身做主了,急忙給崇禎皇帝上書,廢除了和他們切身相關的商業稅,而明朝的外患並沒有停止,同樣面對軍餉壓力,掌權的東林黨人把軍餉轉移到了,災荒連連的西北百姓身上,從而造成了流民揭竿而起,為了節約軍餉裁撤驛站,給大明帶來了掘墓人李自成。

在世人眼中崇禎皇帝是個勤政愛民,好皇帝的典範,一心想要中心大明,可是在他執政的十七年裡,大明非但沒有中心反而滅亡,這除了崇禎皇帝本身猜忌的性格外,就是忠奸不分的用人,同樣的袁崇煥、孫承宗等人,在魏忠賢手上可以讓清軍不敢越寧錦防線一步,而造了崇禎手上不是身首異處就是撤職在家,讓有能力的盧象升、左光斗等人慘死。崇禎從不止一次的說:朕非亡國之君,爾等都是亡國之臣“ 可見造成大明滅亡,崇禎皇帝也有很大責任,不能光賴那些庸碌的大臣,畢竟這些大臣是他以後提拔的。因此,即使魏忠賢活著遇到崇禎這個,不敢擔當的皇帝也難以維持大明江山。


麇子文史


崇禎把三尺白綾掛在歪脖子樹上,剛要把頭套進去,身邊的太監曹化淳說話了: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崇禎忽又想起十七年前,兄長朱由校的臨終叮囑:

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崇禎痛哭一場,隨後道:“大勢已去,現在說啥都晚了,我去上吊了,咱們陰間再見吧!”。


那麼問題來了,真如太監所說的那樣,有了魏忠賢,大明就不會滅亡了嗎?

我覺得滅亡肯定要滅亡的,但至少不會這麼快,或許還能苟延殘喘個幾年。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魏忠賢是個高手,一個斂財高手。

魏忠賢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他“創收”能力了得。當時江南是明朝最富庶之地,工商業、海洋貿易非常發達,天下財富,盡在三吳。

但是江南雖然富裕,貢獻上來的稅很少,這是因為萬曆末年,在東林黨的干預之下,工商稅、海稅被廢除了,農民頭上的稅並沒有減,結果形成了富人少交稅,窮人多交稅的荒誕局面。


魏忠賢手握大權之後,很快發現了這個秘密,宣佈恢復工商稅、海稅,此舉遭到東林黨人強烈抵制,他們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魏忠賢又通過手裡的殺人工具—東廠,殺掉了一批東林黨首腦,政策終於得以推行。

幾年之後,國庫迅速充盈了,有了錢,魏忠賢修黃河水道,搞軍事,造武器,火銃、戰車、大炮這些重型武器全配備到了北方重鎮。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明末打的幾場大勝仗,都是在魏忠賢當九千歲的這幾年:寧遠大捷,明軍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寧錦大捷,明軍打得皇太極落花流水。

為什麼明軍能取勝呢?還不是裝備好,戰鬥力強嘛!要滿足這兩點,必須有錢才行!

有人或許說,魏忠賢貪得無厭,中飽私囊,這話確實不假,但魏忠賢貪的多,賺的更多啊!他貪的這些錢,說到底還是明朝的錢,皇帝說拿回來就拿回來了。和珅貪了這麼多錢,最後還不是被抄了家,錢又一分不少地回到國庫了嗎?


也只有魏忠賢這種光腳不怕穿鞋的,才能壓制住東林黨。要知道,東林黨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不搞定東林黨,就不可能有錢。

不過,魏忠賢算是徹底得罪了東林黨人,勢同水火,不共戴天,朱由校死了之後,朱由檢上臺了,朱由檢就是崇禎。

崇禎上臺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魏忠賢,崇禎此舉贏得了東林黨人的讚許,獲得東林黨人的大力支持。

沒有了魏忠賢的牽制,東林黨登上了政治舞臺,工商稅、海稅再次廢止了,西北災區的稅不減反增。

為了彌補財力不足,節約開支,東林黨打起了驛站的主意,宣佈裁撤驛站,後來幾十萬驛卒成了無業遊民,這成了一股可怕的不安定因素,但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些驛卒裡有個人叫李自成。


如果不裁撤驛站,李自成就不會失業,李自成不失業,他就不會造反,李自成不造反,明朝或許不會滅亡。

可笑的是,當李自成農民軍快要打到北京城,明朝國庫已經空了,前方士兵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之時,崇禎只能低三下四地號召大臣和國戚捐款,後來只募捐了二十萬兩。

而當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強迫王公貴族募捐之時,居然捐出來了七千萬兩,假如早一點捐出七千萬兩銀子,或許明朝就不會滅亡了!


一半秋色


朱由檢他哥朱由校臨死的時候,就叮囑他,魏忠賢可以大用。但是他不聽,把他殺了,然後重用東林黨。東林黨失去了對手,無法無天。朱由檢累死都沒用,被氣個半死。


古代皇帝信任太監不是沒有理由的。太監去了勢,沒有子嗣,一輩子待在皇宮,只能依靠皇帝。而且明朝的太監雖然權勢熏天,和漢朝、唐朝的宦官還是不一樣。明朝的中央集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制度十分成熟。司禮監掌印太監只是秘書的性質,他始終控制不了皇帝,說拿下也能拿下,像明武宗殺劉瑾也就一句話的事。而漢唐的宦官權力極大,甚至能夠廢立皇帝,這在明朝想都不要想的。明朝,司禮監與內閣是相互制約的,明朝很多皇帝不幹事,國家也不會亂。

到朱由檢的時候,國家內憂外患,在內自然災害頻發,農民起義不斷,在外,遼東努爾哈赤崛起,虎視眈眈。

前任朱由校整天就喜歡研究木匠手藝,很多事都讓魏忠賢處理。魏忠賢沒什麼文化,但很有手段,把那些官僚治的服服帖帖,到處給他建生祠,爭著認他做乾爹。但正直的讀書人也不少,骨頭硬,魏忠賢殺了關了不少,手段殘酷至極。


但就是這樣,明朝穩得很,遼東從來沒出過問題,打仗也沒怎麼缺過錢。魏忠賢這個人很有理財能力,生財有道。做事還是很有原則的。最重要的是對皇帝絕對忠心。而士族官僚就不一定了,自從萬曆時,張居正倒了,各種改革廢除。這些大官僚家族的土地、產業最多,稅卻收不上來,國家怎麼維持。

說到底,魏忠賢的閹黨與東林黨的矛盾,都是利益的衝突,談道德,談為國為民都是假大空。閹黨群體搜刮的那點東西,相對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而絕大部分東林黨人是偽君子。

魏忠賢一死,朱由檢以為可以大幹一場,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國家已經內憂外患,積重難返。有點改革,受多方掣肘,都是無奈的失敗。他自己又剛愎自用,被袁崇煥的牛皮吹的一愣一愣的,結果袁崇煥膽大包天,殺了毛文龍,皇太極沒有了後顧之憂,繞過山海關,圍了北京城。要命啊,這誰受得了。就把袁崇煥剮了,平民憤。袁崇煥一死,明朝在遼東就只有防守的份了。

少了魏忠賢這個手段狠辣的維持會會長,明朝也就走到頭了。當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時候,朱由檢求爺爺告奶奶,沒有一個大臣出來幫他。到他上吊煤山的時候,才醒悟過來說“諸臣誤朕”,用頭髮蓋住自己的臉面,以示無顏見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真是可悲!




而當初捐不出餉銀的忠臣良將們,很快投入了李自成的懷抱。李自成就不是良善之輩,一個一個,讓他們把搜刮的民脂民膏都吐出來,光白銀就不知道幾千萬兩。


可以說,有魏忠賢在,明王朝不至於亡的這麼快。而魏忠賢名聲之所以這麼臭,是因為筆桿子都握在讀書人手裡。


hh1185977001


明實亡於東林黨,這是所有明史學家共同的看法!但是大明本身就已經有很多不利因素,單單一個東林黨,還不足以為患。

忠賢若在,實時必不至如此!這是崇禎死前聽到的最後一句話,但是朱由檢死前給李自成下過一道聖旨,告訴李自成,務傷我守城軍民,剩下的文官都該死,你可以隨便殺!說明朱由檢已經明白了文官誤國的道理。至於魏忠賢嗎,殺他是遲早的事,一個閹宦而已,就是皇帝的狗!但是崇禎錯就錯在殺魏公公有點殺早了!沒培養出自己的狗呢,就著急殺了以前的看家狗,讓文官集團得到上位的機會,逐步把他給架空了!朱由檢還是太年輕了,他不明白他哥哥朱由校臨死前囑咐他的那些話裡真正的含義!

做皇帝難,做一個好皇帝更是難上加難!有閹黨的存在,就能制衡內閣。不至於讓東林黨一家獨大,隻手遮天,也就從根本上杜絕了文官集團矇蔽聖聽的可能。這也是成祖朱棣設立內閣的同時,又把披紅蓋印的權利交給司禮監的原因了。

但是我想成祖萬萬沒想到最後這個內閣成了大明的催命符!這些文官親手把大明帶到了萬劫不復之地。作為一個好皇帝一定要明白,權利平衡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能讓一家獨大。太監權利大了就會出現王振,劉瑾,魏忠賢之流。內閣權利太大又會出現萬曆早年張居正這樣的權相,能壓皇帝一頭!

所以我說,崇禎太年輕了!他是一個好人,但是我想說好人絕對做不了好皇帝。大明的病症已經是病入膏肓了,要想起死回生就要用狠藥,這並不是殺不殺魏忠賢能解決的。那些個閒散王爺與民掙利,他們才是國家的蛀蟲!他們才是最應該被消滅的一群人,明末有一大半的收入被這些王爺揮霍了,國庫空虛,邊防廢遲,民怨沸騰,亂民四起!跟他們有直接關係,明末這些朱家的子子孫孫有好幾百萬,有人說有一千萬之多!這些人不僅不適勞作,還得朝廷拿錢供養他們,不交稅不說還兼併土地!趴在已經是瘦骨嶙峋的國家身上吸血的害蟲!他們才是國家的敵人,是天下人的敵人!


因為蛋好疼


回答這個問題要明白明朝政治生態運行模式。

明朝初期,狠人皇帝朱元璋將中書省撤銷,從此宰相退出了歷史舞臺。原來宰相就是皇帝和百官的潤滑劑,也是一個緩衝,更是皇帝統治百官的一個工具。朱元璋撤銷了宰相之後,並且立下了後面的皇帝都不能再重設宰相的規矩。從此皇帝只能直面百官集團,皇權政治講求的是平衡,皇帝是超然的存在,是裁判,通過雖然更改規則和吹黑哨,平衡下面百官的勢力。現在皇帝不再超然了,親自下場比賽了,這個權力的天平沒有了平衡器,後面的皇帝變聰明瞭,設置了內閣和太監承擔宰相的責任,也是營造新的政治平衡。內閣成了百官名義上的頭,太監統帥東廠西廠錦衣衛與內閣和百官對陣,形成了新的平衡。這也是為什麼明朝那麼多權勢熏天的太監,比如劉瑾,汪直,其實這都是皇帝故意扶植與百官集團拔河的。他們的權力都只是皇帝賦予的。這也是為什麼再牛逼的太監,只要皇帝想收拾他了,他毫無還手之力,真的是君讓臣死臣不能不死。

崇禎估摸著因為是哥哥要即位,所以他自己沒有受到良好的帝王教育,不懂得政治玩法這一套,上來就把魏忠賢給收拾了。而且他自己又不去培植新的宦官勢力,於是他自己重新下場和百官比賽了,造成了他既是選手又是裁判。於是,他成了官場上所有人的對手。他的聖旨真的成了聖紙,不再沾底氣。收稅,只能壓榨窮苦百姓,捐款,百官無動於衷,打仗,大家互相拆臺。

崇禎皇帝自己生性多疑,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內閣首輔,換了十四個兵部尚書,所殺大臣不計其數,僅總督就有七人,巡撫十一人,更是冤殺了袁崇煥,自毀長城。也造成了百官中的有識之士沒人敢也沒人願意為皇帝提出逆耳的忠言。崇禎這個人還死要面子,不肯負責任,有了錯誤都怨到別人身上。其實他原本不一定要死的,可以和滿族議和,或者招安李自成,而且當時滿族願意議和,李自成也願意招安。即便是後來北京即將城破之時,也可以將都城南遷,沒有必要一定要死。

當然,並不是說全是崇禎自己的問題,百官就真的沒有問題。從李自成進北京,將捐款時一干哭窮的百官手裡敲詐出來幾千萬兩身家,可以看出百官的腐朽。從清朝入關,百官一個個立馬剃髮易服,立馬跪舔新主子的嘴臉,可以看出百官的民族氣節。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何況也沒有官員與王朝殉葬。這麼一幫人,能指望他們幹啥?

魏忠賢不是好人,但是能辦事,會辦事,而且願意辦事。相對於百官,魏忠賢更加願意做點什麼維護大明王朝的統治,畢竟百官投降了還依然是百官,魏忠賢如果沒有大明皇帝他就什麼都沒了。何況魏忠賢不怕得罪人,敢於向有錢人開刀,能搞來錢,大明王朝不就是死在沒錢上嘛。如果有錢,可以打仗,可以剿匪,如果有錢可以招安李自成,可以和滿族議和,如果有錢,可以不用向窮苦百姓壓榨那麼厲害。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起碼,魏忠賢活著,大明不會亡的那麼幹脆,甚至會不會亡都是未知數。不過就有了另一個問題,剛愎自用,不願意分權的崇禎能容得下魏忠賢嗎?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崇禎自掛東南枝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呢,我希望他死的時候不是一個糊塗鬼。他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阿歡的史記


不做那麼詳盡的分析。有沒有說魏忠賢這事兒咱不敢斷定。“大臣誤我”這句倒是有廣泛記載。意思其實都一樣。文官集團,東林黨,所謂的清流吧,他們失去了制約。

我突然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嘉靖那番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都灌溉了兩岸田地的說法。嘉靖對於朝局對於大臣是洞若觀火的,用了嚴嵩,老好人呂芳走後他還要重用狠人陳洪。嘉靖心裡是太清楚了,當年的大議禮,你說嘉靖狠吧,他也算是看透了這幫人。

歷朝歷代,不管哪一個群體在朝裡沒有了制約,那就直接威脅到皇權了,皇帝想幹點啥,幹不了呀。所以明朝幾乎歷代都是有宦官專權的。很簡單,不出宦官專權,就出閣臣專權,土木堡之變,誅了王振,來了于謙,這時候權臣已經可以左右廢立了哈,至於後來奪門之變復立英宗,權臣徐有貞又來了……再往後,萬曆初,皇帝年少皇權稍弱的時候,權臣又來了哈,張首輔

但這裡列舉的于謙,張居正都是有治國之才的棟樑,這都沒話說。關鍵這崇禎是要勵精圖治,是想做事的。這時候你上來把魏忠賢拿掉了,把宦官打壓下去,誰替你壓百官?這時候,崇禎就嚐到苦頭了,想幹這個想幹那個,群臣不接你的茬啊關鍵...

從古到今,越是到了國家危難的時候,越需要集中權力。于謙,張居正,歷朝歷代很多權臣都是這樣產生的。要麼就集中要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身上。可惜崇禎空有理想,沒有雄才,也沒有大略。他手下有嗎?別說袁崇煥,袁凌遲的時候,京城百姓能上去恨不得撿塊肉吃,可見他在國內遠沒有這個威望,錢謙益行嗎?跳水殉國嫌水太涼,這種人就算了吧……其餘諸公,皆不足道哉、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排著隊要當大順的官,國家危難不見他們出幾個錢,李自成從他們家裡抄出千八百萬兩白銀!

所以結局就是,崇禎依靠不了雄才大略的能臣,也因為自己打壓了宦官,壓不住群臣,自己也成了光桿司令……然後自己也沒有雄才大略,幹啥啥不行,誰也信不過,還天天猜忌。把大明拖死了也把自己拖死了。

而失去宦權壓制的東林黨在之後南明又幹了哪些操蛋事兒呢,罄竹難書啊!一個版圖,軍力,國力,形勢遠勝南宋的南明,直接被他們乾沒了,這個就不細說了感興趣的自己去查去。總之就是黨爭嘛,對所謂閹黨的大清洗吧,還有非要在廢立的問題上冒天下之大不韙,非要立對自己有立的。在朝局,軍隊,民心最需要團結的時候一通瞎搞毫無廉恥。結果又斷送了南明,後來就不說了哈後面那段時間的南明就已經是軍閥擁立了,正統也搞沒了,完全的名存實亡。所以說,這幫大臣不僅僅斷送了崇禎而且斷送了南明,完全葬送了大明王朝。

總的來說,就算崇禎朝是個死局。但是在當時要想一改前朝之弊,要想讓這個王朝煥然一新,重新振作,你就必須要出現于謙,張居正這樣的宰輔之才,或者歷朝歷代那種雄才大略的中興之主來力網狂瀾,而這首先第一步,就必須是權力的集中。崇禎飄啊,以為拿掉閹黨,東林黨那幫天天吵架的就不吵了,能幫著他一起幹,結果架空了自己,你們可以說崇禎可以任命官員,可以天天換首輔,但是朝廷以下呢,都是東林黨的人,政令一到下面根本就推行不下去,你可不就是被架空了嗎,總之啥也幹不成,眼睜睜看著大明滑向深淵。

這時候想起魏忠賢了?再往前看看,劉瑾,王振,再說說鉅奸嚴嵩,一千一萬個王八蛋,但是就一點,這幾個都聽皇帝的!而且能幫皇帝辦成事兒!其他好壞咱不爭論,這幾個也確實王八蛋,但是這裡講的是,身邊連這種人都沒有的崇禎,得有多孤單!鉅奸如嚴嵩這樣的,都還用了胡宗憲,穩住了大明。袁崇煥……哎!!!

正面回答提問,我認為有魏忠賢,大明還是藥丸,因為我已經反覆說過了,不僅是要權利的集中,也要看集中在誰身上,崇幀,魏忠賢,這都不是雄才大略的主,而下面吵成一團的東林黨,不僅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共同擁戴一個雄才大略的主..更何況制度已經爛透了,想改也沒這個時間了,王朝到了這個時期,只有打爛了重組才能改革。歷朝歷代皆是如此。所以說換湯不換藥的南明,也沒捱過幾年...後面那些軍閥擁戴的咱不算啊

說了這麼多,還是因為一句話,東林黨,對於崇禎,對於南明...對於大明之亡....

罄竹難書!!




-洛林


引言:魏忠賢是明朝乃至古代有名的宦官!自宮進入皇宮後改名李進忠,在出任秉筆太監之後,他改回“魏”姓,被皇帝賜名“魏忠賢”!魏忠賢極受皇帝的寵信,被稱為“九千歲”,可想而知魏忠賢的地位有多高!魏忠賢得寵之後,在朝廷上排除異己、專斷國政、橫行霸道。從而引起一句古話“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帝!

崇禎皇帝即位後,一一列舉出魏忠賢的罪狀,將其處死!魏忠賢被世人稱為“千古第一大宦官”!崇禎皇帝

針對題主您所說的“魏忠賢如果不被處死,是不是能夠拯救大明王朝呢?”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會有自己的見解,我想為您分析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魏忠賢不被處死,能夠暫時延長明朝的滅亡時間!

第一點:魏忠賢是“千古第一宦官”,可有能力有魄力!

魏忠賢雖然的確是“千古第一大宦官”,可是我們不能夠忽視他的能力的確高明!魏忠賢被人認為是老奸巨猾、無惡不作,當時明朝黨派之爭激烈,魏忠賢與東林黨屬於死對頭,東林黨不信服魏忠賢,魏忠賢就處死諸多忠臣良將!

事實上,魏忠賢的確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宦官,卻在明朝末年袁崇煥的一話: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袁崇煥竟然表示魏忠賢是救世良臣!無形中是肯定魏忠賢雖然奸詐,可是他能力的確強,乃至東林黨一直無法推翻他!

魏忠賢

第二點:魏忠賢專橫期間,百姓能吃上飯,將領抵禦外敵!

固然,我們去了解一個人往往從“壞處”看待!不管一個做了多大的好事,只要辦錯一件事就會被批評!魏忠賢在朝廷上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宦官,可魏忠賢出身貧苦家庭,能夠明白老百姓的不容易!雖然專橫,可至少能夠給老百姓一碗飯吃!魏忠賢專政期間,河南遇到天災,顆粒無收。魏忠賢得知後不僅免去了和河南農民的賦稅,還撥款放糧救濟災民。黃河水患頻發,派人修繕水道,改善兩岸老百姓的生活!

再者,魏忠賢放權給邊疆將領,與袁崇煥共同抵禦皇太極的入侵!想對比而言,東林黨在李自成、吳三桂等人叛變的時候,有過多少的抵禦外敵政策,有過哪些救百姓於水火的事情?

崇禎自盡

固然,我不認為魏忠賢是一個好人,可是他的存在至少能夠暫時緩解明朝的滅亡!每個人都有其兩面性,魏忠賢的代表是“無惡不作、老奸巨猾……”可他也有一絲一毫的“好處”!不是嗎?

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的,任何人都無力迴天!魏忠賢最多能夠暫時緩解,可治標不治本!明朝帝王的不作為、老百姓苦不堪言等都是明朝滅亡的因素!

(END)

我是木子,與您談古論今,共暢歷史長河的人與事!歡迎【關注】木子談歷史!

木子談歷史


魏忠賢如果活著,明朝就不會滅亡嗎?

千古第一大宦官

魏忠賢年輕的時候,沉迷於酒色並且喜歡賭博,後來因為賭博欠下了一大筆的錢,最後沒有辦法償還,便利用宮中的關係進入宮中當了一名太監。因為他家境貧寒所以又不識字,做了很久的官職位也沒有升遷。

明熹宗是個喜歡做木匠的皇帝,明熹宗繼位後也不理國事,一心他的木匠營造生活。後來魏忠賢靠著溜鬚拍馬和他的小聰明得到了熹宗皇帝的喜愛。便開始了他的平步青雲,一路做到了司禮秉筆太監,拉開了宦官專權的序幕,排除異己,專斷國政,流毒天下。

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魏忠賢仗著有皇帝的寵愛給他撐腰,大肆誣陷迫害忠良,剷除反對他的人,權傾朝野便有了九千歲的稱號,甚至在大多情況下所說的話比皇帝還要有用多,下面的人沒有不懼怕他的。


以他為首的閹黨在朝堂和國內開始胡作非為,貪官汙吏與日俱增,欺壓百姓打壓貧苦。搜刮民脂民膏,加徵各種稅務,使社會的各種弊端日益凸顯出來,橫徵暴斂,導致百姓貧苦紛紛大規模起義。

無力迴天,已成定局

魏忠賢雖然在崇禎即位後被剷除,但閹黨勢力根深蒂固,對國家的影響還在,百姓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已經太久,加之內憂外患“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外族侵擾”詬病太多已經是無法再挽回的了,明朝的滅亡也成了必然。所以就算魏忠賢還活著,也改變不了明朝的滅亡。


排骨咋不香了


魏忠賢是文盲加流氓,他可以靠拍馬和陰謀上位但不能說他是個合格的領袖。

明朝末年天災不斷,黨政敗壞了朝綱,地方各自為政,北方遊牧民族崛起,明朝滅亡不可逆轉,跟魏忠賢死不死的沒有必然關係。

有人說“閹黨”比“東林黨”稍好一點,這是偽命題好吧。尤其在主弱黨強的態勢下,皇帝無力壓制黨政,不管是九千歲魏忠賢還是東林黨人,都是禍國殃民的敗類,沒有誰比誰稍好一點的概念。

還有一種詭辯思維,假如魏忠賢不倒臺,至少還能多穩定幾年。然而這是對獨裁者的無底線卑躬屈膝,祈求一個文盲獨裁者抽空好好管理一下國家,持這種觀點的人是不是很缺心眼。

補充:魏忠賢幼時家貧,沒讀過書。30歲在後宮參加補習班,算是能識文斷字,否則也做不得秉筆太監。他還改過名字,發達以後才改回來。但東林黨人反覆說魏忠賢目不識丁,這種對魏忠賢的否定是上綱上線的,但我基本認同這種否定。魏忠賢識字,但骨子裡和文人對立,而且他與其他太監還不一樣,他甚至也不忠君。明朝文人的根本是禮教,也就是三綱五常,魏忠賢哪一條都沒遵守。

再補:魏忠賢對於社稷穩定不是沒有價值,因為明末的東林黨基本淪落為亂臣賊子,魏忠賢借皇恩壓制東林黨,可說是替主上分憂。崇禎是大學士們的好學生,上進心強,除掉魏忠賢的動作過於簡單直接,對東林黨和士林放任,導致文官、勳貴等地主階級在沒有太監欺壓後激烈反彈,吃相比魏忠賢還難看。李自成進京後,隨便抓出個大地主都比國庫有錢。

其實所謂“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是偽命題,這個命題的正理是分權和平衡,崇禎殺了魏忠賢也可以扶持另一個大太監,但他偏偏就沒有。朝堂平衡被打破,明朝迅速走向崩潰。


不慫歷史


這個觀點不完全正確。

人分三等,天才,庸才,蠢材。天才就是像張居正這種人,行政能力極高,可以說,大明沒張居正,都傳不到崇禎。庸才就是普通人,有點聰明,但做不到力挽狂瀾。魏忠賢屬於庸才。蠢材就是崇禎,努力的犯錯,努力的向著錯誤的方向一路狂奔,終於作死了自己,也作死了大明王朝。

魏忠賢,作為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太監,可謂大惡,一般大奸大惡之徒,也是大智大慧之輩,為什麼我將魏忠賢定位庸才呢?因為魏忠賢的崛起只不過是時代的選擇,和他本身能力沒有太大的關係。

為什麼我說魏忠賢沒有才能,看兩點,一個頭,一個尾。魏忠賢為什麼做太監?爛賭,把能賣的都賣了,包括自己的女兒,最後實在無路可走,自宮做了太監,要知道,魏忠賢那個時候三十多了,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混成這個德行,能是天才嗎?再看尾,崇禎剛剛即位,魏忠賢權勢滔天,滿朝皆是魏忠賢同黨,在這種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一年不到,滿盤皆輸,魏忠賢的政治能力實在不敢恭維,庸才二字,我甚至都覺得抬高了他。那魏忠賢到底怎麼上位的呢?

這就要提到大明王朝到底死在哪裡,從政治上來說,兩個字——黨爭。從經濟上來說,三個字——窮死的。為什麼窮?放著高收入的大財主錢不收,收窮人的錢,把有些地方窮人逼反,這些地方自然沒有稅賦,收的錢更少,而軍費開支更大,只能再收那些還沒有逼反的地方的窮人,再將更多人逼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那為什麼不收有錢人的錢呢?黨爭,東林黨代表江南財閥利益,在朝堂縱橫睥睨,其他地方的官員代表自然奮起反抗,但可惜不敵,被東林黨斥為齊黨,浙黨,這些黨派自然需要領頭人,而魏忠賢與東林黨交惡,又是天啟皇帝的心腹,自然以魏忠賢馬首是瞻。一句話,魏忠賢與東林黨的鬥爭是朝堂內部非東林黨的政治勢力和東林黨的政治鬥爭。魏忠賢擁有這麼大權勢並不是魏忠賢有多大的能力,而是魏忠賢是抗擊東林黨的旗手。

更重要一點,魏忠賢也確實不是個東西,禍國殃民不用多說,歷史雖然已經證明,東林黨的自私自利葬送了大明王朝,但如果讓魏忠賢繼續執政,透支的依然是大明王朝的元氣。崇禎皇帝執政十八年,如果這十八年由魏忠賢繼續執政,如果崇禎皇帝學他哥哥天啟皇帝,能不能熬到十八年真的天知道。

總而言之,大明王朝的覆滅,是制度的問題,制度引發了黨爭,黨爭兩邊都不是好東西,不能說東林黨不是東西就說魏忠賢好,半斤八兩而已。除非大明王朝能再出一個張居正第二,或許能延長國祚。不過整個中國五千年曆史,又有幾個張居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