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啥意思?有什麼區別嗎?

農夫也瘋狂


顯(先)是由繁體“顯”的簡化字。顯是由㬎和頁會意而成的字。㬎是由日和絲會意而成,表示太陽照射水蒸氣蒸發出現的遊絲狀態,隱喻出現的微妙變化;頁的本義為織綢結束的經線開頭,引申頭的歸類符號。由㬎和頁會意為出人頭地、功成名就。簡化後“顯”是由日和業會意而成的字。業表示業績、事業;日表示太陽,這裡表示如日中天。借“先”聲表示先導、領先之意。顯的本義為事業如日中天,如顯赫。

妣(斃)是由女和比會意而成的字。女表示女性,這裡指示母親;比表示比如,指把母親比如父親,能力強。借“斃”聲指去世的母親。

丂(靠kǎo )是古代一種打擊樂器的象形衍化而成的字。筆畫釋義為:丂是由橫“一”和撇折彎鉤“”組成,橫“一”表示懸掛編鐘的橫樑;”是筆畫合體,由撇折“”表示編鐘為圓弧形結構,橫折彎鉤“”表示編鐘向外突出,口向下的多個相對大小不同鍾組成。借“靠”聲說明編鐘按不同大小上下左右靠在一起,通過敲擊發出不同的音符。丂作偏旁的字都與編鐘有關,如號、巧、兮、虧、誇等。隸變楷化後,繁化為“攷”。 “攵”是“攴”的簡化,可理解為敲的省形,通過敲擊編鐘演奏出不同的音樂效果。依據演奏的效果可以檢驗敲擊編鐘者的水平,故引申為考核、考察等。

考(丂)是丂和老的省形“耂”結合為考,丂即奏樂之鐘,古代貴族用於廟堂祭祀、婚冠喪葬、軍事征戰、宴享賓客等各鍾活動中,具有樂器和禮器功能。與造“孝”字類似。考寓意是對長者的尊敬,同時依據死者點位高低採用不同類型的編鐘祭祀,也是對人老來的一種價值體現或能力評價。考和攷意義相近,後來就合為一字即考。

考的本義為對老人的價值高度評價。引申為1.去世的父親,如考妣(父稱考,母稱妣,古為生前通稱,今人則稱死去的父母為考妣);2.假借為“攷”,敲,擊,如考擊(敲打)、考考(敲鼓的聲音);3.假借為“拷”。拷打,如考竟(鞭笞拷問,受拷問而死在監獄中)、考死(拷問致死)、考殺(拷問擊殺);4.查核,如考試、考察、考勤、稽考、考較(查核、核實)、考語(考核官吏政績的評語);5.審察,察考,如考古、考據、考訂、考證、考據(根據)、考正(根據文獻資料核實證明)、考慎(審慎考察)、考尋(考察探求,研求)、考道(研求應尊之道)、考求(探索研求);6.完成,建成,如考落(建成、落成)、考成(落成、建成)。

生曰父母,死曰考妣。為了敬仰自己死去的母親,就用顯妣或先妣;敬仰死去的父親就用顯考或先考。

古(過去切gǔ)從甲骨文和金文看應是口舌相連之形。漢化後應是口、一、丨組合而成的字。口表示口述;一表示橫直的舌;丨表示口舌相傳。古表示口舌相傳之意。讀音來源於過(guo)和去(qu)的切音(guo+qu)。來說明口舌相傳過去的事。古的本義為口舌相傳過去發生的事。可引申為1.早已過去的年代,與今相對,如古為今用;2.歷史久遠的,如遠古(遙遠的古代)、古字(指隸書以前的古代文字)、古器(可供玩賞的古代器物,古代樂器)、古貨(古代貨幣)、古賢(古代賢人);3.古代的事物,特指先哲的遺典、道統,古代的典章、文獻 ,如仿古、考古、擬古、戀古、懷古、古義(古書的義理)、古誼(古代典籍之義理)、古逸(指未加纂輯的古詩文等);4.古人,如古老上人(古人)、古義(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古人對經籍的傳統解釋)、古節(古人立身的節操)、古誼(古賢人之風義);5.天,如古帝(指天帝)、古後(先王,前代帝王);6.古體詩的簡稱,如古風(古體詩,每篇字數不拘,每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不講平仄,用韻亦較自由、五言古、七言古)。

古是故的初文,後加攵繁華為故。繁化後,引入“攵”,可以理解教的省形,把過去口舌相傳的事情,用於教化當今人或後人。就把過去之事能系統完整闡述,用於教化後人。故的本義指用於教化人的過去的完整事情。引申1.事情、事故,如變故;2.緣故、原因,如無故缺勤、不知何故;3.故意、有意,如故作鎮靜、明知故犯;4.所以、因此,如因大雨,故未如期起程;5.姓;6.原來的、從前的、舊的,如故址、故鄉、依然故我;7.朋友、友情,如親故、沾親帶故;8.(人)死亡,如病故、染病身故、父母早故。


嚴師說字


最近這些年,農村確實流行給先人墓前立碑。我爺爺奶奶是1994年去世的,前些年也立了碑。碑上用的是“顯”。

如果你仔細看一下墳地的這些墓碑,確實如題目所說,有的寫著“顯”有的寫的“先”,還有的寫著“慈”。此外,還有“考”“妣”“諱”等字。這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規制,非常講究,是不能亂用的。

碑文能透漏出很多的信息,懂得的人能根據碑文直到墓裡埋葬之人的姓名、生卒年、家庭情況,去世時族人情況,立碑人與埋葬之人的關係等。

各地風俗不同,墓碑上所刻內容也會有所不同,甚至相同的字在不同地區代表的意思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南北差別大。

下面我們按照題目一個一個來說。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故去的意思。在古代“故人”有兩個意思,一是指老朋友,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死人。


這是對先人的一種敬稱。後面一般會跟著父或母字,顯父,顯母。根據清朝學者的記載,這個“顯”字在以前是寫成“皇”字的,也就皇父,皇木。這並不是說其父母是皇帝皇后,而是古人對故去的先人的美譽,以示死者的尊貴。後來因為規定“士庶不得稱皇”,就改為了顯字。

我們會看到,有的墓碑用的是顯字,有的用的是先字。這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先字是對逝者的尊稱,顯字則是對死者的美稱。在有的地方,死者去世是父母、岳父母戒亡,且下有子孫才配用顯字,一般的人只能用先字。


考/妣

這個也簡單,考,指的是父親,妣,指母親。也就是說這個墳墓裡埋的是立碑人的父親或母親。

除了考和妣,有些地方也會用嚴和慈二字,意思差不多。嚴指父親,慈指母親。嚴父慈母嘛。

此外還提現大家注意區別使用“諱”和“智”字。古人講究忌諱,尤其是晚輩不能直呼長輩的名字,所以在立碑時提到長輩的名字也要作諱避處理。提到男性長輩名字時用“諱”,提到女性長輩名字時用“智”。如,公劉諱XX。


南京老張


別的地方我就不懂,我們這我就知道,顯考,說明是老人好命,上面沒有父母,下面兒孫滿堂!死者男性,考!女性妣!至於故考,視為夭壽命,就是死者上面還有父母或者更大長輩的人還活著!女性為故妣,其他的也就不是很懂了!比如我爺爺墓碑寫著顯考21世文水鄭公之墓!我奶奶寫著顯妣劉挽鄭母之墓!我父親去世時候因為爺爺還在世,墓碑寫著故考22世建家鄭公之墓!因為我當時我不懂,為啥上面不一樣,有一天,問族裡長老,才告訴我,也就是我上面所說!至於21世,是我們譜系傳承,我們族譜從閩南鄭氏開支鼻祖算下來,到我這40世!後來家族差點被滅族,跑出去三個,後來三個人又重新開枝散葉,我們稱為二世祖,到我這23世!



野狼207


“故、顯、考、妣”一般用於農村人的喪葬文化中,是對逝去祖先的一種尊稱,體現出子孫後代對逝去祖先的一種尊敬和懷戀之情。



在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啥意思?有什麼區別嗎?

♦“故”:指逝去的老人,農村人在墓碑和農曆七月半給逝去的祖先燒紙錢的時候,一定是用“故”作為開頭,這是一種尊稱。這種民間的喪葬文化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祖祖輩輩就這樣傳承了下來,基本上全國統一。

♦“顯”:在農村喪葬文化中代表“父輩”,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兒子或女兒給自己逝去的父母立墓碑或者燒紙錢,“【故】的後面就要用【顯】”,這是一個輩分關係。如果孫子孫女給爺爺奶奶立墓碑或者燒紙錢,“【故】的後面就不能用【顯】”,這又是另外一種說法,暫且不表。



♦“考”:指男性逝去的祖先,凡是男性祖先,在農村的喪葬文化中一律用“考”,這是咱們老祖宗發明的,代代相傳,一直沿用至今。“考”在現代新華字典裡可沒有解釋成性別,但在農村人的喪葬文化中,大家都默認了是對逝去祖先性別的區別。

♦“妣”:在農村的喪葬文化中,“妣”代表女性,不管是輩分高低,只要是女性一律用“妣”。在榮哥老家農村有這樣一種說法,陽間男女分雌雄,陰間男女分考妣,“考”和“妣”就是用於對逝去祖先男女性別的區別,也是一種尊稱。


農村的喪葬文化中不光有“故、顯、考、妣”,還有一些特定的字詞用於對逝去祖先的尊稱,比如“曾、高、祖、嶽”等等,這裡就不再多講了,那是題外話,在多說就和題目無關,跑題了。


山裡優果


故、顯、考、妣,就是代表:故去、顯赫、先父、先母的意思。

古人之所以這樣規定,之所以對故去的親人如此稱呼,而這種說法並非心血來潮,當然也不是無稽之談,只要你耐心看完就會明白古人的大智慧與良苦用心。

不論時代如何變化,喪葬禮儀永遠是以逝者為尊,主流文化看齊,一個人無論身前功績如何,死後兒女子孫總會盡力辦一場風光的葬禮。

逝者的葬禮,但卻是活人的盛宴,半畝方田,一塊墓碑,敘寫一生的故事,儘管是面子工程,但卻不妨礙子孫們前赴後繼,尋求祖先庇佑。殊不知自從他們離開那一刻,就與這個世界再無瓜葛。

一塊墓碑,也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功名薄

  • “故”

有“故人”,也有“故事”,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曾經存在過,現在僅僅停留在記憶中,墓碑上的“故”,其實兼具兩者的含義,既代表了逝者,也代表了逝者生平事蹟,一切都隨著他們的故去停留在終點。

這也是對死者死亡的至衷含蓄表達,遠比“死”“亡”等字眼更受人歡迎。

  • “顯”

顯然,“顯”比起“故”,要更有特殊性和深刻含義,畢竟逝者如斯,皆可用“故”,但故者並非皆可用“顯”。

活著時人有高低貴賤之分,死後自然也有“故”、“顯”之別,顯更多代表“顯赫”、“顯貴”之意,以表示對逝者的尊稱和敬稱,有對死者生前功績的肯定,和社會地位的認同。

就如同陰陽輪迴,古人認為:生前的行為決定著死後的待遇級別,死後的世界也反作用於活人世界。當然常人並非不可用,而是由“先”諧音代替,但是它卻與接下來的倆字密切相關。

  • “考”

單獨說“考”,很多人不明所以,現如今大多被用來組合“考察”、“考究”、“考試”,但是在先前,祖先卻用它代表“父親”之意,而且歷史悠久,足夠追溯到《爾雅·釋親》一書中:“父曰考,母曰妣”。

這下有沒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呢,先別激動,其實除了“考”、“妣”,對於逝去的亡妻子,則由“嬪”稱之。

  • “妣”

在這裡代表逝去母親的意思,當然為了更加明確的區分,古人通常會加前綴“先”字,“先父”、“先母”就是原型“先考”“先妣”演化而來,簡單明瞭,當然根據這樣的字眼,我們也可以直接判定立碑人的身份,與其逝去先祖,或者是親人的關係。

“孝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後輩對於先祖的孝道,形式多種多樣。

除了喪葬禮儀,但同時也忘不了對祖先頌德,無論生前是否顯赫,但死後力求風光,當然因為貧富差距,也導致了喪葬禮儀,最終因社會資源多少,千差萬別,但無一例外,都是表達了對先祖的深深敬意。

現如今物質生活的豐富,也讓喪葬制度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為了節省土地資源,土葬已經逐漸被火葬、冰葬取而代之。

即使墓地在縮小,但是墓碑的空間還是足夠,所以為了表達對先祖的思念,墓碑上也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儘管可能不太明白墓碑上每一個字所代表的含義,但也儘可能會花費代價,讓整塊墓碑看起來端莊肅穆,在具有高顏值的同時,也不失深厚的文化底蘊。


大國布衣


在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啥意思?有什麼區別嗎?

首先,這四個單字刻在墓碑上,都是一種對過世人的“尊稱”,同樣也是一種區分“稱謂”的方法,刻什麼,主要還是在於“主祭人”是誰,也就是主要是誰刻的碑的一種“主權”顯示。

1.先說“故”:

這個應該挺好懂的,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是“已故”,通常放在最前面,比如“故先考,故先妣”等等,雖然,看起來有點“重意”,因為既然刻在碑上了,當然是已故了,其實沒必要再加一個“故”字,但是,一般來說,加這個字,更顯尊稱。

2.再來說“顯”:

這個“顯”,其實是從古代的“先”,慢慢化用到現在,變成了“顯”。

首先,“先”其實和“故”的意思也差不多,主要表示“先逝”的意思,其實也就是表示此人已經“去世”了。

但後來慢慢發展為“顯”,則是類似一種後代對過世人的“尊崇”,像是宣傳其的德行優秀,廕庇後代等等,常見的就是刻“德顯考、行顯著”此類。

古代人講究的是三不朽,大概的意思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三次立言”。

而一般家族,通常是難以“沾”上前兩不朽的,所以,為了突顯先輩的“功績”,一般在“三次立言”上下功夫,比如宣傳其“德行”,所以用“顯”來讚頌先輩的德行“好”。

(其實,在古代,階層等級極為森嚴,這個“顯”字是不能亂用的,什麼人,是什麼身份,做了什麼事,只有得到家族的認可,才能刻上什麼樣的前綴的,而現代,通常沒這麼嚴格,為了“面子”上好看,刻個“顯”,顯得有文化。)

3.最後說“考、妣”:

首先,這個兩個字,其實說的是“父、母”,但其實在不同地方的說法,是不太一樣的。

比如,通常大部分地方都會依循當地“規矩”,在墓碑上刻“先考、先妣”,或者是“顯考”、“顯妣”等,其實兩種都可以;

但也有某地認為,如果父母先去了一位,墓碑上刻的就該是“先考”或“先妣”;

而如果父母雙亡的話,墓碑上就應該刻“顯考”、“顯妣”。

再來,還有地方認為,如果父母一方在世,一方去世,是不可以立碑的,而有些地方則認為可以立碑,總之,還是因地制宜為好。

總結:

在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的意思分別是“故”:顯示故去、逝去;“顯”:表示德行,威望等;“考、妣”:就是“父、母”。

區別在於後代對先輩刻在墓碑上的尊稱,稱謂,以及“美好願望”,比如宣傳德行等。


長了鹿角的兔子


在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嗎?

在農村並不是所有農戶都會給逝去的家人墳前立碑,這個可能與家庭富裕程度會有一定關係,一般村裡有錢人就會有立碑講究,而普通農戶往往並不注重,只有墳頭而已!而關於立碑時間,一般需要守孝三年之後才能進行立碑工作,三年內是不能掃墓添土的!而關於在墳前墓碑上會寫哪些內容,一般會事先刻好墳墓中去世者的名字、身份和生卒年月日,以及立碑後人名字、安葬和立碑時的年月日等內容。由於立墓碑會有很多講究,各地的風俗習慣也不盡相同,至於題主說到的這幾個墓碑上常見字眼,下面就結合我們這邊農村的情況簡單聊一下:



關於墓碑文字“故”:就是指逝世、離去的意思,也就是指墳墓裡安葬之人!

關於墓碑文字“顯”:也可以為“先”或“顯”,這其實是對去世之人是敬辭。例如“顯考”是指先父,是對於去世父親的美稱,而“顯妣”則是指先母,是對於去世母親的美稱!

關於墓碑文字“考”:也可以用“父”,一般是指墳墓中安葬的父親。由於去世之人多為長輩,一般在墓碑上會加一些尊敬之語,以表後人尊敬長輩之意,因而,如果農戶家的父親去世後,往往就會在墓碑上稱呼為“考”或“顯考”。另外,亡故的男子也會加“公”或“府君”,這可能與傳統觀念中男人是一家之主有關係!

關於墓碑文字“妣”:也可以用“母”,一般是指墳墓中安葬的母親。同樣原理,為表示敬重亡故的長輩,如果農戶的母親也已經去世,這時墓碑上就會稱呼為“妣”或“顯妣”,同時,一般對於墳墓中的女子也會加“氏”或“孺人”。

如果一戶人家的父母都已經過世,這時在墓碑上書寫就會遵循傳統夫妻關係中的“男左女右”,也就左尊右卑來進行排序!而對於逝者的生卒年月日,一般會刻在墓碑中榜的兩側,也會依照男左女右順序排序,大多會將年月日都寫齊全,以便後人能及時瞭解先人的情況,以便更好的寫清家譜或家族傳承!


而最後關於立碑人,一般會刻在墓碑的右邊,也稱為“虎邊”,按理說墳墓主人的子女都應該寫上,也會按照長幼尊卑以左尊右卑排序,如果子女中已有去世之人,應該要在名字上加框標註,以便後人能更好的識別瞭解!不過,有時候子女過多或有些後人不願鐫刻自己姓名,這時就可以刻上“子女敬立”、“叩立”或“百拜敬立”等文字方式也是可行的!以上僅為個人見解!


龍百曉生


俗話說生活處處有學問,這句話對農村也同樣適用。農村的生活雖然簡單樸實,可是該有的規矩卻不少,尤其是在一些細節方面更是有不少講究,就連孩子也要從小學習這些規矩,否則就會被別人認為不懂禮數,甚至因此鬧出笑話。

說到講究,大多數農民最重視的就是宗族觀念,很多農村家族不僅完整的保存了族譜,甚至還修建了家族祠堂。另外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在農村為祖宗和長輩立碑的農民也越來越多。

農民為祖先立碑一是為了紀念這些逝去的長輩,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不過值得說明的是,立碑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財力之外,墓碑上該刻什麼字也需要仔細考量。在農村的這些墓碑上,經常能看到“故、顯、考、妣”等不同的字樣,還有“故顯考、故顯妣、先考、先妣”等稱謂,不過你知道它們都是啥意思,各自有什麼區別嗎?

首先“故”有故人的意思,也是對逝去之人的一種懷念,這個字用在墓碑上,一般都表示去世的人是立碑人的長輩或者至親。

“顯”是先的意思,是對去世之人的一種尊稱,不過在很多農村地區。這兩個字並不能混用,聽村裡的老人說。“顯”這個字還有彰顯和顯赫的意思在裡面,如果要將它刻在墓碑上,還需要滿足幾個條件。逝者不僅要是家族中輩分最高的人,既沒有父親母親,也沒有岳父岳母在世,而且在家庭人丁中已經有了孫輩,歲數最好還要在六十歲以上才能夠稱之為顯,否則只能在墓碑上刻“先”字。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農村,刻上“先考”、“先妣”的墓碑數量明顯更多。

至於“考”和“妣”分別指代父親和母親,考妣的說法出自我國的辭書之祖《爾雅》中。在成語中還有“如喪考妣”的說法(如今已經演變為罵人的話),因此“先考”和“先妣”是對逝去的父親母親的尊稱。

以上就是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的詳細解釋,你弄懂它們的意思和區別了嗎?其實給去世的人立碑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種方式一直流傳到現在,也是文化傳承的體現,而且除了稱呼之外,墓碑上碑文的書寫也有不少講究,逝者的姓名、身分、生卒年月日、立碑人、安葬或重葬的日期等內容都要一一涵蓋。


謀略秘籍


在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啥意思?有什麼區別嗎?

在農村的墓地中,我們常常在墓碑上看到“故顯考某公諱某某、故顯妣某門某太君之墓”這樣的字眼。也有的沒有“故”字,稱為先考先妣或者顯考顯妣。其實,墓碑上的故、先、顯等用法非常講究,不能隨意亂用,也不要隨意解讀。下面,晏子就從這些字的意思及來歷,說明一下用法上的講究。

“考妣的詞意及用法”

“故”也好,“先”也好,“顯”也好,都是加在“考妣”之前的,是對“考妣”的一種修飾。所以,我們先要知道考妣的意思。

考妣,原指父親和母親,不論是否健在。《爾雅·釋親》:“父曰考,母曰妣。”成語有“如喪考妣”,說明考妣願意即為父母,和去世無關。後來演變為專稱去世的父母。《禮記·曲禮下》稱:“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嬪,婦人有法度者之稱也。”也就是說,父母去世稱考妣,妻子去世稱嬪。漢朝鄭玄註釋,“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於考也。 ” 意思是說,父親撫養教育之女之德成,母親相夫教子其德儀與父親的功業相媲美,這反映了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時期家庭中父母的分工和地位,也反映了古人對父母的尊敬。

考妣詞意的轉換,應該和古人的諡法制度有關。古代達官貴人去世後常用一個字來評定其一生,稱為諡號,普通的老百姓沒有資格受諡。但是父母對於子女都是有功德的,出於對父母的感念,父母去世後,普通百姓也想模仿達官貴人們給父母弄一個諡號,於是“考妣”做為對父母的讚揚,就成了普通老百姓對父母的通諡,專指去世的父母了。

“故、先、顯”的意思及來歷

“故”,即故去之意,是對去世之人的一種諱稱,直接說“亡”或者“死”,顯得不雅和不莊重,所以,才會用“故”字代替。不過,墓碑都是給去世之人立的,所以這個故字用不用是不要緊的,加上這個字沒有實際意義,所以大部分的墓碑中,直接說先考妣或者顯考妣。而明清以前的老墓碑中,常常會發現這個字,說明古人樹碑更講究莊重,寧願意思重複,也會加上這個字。

“先”,指先人,已經去世的人,在考、妣之前加一“先”字,也表示父母已去世。《簡明古漢語詞典》對“先”的解釋中:“已故的,例:思厥先祖父”。所以,加先,直接證明是已經去世的前輩。古人用詞講究莊重和雅,“先” 是“亡”的諱稱,又是一個敬詞,所以在墓碑上加個先字,也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懷念和和哀痛之情。先考妣,是對已故父母的敬稱。

“顯”,有顯示、顯赫之意,用在墓碑上,取聲名遠播之意,是對去世之人的一種溢美之詞。而顯字用在墓碑上,是從皇字演變而來的。

根據清朝徐乾學 的《讀禮通考》,古人在祖、考及妣之上,都加一個“皇”字,但元大德年間皇帝詔書改為“顯”字,因為普通百姓不能稱“皇”,雖然墓碑上的“皇”字的取義是美和大,但是皇帝身份顯赫,不讓普通百姓用“皇”,那麼普通百姓只能改用“顯”字。由此可見,墓碑上用“顯”字,是因為皇帝干預,由“皇”字演變而來,“顯考妣”,也是對已故父母的一種讚美,說明已故父母“德行昭著,聲名遠播”。

“先”和“顯”不得亂用

先和顯,一個是對已故父母的尊稱,一個是對已故父母的美稱,按說用哪個都是可以的。但是,古人其實是非常講究的,因為古人的樹碑方式和我們不一樣,古人去世即可以樹碑,而我們現在一般的規矩是父母都去世,且最後一個燒了三年,方可立碑。

古人對先和顯的用法,最基本的講究,就是看去世之人的親人情況。如果去世之人前面沒有尚在世的長輩,下面已經有了孫子輩,這種情況可以算做德行圓滿,可以溢美了,所以用美稱,稱為“顯考妣”。但是,如果去世之人去世時還年輕,前面尚有長輩在世,後面又只有兒子輩尚無孫輩,那德行還不圓滿,立碑時只能稱為“先考妣”。

現在,我們通行的一般是孫子為爺爺立碑,就是說給先人立碑時,去世的人已經有了孫子輩,這種情況下,去世的人前面一般已經沒有了長輩,就不必用敬稱,完全可以用美稱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墓碑,一般都稱為“顯考妣”,只有在老墓碑上才會看到“先考妣”的字樣。


齊東晏子


我是鄉村黑嫂,我來回答。

農村墓碑上刻字有著嚴格的規定,但現在的一些碑有些亂來。不過,就算是亂來,沒有脫離大範圍內的規矩。題主問這四個字分別是什麼意思,咱們就不扯太多碑文規矩了,只一下這四個字單純的含意。

一、故和顯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一些墓碑上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組合:故顯考、故顯妣這類的。

我們想知道這樣組合的意思,就先要知道單字代表的是什麼。

首先,“故”這個字並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已故,而是親近的意思。說明墓碑下埋著一位和立碑者非常親近的人,這是個尊稱前的形容字。

顯的意思其實更類似於一種敬語,古代通假字也可以用“先”來寫。比如很多人在墓碑下面一側會用小字刻出墓中人生平所做事蹟,這其實就是“顯”的一種表示。

有人顯示立功,比如那些國家重臣,他們有這個資格,也攀登到過那個高度。有人顯示立言,這些大部分適用於那些文官和大學者,他們出過這樣的著作。那普通人是無法立功和立言的,就只能去立德。

所以,農村墓碑上“顯”的大多是主人生平一些瑣碎事蹟。

二、考和妣的意思

我們常用一個成語來形容某個人氣急敗壞和悲傷欲絕,這個成語叫“如喪考妣”。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就是看把這個人氣什麼樣了,跟死了爹孃差不多。

考妣代表爹孃。

考是爹,妣是娘。

這下我們就能理解有些墓碑上的組合了,比如:故顯考的意思就是親近而有德的爹。故顯妣的意思跟前面類似,只不過一個是爹,一個是娘。

我們仔細看這三個字的組合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個形容字,一個敬語,一個尊稱。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墓碑可不是刻著玩的,這裡面的講究大了去了。

當然了,墓碑上字的組合非常多,代表的意思也各不相同,但跟題主的問題不符,咱們就不在這裡展開說了。

總結:墓碑做為一種特殊的東西,裡面有著深切的紀念意義,而且墓碑並不是只有現在的農村有,古代也有,城市也有,國外也有。總而言之,墓碑的意思就是介紹一下墓中人的生平,儘量用尊敬的詞和儘量顯示墓中人有德行的一生。

我是鄉村黑嫂,一個有態度的農村觀察者。喜歡我,請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