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12·13”,今天我們講四個故事

又逢“12·13”,今天我們講四個故事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淪陷

掀開了中國近代史上

最沉重的一頁

大量平民及戰俘

被侵華日軍殺害

無數家庭支離破碎

據統計

至少有30萬人

沒能等到秦淮河畔

下一個溫暖的春天

又逢“12·13”,今天我們講四個故事

又逢“12·13”,今天我們講四個故事

今天(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個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我們講述四個故事

觸摸歷史深處的深重苦難

感受她的

頑強、堅韌與不屈

又逢“12·13”,今天我們講四個故事

慘烈與悲壯

“全體戰死”血戰到最後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兵分三路攻佔南京。
南京城東南的光華門巍然佇立,那裡是當年最激烈的戰場。由於南京的城牆高達20米、寬13米,一般的山炮無法擊破。於是,日軍首先向地形上比較容易進攻的光華門發動攻擊。

日軍連續使用大炮轟擊城牆試圖打開突破口衝進城內,卻屢次被擔任光華門防務的教導總隊謝承瑞團和第87師易安華259旅等部擊退。

為了奪回城門、堵住城牆缺口,整排整連成建制的中國官兵前仆後繼,在短短數小時內壯烈犧牲。謝承瑞給身處武漢的妻子信中寫道:“中樞決意守城,餘意甚慰。殺敵效命,在此一舉……此次戰爭,造出多少世間慘事。期望倭寇早日肅清,山河亦然無恙。”

戰鬥一次次打響,謝承瑞因燒傷而發起高燒,但他依然堅守在城頭督戰,直到司令部轉達了撤退命令,已經陷入昏迷的謝承瑞在紛亂中不幸壯烈犧牲。

1937年12月9日拂曉,日軍第9師團脅坂部隊趁換防搶佔光華門外的大校場和通光營房。隨後連續數日,日軍飛機野山炮和坦克不停地猛烈轟擊光華門,城樓被炸飛,80米段的城垛被炸平。10日下午5時,日工兵第9大隊在對光華門東南角殘牆實施爆破,日軍百餘人從被擊穿倒塌的城門沙袋掩體工事中衝入光華門。

光華門一戰,據日軍第6師團戰史記載:“敵人是以‘全體戰死’為口號,一直血戰到最後。”這是英勇不屈的中華民族面對侵略者的黑雲壓城,守護者們的背後是父老鄉親,腳下是摯愛的土地,他們前仆後繼、萬死不辭。

又逢“12·13”,今天我們講四個故事

身中37刀成為“活證據”

生死訴訟只為讓侵略者承認罪行

日軍侵佔南京後,李秀英因懷有七個月的身孕,只能與其父在地下室避難。喪心病狂的日本兵沒有放過南京任何一個角落。他們闖進地下室圖謀強姦李秀英,性格倔強的她與三個日本兵殊死搏鬥,臉上、身上、肚子上被刺了37刀。

日本兵走後,她經過醫生搶救雖保住了性命,腹中的胎兒卻不幸流產。

李秀英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也成為那段悲慘歷史最有力的見證人。

她成為戰後第一位赴日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倖存者,向世人展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證。每一次講述的過程都等同於將她內心的傷疤一次次無情地揭開,只為爭回應有的公道。

然而,沒有等到勝訴判決書的那一天,老人永遠離開了人世:“那麼多的罪行罪證他們不承認,我這口氣咽不下去。”

這是堅韌不拔的中華民族,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縱然歷盡萬難,也要讓真相昭告天下。

又逢“12·13”,今天我們講四個故事

他保護苦難中的百姓

記錄親眼目睹的日軍暴行

有一個德國人的名字被很多中國人熟知,他叫約翰·拉貝。1931年,他出任西門子公司駐華總代表。
在日軍的屠刀殘忍地揮向南京老百姓的危急時刻,他聯繫了其他十幾位在華外國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了棲身之所。

但庇護中國民眾、盡力阻止大屠殺蔓延的工作艱鉅而危險。拉貝毫無推辭。他在陳述理由時說:“我20多歲就來到這個東方國家,我一生最美好的青年時代都在這個國家愉快度過。我的兒孫都在這裡出生,我的事業在這裡取得成功,我始終受到中國人民的厚待……這是一個道德問題。我不能背叛他們對我的信任,這種信任令人感動。”拉貝與日軍鬥智鬥勇,與日本領事館反覆交涉、抗議,阻止日軍對南京人民的恣意侵犯和屠殺。他還在自家花園裡收留了600多位中國百姓。

有一次,他親眼看到幾個日本兵把中國婦女拖到房間裡施暴的時候,他不顧個人安危,衝上去從背後抓住日軍的衣服把他們推了出去。

除了全力庇護安全區的民眾,拉貝還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記下他目睹的日軍暴行。這本長達2000多頁的日記,被譽為中國版的“辛德勒名單”。

又逢“12·13”,今天我們講四個故事

1938年2月,西門子總部迫於壓力召回了拉貝。即使在離開之際,拉貝還把躲在他家養傷的中國飛行員王光漢扮作傭人安全地帶到了上海,又護送到香港。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82年前以拉貝為代表的眾多國際友人,冒著風險,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並記錄下侵略者的殘暴行徑。這一縷血雨腥風中的人性光輝,衝破了焦躁、恐懼和哭號,將世界人民嚮往和平的善良本性永遠寫進了史冊。

又逢“12·13”,今天我們講四個故事

他有7個父母,6個名字

花了60年“回”中國故鄉

“在我身上,流著日本人的血,長著中國人的肉。”他叫中島幼八,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卻是個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他一生擁有7個父母,6個名字。一個名字,就是一段人生。

出生於二戰期間的中島幼八,幼年隨父母作為“日本開拓團”成員來到中國東北。日本戰敗後,他在瀕死邊緣被中國農民搭救,被養母和三任養父相繼撫養,在中國農村作為“來福”長大。

侵略者後代的烙印成了少年最深的心事,在矛盾中他一次次拒絕了生母讓他回國的召喚。後來,他的中國老師告訴他,日本老百姓也是侵略戰爭的受害者,回到日本可以為日中友好做貢獻,少年的心結才逐漸打開。

16歲的他匆匆登上遺孤回國的最後一班船。一邊是生身祖國,一邊是情感故鄉,兩個國家就像他的兩個母親同樣地無法割捨。

在久居日本的年月裡,他把名字改成了中島思華,用日中兩國文字寫下自傳《何有此生》。他帶著書從日本一路坐飛機、汽車、拖拉機,穿過童年放牛的山坡和玉米地,穿過一生的回憶,終於回到了養父母的墳前……

又逢“12·13”,今天我們講四個故事

1945年,日本戰敗,池田澄江的父母在倉皇逃回日本的過程中,把十個月大的她留在了牡丹江火車站前。
不忍心看到一個幼小的生命就這樣離開人間,一戶姓徐的中國人最終決定收下她,撫養她長大。於是,池田澄江成了這戶人家的閨女,也多了一箇中國名字——徐明,而這戶人家再也沒有生育過自己的孩子。

剛剛經歷戰火,中國大地上的人家普遍都過著節衣縮食的日子。池田澄江至今還記著,母親為了掙點零花錢,頂著寒風,在冬季的牡丹江街頭叫賣的樣子。

“鄰居看我們娘倆特別苦,過年的時候就買了些肉送給我們。我媽媽就給我看這個肉,說咱倆怎麼辦?要是吃了,就這一頓咱倆就吃沒了,要是把這肉拿出去賣了,買了苞米麵、小米子,咱倆能吃半個月。”池田澄江說。

親情的滋養下,池田澄江長大成人,報考了牡丹江師範學校,當上了一名老師。而隨著中日兩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池田澄江的養母開始鼓勵她回國,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在養父母的支持下,池田澄江經過一番周折,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日本親人。同時,她利用自己從事法律工作的條件,幫助更多日本遺孤回到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四千多日本孤兒遺留在中國,收養他們的中國養父母超過一萬人。

他們說:“日本是祖國,而中國是故鄉,不能忘,因為那是為歷史負重前行!”

善良包容的中華民族,在最艱難的歲月裡也要點亮一盞善意的明燈,星星點點匯聚在時光的長河裡,播種下最珍貴的良知與和平。

又逢“12·13”,今天我們講四個故事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那些傷痛,永遠難以撫平

那些記憶,註定無法湮滅

82年前
發生在南京城下的刺痛

和一個偉大民族的

英勇、堅韌與包容

以及世界人民對和平的嚮往

將永遠被銘記

勿忘南京!

勿忘“12·13”!

勿忘她綿延千年

波瀾壯闊的厚重歷史

勿忘她遭受慘絕人寰

痛徹心扉的沉重苦難

勿忘她堅韌不拔的勇氣

和自強不息的力量

今日抬首

再見她挺拔身姿

歷史永遠書寫在那兒

中華民族永遠站立在這裡!

(來源|新華社 李永錫 孫曉輝 雷雯雯 林思齊 馬曉成/文、《人民日報》管克江/文、《南京晨報》黃敏/文)
走過萬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歡迎訂閱2020年《讀者報》

郵發代號:61—98

訂閱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當地郵政所訂閱

2. 關注“讀者報官方微信”,進入微店下單訂報

3.淘寶店鋪: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讀者報》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貓》雜誌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