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為何會讓我們產生特定情緒?

音樂為何會讓我們產生特定情緒?

音樂為何會讓我們產生特定情緒?

© Pixabay

利維坦按:

試想一個非洲部落的人和一個紐約人,當聽到一段相同音樂時,他們的情緒反應會是相同的嗎?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曾把音樂描述為“聽覺芝士蛋糕”。從這個角度來看,音樂是一種娛樂性藥物的混合物,通過耳朵進入,刺激我們產生大量快感。當然,音樂並非一種可以產生給定的心態的藥物。它就像獎勵(如食物、性和金錢)一樣,愉悅的音樂會激活我們腦內快樂和獎勵系統。當有東西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時,我們希望它在歌曲中不斷重複,因為我們總是感覺聽不夠。

音乐为何会让我们产生特定情绪?

任何對愛聽歌的人都會知道音樂與情緒之間的連結:比方說,一個精彩的演出現場帶來的潮水般的愉悅,失戀後用力跟唱一首撕心裂肺的情歌的暢快。和眾多普世經驗一樣,這一現象吸引了大量的科學關注,因為有一個核心問題尚待回答:為什麼?為什麼由樂器和人嗓發出的聲音會使我們動情?這個過程是如何實現的?以及,我們從音樂中感受到的情緒是可以被特定歸類的嗎?

(psychcentral.com/lib/music-how-it-impacts-your-brain-emotions/)

人類從老早之前便開始聽音樂。有看法認為,在我們發明用於交流的語言之前,音樂實際上是一種原始語言。2013年,研究者調查發現,人們聽音樂的原因多達126種,大致可分成三類:情緒分析與調節,自我意識以及社會連結。

情緒對於我們的聽歌選擇與習慣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但是專家們一直以來都持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一段優美的旋律與聽眾的聞聲落淚之間的關聯仍舊存疑。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741536/)

讓我們來看看,當你貌似被一首歌打動時究竟發生了些什麼。

我們對音樂產生的情緒共鳴是“真實”的嗎?

我們是否真的對音樂產生了情緒共鳴?這是一個答案看似簡單的問題,但一些理論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一個帶有爭議的觀點認為,我們並沒有對音樂產生任何傳統意義上的情感共鳴。我們所感知到的,不過是反覆交替的緊張感與放鬆。這種感受的交替基於我們對下一段旋律的期望是否得到了滿足。當下一個音符的走向與我們的預期相吻合時,我們感到愉悅;反之,我們感到懊喪或是煩躁不已。

(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2F978-1-4419-6114-3_5)

音乐为何会让我们产生特定情绪?

© Artist Waves

然而,有太多方法可以用來駁倒這一觀點,至少我們可以爭辯說,就音樂如何引發情緒共鳴而言,這隻能作為部分而非全部的理由。從聽快節奏音樂時心率不由自主地加快,到隨處可見的抒發共情體驗的音樂評論,大量鐵證似乎均表明,我們是能夠與音樂產生情緒共鳴的。

但事情也不是這麼簡單。2013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我們也許能“感知”到一段音樂本身的情緒是悲傷的,但聽它時卻感到身心愉悅。這樣看來,情緒在這裡似乎並不能被單純解釋為緊張與期望,而是從屬於一幅極其複雜的圖景。

(journal.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psyg.2013.00311/full)

音樂在人類情緒反應矩陣中究竟處於何種位置,一直是個未解決的問題。有人假設,對於那些可能“喚醒”前語言時代祖先經驗的曲子,我們容易產生強烈的情感回應。BBC在2015年談及這一理論時解釋道:“短促的,升調的聲音往往使我們感到緊張不安;而綿延的,下降的聲音則似乎起到了鎮靜的作用。”因此,音樂導致的情緒共鳴也許在進化學方面也有所貢獻。

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50918-why-music-has-a-hotline-to-our-emotions)

音乐为何会让我们产生特定情绪?

© Giphy

作曲家喬爾·杜埃克(Joel Douek)在其著作《系統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Systems Neuroscience)中指出,音樂製作人用以激起特定情緒或感受的,是一種能夠跨越不同文化的“原始反應“,這樣的線索暗示著人類某種深遠的歷史記憶

除此之外,神經生物學家馬克·昌吉茲(Mark Changizi)認為,音樂反映的是人類“富有表現力的動作”。例如,快節奏音樂聽起來像是在某物的追趕下奔跑,或是有人正跳著歡慶的舞蹈。在這樣的語境下,音樂反映的便是在我們的物種進化進程中,人類所享有的共同歷史和生存境遇。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832887/)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y-does-music-make-us-fe/)

音乐为何会让我们产生特定情绪?

© Pinterest

音樂如何作用於大腦的情緒中樞?

在探究音樂與情緒的關係的科學研究中,最有趣的領域之一便是對大腦的研究,它提出的問題是:音樂是否觸發了大腦情緒控制系統的特定區域?這個過程和音樂本身的情緒有關嗎?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2014年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的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發現,音樂與大腦的多個區域有著確切的聯繫,其中許多都和情緒的觸發過程緊密相關。有意思的是,緊張和期望的解釋還真的佔有一席之地。

研究發現,創造愉悅情緒的音樂點亮了中腦邊緣通路(又稱獎賞途徑,是腦中的多巴胺通路),而那恰好是給人帶來愉悅獎賞的大腦機制所在區域。不僅如此,音樂還能觸發杏仁核(搭建情緒網絡)和海馬體(調節依戀關係方面的情緒)的響應。可以肯定的是,愉悅感的確部分來自於緊張情緒的產生及釋放,儘管並非全部如此。

www.nature.com/articles/nrn3666)

音乐为何会让我们产生特定情绪?

© Inverse

一項針對腦血流量的研究發現,我們同樣也會對不和諧的聲音做出強烈的反應,以表達我們對它的喜好程度。當播放不和諧的音樂時,受試者的血液便會急速湧入旁邊緣系統(paralimbic system)中,而這一系統與多種情緒的產生均有關。但是,大腦對於音樂的反應並不只限於此時此地,它同樣與過去有著敏銳的聯動關係。

www.ncbi.nlm.nih.gov/pubmed/10204547/)

音樂似乎具有喚醒情感記憶的獨特能力。圍繞音樂形成的記憶具有強烈的情感內核。無論是與這類記憶有明顯關聯的音樂,還是僅僅弱相關的音樂,都足以喚醒曾經所涉的情感。

這種能力與音樂和情感的另一奇怪關聯現象有關:情感反應的強度會隨著對音樂的熟悉度的增長而增長。201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我們熟悉一段音樂,並且記得曾經有過的情緒反應,那麼當下對其產生的情感共鳴就會更為強烈。從現象上看,音樂的確擁有安撫兇惡野獸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從內部機制上,這項能力與我們保留情感記憶的方式有著錯綜複雜的聯繫。

(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27241)

音樂與情緒的心理學原理是什麼?

我們如何識別一首歌的情感?這是音樂理論家們長期爭論不休的話題。他們認為,不管是從已知的進化論還是其他角度來看,音樂自身的結構性層面都在以不同方式影響著我們對其所做的情緒性解讀。

音乐为何会让我们产生特定情绪?

© GIPHY

音樂中普遍存在的,能夠“講述”情感的那部分,被稱作音樂編碼(musical codes)。在著作《美學思想》(The Aesthetic Mind)中,理論家威廉·福特·湯普森(William Forde Thompson)和莉娜·昆託(Lena Quinto)列舉出一大堆能與我們在情緒層面進行交流的音樂編碼。

從結構上看,這些編碼包含的要素有和諧度,響度,與主調的接近度,以及整體結構的維持度。節奏是另外一種:當我們聽慢節奏音樂時,我們往往認為它是平靜或憂傷的,而聽快節奏音樂則總是讓人感到愉悅或躁動。音高也起到一定作用,但這還沒完,以上這些不同要素之間如何變化和切換,也引導著我們對它們的解讀(例如,快歌變慢則意味著歌曲情感發生了變化)。拋開歌詞,音樂中實在還有太多太多說不完的東西。

但是,讀懂一首歌的情感是一回事,實際感受如何又是另一回事。與此相關的理論非常之多。其中被討論得最多的是思想家史蒂芬·戴維斯(Stephen Davies)提出的“情緒感染”概念,也就是說,我們會感染上我們自認為從音樂中獲得的東西,這與我們從別人那裡感染情緒的機制近乎一致。

www.apa.org/monitor/oct05/mirror.aspx)

這一理論基於如下事實:我們的大腦中含有鏡像神經元,而鏡像神經元作出反應的方式,就像我們做一個動作,再看別人對其進行模仿,兩者是一模一樣的。鏡像神經元解釋了我們的許多模仿行為,以及我們為了讓對方感到舒適,而不自覺採取的鏡像模仿的方法。而情緒感染理論則更進一步:我們對悲傷的音樂產生共鳴,是因為悲傷情緒具有感染性。

感知音樂本身的情緒與聽者自身的實際感受間存在著一定差距,而這種差距似乎隨著共情能力的增強而縮小,這一事實有效支撐著情緒感染理論。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即便大家都以同樣的方式解讀音樂,共情能力越強的人對音樂作品的反應越是強烈。戴維斯指出,實際上每個人聽音樂時反映出的悲傷情緒都是獨一無二的:

“音樂是可感知的對象,是久久縈繞於聽眾心中的憂傷情緒的誘因;但反過來,又是聽眾的注意力焦點和反應,在追索著音樂表現力的不斷展開。然而,聽眾並不相信音樂本身含有任何不幸或者遺憾之事(或任何其他事)。他們並不為音樂而感到難過。換句話說,他們在此時缺乏一種慣常情況下的與情緒相關的信仰,且不把音樂當作此種信仰的意向性客體。儘管如此,這種鏡像反應仍然是情緒性質的,而非隨機的一時興起或無理性的荒謬。”

也就是說,我們不是為音樂本身而悲痛,我們感到憂傷,是因為音樂在使用各種編碼向我們傳遞這種憂傷。

(mp.ucpress.edu/content/31/2/139)

所以,當你下次因為廣播裡飄來的阿黛爾而突然變得情緒躁動,你要記得,你的大腦是通過多麼辛勤的一番複雜勞作,才好不容易能讓你在回家的巴士上被情緒的潮水所包圍。

譯/小兵趙噶·馮貢騰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www.bustle.com/p/why-do-we-get-emotional-when-we-listen-to-music-44460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小兵趙噶·馮貢騰在利維坦發佈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音乐为何会让我们产生特定情绪?

投稿郵箱:

wumiaotrends@163.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