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用廢品造600多架“飛機”,每一架都有一段故事……

街頭的各類廢棄材料,在廣西柳州市一位九旬老人手上,搖身一變成為一架架逼真的飛機模型。30年來,他用一把電工刀、一把鋼鋸加上一瓶膠水打造出600餘架飛機模型的“航空戰隊”。


他與飛機之間有怎麼樣難以割捨的情緣?


九旬老人用廢品造600多架“飛機”,每一架都有一段故事……

楊騰祥製作的世界各國飛機模型。

從小“痴迷”飛機 立志投考空軍報國


1930年, 楊騰祥在印尼一個殷實的華人家庭出生,從小便迷上飛機。“那時候為了看飛機一眼,我特意踩單車去印尼機場附近打轉。”楊騰祥說。

一轉眼,楊騰祥到了血氣方剛的年紀。1951年,他看到中國招募空軍,立即決定要回中國報考。但彼時的中國一窮二白,楊騰祥父親希望他到荷蘭讀書念大學。


為此,兩人一度鬧翻。去意已決的楊騰祥,不顧父親反對,坐上回中國的輪船,還被父親中斷所有經濟來源。


九旬老人用廢品造600多架“飛機”,每一架都有一段故事……

楊騰祥製造的世界各國飛機模型。


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楊騰祥,卻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成為一名空軍,而是輾轉成為工廠的管理人員。


雖然現實給了楊騰祥一記“耳光”,但卻未澆滅他對航天的熱愛之情。常年以來,楊騰祥通過訂閱報紙、雜誌關注飛機動態,將世界各國各時期飛機形態、特點了然於心。楊騰祥記得,“有一本介紹世界各國知名戰機的書籍,售價為80元,當時每月工資只有90元,我毫不猶豫就買下。”


九旬老人用廢品造600多架“飛機”,每一架都有一段故事……

多年來,楊騰祥收藏的與飛機動態相關報紙。


將廢品變“飛機”

時光荏苒,1990年楊騰祥已步入老年,到達退休年紀。但這時,卻是他造“飛機”航天夢的起點。


退休後,不愛交際的楊騰祥索性將自己關在家裡,一心一意製作飛機模型。

如今,楊騰祥家裡入戶走道成為他的工作室,他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坐在這裡不停的切割、打磨木頭,製作飛機模型。

九旬老人用廢品造600多架“飛機”,每一架都有一段故事……

楊騰祥在家裡的製作飛機模型。


回憶起剛做飛機模型時的場景,楊騰祥仍記得遇到很多困難。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難的莫過於找不到飛機的三面圖紙,沒有圖紙如何做飛機?“後來 ,我從訂閱的《北京航空雜誌》上看到有中國航空博物館,便寫信去求教,索要製作飛機模型的三面圖。”楊騰祥說。


幸運的是當時中國航空博物館的負責人瞭解情況後,非常支持他,郵寄來《中國名機珍藏》《世界軍用飛機百科大圖鑑》等資料。此後,楊騰祥如獲至寶,他將書上圖紙按照比例1:100放大畫下來,再製作成飛機模型。


九旬老人用廢品造600多架“飛機”,每一架都有一段故事……

楊騰祥製作的中國戰鬥機殲-10模型。


在楊騰祥老伴齊小玲眼裡,他把模型當成真飛機來製作,毫不馬虎。為了支持楊騰祥的愛好,齊小玲隔三差五便到街上撿廢品,給楊騰祥找模型原料。


這些廢料,在楊騰祥的巧手上搖身一變成“飛機”。“一塊塊木塊做成機身、一個個易拉罐做成輪胎、一根根雪糕棍便是螺旋槳,最後再給飛機塗油漆上色。”楊騰祥介紹。


仔細觀察楊騰祥製作的飛機模型,製作精美,形象逼真,碩大的機身各部位纖毫畢現,就連機頭上的無線電天線都沒落下。


九旬老人用廢品造600多架“飛機”,每一架都有一段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