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樸,保持自己的真性情生活

“文質”之辨由來已久,一般說來“文”是指外在表現,而“質”是指道德品質。

質樸,保持自己的真性情生活

墨子認為,君子賢士修身的關鍵是道德品質方面的提升,不需要有華麗的外表,也不需要在言行上進行修飾。

在墨家看來,語言不在於多寡而在於是否有見地。文章不在於華麗與否而在於是否見解透闢。語言多而無智就是廢話連篇,文章華而不察就是華而不實。

因此,要注重本質上的提高,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外部的裝飾上,這種思想在某一個側面反映了墨家注重實際的思想。後世人在談及墨子言辭的質樸時,常常用兩個事例來說明墨子言論上的無華:

從前,秦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晉國的公子,秦伯的女兒穿著簡單的衣飾,而陪嫁去的婢女卻穿著華麗的衣服。來到晉國以後,晉國人喜歡陪嫁的婢女,卻看不起秦伯的女兒,這可以叫做善於嫁婢女,而不能說善於嫁女兒。

質樸,保持自己的真性情生活

楚國人中有一個在鄭國賣珍珠的,做了一個木蘭的匣子,這匣子用肉桂花椒燻過,用珠子和寶玉點綴著,用紅色的美玉裝飾著,用綠色的翡翠環繞著。而鄭國人在買了他的匣子之後,把珍珠還給了楚國人。這可以說是善於賣匣子,而不能說是善於賣珍珠。

支持墨家學說的人認為,現在社會上的很多言論,僅僅是一些巧辯華麗的話,君主卻只看重華美的言辭,而忽略了它們是否具有價值。

墨子的學說是用先王的道理,聖人的話語,來宣傳自己的救世主張,如果他注重言辭的修飾,就會讓人把注意力放在文采上而忽略了它的價值。因為言辭而損害了實用,這和那個楚國人賣珍珠,秦伯嫁女兒完全一樣,這正有價值的東西反而得不到重視。

質樸,保持自己的真性情生活

墨家強調質樸無華,除了反對外在形式上的華而不實以外,還講究應該把道德品行的“質”根植在內心。

他認為,暫時行善言善行並不是真正的修養,因為在某些時候,人們會為了實現某些目的而作出一些善事,就像用華麗的文采來裝飾自己的語言一樣。這種善是不能持久的,只有養成樂善之心,並自覺地付諸於行動中,才能永久為善,才是真正的根植於個性中,成為道德操守的一部分。用墨子的話說,就是:

“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

在君子賢士的修身過程中,講究質樸無華,可以陶冶素樸的氣質,使人在簡樸實用中趨向至善,趨向境界的崇高。

質樸,保持自己的真性情生活

在現在這個充斥著利益和物質的社會環境中,在物質生活愈來愈富有的情況下,質樸往往能幫我們守住人的精神家園,不為外界聲色所誘惑、不苟取、不奢靡,保持自己的真性情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