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手機“瘋狂”,家長和老師越來越“迷茫”,咋辦?


山梔子

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學校內女教師重傷身亡一案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官方通報稱,經警方初步偵查,嫌疑人為該校在校高三學生因手機被老師沒收,在去辦公室要回手機時與老師出現衝突,將老師捅傷致死。

又一則血淋淋的校園弒師案!又一起因手機而引發的悲劇!

教育過程中,因為手機而引發師生矛盾衝突釀成血案,這並非個案。2017年初撫州臨川二中,高三學生雷某課間玩手機被收走,班主任孫某要求通知家長,雷某不滿,持刀殺害班主任。

教師履職盡責,卻落得命喪學校,令人不可思議。人們不由感嘆,教師傾注滿腔慈母心,卻為何教出負心讀書郞?

負心讀書郞的“瘋狂”之舉,並不止於師。他們心靈的扭曲,已淪落到對身邊一切愛、和生命的輕視和無視。

打開網絡:有小學生因家人不讓玩手機喝農藥自殺;有初三少女、高一男生在被老師暫扣手機後跳樓身亡;有母親帶兒子配眼鏡時因拿回單據時擋住了兒子的手機屏幕,母親被兒子暴打;有15歲少年因為玩遊戲被母親抱怨,用鐵棍猛擊母親頭部致死。“手機控”引發的“手機痛”一次次深深刺痛了網民的神經,也不斷刷新了人們對“熊孩子”瘋狂程度的認知。

對自己和親人尚且如斯,更何況是老師呢?

悲劇面前,慟哭者為之,痛心者為之,悲憫惋惜者更為之。特別是教師,一種“兔死狐悲”的淒涼感湧上心頭;委曲、無奈、甚至是恐慌的陰影感籠罩著自己的職業。從此,更加堅定了自己面對問題學生、“熊孩子”而不敢管、不願管的心態。

悲劇,也是最深刻的“現實教材”。

作為教師,在情感的衝突之後,平靜下來,更要有理性的思考和深度的研究。我們要研究眼前的這些孩子們,研究他們的時代特質、家庭背景、成長環境、性格特徵、價值取向和心理傾向。

作為“網絡原住民”,或稱“網絡原生代”的孩子們,對網絡和手機的習慣和依賴,就是他們潛在的時代特質。在這樣的教育對象中,已成為“手機控”或“低頭族”的孩子群,都不可以簡單對待。特別是其中一些在特殊家庭背景下成長的孩子,形成了一些諸如自私、孤僻、偏激、暴戾等極端心理;手機已成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精神沉迷其中,形成過度依賴,其親密程度已超乎父母親人,甚至是代替了父母親情。面對這樣的孩子玩手機,怎能簡單以“一收了之”來處理;在師生之間發生矛盾衝突時,又怎可以等閒視之?

教育是一門“學問”,就是因為,我們要以“研究”的心態來對待。新時代的教育,教師更需要有研究的精神、深愛的情感和耐心的智慧。

作為父母,讓孩子從深陷手機囹圄中走出來,“禁”絕不是出路。必須依靠“慢”的引導和陪伴。培養其它方面的興趣愛好,分散其注意力;有計劃和用規則的適當約束,控制其使用手機的時間和方式,以柔克剛,用愛化解,用時間換空間,才是上上之策。

悲劇,也再一次將中小學生使用手機問題推到社會層面去關注。

家校社結合綜合施策,已經形成共識。但,最根本的問題是,必須以法治的方式。儘快修改教育法,或出臺《校園法》,將“中小學生禁止攜帶手機進入校園”入法成規,才能讓綜合治理有了堅實的根基。

孩子對手機“走火入魔”,理智的愛,才是治理的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