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20元買下村民“金蠶”,如今竟成鎮館之寶

對於絲綢,身為中國人都會有一種別樣的情懷,因為絲綢不僅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也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眾多遺留下來的器物,就見證了這段兩千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


比如馬未都所收藏的“金蠶”。在古玩界,真假文物早就已經混淆,在這種環境下,讓很多文物收藏家,花高價格都不一定能買到貨真價值的文物,而名揚國內外的馬未都,他就經常以低價格買到貨真價值的文物,也因此大家都稱他為文物的“撿漏者”。


據馬未都回憶,大約也在1986或1987年,北京最初的古玩市場--鐘鼓樓市場,一位西北老鄉攜一條鎏金蠶求售,當時無人問津,沒人知其重要,老鄉連頓飯都沒能混上。最後馬未都20塊錢買下了蠶,拿到家中經過一番研究,覺得金蠶十分的眼熟,思索片刻才知道,原來它是漢代鎏金銅蠶。


鎏金銅蠶長5.6釐米,胸圍1.9釐米,胸高1.8釐米,共有九個腹節,頭部是向上微仰,雖然歷經多年但每一個部位都保持得非常的完整,在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由於當時養蠶之風盛行,加之鎏金工藝的發展,因而,有條件以鎏金蠶作紀念品或殉葬品。漢代的養蠶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豔,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緻。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能途徑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中國通往西域的商路以“絲綢之路”馳名於世界。因此鎏金銅蠶的存在對於我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是絲綢的重要標誌。


然而在1984年的時候就有和馬未都買下的那隻一模一樣的金蠶出土了,不過它不是考古學家或者文物收藏家發現的,而是一名陝西的村民發現的。村民拿給專家看,經過考古學家的一番考究,最終確認它是漢代鎏金銅蠶,後被藏於陝西博物館。因為金蠶的對於絲綢具有標誌性意義,最後成為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沒想到馬未都再次撿到了一個便宜,居然20元就可以買下如此珍貴的漢代文物,撿漏家真的是當之無愧啊!

對於馬未都的撿漏,你怎麼看呢?



請您在閱讀時點擊一下小程序,您的一次點擊就是我繼續發文的動力!

請您在閱讀時點擊一下小程序,您的一次點擊就是我繼續發文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