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過去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未解之謎,同型號還10艘服役

在21世紀的第1年,也是普京任職俄羅斯總統的第1年,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一艘“奧斯卡”級K-141“庫爾斯克號”核動力導彈潛艇,在巴倫支海進行演習時,因魚雷爆炸而沉沒,艇上118名官兵遇難。如今,距“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事故已過去19年。

該次事故成為了俄羅斯海軍因自身原因導致死亡最多的一次,同時也使得剛剛服役僅5年的1.9萬噸的“庫爾斯克號”核動力導彈潛艇徹底報廢。而新晉總統普京,也因為在該次事故中的表現不佳,拒絕中斷其總統假期以處理營救事故,最終因軍方怕外國搜救人員藉機竊取俄羅斯軍事機密而拒絕國際援助,導致20多名生還者在數十小時後耗盡氧氣而犧牲。

19年過去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未解之謎,同型號還10艘服役

由於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敏感身份,雖然事故過去了19年,但至今俄羅斯政府也沒有公佈關於該事故的具體調查報告。而作為俄羅斯老對手的美國,雖然中央情報局和美國海軍部,已經在幾年前公開了其掌握的一些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故的文件,但其內容都已經是之前各國早已發過的內容,反而是美國國家安全局,在接到研究者申請公佈庫爾斯克號調查文件申請後,先後多次以依舊在“機密”等級為理由拒絕公開,這樣反常的舉動,紛紛令研究人員感覺美國國家安全局掌握了很多關於這次事故的“乾貨”信息。

19年過去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未解之謎,同型號還10艘服役

其實不論是之前的蘇聯還是接替它掌控核潛艇部隊的俄羅斯海軍,它們每年的潛艇事故發生率都是較高的,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俄羅斯潛艇部隊常年都要與其主要對手北約海軍進行周旋對抗,出動率高了故障率自然也就高了。

蘇、俄海軍潛艇發生的事故大概分為五類:

  1. 碰撞事故,冷戰期間,美俄兩國核潛艇相互跟蹤,蒐集情報,多次發生過碰撞事故;
  2. 擱淺,一般是因為潛艇的探測設備失靈,導致航行到淺海或進入複雜海底地形中而擱淺;
  3. 撞到礁石,比如之前發生過蘇聯潛艇在演習時誤入瑞典海域,因不熟悉地形,導致碰撞到礁石;
  4. 內部著火,由於操作失誤,用電疏忽起火,這種事故在蘇聯時期的潛艇上發生過很多起;
  5. 爆炸,艇內的武器、設備、氣體、油罐造成的爆炸,最終會導致人員傷亡、設備損傷,甚至潛艇沉沒等嚴重後果。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到底因何沉沒?

當年發生事故時,隸屬俄羅斯北海艦隊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是俄羅斯奧斯卡級導彈核動力潛艇中的一艘。長155米的庫爾斯克號於1992年開始建造,1994年下水並在當年12月20日正式服役。發生事故前,由於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擁有兩層外殼,因此也被譽為是一艘不可沉的潛艇。而且,其外殼的磁性非常弱,還敷設有十餘釐米厚的橡膠瓦,這就使得庫爾斯克號很難被反潛飛機或艦艇的地磁異常探測器或聲納發現。但在庫爾斯克號核潛艇被編入俄羅斯北方艦隊的年代,俄羅斯依舊處於蘇聯解體後的經濟低谷期,海軍的經費已經大為壓縮,許多艦艇都無法維持保養,雖然核潛艇部隊得到了有限的資源傾斜,但有經驗的官兵大量流失和裝備維護不當,依舊是常態。

19年過去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未解之謎,同型號還10艘服役

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俄羅斯海軍的演習期間突然爆炸沉沒發生後,幾乎沒有人立即將其聯想到是因為庫爾斯克號自身問題所導致,都無一例外地向外界尋找事故原因。

直到現在,在俄羅斯互聯網上依舊有不少人相信,當年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所發生的2次爆炸,正是常年監視、尾隨俄羅斯核潛艇部隊的美國攻擊核潛艇所為,是美國核潛艇使用MK-48重型魚雷將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擊沉了。當然,這個推測雖然在技術上可行,美國海軍的核潛艇也辦得到,但從動機和時機上卻存在著不合理。

19年過去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未解之謎,同型號還10艘服役

首先從兩國關係上來說,葉利欽上臺後積極向西方示好,多年來已經極大的緩和了與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的關係,雖然普京比葉利欽強硬,但在其剛上臺3個多月時,兩國間也沒有大的交惡。況且俄羅斯正忙著收拾蘇聯解體後的爛攤子,也不會主動在經濟和軍力都十分低下的時候向西方發起挑戰,而美國也忌憚俄羅斯繼承的大量核武器,不會貿然在毫無藉口之時發起攻擊。況且向俄羅斯核潛艇發起攻擊的話,就等於直接向俄羅斯發起了核戰爭的“邀請”,美國不會那麼笨。況且,後來庫爾斯克號打撈起來後,其內部和外部都沒有遭受外部魚雷攻擊的證據。而且同時參加演習的水面軍艦還有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和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為何美國不將其一鍋端了?

19年過去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未解之謎,同型號還10艘服役

所以這個“陰謀論”一直沒能成為主流論調,而其他對於庫爾斯克號的沉沒原因猜測還有:因為演習時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潛航深度只有20米,極有可能是被一枚二戰時期的老式水雷爆炸擊沉;還有人推測可能是因蘇聯解體導致常年疏於訓練,而在演習中水面艦艇上的官兵“手滑”,擊中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導致其內部彈藥爆炸而大量進水沉沒;甚至還有人推測,在演習時,俄羅斯海軍在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上裝備了一種絕密的新型超高速“Shkval”魚雷,正是在測試發射這種新型魚雷時導致了第一次爆炸,之後又引爆了庫爾斯克號魚雷倉中的大量普通魚雷,最終在劇烈爆炸中進水沉沒。當然,還有人推測當時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是與英國或美國的跟蹤潛艇發生碰撞後才爆炸沉默的,但這也無法解釋兩國核潛艇之後不久都曾毫髮無損的亮相,畢竟能把庫爾斯克號撞沉的力道,其自身受到的損傷是不可能不大修幾個月的。

19年過去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未解之謎,同型號還10艘服役

雖然俄羅斯在事故發生1年多以後的2002年7月26日發佈了事故調查結果,認為該潛艇當時是在準備發射魚雷時,魚雷的裂縫裡洩漏出易燃物二氧化二氫,導致魚雷發生爆炸。爆炸使潛艇內溫度迅速達到幾千度,然後又引爆了其他魚雷。爆炸導致大部分官兵在兩次爆炸中死亡,只有23人轉移到了第九救生艙。但海水很快通過被燒燬的通風管道湧入救生艙,把他們全部淹死。至於魚雷發生燃料洩露的原因,俄羅斯沒有說明,事後軍事專家推測,極有可能是生產工廠對訓練魚雷焊縫檢查要求較低,插入魚雷發射管過程中焊縫破裂導致過氧化氫燃料洩漏,積聚於魚雷管內,接觸有催化作用的雜質後發生急速分解爆炸。 俄羅斯的“奧斯卡”級核潛艇作為蘇聯時期製造的目前世界上水下排水量“第四大”的導彈核潛艇,“奧斯卡”級依舊是當今俄羅斯海軍不可或缺的“殺手鐧”。“奧斯卡”級是北約給其取得綽號,而蘇聯時期它的正式名稱是“949型”,以及改進型的“949A”型。949型的“奧斯卡”級一共建造了2艘,是因為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為了有效的打擊美軍和北約的航母戰鬥群,在研製出重型P-700反艦導彈後,急需一種隱蔽的海上打擊平臺,這就是蘇聯海軍在1967年委託第18中央設計局開始的第三代核潛艇研製項目,也就是後來在1969年正式開始研製的“949型”導彈核潛艇。


19年過去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未解之謎,同型號還10艘服役

949型潛艦配備的反艦導彈射程性能遠超過艇上配備的聲納探索範圍,所以蘇聯為了捕捉北約艦隊動向開發了EORSAT系統,949型可利用“穿碗”天線得到相關情資,規劃航線發動攻擊。但由於949型存在明顯的缺點:由於設計時片面追求減少排水量,結果導致艇上設備配置密度過大,造成維護困難,從而影響了整個潛艇的適修性。此外,潛艇的儲備排水量有限,也不能滿足降噪改進的需要。而如果噪音問題無法解決,那麼在反潛能力原本就超過蘇聯的美軍及北約打擊下,949型或許在進入發射陣位前就被自己巨大的噪聲所出賣了。所以949型只建造了2艘,第一艘K-525建造了5年,服役了16年就退役了;第二艘K-206建造了3年多,服役了不到13年也和第一艘同樣在1996年退役了,二者又同在2004年被報廢。

19年過去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未解之謎,同型號還10艘服役

之後949的改進型,將水下最大排水量擴大了幾千噸到1.9萬噸的949A型橫空出世,作為挽救這個型號的功臣,949A得到了蘇聯海軍的認可,並一口氣建造了13艘。949A之所以將噸位增加到1.9萬噸,就在於其在艇體兩側共攜帶了24枚大型P-700 “花崗岩”重型反艦巡航導彈,P-700單枚重量高達7噸,長10米,直徑0.8米。而P-700之所以如此“大條”,就在於其中大部分是衝壓衝壓發動機的燃料,該發動機能以1.6馬赫的速度將導彈投擲到625公里的外。導彈可以安裝750公斤的常規高爆炸彈頭,用以使航空母艦失去戰鬥力或沉沒;亦或安裝50萬噸級核彈頭,在命中航母后直接令其蒸發!

19年過去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未解之謎,同型號還10艘服役

如果24枚P-700“花崗岩”還無法令美國和北約航母編隊“滿足”的話,那麼949A還有大量的魚雷可以繼續“伺候”它們。每艘潛艇都有4個直徑為533毫米的標準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標準尋的魚雷,或者SS-N-15“海星”反潛導彈或SS-N-16“種馬”反艦導彈(這兩種導彈都可以換裝核戰鬥部)。另外,949A還以防萬一的配有2個超大口徑的650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向大型水面艦艇目標發射65-76A型超重型魚雷。六個魚雷發射管一共備彈24枚魚雷——所以庫爾斯克號的魚雷在這裡引爆的話,破壞力可想而知!

蘇聯對於949A型的性能很滿意,認為其配合P-700已經足以滿足對美軍航母戰鬥群的毀滅任務,所以計劃一共要建造20艘。但最終在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前僅建造了13艘,包括沉沒的K-141“庫爾斯克號”在內,一共3艘被報廢,其餘的都正常服役或在升級改造中。畢竟這也是俄羅斯海軍目前數量最多、整體狀態較好的一級導彈核潛艇了!

19年已過,紀念“庫爾斯克號”核潛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