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成王敗寇,但為什麼黑項羽的人很少,而黑漢高祖劉邦的人卻很多呢?

守獵者215654427


其實所謂的喜歡和結局並非相同,歷史中的成王敗寇有很多。也和時間的推進會改變大家都一些人的看法,在人們心中項羽是英雄,劉邦卻坐了皇帝,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加上現在是九年義務教育,大多數人們的心中都是嚮往著正義的,所以自然會喜歡義氣的存在,至於人們喜歡的是誰,有部分人就會喜歡像曹操,劉邦這樣的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最終實現人生報復的人,就像大多數人喜歡劉備的義氣,同時也會喜歡曹操對司馬懿說過的人的腳為什麼迴避手白的恐嚇之問


邁克爾博德2


說到底這個根源在於,很多人認為劉邦像是一個普通人,他能做到的他們也能做到,而項羽打仗更像個神,他們做不到。神怎麼能輸給人?這不公平。所以,只能說這個人不咋地,只是運氣好罷了。

都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是從項羽和劉邦這個事兒來說,就不得不說《史記》或者是《史記》所引用的那些史料,並沒有刻意去抹罷失敗者(項羽和秦朝),也沒有太過分誇大和美化勝利者(劉邦)。


在《史記.高祖本紀》一開始就寫劉邦“好酒及色”,後來還朝儒生的帽子裡小便,一邊泡腳一邊接待賓客,項羽要煮了他爹,他還說要分一杯羹,當了皇帝以後跟寵妃戚夫人親熱被周昌發現,就把人家騎在身下,結果被周昌大罵“桀紂之君”。就這麼一個人,單純看這些,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皇帝,所以就有很多人說劉邦運氣好,說他能成功都是靠漢初三傑,他自己沒什麼能耐,因為他們覺得劉邦這些毛病他們都有,他們如果有這個機會,他們也能成功。

反觀項羽,屠城、燒宮殿、殺降這些,《史記》雖然也有寫,但是有些人是看不到的,他們更願意看項羽鉅鹿之戰以少勝多大破秦軍、彭城之戰三萬破五十六萬,因為這些才過癮。他們希望項羽能一刀把劉邦剁了,因為他們覺得大英雄就應該有項羽這樣的戰績、這樣的英雄氣慨,不應該有劉邦身上的那些流氓習氣。再加上垓下之戰,“霸王別姬”,被無數文藝作品演繹、傳唱,英雄末路、美人相伴,更增添幾分傳奇色彩。


不過,公正來講,現代人看待項羽和劉邦,已大多可以相對公平地對待了。


水一白聊歷史


這都怪司馬遷,《史記》用的是“春秋筆法”,使讀書人易見項羽之勇,而易忽視其惡;易見劉邦流氓習氣、丟盔棄甲之態,而忽視劉邦用人之善、韜略之深、心胸之廣、意志之強。

歸根結底,司馬遷有私心,有怨氣,所謂物不平則鳴。

第一,項羽憑一身之勇,起隴畝之中,三年統帥五諸侯而滅秦國,分裂天下而封諸侯,英雄蓋世。劉邦與項羽相遇而敗多勝少,武功一比而立判高下。中國老百姓崇尚英雄,自然喜歡項羽。

第二,司馬遷把項羽的優點在《項羽本紀》中淋漓盡致地大加張揚,又把劉邦的弱的拿來作陪襯,而顯得項羽更加純真義氣。

第三,項羽罪過十條,寫在高祖本紀,而常被讀者忽視或淡化:負約罪其一,殺卿冠軍而自尊罪其二,劫諸侯兵入關罪其三,焚秦宮室而掘始皇帝陵罪其四,殺子嬰罪其五,坑降兵20萬罪其六,分封而亂天下罪其七,出逐義帝罪其八,弒義帝於江南罪其九,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大逆不道罪其十。

第四,劉邦是大戰略家,項羽是戰術家;如果戰略失誤,戰術雖可逞一時之能,而終究必敗。

第五,劉邦善於統帥將領,善於用謀士。論將,有韓信、彭越、英布、盧綰、韓王信、周勃、樊噲;謀士有蕭何、張良、陳平、曹參。項羽只有亞父範曾一個還用不好。

第六,項羽剛愎自用,逞匹夫之勇,不施仁義,眾叛親離,死無葬生之地。


張鐵軍158


雖然說是成王敗寇,但歷來只要把項羽和劉邦放在一起比較,人們總會更傾心於項羽。劉邦能戰勝項羽,是因為會用人,能隱忍,在“漢初三傑”的幫助下,戰勝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可這種結果並不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劉邦的品行又屢屢遭人質疑。

讓我們具體分析一下,為什麼黑劉邦的人總是多過黑項羽的人。

亡秦戰爭中,項羽當先,劉邦作用不夠突出

當初對戰秦軍時,趙王被章邯、王離率軍圍困在鉅鹿。楚王分兵兩路,一路宋義為主帥,項羽為副將馳援鉅鹿。一路劉邦為主將,進軍關中。並承諾,誰先奪取關中,誰就會被封為“關中王”。

為了讓楚軍坐收漁翁之利,宋義遲遲不肯進軍。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宋義,破釜沉舟。贏得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俘虜王離,降服章邯,大破秦軍四十萬主力,拉開了秦國滅亡的序幕。

而此刻劉邦卻趁著項羽和秦軍主力作戰之際,率先進入關中。以後世眼光看來,項羽英雄豪氣,在亡秦戰爭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而劉邦卻在暗中不斷壯大自己,並沒有做出太多貢獻。

劉邦自身能力不足,個人行為不光彩

劉邦一生最聰明的事情就是啟用了蕭何、張良、韓信等人。在這些人的幫助下,劉邦才能打敗西楚霸王項羽,從而建立大漢朝。可劉邦個人品行卻遭到了世人的質疑,他做過哪些事呢:

  1. 項羽和劉邦對峙,抓了劉邦父親,並揚言要煮了吃。劉邦竟然說:吃的時候別忘了分我一杯羹。雖說這算是戰略考慮,但也足見劉邦流氓品性。
  2. 建立漢朝後,兔死狗烹。劉邦善用人,但也善妒人,打敗項羽後便著手清除異姓王,鞏固劉姓勢力。一些功臣如韓信、英布等人不是被逼造反,就是被殺。
  3. 劉邦軍事能力不足,自己帶兵攻打匈奴,卻被圍困於白登,最終靠行賄才得以逃脫。有人說他能取能伸,也有人說他沒有項羽的英雄霸氣,為了活命不擇手段。

總之,比起項羽的直爽,劉邦的性格以及個人行為事蹟,缺少了帝王應該有的氣魄和正派。人們更喜歡項羽的英雄氣概。

項羽是悲情式英雄,更符合人們審美預期

項羽前有鉅鹿之戰以少勝多的豪氣,後又烏江自盡的悲情落幕。為人仗義直率,不似劉邦虛偽狡詐,諸多小人行徑。還有“霸王別姬”的美人故事千古流傳。

英雄、美人、悲情,強烈的反差形成了極具衝擊的人格美。千年來,文人墨客不斷渲染,項羽的形象也越來越符合人們的英雄審美意識,劉邦也越來越像個奸詐小人。

換句話說,項羽也是世人的英雄夢,人們期盼豪情,又感嘆悲情,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項羽,每個人周圍又盡是小人。

千百年來,喜歡項羽的人永遠多於喜歡劉邦的人,以前是,今後也一樣。


執古論今


這問題問得好!

烏江邊自刎的項羽為何不在“成王敗寇”之列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項羽是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武功高強,“力撥山兮氣蓋世!”但平時的表現又非常的紳士。他明知劉邦是最危險的對手,卻不屑於用非光明正大的方式去殺他;俘獲了劉邦的妻子也以禮相待。直至最後兵敗逃到烏江邊,也是以一種最顯英雄本色的方式自殺身亡,以放棄個人生命和榮辱的方式來換取天下太平。所以項羽是個坦坦蕩蕩的真爺們兒!

二,撰寫《史記》的司馬遷老夫子為人正直,漢朝朝廷也沒有對他施加壓力,所以沒有對項羽進行太多的抹黑。這一點也因為劉邦基本是和項羽平起平坐,公平競爭天下之主的,項羽不是代表前朝,在漢廷眼中僅是對手而己,所以沒有抹黑項羽。

而劉邦作為一個勝利者,又為什麼被詬病呢。

原因在於劉邦是個做事不擇手段,表現無情無義的人。與項羽這個標準的紳士相比,他完全是個齷齪小人。


上策視覺


成王敗寇,雖然在歷史上是一種普遍現象,但也有例外。你比如題主所說的劉邦與項羽,便是很好的一例。

劉邦由於被司馬遷用春秋筆法所描黑,於是便被後人越描越黑。尤其是在那些讀書人眼裡,劉邦這位不務農事、好酒色,不喜儒生經常將“豎儒”掛在嘴上的狡詐之徒,便成了那些心中有梗,不吐不快的儒生們攻擊、漫罵的對象,猶如今天的網絡暴力一般。

而反觀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家庭,根正苗紅,愛憎分明。其本人相貌堂堂,英武有力,再加上司馬遷的人為拔高,於是項羽便被塑造成一位頂天立地的蓋世英雄。

當然項羽本人也具備古代英雄的一切素質:身高九尺,相貌堂堂,力能扛鼎,有萬夫莫敵的武功;出身高貴,忠於愛情,一出霸王別姬讓多出人潸然淚下,源遠流長。

雖然說項羽身上也有剛愎自用、濫殺無辜、婦人之仁的缺點,但在今人看來反而更真實、更可愛,因而項羽在今人的眼裡遠比僥倖成功的劉邦更讓人喜歡,更符合英雄的標準,更讓人敬仰。

司馬遷的抑劉揚項的春秋筆法,再加上項羽本身的英雄氣概,到了今天人人都可發聲的網絡時代,人們以今人的認識和思維來評判劉邦與項羽,自然是英雄項羽人氣高漲,更符合現代人的價值取向。

實際上這是個值的探討的問題,網絡的興起讓人們懶得思考,人云亦云的事情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透過現象看本質,方城認為劉邦更符合英雄的本心,更應該奪得天下,更值的人們所敬佩。


方城闕


對於項羽和劉邦的評價,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項羽的名聲確實是要比劉邦更好一點的。

這個問題一兩句話說不清楚,需要從以下三個種角度去考慮。

第一,對歷史人物的闡釋是為了表達作者的觀念

中國文學作品中,對一個人物的評價,往往是和作者的觀念聯繫在一起的。人物評價是末,而觀念才是主導。所以,項羽的名聲之所以要比劉邦更好一點,是因為評價項羽的作者要通過這種形象的對比來表達自己的觀感。

比如李清照的那首《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人物項羽生為人間豪傑,死也是鬼中英雄,為什麼呢?是因為面對失敗,寧可戰死也不逃回江東。這是單純地讚美項羽嗎?顯然不是。李清照是用來影射時事,諷刺兩宋之交時候的投降派。

通過項羽的事蹟,來諷刺投降派不敢與敵人英勇戰鬥,為了苟活而偏安一隅的懦夫行為。從這裡可以看到,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其實是建立在自己對時事的感慨之上。

也就是說,先有了對時事的感慨,然後用項羽的例證來抒發自己的觀念。這是描寫項羽的初衷。

不僅文學作品如此,史學著作同樣會表達類似的含義。

比如《史記》當中有十二本紀和三十世家,帝王生平入本紀,諸侯勳貴生平入世家。但是裡面有兩個人物十分特殊,一個是項羽,另一個是陳涉。

項羽沒有正統帝位,但卻位列本紀;而陳涉曾經稱王,卻位列世家。司馬遷如此處理,其實是為了表達對陳涉等人的農民起義的反對,從本紀降為世家。而對項羽的抬高是為了表達對漢朝的不滿,畢竟從司馬遷的經歷來說,對漢朝是有一定怨憤的。

所以,漢朝皇帝的本紀當中,景帝、武帝等等較為賢明的皇帝,在描述中都是不怎麼正面的。反而是對和漢朝爭天下的項羽有所讚譽。

通過評價人物來表達自己觀點,是中國古代創作者常用的手法。項羽的名聲比劉邦要好,也是因為其事蹟很容易被創作者採納,用以佐證自己的觀點。

第二,對末路英雄總有一種同情,容易引起共鳴

正像古代很多文人都感嘆過的那句話:

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所以,對於失敗、困頓、痛苦等負面情緒能引起的共鳴是要遠大於興奮、幸福等情緒的。項羽是一位失敗的英雄,正好和很多人“不得志”的情緒相吻合,所以會被很多人引為知音。

項羽的《垓下歌》這麼寫: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從這四句詩歌當中,也能看出英雄末路時的恐懼和無奈。這種心緒就極容易和很多文人在文學作品當中所說的“報國無門”、“小人當道”、“時運不濟”等等有所共鳴。

其實也有很多的情況是為自己開脫,項羽的失敗有不擅治國、性情暴躁、識人不明等等原因,可以說是必然性的。但是到了後世的說法裡,往往都會被“時運不濟”所掩蓋。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古代文人好用項羽“時運不濟”作為自己沒有成功的擋箭牌。這種共鳴,其實說到底還是想要通過項羽來表達創作者對於自身成敗的原因。

第三,項羽的形象在民間更受歡迎

中國民間歷來喜歡英雄,比如武力超群智勇雙全的關羽,單槍匹馬救主衝陣的趙雲,長坂橋頭獨拒曹兵的張飛,還有後世當中武藝絕倫的李元霸、有小孟嘗之稱的秦叔寶,《水滸》當中一百單八將,被民間所稱頌的往往是打虎的武松、拔垂楊柳的魯智深、活捉史文恭的盧俊義等等。

從這一系列形象當中就能看出,武藝和人品都合格的人要比依靠團體力量取得勝利的人更受到推崇。畢竟光環加在某一個人身上的時候才是最為耀眼的,這就是英雄存在的意義。

項羽號稱西楚霸王,力能扛鼎,武藝絕倫,更可貴的是,他寧可戰死也不偷生的氣概,在民間的吸引力就特別巨大。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失敗者,項羽就能在社會上有如此人氣的原因。

那麼,如何來抬高項羽?最好的辦法就是抹黑其競爭對手,將劉邦的成功光環分給樊噲、張良等等文臣武將,通過虛構故事來對劉邦做小人、無賴等行徑的描寫。

比如睢景臣就在《哨變·高祖還鄉》中,通過一個知道劉邦底細的小人物來寫劉邦如何在衣錦還鄉之時的小人得志嘴臉,並且直接叫罵:

只通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這樣的戲曲作品、傳奇演繹等等形式在民間大量傳播,自然就能起到黑化劉邦、讚美項羽的作用。

但是,其實換一個角度來想,項羽出身貴胄,卻被一個小小的亭長擊敗;劉邦出身卑賤,卻能登臨天下,這何嘗不是劉邦要強過項羽呢?之所以名聲上,項羽更為好聽,那隻不過是後世人為地選擇,其目的無非就是用以表露自己的觀感、態度而已。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我覺得劉邦和項羽放在現在來說,項羽應該算得上業餘素質比較厲害呢,有幹勁有闖勁,適合單打獨鬥,或者當個小領導帶領一班人發揮模範作用打拼不成問題。但他頂多是將才而談不上帥才,而劉邦這人,業務素質一般或一般都談不上,但他會團結人,會用人,能讓手底人甘心情願為他賣命,這是帥才的特徵。而我們覺得這種人比較陰險,不能坦坦蕩蕩做人,而項羽則是我們喜歡的!


正行天下ZW


因為,項羽是英雄好漢大丈夫,劉綁是奸詐陰惡五毒人。舉一實例說明人們為什麼喜歡項羽,厭惡劉綁。劉綁和項羽聯盟戰秦軍的事。劉蚌避開秦軍主力,觀看項羽和章函率領的幾十萬秦軍主力拼殺。看項羽將要摧毀秦軍的時候,劉亭長領著從鳳陽帶出來的那些無賴地痞,飛跑到秦腹地關中,攻佔了秦都咸陽,搶盡金銀珠寶後,封了皇家庫府,假惺惺的到灞上鴻門對項羽說:"我封了秦王朝的所有庫府,等著大王您查收吶"。還有後人熟悉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耍流氓無賴奪取了農民起義軍的成果,在烏江逼死項羽後,坐上皇帝寶座。


春滿故鄉


不要忽律一點。劉邦是第一個平民皇帝。 而項羽是商周更迭至秦的最後一個貴族。 劉邦那些功臣大多出身草莽。屬於新權貴(成為貴族至少歷三世)。底子裡對貴族都是敬畏的。何況項羽那麼強。 從劉邦的漢開始。商周甚至往上推夏。到春秋,戰國。到項羽這裡。千多年的貴族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商是夏的諸侯 周是商的諸侯 然後周又分封天下 (原來也都是奴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