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這樣東西各國不願瓜分,俄羅斯得到後卻喜出望外

1991年12月21日,隨著《阿拉木圖宣言》

《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的簽訂,蘇聯,這個存在了74年的超級大國不可避免的走向瞭解體的命運。4天以後,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一切職務。次日,俄羅斯紅白藍三色旗便取代了鐮刀錘頭的蘇聯國旗飄揚在了克里姆林宮的上空,蘇聯正式解體。

隨著蘇聯的解體,一系列尖銳的問題暴露出來。首當其衝的便是“家產”的分配問題。有道是“親兄弟明算賬”何況蘇聯時期各加盟共和國本就離心離德,為了能在獨立之後穩定本國經濟,各國此時更是想方設法為自己撈取更多的“好處”。此時也正是危機最容易爆發的時刻。

蘇聯解體後,這樣東西各國不願瓜分,俄羅斯得到後卻喜出望外

戈爾巴喬夫辭去蘇聯總統職務

縱觀歷史上的“分家”事件,我們不難發現,一旦這個“家”分不好,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就拿印巴分裂來說,雙方自分裂為兩個國家以來,圍繞著克什米爾地區一直是衝突不斷,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但蘇聯這個超級大國解體後,卻並沒有類似“印巴”事件的發生。在這一點上,蘇聯加盟共和國中體量最大的俄羅斯在其中的調節斡旋,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

在蘇聯解體之時,各國都爭搶著瓜分“遺產”。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價值千金的各類礦產資源。這些資源屬於不動產的範疇,因此,各國商議決定這些不動產,在哪一國的領土內,就歸哪一國所有。

解決了不動產的問題,接下來就是“動產”的劃分了。眾所周知,蘇聯是當時世界上第二大軍事力量,擁有眾多航母、核潛艇以及戰略核武器。而這些,也成了各國爭奪的焦點。最終,各國在綜合本國實力的情況下達成了一致,這些財產也按照所在地劃分,在哪一國就歸哪一國所有。

蘇聯解體後,這樣東西各國不願瓜分,俄羅斯得到後卻喜出望外

解體前的蘇聯版圖

這些“裝備”可以按照所在地劃分,那麼數以百萬計的軍人又要怎麼劃分呢?

蘇聯軍隊經歷了二戰的洗禮,與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德軍進行過正面的對抗,戰鬥力強悍。所以,各國也都想要多分一些,來增強本國的戰鬥力。最終經過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提議,各國決定軍人要麼依據各自的歸屬地劃分,要麼自願的選擇國家。即充分尊重軍人的個人意願。畢竟活生生的人不能像“武器裝備”那樣硬生生的分割開來。

蘇聯解體後,這樣東西各國不願瓜分,俄羅斯得到後卻喜出望外

蘇聯軍隊戰鬥力強悍

上文說到,蘇聯解體後,關於核心的武器裝備,如航母以及核武器這類威力巨大的裝備,一直是各國爭奪的焦點。最初在俄羅斯,烏克蘭以及白俄羅斯的牽頭之下,各國決定按照所在地劃分這些武器。但這樣就會產生一個新的問題。就拿核武器來說,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是不會允許世界上再多出幾個“核大國”的。因此,雖然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分到了核武器,但最後還是還給了體量最大的俄羅斯,由俄羅斯統一保管。

至於航母這類“非核”武器,蘇聯時期曾擁有9艘航母,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繼承了7艘,烏克蘭繼承了兩艘。但烏克蘭的兩艘還都未完工。由於維護這些“大傢伙”的開銷極大,經濟不景氣的俄羅斯和蘇聯不得不將他們一一拆解或出售。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正是以烏克蘭出售的航母“瓦良格”為基礎改裝而來的。最終烏克蘭出售了所有的航母,而俄羅斯也只剩下了一艘庫茲涅佐夫。各國經濟的窘迫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蘇聯解體後,這樣東西各國不願瓜分,俄羅斯得到後卻喜出望外

“瓦良格”航母

在爭奪“蘇聯遺產”的過程中,各國都在儘自己所能,希望多瓜分一些。但唯獨有這麼一樣東西,各國都不願意瓜分。那便是蘇聯時期欠下的鉅額債務。眾所周知,蘇聯後期,國家經濟已經入不敷出,因此欠下了高達600億美金的債務。對於這筆欠款,實力不濟的各國皆是“只遠觀,不褻玩”。

出人意料的是,同樣經濟不景氣的俄羅斯,在得到這筆債務之後卻是喜出望外。為了償還這筆債務,俄羅斯“勒緊褲腰帶”足足還了26年,直到2017年才最終還清。那麼俄羅斯為什麼要來當這個冤大頭呢?

蘇聯解體後,這樣東西各國不願瓜分,俄羅斯得到後卻喜出望外

軍港內等待拆解的核潛艇

我們常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縱觀俄羅斯在繼承債務一事中的表現,正是對應了這句俗語。雖然俄羅斯償還了600億美元的債務,導致國內經濟增長緩慢。但是在另一方面,俄羅斯通過這些海外債務,也成功地繼承了蘇聯在海外的各類遺產,包括軍事基地、軍港,海外賬戶內的金錢等等。

正是有了這些海內外“遺產”的支撐,俄羅斯才得以在本世紀繼續維持世界大國的身份,才能夠積極地參與到世界政治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