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俄、土耳其,從三個方向將昔日的波斯帝國變成了今日的伊朗

昔日的波斯帝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從現在的中亞一直延伸到小亞細亞和埃及,版圖面積超過了600萬平方公里。

今天的伊朗,連伊朗高原也沒有完全佔據,面積164.5萬平方公里,與我國的新疆相當,在當今世界上只是一箇中等國家。

英、俄、土耳其,從三個方向將昔日的波斯帝國變成了今日的伊朗

這一結局是如何形成的呢?

1、波斯帝國曾是中亞和西亞的主宰

公元前553年,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經過三代帝王居魯士二世、岡比西斯二世、大流士一世的開拓,波斯帝國先後征服了兩河流域、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王國、中亞地區、印度河流域、非洲的埃及和利比亞、歐洲的色雷斯地區,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巨無霸帝國,其版圖面積達到了約695萬平方公里,要知道近400年後的漢王朝極盛疆域也不過在600萬平方公里左右。

英、俄、土耳其,從三個方向將昔日的波斯帝國變成了今日的伊朗

可是,一個文明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一個文明都會不斷有其它的民族和其它的文明進入,地處亞歐非要衝的波斯更不例外。

於是,馬其頓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的入侵不斷改寫著波斯帝國的版圖。這一局面其實跟我國古代很像,在世界史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我國如此相似了,同樣的外敵入侵、同樣的改朝換代,只不過結局不同。

簡單的列一下伊朗歷史上的主要王朝:

  • 埃蘭文明時期
  • 米底王國
  • 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
  • 帕提亞王朝
  • 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
  • 塔希爾王朝
  • 薩法爾王朝
  • 薩曼王朝
  • 白益王朝
  • 伽色尼王朝
  • 塞爾柱王朝
  • 花剌子模王朝
  • 帖木兒帝國
  • 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
  • 波斯第三帝國——薩菲王朝
  • 阿夫沙爾王朝
  • 桑德王朝
  • 愷加王朝
  • 巴列維王朝

如果要與我國做對比,阿契美尼德王朝相當於我國的漢朝,薩珊王朝相當於我國的唐朝,薩菲王朝則相當於我國的明朝。

2、奧斯曼帝國大戰波斯薩菲王朝

波斯帝國在薩珊王朝時期被阿拉伯帝國所征服,從此皈依伊斯蘭教。事實上,我國在南北朝隋唐時期也曾經經歷過一個佛學時代,直到宋朝儒學才得以復興。

公元1501年,波斯薩菲王朝的建立奠定了今日伊朗的基礎,版圖如此,信仰亦如此。薩菲王朝選擇了什葉派作為帝國的信仰,而當時的伊斯蘭世界則是遜尼派的天下。被阿拉伯帝國統治數百年後,波斯人已經離不開伊斯蘭教了,但高傲的伊朗人依然選擇了與眾不同的什葉派作為民族的標籤,以區別於同時期的阿拉伯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源自突厥)。

英、俄、土耳其,從三個方向將昔日的波斯帝國變成了今日的伊朗

公元1517年,奧斯曼帝國征服馬穆魯克王朝,從此兩河流域和埃及地區的阿拉伯人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至此,當年作為僱傭兵和奴隸的突厥人反客為主,成為了阿拉伯人的主人。

  • 奧斯曼帝國自稱同時繼承了阿拉伯帝國和羅馬帝國,屬於遜尼派;
  • 波斯薩菲王朝則波斯帝國的重生,並自稱穆罕默德的繼承人阿里的後人(是否承認阿里,也是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最初區別),屬於什葉派。

從此,奧斯曼帝國便開始了與波斯薩菲王朝的漫長戰爭。這一戰爭,從公元16世紀一直持續到公元18世紀,史稱波土戰爭。

兩國在兩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反覆爭奪,互有勝負,誰都沒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英、俄、土耳其,從三個方向將昔日的波斯帝國變成了今日的伊朗

薩菲王朝又稱薩法維帝國

在戰爭的最後階段,隨著薩菲王朝在1736年的崩潰,奧斯曼帝國攻入高加索地區,而入侵高加索地區又威脅到了新興的俄羅斯帝國,於是,兩國之間的戰爭又變成了三方混戰,俄羅斯帝國也加入了戰爭。

但不管怎麼說,奧斯曼帝國與薩菲波斯的戰爭,奠定了今日伊朗與伊拉克(由奧斯曼帝國分裂而來)的邊界,也奠定了今日伊朗的西部邊界,這一邊界由1639年兩國簽訂的《席林堡條約》而來。

3、俄羅斯帝國從北方南下

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菲王朝的戰爭尚未結束,又開始了與俄羅斯帝國長達200多年的戰爭(17-19世紀),史稱俄土戰爭

從彼得大帝開始,俄羅斯帝國的目標是向四面八方尋找出海口,其在北方擊敗了瑞典,取得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但在西南方則遭到了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的抵抗,陷入了拉鋸戰。

薩菲王朝滅亡之後,波斯陷入了內訌之中。

公元1747年,原本屬於波斯分支的阿富汗人扛起了獨立大旗,並建立了杜蘭尼王朝。波斯不得不依靠土庫曼人來抗擊阿富汗人。於是,土庫曼人在波斯建立了阿夫沙爾王朝、桑德王朝、愷加王朝三個王朝。


英、俄、土耳其,從三個方向將昔日的波斯帝國變成了今日的伊朗

阿夫沙爾王朝

阿夫沙爾王朝曾一度收復阿富汗,這是最後一個將勢力深入中亞的波斯王朝,但時間不長便四分五裂。隨後波斯又陷入了與我國近代一樣的困境,其北方遭受俄羅斯帝國的入侵,東部則受到大英帝國的蠶食,成為英俄兩國的博弈場。

公元1813年,波斯和俄國人簽訂了《古麗斯坦條約》;

公元1828年,波斯和俄國人又簽訂了《土庫曼恰伊條約》。

從此,波斯喪失了對今天高加索地區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的控制。

4、大英帝國從印度北上

歷史進入19世紀,大英帝國將整個印度都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當俄國人從北向南出擊之時,英國人也從印度開始向北進攻,兩國的相遇之地便是阿富汗和中亞地區。

1856年,波斯和大英帝國之間爆發了戰爭,兩國爭奪的焦點便是阿富汗。如果你對這個年份有印象的話,應該記得這一年便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同一年。

這一年,大英帝國不僅擊敗了大清帝國、波斯帝國,還在中東和法國聯手幫助奧斯曼土耳其擊敗了俄羅斯帝國,即克里米亞戰爭,當年的大英帝國就是如此的不可一世。

英、俄、土耳其,從三個方向將昔日的波斯帝國變成了今日的伊朗

英國與俄國對波斯的爭奪

公元1857年,戰敗的波斯與大英帝國簽訂了《巴黎條約》,從此阿富汗歸大英帝國(英屬印度),從此自古就屬於波斯的阿富汗地區正式分離出去。只不過阿富汗並未屈服,大英帝國最終成為近代第一個栽在“帝國墳場”的帝國。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戰敗的俄羅斯帝國並未就此罷手,其後來不僅迫使我國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使我國割讓了外東北和外西北,而且還迫使波斯也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公元1881年,波斯與俄國人簽訂了《阿哈爾邊界條約》,從此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地區被納入俄國版圖,波斯徹底失去了中亞地區。

英、俄、土耳其,從三個方向將昔日的波斯帝國變成了今日的伊朗

公元1907年,大英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在波斯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則為緩衝區。還記得我國近代著名的時局圖嗎?同樣是俄在北,英在南,而大清帝國被瓜分的只剩下中間一小部分,與波斯何其相似!

英、俄、土耳其,從三個方向將昔日的波斯帝國變成了今日的伊朗



波斯帝國昔日的輝煌與近代的恥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當伊朗想要復興、想要重新強大之時,必然會產生強烈的民族主義。我想,有著同樣經歷的我國一定更能體會伊朗的這一感受。

不是每個古代強大的帝國都能像我國一樣將昔日的版圖傳承下來的,中亞和西亞有波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庫爾德人等等,但與我國將漢滿蒙回藏合為一體不同,那裡四分五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