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等是什麼


1912年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遜位,宣告著大清的結束。但大家知道嗎?從那個時候起一直到現代,清朝皇陵都有人專門看守。

他們的工資在不同的時期歸不同的人管,生活和大家一樣,有苦有甜。只是工作性質有點特殊,需要與皇陵為伴。

對於普通人來說,守陵人是一個很神秘的職業,他們不種田不經商,不治國不參政,也不參與軍事行動,唯一的職能就是守陵。守陵人選擇這個職業通常有三個原因,一是出於信仰,二是想混口飯吃,三是家族祖傳。

而歷代守陵人中,清朝皇陵的守陵人地位應該是最高的,被選中是一種榮耀,有著特殊的政治身份,享受豐厚的待遇,有獨立的宅院居住,走出去還受人尊重。

當然,要求也高,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吃這碗飯,首先你得是皇家信任的人,其次你得先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清朝守陵人的組成主要分為三類:內務府指派的專門守陵人、精心挑選的守陵衛士、朝廷任命的守護大臣。第一類可以從八旗中下階層挑選,第二類則只有皇帝直接管轄的上三旗才有參選的資格,第三類身份更高,通常由皇室成員擔任。

守陵人的工作主要包括看守、清掃、維修、保護皇陵,還負責皇陵內的禮儀和祭祀活動,其中最重要的任務是準備貢品和及時進行祭祀,務必讓皇帝老爺和他的家人在地下也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工資方面,清朝正常運轉時由皇家按照一定的制度撥款,溥儀退位後,民國政府與清朝皇室協商,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待條件,不但允許溥儀依然居住於紫禁城,還承諾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行後改為400萬元,守陵人的工資就來自於這筆款項。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把溥儀趕出紫禁城,之前的承諾自然也不算數了。溥儀遷往天津,靠著清朝遺老遺少們過活,守陵人的工資他也付不起了,但愛新覺羅家族龐大,再加上還有許多滿清貴族懷念昔日的榮光,不會不管老祖宗。大家湊一湊,還是能付出工資。

在政局比較穩定的時候,民國政府偶爾也會撥款用於皇陵的維護,這畢竟是文物。但大部分時候是不穩定的,文物也就顧不上了。所以守陵人的工資還是來自於滿清貴族。

再到後來,中原混亂戰火紛飛,貴族家也沒餘糧,發不起工資了。但日子總得過下去,守陵人們就開始各自想辦法。

對清朝皇室忠誠度高一點的,靠著陵區內的林業收入來生活。忠誠度低一點的,就開始監守自盜,私自偷盜墓中珍品販賣。一旦被發現,他們會被滿清遺老遺少們打個半死,但因為有著職業上的方便,一般發現不了,所以那個時期流失了很多珍貴文物。

不過,再忠心的守陵人,在軍閥混戰時期也完成不了本職工作,保護不了皇陵。

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駐紮在薊縣馬伸橋,與清東陵只有一山之隔,清東陵裡有217座宮殿牌樓,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佈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

但孫殿英根本看不出其歷史價值,在他眼裡,這就是金銀財寶。以“剿匪”為名,盜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東陵,此後他有了“東陵大盜”的外號。

他的行為給軍閥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沒軍餉怎麼辦?地下挖呀!挖來挖去,清東陵裡的陵墓幾乎無一倖免,造到極大破壞。

這時候守陵人在哪裡呢?估計躲在一旁圍觀吧,他們也的確沒那能力阻止。

到了現代社會,皇陵被視為重要文物,由國家負責維護和管理,傳統意義上的守陵人已經沒了,要麼納入國家體系,要麼另謀生路。但還有一些人因為教育和信仰,居住在皇陵邊上,義務守陵。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大清關外有三陵,關內有清東陵,清西陵。

皇家陵墓從一開始就有專門的守陵人,大清陵墓更是如此,守陵人不是一個,是有很多,於是在陵墓附近有了守陵村。

河北易縣的忠義村,就是著名的守陵村,守的主要就是清西陵。接下來,我們就聊一聊這些守陵人,以及過去“發工資”的情況,還有現在的生存狀態。通過忠義村,也許我們可以看到整體守陵人的生活狀態。

守皇陵是世代守陵人的職責



清朝守陵人,對身份是有要求的,基本上都是滿族人,否則難以做到盡心盡力。當然,滿族男子娶了漢族老婆的是有的。忠義村,到現在為止,所有男性都是滿族。

清朝時,守陵人的後代一出生,就成了新的守陵人,戶口一上,守陵人的身份就確定了。“守陵”在這些守陵村的人看來,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職業。

所以,就算清朝滅亡了,還是有人繼續守陵。

守皇陵是有工資的,清朝有,民國也有



就拿清西陵忠義村來說,早期是有工資的,而且工資不低,這和清朝重視皇家陵墓有關。

而且,守陵人還有等級,有守陵的宗室王公,有守陵的大臣,還有守陵的平民百姓。宗室王公有各王爺,大臣從三品到九品不等。但是,守陵王爺和官員並不固定,他們是守陵的管理者,會來回調動,只有守陵的基層百姓,才是真正的守陵人。

清朝時,守陵人都是有工資的,而且工資不低,孩子上學有專門撥的學費,另外也有補助。可以說,曾經的守陵人待遇不錯,不事生產,還能富裕度日,這也造成了早期守陵人除了每天在陵墓轉轉,就開始了遊手好閒的日子。



晚清時期,大清朝被帝國列強欺凌,不是割地,就是賠款,工資就發的少了。

辛亥革命後,守陵人工資進一步減少,至於政治身份,則基本沒有,一水的都是守陵百姓,都聚居在了守陵村。

可是,後來情況繼續惡化,在1924年,馮玉祥把溥儀趕出京城後,守陵人徹底沒有了收入,日子艱難,可是守陵人除了守陵,其他都不會幹,因此日子就難過了。於是開始在村子周邊進行耕種,以便餬口。

因此,年輕的守陵人開始了外出當兵,或者謀求其它生計,至於守陵則漸漸被忽略了起來。於是,盜墓者們有了更多的機會。

守陵人目前生存狀態



進入新中國,剩餘的守陵人還是通過耕種艱難度日。到了十年動亂年代,守陵沒有了任何意義,因為到處都在破四舊,於是,守陵人最重要的職責,巡查陵墓,防範盜墓,這些都不敢做了。但是,這只是暫時的,他們心中還是印刻著他們的職責。

改革開放後,守陵村的人繼續守陵,沒有工資,年齡稍長的,在村裡種種地,糊個嘴。年齡比較輕的,出去打工,據忠義村的調查,80%的守陵村青年出去到大城市打工了。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進入新世紀後,除了出門打工,守陵人開始發展旅遊業、養殖業,形勢越來越好,獲得了不少收入。



如今,守陵人早已不是一份職業了,只是,守陵村的村民們習慣性的,常常在陵墓周邊轉轉。



藍風破曉


自古以來,華夏都有厚葬一說,皇帝駕崩後,皇陵內更是有無數的奇珍異寶。

為了防止皇陵被盜賊肆意掠奪,皇帝都會派人前去守陵,他們會一輩子待在這片土地上,鎮守黃陵,不能離開,死後將由子子孫孫繼續傳承下去,這就是守陵人。守陵人傳統由來已久,早在大秦就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務,守陵人的角色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



守陵人恪盡職守,大清的守陵人更是如此,那時候的守陵人,工資自然是由朝廷發的,後來清朝滅亡後,按和新政府約定的,守陵人的工資就由民國政府給他們發放.

到現在他們依然堅持守墓,實在令人肅然起敬,令人欽佩,他們從不曾忘卻自己是清朝守墓人的後代,大清的守陵人是非常忠誠的,是對祖先的敬畏,也是在傳承著列祖列宗的信仰。

在清朝,守陵可不是一個苦差事,能給皇帝守墓那是無上的榮耀,守陵人和子孫都能得到非常高的待遇呢,清朝滅亡後,黃陵的守陵人就失去了經濟來源,有的便另謀出路了,可是還有著兢兢業業的守陵人,抗戰期間日軍攻入了清西陵,一位近古稀的守陵人單刀赴會,和日軍談判,至於後來,就不得而知了


兩橫一豎勾QAQ


守皇陵的人也算是一種職業,而且世代相傳,一輩一輩傳下來。就算大清滅亡了以後,他們也是在遵守著祖訓,守衛著皇陵。

他們大多是忠心的老臣或者老臣的子孫後代,也沒有人給俸祿。但是後期也沒什麼人守了,守陵的人再厲害,也抗不過槍桿子。

國民政府也曾經保護過皇陵,但是時局動盪不安,連自己都快要保不住了,哪還有精力去保護皇陵。反正又不是自己的老祖宗。

所以後來東陵被盜,把無數珍寶當陪葬品的老佛爺也被孫殿英拉出來,當成了一具普通屍體,甚至還有人侮辱屍體。





是阿史啊


歷朝歷代皇帝陵寢都有專門的守護陵寢機構及人員,這些守陵人平時專管皇陵的祭祀、修繕、安全等等。清代自然也有守陵人,清代陵寢守陵機構為承辦東陵(西陵)事務衙門,還有負責陵寢安全的八旗及綠營官兵,這些都可以稱為守陵人。

先來說說清代守陵人員的來源,無論是內務府的各級官員還是八旗的官兵,當然都是旗人,每建一座帝陵,京城內務府都要從各旗抽調人員(八旗子弟)由北京及盛京到陵寢當地看護皇陵,而綠營只負責陵區外的防護。這些遷來的八旗子弟在陵寢當差,按品級拿俸祿,不用種地(定期領糧食),不與漢族通婚,基本上是在一個封閉的陵區內生活當差。


清朝滅亡後,雖有優待清室的條款,可大多沒有落實,而溥儀所派的守陵大臣也是常駐北京,過去的俸祿及糧食再也沒有了,因為守陵人員都是自搬來後就世代在此生活,基本無處可去,所以大部分守陵人的生活都出現了問題,導致盜賣陵寢物品的事情屢禁不止,甚至各陵的隆恩殿門窗都被拆走了,而溥儀的小朝廷也無法解決這麼多人的問題,所以出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砍伐陵區內的古樹以解決原守陵人員的生活問題,一開始只是砍伐陵區後龍(今承德興隆一帶)地帶的古樹,但是後來連陵寢附近的樹都砍了,可以說一根不剩啊,筆者小時候村子開墾的地裡經常碰到一些老樹根,都是那時候遺留下來的。

樹總有砍完的時候,迫不得已這樣原來清代的守陵人也只好向附近的漢人學習種地,陵區的樹沒了,大片荒地隨即被開墾,這樣這些往日在陵寢當差領俸祿的守陵人就以種地謀生而生活在陵區內。


綜上所述,清代滅亡後,這些清代遺留的守陵人員並不是死心塌地的在看守皇陵,堅守自盜的事情很多,這些守陵人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保證還怎麼守陵呢?生活在當地是因為他們無處可去,清代守陵人員基本都是世襲的,基本上搬來後就一直在此為陵寢服務,所以這些人也就只能在當地謀生了。


孤竹公子


守陵人守的是一種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輩先人。清朝沒有滅亡的時候,工資肯定都是清政府發放。那麼清朝滅亡之後,為何仍然還有守陵人?他們的工資誰給發?



清朝守陵人——守的是一方信仰

其實守陵人的傳統由來已久,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務。據說當年項羽火燒阿房宮之後,準備帶人去挖了秦始皇的墳。

沒想到半路被守陵人阻擊不說,甚至還出現了白起還魂的情況。據說後世守衛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後人,之後由於戰亂,漸漸的也消失了蹤影。那麼清朝的皇陵怎麼回事?

清朝剛入關的時候,在關內還沒有陵墓,只有關外的三個祖陵,即福陵、昭陵、永陵。埋的分別是太祖、太宗和四個遠祖,其中建造最早的是埋有四個遠祖的永陵。

永陵建立的時候,當時還沒有清朝,不過他們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業。主要是由愛新覺羅氏來擔任,一直傳到清朝入關之後,變成了守衛三個陵墓的工作。

他們平時的主要工作並不僅僅是看守陵墓,畢竟當時清政府地位在那裡,也很少有哪個不開眼的賊會去盜墓。主要是負責另外兩項工作——祭祀和運轉。

因為古人認為祖先有靈,後世子孫希望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於是在每年的特定季節,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因此就需要有特殊人員提前準備,所以說規模最大的時候,清朝有3000多名守陵人。

清朝康熙年間,甚至還在永陵設置了總理衙門。而且官職設置合理,分工非常的明確,因此也保障了多次祭祖的工作。後來關內也有了陵墓,比如清東陵這些地區也多了守陵人的職業。

不過相對於關外的守陵人,關內的守陵人似乎只是把他們當成一種工作。因為關外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世襲,對他們來說守陵是一種榮耀。即使沒有工資,他們也都會一直做下去。

守陵人的工資誰來發?

當然在清朝的時候,守陵人的工資基本上都是由清政府發放。不僅僅是工資上面有優待,而且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非常不錯。

比如說自從清西陵建立之後,清政府就在此地設置了七八個不同分工的衙門。小到每一個點,都有著對應的工人。比如說面匠、糖匠、酒匠等等無比瑣碎的東西,都會有專門的衙門特殊管理。


基本上這個人幹什麼工作,一輩子都是這個工作了。甚至有可能到了後代,都會延續這種工作。而且搬過來的守陵人,都會被分到一處三分三的小院(寬×長),這也是一畝三分地的由來。

而且為了方便子女的教育工作,清政府甚至在此地設立了學校。除了和正常滿族私塾一樣的滿漢雙文,他們平時還需要學習有關於祭祀的很多東西。畢竟他們成年之後,需要接任祖輩的工作。

由於他們的待遇實在是太好了,再加上平時工作也不多,因此養出來了一大批的懶漢。除了祭祀的時候之外,平時都是非常清閒。這些人沒事遛遛鳥、喝喝茶,可謂是非常快活了。

而且這些守陵人的後代,一出生就要被上上戶口。因為上了戶口之後,享受的可是朝廷7品官的待遇,也就是現在的正處級。有了戶口之後,就要享受國家的各種補貼。

後來清政府滅亡之後,有關於守陵人的管理越來越混亂。不過仍然留下來了一批人,負責守陵工作。再加上當時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簽訂的條約,原先清政府的很多開支,都是由民國政府來買單。


所以這個時候的守陵人,他們的工資都是由民國政府發放。不過相對於清朝沒有滅亡之前,工資則是要少得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幹這種工作。

後來他們為了生計,有一段時間給溥儀寫過信,希望可以開發一部分的陵墓地,當然不是挖墳,就是在上面種地。再過分一點的,竟然監守自盜,倒賣陪葬品。

雖然不是非常珍貴的陪葬品,畢竟比較珍貴的都在裡面,不過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再加上一些陪葬品外流,吸引了一大批的盜墓賊。到了孫殿英偷盜清東陵的時候,守陵人只有幾十人。

據說如今竟然還有守陵人,不過也只剩下了幾戶人家。他們的工資沒有人會給他們發放,支撐他們的也只不過是一種信念。


史之策


清初期,北京城外還沒有清陵墓,只有在東北地區才有滿族的三個祖陵,埋的也是之前的滿族皇帝,但是那個時候他們已經派人守陵了,而且竟是愛新覺羅氏人,這說明當時守陵是一種榮耀,一種身份的象徵,並不是隨便誰都能守陵的。大清朝建立後,守陵人數增加,就不能像之前安排一些皇族來守陵,也沒有那麼多皇族,所以對守陵人要求門檻就降低了,而他們的工作也不僅僅是看守陵墓,還擔負著籌備各個時期的祭祖活動的任務,但這是的守陵對於守陵人來說可能就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一種情懷了。為清朝守陵,工資當然由清政府出資,每年都要撥出一筆特殊經費用於發工資,同時還要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如田地、住房、交易市場、學校等,當時的守陵人待遇好,工作簡單,過的是退休後的生活,遛鳥、聽戲、下棋,也是快哉。

宣統皇帝退位,清滅亡後,守陵人就沒有人管理了,大清都沒有了,為誰守陵呢?。不過仍然留下來了一批守陵人,因為當時清政府在滅亡之前和民國政府籤的有關於守陵方面的協議,提到民國政府每年單獨撥出一部分銀子用於守陵日常花銷,所以守陵人的工資由民國政府發放,但是和清朝比這個待遇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工資少的可憐,更談不上配套設施了,最後幾乎沒有人願意幹這活,沒有人擔負守陵的責任和工作,僅存的守陵人成為了擺設,清陵維護管理也就形同虛設了。




滋溜一下


“守陵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一直以來這個行業都很少出現在公眾眼前。守陵,顧名思義守得就是陵墓。比如《盜墓筆記》中的張起靈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守陵人,一般來說古代皇陵都有專門的守陵人,他們都誕生或者消亡於朝代的更替之中。

古人信奉風水,作為皇室更看重百年之後的長眠之所,他們認為這不僅關係到自己身後的富貴,也關係到家族的命數,所以不惜耗費大量財力人力,選擇風水寶地,修建皇家陵寢,還煞費苦心的安排守陵人。而有一些守陵人就世代世襲,並且流傳至今。比如說大清朝!

在女真族入關建立大清政權之後,在東北的關外三陵就成了清朝統治者的祖陵。它們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為了更好的守護大清的運勢,清廷從一開始就安排了與皇家有姻親關係的宗族組成衛隊負責守陵。一般來說守陵人都是世襲的,這些衛隊在三陵周圍組建村落,世代繁衍。對於他們來說守陵是一種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輩先人。

在大清朝沒有滅亡之前,他們的俸祿,自然是朝廷承擔。1912年溥儀退位,宣告清朝的滅亡,清朝皇室憑藉著和平退位換來了南京政府承諾的優待條件,一是:保證皇室成員的物質生活條件,二是:保證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並由國民政府設衛兵保護。

但是在民國那樣的動盪歲裡,到處軍閥混戰、人人朝不保夕,這樣的承諾其實並不管用。1924年馮玉祥發動政變將溥儀等皇室成員趕出了紫禁城,守陵的承諾自然也是名存實亡。於是1928年孫殿英炸開了清東陵,盜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

現在守陵人不存在了但是依舊有一些人默默的守護著皇陵,據說他們都是清西陵旁村落守陵人的後代,居住在清朝祖陵的附近,默默守護著他們的祖先。他們奉行父死子繼的制度,對於皇陵的守護也是一代一代傳承,這是一種信仰。


彈指千年


說到陵墓,首先要說說中國成千上百年的土葬制度,人死亡後的安葬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說天葬、水葬、土葬和石棺葬等等,而土葬是我國最常見且大部分人死亡後所選擇的安葬方式。皇陵就是指的是皇族等重要人物死亡後的陵墓,古代人對陵墓是十分重視的,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會選擇一定的財物陪葬,越高貴越有錢的人陪葬的東西及財物也就越多,在古代朝代中甚至還有活人陪葬的傳統,所以陵墓特別是皇陵中都有大量的寶物陪葬,對於這些寶物的守護就顯得十分的重要,因為那個都想發一筆橫財,這裡我們就聊聊大清國的守墓制度:

1、在清政府時期,有專門為守陵而設立的職位,比如永陵設置了總理衙門,衙門內分工明確,該部門不僅要守護好皇陵,而且還要保障祭祖工作的正常進行,為皇族祭陵做好準備。這裡要提及一下的是,清朝的陵墓分為關外和關內,關外的陵墓是清朝建立以前的祖墳,所以對於祖墳的守護更加重要,守陵人都是皇族親戚愛新覺羅氏來擔任,都是世襲制的。

2、對於守陵者的工資,也分為關內和關外兩種,關內的守陵人是有職位的所以他們的工資,由清政府按月發響,清政府保障他們的收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編制內人員。而對於關外的守陵人來說守陵是一種家族榮耀,他們把工資看的不是很重,即使沒有工資,他們也都會一直做下去,清政府當政時期,政府自然也不會虧待他們,他們的待遇比關內的要高一點。

3、大清滅亡後,民國政府答應過清政府保留皇陵守衛這一職務,並由民國政府財政保障,按月統一發放給皇陵守衛工資。但是隨後各路軍閥混戰導致這一制度執行不是很好,為了陵墓裡面的財物甚至出現過皇陵守衛與盜墓賊合作盜取陵墓的現象。所以說後來皇陵的守衛不是很盡職盡責,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忠心的守衛,世代守衛皇陵的現象。

4、對於守陵人我們應該有正確的看法,他們對於文物的保護及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這些默默無聞的守護者,盜墓者將會對文物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以史為鏡可以明智


1911年武昌起義的一聲槍響敲響了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喪鐘,雖然當時清政府還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也擋不住社會進步的歷史洪流。經過袁世凱的左右施壓,革命黨和清政府進行行了著名的南北和談。通過談判清政府宣佈清帝遜位南北統一,正式建立民國由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清朝正式滅亡。

中國自古新朝建立對前朝皇陵保護祭祀的傳統,以期香火不絕後繼有人。何況根據民國政府和清政府達成的《清室優待條件》,裡面有專門的規定。“大皇帝辭位以後,其皇室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共和國選設衛兵妥慎保護。”由於清朝以後的北洋政府大多是滿清舊臣,自袁世凱以後可以說還是比較盡心的。此後歷經多次軍閥混戰北洋政府政局混亂無力管理保護清朝陵寢,關外局勢相對穩定關外三陵保護較好。保護皇室陵寢的責任就主要靠遜清皇室滿清遺民來管理保護。

清朝滅亡之前皇陵附近都有挑選的八旗子弟組成的護陵村落,政府對他們實行很多優惠政策內務府工部禮部也有專門的駐紮機構。平時也有豐厚的賞賜,雖然條件艱苦但是待遇不菲也算肥差了。清朝滅亡以後賞賜斷絕政府撥款也越來越少,守陵人的生計都很少全靠清室接濟。有很多人被迫外出謀生,由於守陵人是滿族八旗皇陵也算是自己祖墳大多數還是盡心盡力的。隨著溥儀被驅逐皇宮皇室經費拮据,只能是僱傭幾個人象徵的守護皇陵安全。北伐戰爭以後北方局勢混亂土匪遍地,軍閥孫殿英盜掘東陵。清室代表一直向政府申訴但是在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年代,根本無力得到公道。此後歷經軍閥混戰抗日戰爭,雖然條件艱苦還是有護陵人父子相繼守護著皇陵安全。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50年代就成立文物保護所對清朝皇陵進行管理保護。後來又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承擔保護修繕管理的工作。再也不會有破壞盜掘的事情發生,護陵人也開始了新生活一部分的人也參與到對皇陵的保護工作中。其他人依靠皇陵的旅遊業發展也過上了小康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