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畢業生為什麼喜歡去體制內?

如果你瞭解過名校的就業報告,會發現去騰訊阿里華為等明星企業的並不是清北復,而是華科、成電、北郵、西電、東南等理工科等985。跟其它985一門心思奔企業,奔互聯網不同,清北就業更加看重體制內,包括公務員、選調生、高校、研究所、事業單位、軍隊、央企、國企等。北大進體制內高達75%左右(本碩博綜合來看)。


清華北大畢業生為什麼喜歡去體制內?

清華進體制內低一些,62%左右(本碩博綜合來看)

每年都有近四分之一去了中西部不發達地區(但基本上都是省會高校、機關、研究所等),拉低了平均數,但中西部的10萬比一線城市20萬含金量還高。

為什麼清北喜歡去體制內?

清華北大畢業生為什麼喜歡去體制內?


1、單位好。一說好單位,很多人都知道阿里、騰訊、百度、華為、網易、滴滴、蘇寧、OV、萬科、萬達、恆大、京東。但是說起國企(三桶油電網中煙這樣知名度大的就不說了),華潤、招商、光大、保利、中海、中信、中糧、中化、中金、中投、國投、三峽、華僑城、新興際華、南光、遠洋等,大部分就不知道了,就算知道也不知道厲害到什麼程度。其實無論是實力還是待遇,整體來看,國企都是吊打私企。BAT夠好了吧,比它好的的國企真不少,不然清北都喜歡去國企呢。

而且清北去的體制內不是普通的體制內。

黨政機關類:國家部委、省委省政府為主;國企:基本上都是總部,基本上都是其它學校很難進的政策性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還記得網上傳的中石化中石油總部接收畢業生名單嗎?基本上都是清北。事業單位、傳媒:高校、《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社科院、中科院,以及各國家部委直屬機構。

2、總體來講,體制的高端崗位比體制外的高端崗位要求高多了。以上單位最喜歡的就是清北學生,其它學校機會不多,非技術類,北外、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人大有些機會。如果是技術類,北航、北郵都有機會,但這類單位做技術意義就不是特別大了,有些人覺得不如去體制外拿高薪。

3、情懷。能考上清北的,不僅智商碾壓絕大部分人,想法也比較特立獨行,有更大的報復和追求,錢往往不是第一位的。但是他們也明白,想拿高薪不難,但是擁有社會地位和發展機會比較難。

4、更理性。體制內15萬,體制外的30萬,看起來差一半,但是單位之間的差距要大於15萬。能拿到30萬的,基本上是百度360今日頭條這樣的互聯網企業,拿到15萬的基本上是壟斷國企總部和國家部委及其下屬比較厲害的事業單位。

長遠來看這兩類企業的差距要比15萬重要,不說別的,功利一下,就說找對象和擁有的社會資源,如果找對象獲取的利益和社會資源可以量化的話,壟斷國企和國家部委帶來的利益,遠遠大於15萬。選擇了30萬,基本上選擇了一個人戰鬥,選擇做吃瓜群眾,選擇了15萬,就是選擇了一顆大樹,一個組織,你的命運緊緊和集體捆在了一起,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還是跟著party走才走得長遠走得穩。

選擇了30萬,可能還是無法讓你在北京安家落戶安身立命,選擇了15萬,雖然短期缺錢,但是長期來看會讓你紮根扎得更穩更深,只說錢,體制內的15萬和體制外的30萬差別也不大,因為開銷差太多了。而且這只是起薪,幾年後收入會明顯提高


清華北大畢業生為什麼喜歡去體制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