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入宮不過是一小貴人,後來如何逆襲成為權傾朝野的太后的?

何子茵


與清朝很多皇太后不同的是,作為清王朝最著名且最有權力的皇太后,慈禧並沒有高貴的出身,也沒有很深的文化,雖然她從咸豐皇帝一個低等的貴人最終升為清王朝的無冕之皇,這一切看起來大有著屌絲逆襲的劇情,但是實際上我們翻開史料仔細研讀會發現,慈禧太后人生的所為逆襲,實際上都並非逆襲,而是一個又一個的順理成章。

咸豐二年,選秀入宮:

咸豐二年, 清王朝舉行了新皇即位後的第一次選秀大典,鑲藍旗出身的吏部筆帖式惠徵的大女兒葉赫那拉杏貞通過層層選拔,最終被年輕的咸豐皇帝相中,順利入宮,成為了咸豐皇帝的一位貴人,咸豐皇帝賜予其“蘭”字的封號,這便是慈禧太后的第一個封號“蘭貴人”。與蘭貴人一同入選的還有被封為貞嬪的鈕祜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會議及被封為麗貴人的他他拉氏。蘭貴人與貞嬪好麗貴人,日後成為了咸豐皇帝后宮之中最為重要的三位后妃。鮮為人知的是,這三個人實際上是同一批入宮的。

禮敬皇后,交好后妃:

初入宮禁的蘭貴人似乎並沒有得到咸豐皇帝的垂青,反之與其一同入宮的鈕祜祿氏和他他拉氏頗受皇帝寵愛,鈕祜祿氏在入宮之後的半年之內以火箭般的速度三級跳的晉升為皇后。而他他拉氏是則成為了第一個為咸豐皇帝生兒育女的嬪妃,因此麗貴人他他拉氏也被咸豐皇帝晉為麗嬪。而蘭貴人葉赫那拉氏依舊悄無聲息的生活在宮中。似乎咸豐皇帝已經將這個低等嬪妃忘記了。雖然受到了冷落和和忽視,但是頗有心計的蘭貴人並沒有心生怨懟,更沒有和受寵的嬪妃爭風吃醋,反而表現出了難得的大度,不僅對皇后鈕祜祿氏畢恭畢敬,對於其他嬪妃,蘭貴人也都能夠以禮相待。因此在當時,雖然蘭貴人受寵,但是她在宮中的口碑並不差,尤其是皇后,經常在皇帝面前誇讚蘭貴人知禮、懂事,漸漸地,蘭貴人開始被咸豐皇帝所注意。

一舉得男,後宮第二:

入宮後的第二年,蘭貴人被晉為懿嬪,兩年後,懿嬪生下了咸豐皇帝的第一個兒子,也是咸豐朝的大阿哥載淳,這位咸豐皇帝唯一成活的兒子就是日後的同治皇帝。懿嬪母憑子貴,被咸豐皇帝升為懿妃,皇長子滿週歲時,懿妃由因為誕育長子有功而被升為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成為了咸豐朝首位貴妃,也成為了當是後宮之中地位僅次於皇后鈕祜祿氏的二號人物。

皇帝駕崩,意欲垂簾:

咸豐十一年,31歲的咸豐皇帝病死在了熱河行宮,咸豐皇帝領中籤考慮到了皇太子載淳年幼,無法單獨處理朝政,因此遺命了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全權處理國政,為了防止八位大臣專權跋扈,欺凌幼主,咸豐皇帝還將兩枚代表著權力的印章分別賜予了皇后鈕祜祿氏和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咸豐皇帝死後,皇后鈕祜祿氏被尊為慈安皇太后,懿貴妃葉赫那拉氏被尊為慈禧皇太后。在就對權力有著難以解釋的迷戀的慈禧太后最終因為與八大臣因為權力的分配問題而產生了爭鬥,爭鬥的最終結果是兩宮皇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將八大臣撤殺。歷史上將這一代表著慈禧太后登臺的政變成為辛酉政變。辛酉政變標誌著咸豐皇帝臨終前的政治佈局被全盤打碎,同時也宣佈了慈禧太后四十八年垂簾聽政的正式開始。

兩宮垂簾,二十餘載:

從同治元年開始,一直到光緒七年,慈安皇太后病逝,這期間的二十年,朝堂上的小皇帝從同治換成了光緒,然而坐在簾子後面的依舊還是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兩宮皇太后共同垂簾的二十年間,朝政事務的最終裁決權始終為嫡出的慈安皇太后掌握,才華能力出眾的慈禧太后僅負責一些具體朝政事務的處理。總體而言,這二十年間,兩位皇太后能夠相安無事,這期間,外國列強暫緩了對清王朝的侵略,國內的農民起義被逐步剿滅,清政府通過洋務運動逐漸恢復了元氣,兩宮太后治下的清王朝一度起死回生,這一時期也被一些人成為“同治中興”。


一宮獨裁,權傾朝野:

光緒七年,四十五歲的慈安皇太后突然崩逝在鍾粹宮,雖然慈安太后的去世看起來並沒有對清朝政局產生多大影響,小皇帝依舊每天上朝、讀書,而垂簾聽政因為有慈禧而得以繼續,似乎這位忠厚慈祥的皇太后的離世並沒有對清朝政局產生多大影響。實際上並非如此。慈安太后的去世使得清王朝持續了二十年的兩宮共同垂簾變成了慈禧一宮獨裁。並且恭親王也失去了朝中最為有力的支持者,其權勢和地位在日後慈禧太后的打擊下岌岌可危,最終徹底退出權力中樞。失去了中宮皇后的制約,又將構成威脅的恭親王排擠出局,慈禧太后最終成為了清王朝名副其實的老佛爺。

很多人認為慈禧太后從辛酉政變後便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權力,這樣的看法實際上是錯誤的,慈禧太后的掌權也是經歷了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長達二十多年時間,幾乎佔據了慈禧太后掌權四十八年時間的一半。可以說直到光緒十年之後,慈禧太后才能夠不受任何制約的隨心所欲的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感。


歷史課課代表


有才藝

宮裡美貌女人太多,慈禧入宮很久連皇上面都未見到,更不要說皇上翻她的牌子。不過她不是一個甘於寂寞的人,既然見不到皇帝,總要想個讓皇帝見到的機會。因此,慈禧經常在宮裡花園處唱一些江南小調。宮裡能唱這種曲子的女人很少,除非專業學習過。

有一天咸豐皇帝在園中乘涼遊玩,聽到慈禧的江南小調,連忙尋著歌聲走來,咸豐被慈禧美貌打動,當即翻牌,並賜慈禧為蘭貴人。從慈禧被咸豐翻牌的史料記載看,慈禧是一個有心計的女人,她能想辦法讓咸豐發現自己,這就是本事。估計咸豐什麼時候到園裡,慈禧不買通太監恐怕連見面機會都沒有。

慈禧不僅有唱歌才藝,還略懂文墨,能寫會畫,這在清朝裡很少見。清朝女人並不像唐朝、宋朝女人那般開放有本事。女人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觀念在宮中也存在。而慈禧由於有些文采,因此在伺候咸豐皇帝時,還代咸豐皇帝批閱奏摺,後來甚至參與軍機大事。這樣有能力的女人皇帝能不喜歡。因此,慈禧才藝也是她受皇帝寵愛的一個重要因素。

遇到心善的女人

歷朝歷代,皇帝后宮地位高的除了太后,就是皇后。慈禧被封為貴人,以至於被封為懿貴妃,此時她並不是皇后,皇后是慈安的。兩人地位懸殊很大,但比慈禧小兩歲的慈安並不是一個吃醋的女人,也不是一個有心計的女人,而且慈安心地善良,這是慈禧的萬幸。如果慈禧遇到一個吃醋的皇后,兩人地位懸殊大,那慈禧就不可能繼續走下去。

慈禧很有心計,她不斷討好慈安皇后,皇后對慈禧印象特別好。當然慈禧討好慈安的目的還是讓她繼續在皇帝面前替她美言。而慈安的確沒少在咸豐皇帝面前說慈禧的好話,這也是咸豐寵愛慈禧的一個因素。如果在宮裡,女人之間爭風吃醋,宮裡女人沒人說慈禧好話,那慈禧想得到咸豐皇帝的寵愛很難。當然皇后作為皇帝正妻,說話最有分量。因此,慈禧命好,遇到一個心善的皇后,才有了自己上升的機會。

生下皇帝獨苗

慈禧受咸豐皇帝寵愛還有一個硬件因素無人能比,她為咸豐生下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而且同治皇帝還是紫禁城內出生最後一位皇帝。母以子貴,慈禧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

咸豐帝生前不少奏章便讓慈禧代閱,因她書法不錯,有“端腴”丰采,又“常命其代筆批答奏章”。慈禧於權力似乎有著一種本能的興趣與敏感,她津津有味地做著這一切,為咸豐帝出謀劃策。日子一長,就對最高權力機構的一套運轉模式瞭解得一清二楚,為日後的垂簾聽政提供了便捷與基礎。咸豐駕崩之後,慈禧用計謀,聯合慈安、恭親王發動政變,除掉了八大顧命大臣,開始垂簾聽政,掌握朝中大權。也開始享受宮中奢侈的生活。


小幽曇


在古代,女人大起大落比男人容易,為什麼這麼說呢?

古代的男人佔有絕對的優勢,不管是平民還是旺族,丈夫的地位是高於妻子得!也正是這樣,男人想要出頭,必須滿足兩點:1.家族有人推波助瀾,2.自身的努力。

而女人想要出人頭地,則簡單許多。1.美貌,2.才華,3.家族的幫助,4.自身的努力,5.機遇,6.手段


對於慈禧(葉赫那拉氏),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都讓她佔盡,慈禧(葉赫那拉氏)進宮時,不過是個滿族官家的秀女,美貌才華她皆有,但是入宮初期,她只被封為普通的貴人,甚至地位不如和她同時選秀的麗貴人和貞嬪(後來的慈安太后)麗貴人因懷有子嗣而升嬪,貞嬪更是一躍成為皇后,受寵程度可想而知,而此時的慈禧(葉赫那拉氏)仍舊是後宮中可有可無得貴人!


都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確實不錯,慈禧(葉赫那拉氏)利用自身的才華終於邂逅到了咸豐皇帝,並把握住機會,在入宮後的第四年,生下了咸豐皇帝唯一的兒子,這讓咸豐皇帝大喜,同時也一步步鞏固了慈禧(葉赫那拉氏)在後宮中的地位。

而後的幾年裡,或許是家族基因問題,又或者是咸豐皇帝自身身體原因。總之,咸豐皇帝只有慈禧生下唯一的子嗣(後來的同治皇帝)。而江山後繼有人,就必須傳給兒子,同治順理成章成為皇帝,慈禧身為皇帝親母,自然母憑子貴成為慈禧太后!當然,這也是慈禧的機遇!


慈禧成為太后後,又能同時聯合慈安太后,控制朝政,把控同治皇帝,這說明她的才華和手段不止一點點!並且在慈安去世後能一直影響清朝,直到她去世,這也算是一個女人的手段!

所以說慈禧能夠一步步從貴人到太后,甚至影響整個中國的歷史走向,說明此女實在不簡單!


小枝談歷史


慈禧在大清皇宮裡,並不受咸豐皇帝待見,慈禧卻煞費苦心取悅皇后,後來,她又瞄準了特殊太監安德海,希望小安子能助自己一臂之力。開始一步一步往上爬,因為活好,把咸豐給玩死了。有開始勾引恭親王亦欣,在亦欣的幫助下,得到了政權,成了慈禧太后。



德州小哥尋緣


筆者看來四個原因:

其一:姿色較好



慈禧本身的姿色也是在貴人裡面算是比較不錯的,咸豐皇帝本就是個好色之人,自然慈禧深得咸豐皇帝的喜愛。

其二:腹有詩書



慈禧不僅僅是外貌不錯,也是有才華見識的。俗話說得好“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慈禧不僅僅是外貌吸引咸豐,內在的東西同樣吸引著咸豐。

其三:排憂解難



當時的清朝可謂是內憂外患“太平天國叛亂,鴉片戰爭等”咸豐也是焦頭爛額,好在慈禧陪著他,為他分憂,甚至幫他批閱文書等。

其四:母憑子貴



咸豐在世時間很短,體弱多病,慈禧為他生了唯一的兒子“載淳”,後其子登基,自然慈禧的身份也水漲船高,與慈安一起被尊為“皇太后”。

以上是筆者的幾點看法

希望能幫到你


史努比行走歷史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她有著清朝後妃最長的封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配天興聖顯皇后。

慈禧剛入宮時只不過是一個貴人,她是如何一步步逆襲成為晚清的統治者的呢?下面,我簡單的梳理一下。

咸豐時期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1853年晉封為懿嬪;

1856年她生下了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即同治帝,所以晉封懿妃,1857年晉封懿貴妃;


同治時期

1860年,英法聯軍即將攻入北京之際,葉赫那拉氏跟隨咸豐帝逃往熱河避難。

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去世,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載淳處理朝政;後又給皇后和皇太子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能夠相互牽制。

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慈禧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誅殺了贊襄政務王八大臣,奪取了政權,形成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此時的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

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光緒時期

1875年,同治帝崩逝,葉赫那拉氏便選擇了她的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承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崩,卒年45歲,官方說法為腦溢血,民間野史認為是慈禧所害,為把權利集中到自己手中。

1884年4月8日,慈禧發動甲申易樞朝局之變,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開始西宮獨裁,真正把所有大權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


1889年,退隱頤和園,名義上由光緒帝親政,慈禧又訓政了數年。在訓政結束後,朝廷所有用人行政,仍然是她說了算。

1898年,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

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宣統時期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當天被尊為太皇太后,第二天的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中國徹底結束了太后執政。




慈禧臨終遺言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跟小磊看歷史


其實,慈禧當太后不算逆襲,是順理成章的。

最關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慈禧入宮第四年就生了個兒子,而且還是咸豐帝唯一的兒子。在那個時代,不要說皇家了,就算普通地主家也是妥妥的地位猛漲啊!

咸豐帝這個人歷來評價就不高,他是體弱多病,還貪戀美色。身子骨不行,還瞎折騰。但是,就是這麼一個貪戀美色的咸豐,還就只留下一個兒子。母憑子貴嘛,慈禧能權傾朝野,兒子是第一大功臣。


除了兒子之外,慈禧還有沒有其他優勢?

當然有,比如美色。我們從慈禧老年的照片推測,她入宮時17歲,長相應該也是很標緻的。清末民初冒出來的眾多野史,也是無一例外的誇讚慈禧的美貌。比如那個英國軍官埃德蒙·拜克豪斯,還言之鑿鑿的說自己是慈禧的情人,各種誇(十有八九是為了賣書)。再比如美國畫家凱瑟琳·卡爾,算是近距離觀察過慈禧,她就明確表示慈禧皮膚保養很好,有貴族氣質,看起來僅僅像40多歲的人(其實已經60多了)。

至於裕德齡還有一些宮女的回憶,基本上都是一片讚歎。所以,我們大致可以認定,慈禧年輕的時候,長相還是很不錯的。


個人認為,咸豐的後宮當中,慈禧還有一個大優勢,就是善於權術。

(影視劇劇照)

這一點除了家庭教育因素外,肯定和天分有關。我們從後期兩宮太后主政時期,她和慈安的不同表現就能看出來。都說慈禧有著很強的權力慾望,而她這種權力慾望的底氣從哪來?肯定是自己真的善於權謀。

慈禧和慈安是同一批被選入宮的,可以肯定的說,咸豐更喜歡慈安。所以,慈安才在半年時間內,連升四級晉升為皇后。如果真的她能再生個皇子,那就真的沒慈禧啥事了……

慈安成為皇后的時候,慈禧還是蘭貴人,地位上肯定沒法比。更為關鍵的是,此時的咸豐不僅鍾情於自己的皇后,還有同一批選進來的其他嬪妃——慈禧的競爭對手又多又強大。

慈禧咸豐二年入宮,兩年後才升了一級,成為嬪,應該是例行升遷,看來最初並不受寵。所以,必須想辦法討咸豐帝的歡心,才能有機會往上爬……這其中做了多少工作,咱們就不知道了,但是討好皇上身邊的太監,應該是少不了的。結果,咸豐四年升為嬪,第二年就懷上了皇子,第三年生下了載淳……

所以,繞來繞去,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生下咸豐唯一的兒子,也就是同治帝,才是慈禧最大的優勢。


七追風


一個普通的女人進入皇室,然後進入皇權中心。離不開皇帝的幫助。慈禧也不例外,一開始慈禧入宮,只是一個貴人,算不得多高階。



有一次,咸豐在院子裡玩,看風景很開心。安德海知道皇帝心情很好。他暗中通知蘭貴人。

安德烈海慢慢地把皇帝領到了蘭貴人居住區附近。她唱了一首優美的江南曲調。原本心情不錯的咸豐聽到了這首歌,感覺很好。慈禧長得不錯,還會唱歌,咸豐召幸了蘭貴人。後來生下了皇子,她就離成功就差一步了。

咸豐皇帝死後,慈禧的兒子被立為繼承人。同時,第兩位太后和八位大臣共同輔佐皇帝。咸豐認為他的權力已經得到了平衡。然而,慈禧勸說慈安太后一起推翻了八大臣。咸豐苦心孤詣的安排被打破了平衡。慈安太后不想太多地參與政治事務。所以大部分權力掌握在慈禧手中。


奇葩歷史大觀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慈禧,葉赫那拉氏,1852年入宮伺候咸豐皇帝的時候僅僅是一個貴人,1861年咸豐駕崩,入宮才9年的慈禧成為了皇太后,自此開始了其弄權的一生。

1、清朝後妃制度

《甄嬛傳》、《延禧攻略》等等清宮劇將清朝後宮的鬥爭刻畫得淋漓盡致,和前朝一樣,後宮也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官大一級壓死人!

後宮最尊貴的當然是皇后,皇后之下是皇貴妃,魏瓔珞最後就是皇貴妃;

皇貴妃之下是貴妃,注意皇貴妃和貴妃地位有著巨大的差異;

接下來依次為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所以蘭貴人初進宮時位於第六級,其實能一下子做到貴人還是得益於她的姓——葉赫那拉氏!

2、母憑子貴

母憑子貴這個詞用在慈禧身上最為貼切!

從嘉慶皇帝開始,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進入了直線滑坡階段,乾隆生了17個兒子,到了嘉慶一下子變成5個,再到咸豐,竟然只有2個兒子,其中1個一出生就夭折了,只有愛新覺羅·載淳長大了,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而他的母親就是慈禧!

同治出生後,慈禧馬上被冊封為懿妃,第二年又被冊封為懿貴妃,從後宮的底層人物一躍而成為中層領導,而且隨著其他妃嬪遲遲無法生下皇子,慈禧的地位越來越尊崇,因為如果沒有其他皇子,那麼慈禧生下的那個兒子必定是未來的皇帝,而慈禧必定是未來的皇太后。

咸豐也對給自己生下唯一兒子的懿貴妃相當寵愛,甚至還允許她對政事發表意見,從此時開始,慈禧接觸前朝政治,慢慢培養起獨有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手段。

3、兩代帝王的不爭氣

除了不能生育兒子,嘉慶之後的皇帝還有一個特點,都是英年早逝。

想當初康熙活了61歲,雍正也活了58歲,乾隆更是活了89歲,嘉慶也有61歲,那麼咸豐呢?只活了31歲!然後只留下6歲的同治皇帝和野心勃勃的慈禧!雖然說他給同治留下了8位顧命大臣,但是這8個人的戰鬥力在慈禧以及恭親王奕訢的聯手下,瞬間灰飛煙滅,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

咸豐駕崩時,正牌皇后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慈禧因為是同治的生母,所以加封為皇太后,雖然慈禧是皇帝生母,但是按照禮法她的地位是在慈安之下的。

但是慈安太后個性仁厚,沒有心機手段,所以名義上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但是大權都掌握在慈禧和恭親王手中。

隨著同治皇帝年歲漸長,16歲之後也開始親政,雖然無法完全擺脫慈禧影響,但是隻要有足夠時間,大清的權力還是要交還到同治手中的,畢竟後宮干政歷來被朝堂所反對。

但是同治也不爭氣,只活了19歲便駕崩了,一下子又出現了權力真空,慈禧乘虛而入,立了4歲的光緒皇帝,於是兩宮太后順理成章繼續聽政,慈安太后暴斃之後,慈禧大權獨攬,此時的慈禧已經樹大根深,光緒就算長大了也是她的傀儡。

4、巾幗不讓鬚眉的慈禧

上面都是說的外在影響因素,慈禧本身的政治能力不容忽視。

從咸豐皇帝駕崩後,面對著8位顧命大臣,慈禧就想著奪權,她迅速找到了政治盟友恭親王奕訢,用議政王的名頭順利拉其入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辛酉政變,誅殺肅順等顧命大臣,然後搬出慈安太后,以兩宮太后共同的名義宣佈垂簾聽政。

四年後,慈禧就讓心腹彈劾奕訢,最後免除了其議政王的身份,於是朝中大權獨歸兩宮太后。

在垂簾聽政時期,慈禧重用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也支持開展洋務運動,通過對新人的培植,朝堂上原有的勢力被清楚,慈禧最終實現了大權獨攬。

所以慈禧依靠著“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及培育自己的勢力,最終將朝堂變成她葉赫那拉氏的朝堂,到了光緒後期,慈禧已經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甚至在朝堂上聽不到一點反對的意見,足見其手段。

所以,慈禧能從小小的蘭貴人成長為大清帝國老佛爺,既有上天給她的恩賜,也有她自身的努力。女人輕易不玩政治,一旦玩起來全天下的男人都不是其對手,武則天如此,慈禧更是如此。


榮耀歷史


清朝後期。皇帝的後代並不是很多。不像清朝前期和中期。而慈喜為咸豐生了一個兒子便是同治皇帝。所以地位就不一樣了。再加上慈禧能夠把握住機會,幫咸豐處理朝政,批閱奏章。又能吃苦。他的聰明才智在一定程度上為咸豐皇帝解憂。所以說多方面的因素才能讓她成為日後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后。把持朝政,統治中國半個世紀。同時也讓自己的人生達到了頂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