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要不要給爺爺奶奶帶?

平常心00平常心


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都比較大,很多時候需要老人家來幫忙帶孩子,年輕人就有比較多時間去拼搏奮鬥,然而畢竟跟老一輩的存在時代差,所接受的教育不一樣,在孩子的養育上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矛盾。


一、可以隔代幫忙,不要隔代撫養


隔代幫忙指的是讓老人過來照顧一下飲食起居,有個照應,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的主要引導者還是孩子的父母,而隔代撫養則是完全的讓老人作為家中的一把手,全權負責孩子的方方面面,小到孩子什麼時候起床,穿什麼衣服,大到去哪上學、交什麼朋友等等。所以,我們提倡老人家可以幫忙,但不要取代父母來撫養孩子。

二、隔代撫養會產生什麼問題呢?


  • 老人的過度寵愛會慣壞了孩子

我們都知道,隔代親,說的就是老人家對自己的孫子孫女格外的疼愛,這無可厚非。但有些老人很寵溺孩子,這也不讓孩子做,那也不讓孩子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導致孩子缺乏獨立自理能力。對孩子言聽計從,孩子想吃糖果老人就會給他們買,不管孩子提出什麼要求,老人都會想盡辦法滿足他們,這就導致了孩子不懂得剋制,只要想要的東西都想得到,得不到就撒潑哭鬧,不懂得感恩。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家裡是窩裡橫,小霸王,但在外面就成了小綿羊,玻璃心,受不得委屈。


  • 有些老人的過於小心翼翼會影響孩子的社交發展

據我所知,有些老人家生怕孩子受傷,就讓孩子一直待在家裡,他們認為只要出去外面就容易有危險,所以遊樂園、公園、菜市場等地方都極少會帶孩子去,有些老人也不愛說話,孩子由於跟外界交流很少,沒有獲得足夠的信息,一方面導致孩子語言發育比較慢,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孩子性格的發展。這類孩子一般會比較難與人接近,社交上產生困難。


  • 老人陳舊的思想觀念會給孩子傳遞不科學的信息

年輕一輩的跟老人都有些許代溝,因為兩者所處環境的懸殊,不僅是思想觀念,而且在行為準則上面,他們都有各自時代的烙印,大多數老人家很難擺脫過往經驗的影響,哪怕是錯誤的,他們也難以更改過來,因為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是任何人都難以從骨子裡根除的。如果讓老人家帶孩子, 那麼年輕人最好多給老人家灌輸一些科學的、與時俱進的知識,否則孩子容易受到老人不正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

三、隔代幫忙,有些原則性的問題必須堅守


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小,那麼要關注以下問題:

  • 走路

老人總愛讓孩子提前學走路,在公園裡,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還不到十個月就在踉踉蹌蹌地走路了,腳一扭一扭的,走得很不自然。我忍不住跟孩子奶奶說:”孩子還太小了,讓他多爬爬,時間到了自然就會走路了。”老人家給我回了句:“不怕,沒事,走多幾天就會了。”隨即過去扶了下孩子。

孩子從爬、再到扶著走、能獨立走一小會到掌握走路,循序漸進,一點都無須著急。

  • 胖瘦

老人家總覺得孩子養得白白胖胖的就很健康,看到孩子比較瘦,就拼命讓孩子吃,生怕孩子少吃一口會掉塊肉。從嬰幼兒生理發育來看,胖瘦跟遺傳也有很大關係,而且並非胖就是健康,瘦就是營養不良,要綜合孩子的表現來判斷孩子是否發育正常,做好體檢。

  • 輔食添加

有些老人在孩子未滿六個月的時候就想給孩子餵養米粥、甚至吃飯,這是非常不正確的餵養方式。孩子在六個月之後應該先添加米粉補充鐵,再逐漸添加肉泥、蔬菜泥、果泥。

  • 把屎把尿

老人總想省下一些紙尿褲的錢,固執地認為穿紙尿褲讓孩子不舒服,所以孩子還很小就給他們把屎把尿,其實危害很大,孩子容易出現脫肛,增加得痔瘡的風險。

在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可以給孩子進行如廁的訓練,而不是把屎把尿。

說在後面:

老人帶孩子也是很辛苦的,年輕人應該多些感恩,同時,需要明確的是:讓老人幫忙,而不是取代父母去撫養孩子。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橙子育兒講堂,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