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哪位古人能稱得上是偉大的軍事家?

超哥的農村生活


毛主席說過:“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這是看過明代馮夢龍的《智囊》後,主席留下的批語。

第三是誰?不知道。我只知道毛主席還說過,如果放在劉秀的那個年代,他也只能和劉秀劃江而治。

相信大家心裡已經有了次序,我們就說說李世民的軍事思想和軍事戰例。

李世民出身關隴貴族世家,自小精於騎射,單兵作戰能力也很強。不單愛看兵書,還尤其愛看·曹操註解版的《孫子兵法》,平素好談兵事。

注:曹注版《孫子兵法》現在也還有。

李世民好兵書,但從來不生搬硬套,活學活用,水無常勢。

他獨立統軍有四大戰役:薛舉&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

歷時46個月,在此期間,李世民的軍事謀略和作戰藝術被打磨得近乎完美。

這是個襲承過程,《孫子兵法》經過李世民的熟讀後,運用在戰陣中,並且使用多次,得心應手,加上自己的體悟,打造經典戰例,被收錄於《兵典》

《孫子兵法》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

李世民:吾自少經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過數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陣後反擊之,無不潰敗, 所以取勝,多在此也 。

《兵典》“堅壁挫銳” 中就有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和劉武周的兩個經典戰例,因為李世民用此策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堅壁挫銳

第一次對陣薛舉,李世民的策略未得到執行,唐軍大敗,不久薛舉死,其子薛仁杲繼續大舉犯唐,而李世民卻不著急出擊,唐軍新敗,雖經整頓休養,但是部隊的士氣還是略顯不足,所以即便諸將一再請命殺敵,李世民卻堅請不受,不接受他們的作戰方法,因為他要:

堅壁不戰而折之,彼氣衰矣,吾當取之。

那就等吧,一天,兩天,三天······六十天後,雖未親眼得見,但估計薛仁杲已經快瘋了,餓瘋了,軍糧幾乎耗盡,能供上兩個月的軍糧,那可是一筆巨大的戰爭資源。而唐軍也快瘋了,樂瘋了,不用打薛軍自己就得撤退。

哪能這麼幹?堅壁挫銳的關鍵在於挫銳,挫銳後還得“取之”,哪能讓他們跑了,開玩笑,李世民迅速調用部隊,於淺水原大破敵軍。

劉武周的兵勢更強,因為他團結了一部分突厥軍力,堪稱彪悍之師,李淵估計是被嚇壞了,竟然說:此賊兵勢這麼強悍,我們沒法和他一爭短長,不如別打了,河東之地咱不要了,只要穩穩的守好關西就行了。

李世民當然不同意了,大家都看了文初李世民的心得,猜也能猜出來,我幹嘛要和他硬碰硬的打呀,我等他軟了再打多好。於是就有了李世民和李道宗的一段經典對話:

你看敵將帶那麼多人來邀戰,你說該怎麼辦好呢?

敵軍兵勢銳不可當,只可智取不可力敵,利用堅牆,挫其鋒芒,他們堅持不了多久,等他們糧食沒了,軍心離散,自然可以不戰而擒。

李世民說,你想的和我一樣。

但是李世民的聰明之處在於,他這次並沒有只是被動的消耗敵人的軍糧和士氣,他還主動安排出擊,斷其糧道,畢竟敵軍是消耗糧食了,自己也得吃飯,那也是消耗,雖然需要大量時間來挫其銳氣,但戰爭還是越早結束越好,他還期盼著收割敵軍的性命呢,此消彼長,敵軍不就進入弱勢期了麼。

一天,兩天,三天······五個月後,李世民又贏了。

夠沒勁的吧?那咱說點有勁的,以弱擊強,以寡敵眾。

乘勝追擊VS窮寇莫追

毛主席:宜將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李世民:本人就是這麼幹的,雖然有很多人勸阻我。

所謂窮寇莫追,已經成為兵家警言,但是這種知識是需要活學活用的,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大好戰機稍縱即逝,求穩,那蹲家裡最穩,優秀的統帥,往往就能把握住那一絲機會重創對手。

敵疲我打,敵駐我擾,請看李世民戰例,趁著劉武周兵將士氣低迷,李世民一鼓作氣將他們趕到介休城,敵將宋金剛城外紮營,方廣七里,李世民能讓他安生麼,敵方士氣已經低迷到一定程度,趁你病要你命,安排將領兩面設圍,逗狗一樣的把宋金剛部吸引過來,唐軍稍戰即退,宋金剛看有便宜可佔立馬追擊,而李世民從後方率精騎直突進來掩殺一片,這就是李世民所擅長的陣後反擊,他這次才帶了幾十人哦。

淺水原之戰後,李世民追擊宗羅睺,有人就勸阻李世民,你才2000人,不要輕敵冒進,李世民同樣把握住這次戰機,大敗敵軍。他的理由是這股敵人不能放任他回城,一旦敵軍兵合一處,再戰則難,這麼好的機會不會再有了,有了破竹之勢,就不能放棄自己的強處,放手一搏,瞻前顧後,萬事力求穩妥,戰場上哪有那種事,要順應環境,順應兵勢。

這裡提示一下,注意李世民的套路,淺水原堅壁挫銳→乘勝追擊,對宋金剛何嘗不是這樣,堅壁挫銳→乘勝追擊。

乘勢追擊非常艱苦的一戰,和李世民對峙5個月後,宋金剛也撐不住了,主動撤退,李世民乘勢追擊,強行軍200多里,期間穿插大大小小的短兵相接幾十次,請注意,雙方都沒工夫吃飯,李世民自己也不吃,3日未卸鎧甲,以身作則,將士們看在眼裡,也都奮勇作戰,一天之內又發生8場戰鬥,斬敵數萬。

這還不算完,部隊把僅有的糧食吃完後,又有人勸李世民停兵等糧,否則疲憊之師難以迎戰,李世民還是不同意,敵人士氣殆盡,正是乘勝追擊的好機會,怎麼能放棄呢,再耽誤下去,他們會想出辦法擺脫困境,我們的機會喪失了,再打就艱難了。攻擊,易敗不易勝,機會稍縱即逝,絕不能給敵人喘息之機。

看過李世民諸多戰例後,我們能夠發現,糧盡·這個詞出現的頻次很高,李世民極其善於斷敵糧道,他的部隊並沒有彪悍到見敵就衝鋒的程度,但是通過一系列的調整,包括戰術、戰法上的策略,往往能獲取最後的勝利,善於捕捉機會,而斷絕敵人的機會,善於消耗敵人的糧食和士氣,在對方士氣無法恢復的狀態下再斷其糧道,相得益彰,敵人離最終潰敗就不遠了,在此我也僅僅是簡單舉了幾個例子,用以說明李世民的打法很聰明,又不拘泥於形式,所以能受到主席如此誇讚。相關他的戰法戰例,如上只是很小一部分,今後我也還會再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