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彥淖爾:全民戰"疫"為人民 #內蒙古在行動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7日電(記者李雲平 恩浩)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嚴格管控,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匯聚全民力量,堅決打贏這場戰“疫”。


嚴格管控,“四級網絡”築牢疫情防控戰線
巴彥淖爾市及時啟動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一級響應,成立由市委書記常志剛任組長、市長張曉兵任副組長的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指揮部,由市長任總指揮,成立10個專項工作組,安排部署具體工作。各旗縣區、各部門上下銜接、各負其責、分兵把守,構築旗縣區、蘇木鄉鎮(辦事處)、行政村嘎查(居委會)、村民牧民小組(居民小區)四級疫情防控網絡。
烏蘭圖克鎮紅旗村地處臨河區交通要道,下轄10個村民小組,有465戶、1145人,佔地2.3萬畝。面對村民小組之間居住分散、人員流動大等情況,紅旗村建立以村民小組為單元、由村民小組長任“小網格長”的9個疫情防控“小網格”,實現“全覆蓋、無死角”拉網式排查、宣傳、管控。
據紅旗村黨支部書記史敬義介紹,這9個“小網格”的所有成員每天深入農戶家中、集鎮商戶、園區企業、幸福互助院(養老院)等防疫一線,開展“地毯式”走訪、摸排、宣傳、勸導、體溫檢測等工作,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有效防止疫情輸入、輸出和蔓延。
如今,紅旗村各個村民小組均在省道、縣道、鄉道、村口等重點路段設立固定堵卡點,並發動黨員、群眾、村民代表實行24小時不間斷堵卡管控,有效防控外來人員“輸入”和當地重點人員“輸出”,打好內外結合防控戰。

烏蘭圖克鎮黨委書記尚永亮說,該鎮以“網格連心、組團服務”為切入點,在全鎮建立由鎮主要領導負責的“大網格”,在14個行政村均建立由包村領導、村支部書記負責的“中網格”,在120個村民小組均建立由村民小組長負責的“小網格”,做到上下聯動、建牢防線、同步推進。
據介紹,烏蘭圖克鎮按照“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班子成員包村、鎮村幹部包組、組幹部包戶”的工作模式,整合力量資源,建立縱向貫通、橫向銜接、整體聯動、運轉高效的基層疫情防控體系,層層壓實責任開展防控工作,實現“排查、宣傳、勸導、管控”全覆蓋。
據瞭解,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臨河區緊盯“武漢及湖北其他地區、自治區外、市外自治區內、臨河區外市內”五類重點人員,認真排查、建立臺賬。鎮、行政村、村民小組幹部聯合鎮衛生院、派出所等單位工作人員,對武漢、湖北其他地區輸入人員進行居家醫學隔離觀察,並實時監管人員活動情況,確保疫情防控實效。
目前,巴彥淖爾市各旗縣區下轄的所有鄉鎮蘇木(辦事處)、行政村嘎查(居委會)、村民牧民小組(居民小區)均建立防控網絡,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把有威望、有文化、有能力的農牧民和居民均吸納為網格化管理成員,充分調動全民參與疫情防控的積極性、主動性,讓疫情防控知識深入人心,提高群眾自我防護意識。

科學防治,“四個集中”提升患者救治能力
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原則,巴彥淖爾市整合市醫院和市傳染病醫院資源,實行一體化管理、一體化防治。
1月29日,巴彥淖爾市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當地疾控中心高度重視疫情的發展,輪班晝夜不停進行實驗室檢測,同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為及早研判疫情提供科學依據。市疾控中心現正對全市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資料進行彙總、分析,提出防控措施。
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均設置發熱門診,組織醫務人員進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培訓,提高了醫務人員早期識別、診斷和治療能力,為“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早報告”創造有利條件。加強流行病學調查,關口前移,對門診甄別疑似病例同步啟動流行病學調查和核酸檢測,對密切接觸者實施集中隔離,所有發熱病人進行留觀核酸檢測,發熱病人的密切接觸者進行單人單間居家隔離。
據介紹,巴彥淖爾市現已確定9家醫院為定點收治醫院,設置了14個發熱門診,預備床位203張,抽調824名醫護人員組建了三個批次的醫療救治梯隊,並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人員進行全員培訓,全面加強醫療救治力量。

巴彥淖爾市注重發揮疫情防控專家組作用,在自治區下派2名院感監督指導專家的基礎上,巴彥淖爾市主動向自治區邀請4名專家,與市級專家組一起開展會診,根據患者臨床症狀和檢驗結果調整方案、對症治療。同時,邀請各位專家到定點醫療機構進行現場檢查和指導,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堅決杜絕發生院內感染問題。
目前,全市正在組建後備醫療隊伍,對全市有呼吸專業臨床經歷的人員進行摸底,組織開展業務培訓,確保在關鍵時刻應急出動。
精準施策,“兩不放鬆”保障農牧生產供應
春節過後,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作為全區農業大市的巴彥淖爾市在加強防疫的同時為農牧業生產開通綠色通道,搶抓農時保生產,做到防疫、生產不放鬆。
眼下,在杭錦後旗譽誠育苗責任有限公司的暖棚裡,清爽翠綠的蜜瓜幼苗整齊排列在苗盤中,戴著口罩、手套的工人們正忙著打包、搬運,滿眼的綠色孕育著勃勃生機。公司負責人楊淑文說:“現在蜜瓜苗的市場行情不錯,我們正在抓緊出售,爭取在開春賺個頭彩。多虧政府給我們開闢綠色通道,否則這些種苗根本運不出去。”

據楊淑文介紹,疫情剛發生時,他們生產的種苗外運困難,眼看就要“長過頭”。當地政府瞭解情況後,第一時間給他們辦了綠色通行證,指定固定車輛和人員運送種苗,及時送到農戶的田間地頭。“我們的員工都是精挑細選,全部是沒有接觸外來人史和沒有外出的人員,每天都戴口罩、勤洗手,疫情防控不留死角。”楊淑文告訴記者。
與楊淑文類似,臨河區烏蘭圖克鎮新樂村村民王東等廣大養殖戶利用當地政府開闢的綠色通道解決飼料緊缺問題。王東說:“我一共飼養了300多頭能繁母豬和幼崽,現在正是母豬產仔、幼崽生長的關鍵時期,每天必須保證飼料供應充足。政府設立綠色通道緩解飼料運輸困難,消除了我們養殖戶的後顧之憂。”
據王東介紹,在鄉鎮、行政村、村民小組“三張”防疫網絡的保護下,他除了保障生豬“一日三餐”之外,還要做好驅鳥滅鼠、飼料消毒等防疫工作。他說:“大疫當前,各級政府已經採取多種措施嚴控疫情,我們決不能給社會拖後腿,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踏踏實實搞防疫、保生產。”
據瞭解,在保證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全市主要飼料生產企業正在陸續恢復生產,確保廣大養殖戶的飼料供應。內蒙古富川飼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懷森說:“我們公司實現全員封閉管理,運送飼料的司乘人員不與接收貨物人員接觸,人員、車輛出入廠區時嚴格消毒、測體溫,全面做好防護措施,實現防疫、生產兩不誤。”

巴彥淖爾市地處北緯40度農作物種植黃金帶,被譽為“塞外糧倉,天下廚房”“草原上的菜籃子,黃河邊的農藝園”。在防控疫情的同時,當地千方百計抓好 “菜籃子”“肉盤子”,加強生產技術指導服務,開闢“綠色通道”,暢通農畜生產原料、產品運輸渠道,保障種植、養殖業健康有序發展。
目前,巴彥淖爾市農田基本建設、春耕備耕等工作逐步展開,小麥、玉米、向日葵種子貨源充足,能夠滿足備耕春耕生產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