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關係有多好?十三爺的後代結局又是怎樣?

硃砂丄172cm


康熙帝的第十三子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的皇十三子胤祥,這位在康熙年間並不顯山露水的皇子實際上並沒有捲入康熙帝晚年險象環生的九子奪嫡事件,胤祥在康熙帝諸位皇子中能力和才華都屬於中上游,胤祥的母親不僅出身微賤,還不得聖寵(章佳氏為滿洲鑲黃旗包衣人,參領海寬女。出初入宮時為宮女),所以胤祥在康熙年間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和重用,然而在雍正即位之後,皇十三子胤祥因為曾經交好於雍正皇帝,又有擁立之功,所以被雍正皇帝封為了和碩怡親王,並享有世襲罔替的尊榮。怡親王胤祥在雍正一朝位高權重,頗受重用,因為對雍正皇帝忠心,所以他的權勢並未遭到雍正皇帝的猜忌和打壓,最終得以善終。

雍正王朝唯一的鐵帽子王:

胤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其母是歷史上的敬敏皇貴妃章佳氏,雖然他的母親貴為位同副後的皇貴妃,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其在康熙時期有多麼得寵,事情的真相是章佳氏不僅不得寵,而且在生前都沒有一個正式的封號,只是康熙皇帝一位沒有編制的小妾而已,章佳氏生前一直是以庶妃的身份居於後宮之中,直到康熙三十八年,章佳氏病逝,康熙皇帝念其侍奉自己多年,又誕育了皇十三子胤祥、和碩溫恪公主以及和碩敦恪公主三為子女,於是將其追封為敏妃。這也是章佳氏在康熙一朝的最後結局,然而雍正皇帝即位的第三天就宣佈將已經去世了33年的敏妃追封為敬敏皇貴妃,並且將章佳氏的遺體從景陵的妃園寢遷葬到康熙帝景陵的地宮之中,與康熙合葬,這在清朝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雍正皇帝的這一舉動開了妃子從葬帝陵的先例。

雍正皇帝之所以如此厚待這位與他沒有任何恩情的庶母,實際上就是為了感謝自己的十三弟胤祥的擁立之功,雍正皇帝能夠在康熙晚年激烈的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最終戰勝了皇八子集團和皇十四子,這背後與他的十三弟胤祥不無關係,也就是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剛剛接手權力仍在忙著料理諸多事宜的雍正帝便下旨晉封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同時加封其為和碩怡親王,並賞其世襲罔替的榮耀。康熙晚年被冷落了十多年的胤祥瞬間成了新朝炙手可熱的人物,不僅如此,由於雍正皇帝繼位,其在世的二十多個兄弟因要避諱皇帝的名諱,所以都將胤字統一改成了允字,為此雍正皇帝特意下旨,賜怡親王胤祥不用避諱的恩典。

雍正皇帝素來以辣手無情和刻薄寡恩著稱於世,但是從他對待自己十三弟的做法上來看,我們不難看出,雍正皇帝人性善良知恩圖報的一面。在康熙晚期,胤禛、胤祥是一對難兄難弟,到雍正朝,則成為親密無間的君臣。雍正帝作為君主,給胤祥的寵榮無以復加;胤祥作為臣子,對胤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兄弟二人聯手掃除了康熙帝晚年的積弊同時又將清王朝統治推向昌盛,而他們兄友弟恭的感情也塑造出一種明君賢相的理想關係。

辛酉政變被賜自盡的載垣:

怡親王胤祥於雍正八年病逝,諡為怡賢親王,胤祥去世後,其子弘曉承襲了怡親王的爵位,後來弘曉於乾隆四十三年去世,怡親王的王爵又傳襲了四代五位怡親王,此時已經清朝的咸豐年間,這時的怡親王是載垣。這個載垣可了不得,他是怡賢親王胤祥的五世孫,咸豐帝時期,他頗得聖心,咸豐皇帝對他很是信任,從原本一個閒散親王逐漸升職為左宗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等實權位置,公元1861年,三十一歲的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行宮,咸豐皇帝臨終前遺命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子載淳繼位為帝。載垣在八名贊襄政務王大臣中排名第一,可見其在咸豐帝心中的重要地位。顧命大臣雖有八人,實際核心確是載垣、端華和肅順,而這三人中又以肅順為中心。

隨著咸豐皇帝的駕崩,顧命大臣一派與兩宮皇太后的帝胤勢力在爭奪權力方面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這種衝突最終演變成了辛酉政變,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和醇郡王發動了北京政變,八大臣被盡數逮捕,最終肅順被斬首於菜市口,而載垣和端華因為是宗室親貴,因為得到了保全屍體的處理-賜自盡。載垣死後,怡親王的爵位曾一度被廢止,直到同治三年才由載垣的族弟愛新覺羅·載敦襲爵。後來,怡親王的爵位又傳襲了兩代,末代怡親王是愛新覺羅·毓麒,·毓麒承襲怡親王爵位是已經是光緒末年,隨後不久清朝就滅亡了,末代怡親王·毓麒最終於1949年10月去世。怡親王爵位至此廢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