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前世今生之二同源說及俘獲說

今天,我們來接著昨天的話題,繼續進行,除了最早的共振分裂假說以外,還有幾種假說,都是月球起源的著名假說,雖然它們不被現代科學認可,但是作為討論月球起源的過程來說,同樣在對月球認知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到底有哪些假說。

【同源假說】

同源說也是月球研究的著名假說之一,研究者認為月球與地球是一對孿生姐妹,是同一種天體形成的兩個不同的星球。

月球起源的同源說學者認為,在太陽和太陽系形成之前,是由宇宙中存在的氣體和彌散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組成的星雲。並且真個星雲處於旋轉狀態,最後形成一個類似於圓盤狀的天體,在強烈的運動或其它機制下,最終形成了太陽系的太陽以及行星和其它天體。

地球和月球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整個太陽系星雲的某一部分,在旋轉時逐漸分裂,最終形成了地球和月球,在最終凝聚成星球的過程中,地球和月球的星雲中由於溫度以及與太陽的距離的不同,最終造成地球與月球中的土壤成分的差別以及地質地貌等的不同。

但是同源說有一個問題,就是並不能完美的解決太陽星雲的凝聚過程和地月系的運動特徵不盡相符的問題。

月亮的前世今生之二同源說及俘獲說

【捕獲說】

月球捕獲說學者認為,地球是將宇宙中某一運行天體在經過自身引力存在領域時,將其搶奪過來的。即地球和月球並不是同區域的星雲物質組成,因此地月組成成分有大的差別,這是其各自的來源不一致造成的。

著名有天文學家阿爾芬做過精確的假設分析,月球曾經是一個獨立的行星,月球被地球俘獲時,與地球的距離大約為26個地球半徑,與地球的平面的交角為149度。

如果月球進入地球的洛希極限,月球表面的岩石將會破碎,並進入月球運行的軌道空間,大部碎的物質由於引力作用又返回月球,撞擊月球,在月表產生大量的隕石坑和小山峰。

俘獲說仍有很多天文觀測現象是不能完美解決的,現在月球到地球的距離,最遠36約萬千米,最遠約40.5萬千米,這幾乎就是一個接近圓形的運行軌道,而按照俘獲說分析,在地球俘獲月球初期月球速度很快,離心力大,逐漸的月球速度變慢,離心力變小,這樣就會形成一個非常大的橢圓形,也就是近地點和遠地點的差距要比現在大很多。

月亮的前世今生之二同源說及俘獲說

雖然很多關於月球起源學說,比如撞擊假說、核爆炸假說等等都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但是對於探索月球的起源來說,都存在著重大的意義,對於宇宙我們還有更多未知的存在,求知的路上,我們需要百花齊放,腦洞大開,奇思妙想!

下一節我們來探討目前比較公認的月球成因,感謝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