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極和多爾袞在歷史上誰地位高?有何說法?

獨行前行


清太宗皇太極和多爾袞在歷史上誰地位高?有何說法?

餘認為皇太極歷史地位高

努爾哈赤建國

努爾哈赤憑藉自己的實力,自己一點點的努力,帶領了一支實力薄弱的軍隊一步步的打下了大清王朝,所以在他臨去世之前,他對這個皇位的繼承十分的重視!努爾哈赤在即位之後,有許多的皇子,也立過幾個太子,但是他們的表現大多都讓人失望寒心了,就紛紛把他們又廢除了。皇太極在當時雖然年齡比較小,但是他表現了卻極為突出優秀,皇太極的心裡明白自己一定是要做皇上的,所以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他規劃好的。

兄弟皇子之爭

剛開始的皇子權力之爭當中,他就積極的參與幾位長兄對太子褚英的揭發,最後讓太子褚英慘遭誅殺之!而且在後來代善封為太子之後,由於代善的表現十分的平庸,所以皇太極並沒有過多的參與皇子間的爭鬥,而是去努力的表現自己,上戰場誓死奮戰立下累累功績,這一點讓努爾哈赤感到十分的欣慰,這也是皇太極想要的效果。他有了目標之後,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小心,走的十分完美,不能說他是所有的皇子當中最優秀的但卻是最努力的!他的這一點像極了努爾哈赤年輕的時候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努爾哈赤也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他在自己的心裡是偏向於皇太極的。

說多爾袞的話,多爾袞也是表現的十分突出,一點也不輸於皇太極。當時努爾哈赤進軍平原的時候,多爾袞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然後在戰場上也是無所畏懼,立下的功績數不勝數。這樣一來兩者之間實力不相上下,就讓努爾哈赤犯了難!但是要考慮一個年紀的問題,當時的多爾袞年紀還很小。努爾哈赤考慮到,如果讓年紀很小的他去繼位,那麼他可能會掌控不了大局,管理朝廷的文武百官會很難,所以將天下交於年紀尚小的多爾袞,努爾哈赤心裡甚是不放心。而這邊的皇太極年齡剛剛好,比著多爾袞也是成熟不少,再加上努爾哈赤本身又偏向於皇太極,所以在臨去世之前努爾哈赤心裡就已經有了決定——就是將皇位傳給皇太極。同樣的功績累累,表現優秀,但就是因為多爾袞年紀太小,不能確保他登位之後能夠很好的掌控天下,再加上努爾哈赤心裡是偏向皇太極的,所以在最後傳位於皇太極也是意料之中,理所當然的,畢竟皇太極的實力也是非常強的。

皇太極重用多爾袞

多爾袞乃是後金老汗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生母正是努爾哈赤最後一任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由於阿巴亥倍受努爾哈赤恩寵,所以愛屋及烏他的兒子們自然格外等到努爾哈赤的優待。尤其是阿巴亥的二兒子多爾袞,聰明過人,大有繼承汗位之勢。倘若努爾哈赤多活幾年,待到多爾袞成年之時,這汗位極有可能是屬於多爾袞,皇太極與多爾袞之間是存在汗位競爭的。但是他們兄弟二人恩怨又何止是汗位之爭,當年皇太極當著眾貝勒之面,宣讀所謂父汗遺詔,遺詔就一個內容,令阿巴亥及兩位庶妃殉葬,多爾袞十幾歲失去了母親。所以說,皇太極對於多爾袞來說,不但有奪位之恨,更有殺母之仇。

但是,奇怪的是皇太極不但沒有打壓多爾袞,反而對多爾袞以及他的弟弟多鐸格外眷顧。多爾袞年少之時,皇太極就將他帶在身邊征戰四方,給多爾袞歷練的機會。多爾袞成年之後,就讓多爾袞擔任主帥領兵出征,多爾袞也確實不負眾望,立下赫赫戰功。崇德元年,開創大清的皇太極主持了大清王朝第一次爵位封賞大會,在僅有六人封賞親王爵位的前提下,多爾袞名列第三位封“和碩睿親王”之爵位。可以說皇太極一直在重點培養多爾袞。

皇太極多爾袞歷史評價

多爾袞位寵功高,擅權過甚。豪格雖然鎮壓張獻忠有功於清室,但因在繼嗣問題上和他有爭,終於在功成返京後,就被他羅織罪名,置之死地。濟爾哈朗原和多爾袞同居輔政,被多爾袞逐漸排擠,終被罷其輔政。在排除異己的同時,則任人唯親。他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都得到重用。尤其對多鐸,待之甚厚,順治四年,封多鐸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取代了濟爾哈朗。多爾袞勉勵他說:“汝繼予輔政,勤勉,斯名譽非小矣。”當時就有人議論他,“凡伊喜悅之人,不應官者濫官;不合伊者濫降”。他又將應貯大內的“信符”。貯於自己府中,國家大事也基本不向幼帝講述,完全獨斷專行。順治帝后來說:“睿王攝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國家之事,朕既不預,亦未有向朕詳陳者。”所以,多爾袞才是當時實際上的皇帝,以至當他入朝時,出現“諸臣跪迎”的場面。

皇太極統治期間,積極和蒙古朝鮮聯繫,取得信任,建立良好外交關係(先打後和)。給清統治奠定了良好基礎,因為蒙古和朝鮮都在清的後方,如果和同夾擊,對清不利。他接任後,開始搞了一些列改革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穩定了內部勢力,講很多內部矛盾外轉,這樣的統治手段很高明,可以說是文物兼得的人才(文是指謀略不是指文化課)他為人來講,很有戰略眼光。並且其心理罪運用的十分得當,在跟明朝的對抗當中也能看出其過人的軍事天賦和方式方法。在位17年,大力恢復生產,使清有足夠資本跟明正面對抗。可以說沒有他的積澱,清是無法進入中國的。

本人見解

皇太極為人謙恭有禮,而且能夠慧眼識珠,知人善用,在政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滿清統一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清朝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但他最得意的地方並非是成為女真各部的天命汗,而是生了一群能力非常出眾的兒子,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第八子皇太極和第十四子多爾袞。如果沒有這兩人,滿清幾乎不可能有機會入主中原,更別說後來的一統天下了。

皇太極早年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被眾人擁立為大汗。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建國號大清。

皇太極在位期間取得了許多重要成績。在軍事上征服朝鮮,吸收蒙古,並徹底削弱明朝的實力,確立了入關奪取中原的戰略目標。在政治上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完善八旗制度和採取包容的民族政策。

努爾哈赤晚年視漢人為天敵,將擄掠過來的漢人當成奴隸,隨意打殺。以他的這種格局,即便再給五百年時間,滿清也不可能有機會一統天下。而皇太極積極吸納漢族降官,對投降的漢族百姓也視為自己的子民對待。他在原來八旗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無論原來是什麼民族,只要被納入八旗中都稱為旗人,原則上享受同樣的待遇。

在皇太極一系列高明政治制度指引下,滿清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了大明王朝最可怕的對手。1642年,明清雙方在錦州、松山一帶展開決戰。結果清軍在皇太極的親自指揮下,大破明軍,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兩年後,明朝滅亡。

1643年八月,皇太極在盛京皇宮中猝死,終年52歲。在經過了一番激烈地權力爭奪後,皇太極年僅六歲的兒子愛新覺羅·福臨被擁立為帝。皇太極的第十四弟多爾袞成為攝政王,清朝歷史拉開了新的一頁。

多爾袞在清朝歷史上的名氣甚至超過了開國皇帝皇太極。他早年戰功顯赫,在滿清政權中擁有極高的威望。在擔任攝政王后,多爾袞大權獨攬,成為滿清的實際控制人。

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佔了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殉國,明朝滅亡。消息傳到關外後,多爾袞及時把握住機會,舉傾國之兵南進,並在山海關戰役中打敗了李自成,隨後清軍乘勝追擊佔領北京,清朝正式登上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歷史舞臺。

很多人將清朝入主中原的主要功績都歸結到多爾袞身上,乾隆皇帝對多爾袞作出了這樣的評價:“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不過,皇太極作為開國皇帝,雖然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但貢獻卻極為重要。那麼,在清初的歷史舞臺上,皇太極和多爾袞這兩位傑出人物究竟誰更厲害呢?

從軍事方面的角度而言,皇太極和多爾袞都是當時最傑出的戰略天才。皇太極平定朝鮮、蒙古,並多次打敗明朝,軍事能力毋庸置疑。多爾袞更是僅憑十萬清軍入關,結果統一全國,成為軍事史上的一件奇蹟。

從政治方面的角度而言,皇太極和多爾袞存在很大差別。皇太極完善滿清的各種制度,採取了包容的民族政策,為大清王朝打下了堅實基礎。多爾袞執政後,一開始基本延續了皇太極定下的政策,然而當清軍順利攻下江南後,多爾袞卻昏招頻出,其中最為臭名昭著的就是強行要求漢人“剃髮易服”,結果引起了全國範圍的激烈反抗,導致清朝統一全國的進程大大減慢。

如今有許多人將多爾袞抬到了很高的位置,再三強調他作為睿親王的英明神武。但是,多爾袞在原本可以迅速統一全國的情況下,卻犯下嚴重錯誤,讓戰火延續了數十年時間。作為一個政治人物,這樣的失誤顯然是不可饒恕的。因此,多爾袞雖然為清朝入主中原做出了很大貢獻,但與他的哥哥皇太極相比,兩者在政治謀略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如果不是皇太極為清朝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再加上當時的南明、大順等政權太過羸弱,統一全國真的不會有多爾袞什麼事。


唐明國亮


皇太極

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由於多次對外掠奪,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衝突日益嚴重。他雖繼承了汗位,但實際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權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虛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推進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極採取各個擊破的手段,打擊、削弱分權勢力,提高汗權。

在經濟上,由於努爾哈赤晚年在遼東實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的奴隸制政策,漢人紛紛逃亡和暴動,生產凋敝,後金社會動盪不安。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皇太極執政伊始,便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針,把原先努爾哈赤所推行的漢人每十三壯丁編為一莊,按滿官品級分給為奴的政策改為每備禦止給壯丁八人、牛二頭、以備使令,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用漢官管理,使大量漢族奴隸取得了”“民戶”地位,成為後金政權下的個體農民。天聰五年,皇太極頒佈《離主條例》,其中規定“凡奴隸主犯有私行拓獵、擅殺人命、隱匿戰利品、姦汙屬下婦女、冒功濫薦、壓制申訴等罪,許奴僕告發,準其離主”。這一條例,限制了滿洲貴族的某些特權,有利於奴僕爭取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皇太極注意體恤民力,凡有妨農務的工程,一律不復興築,使百姓能“專勤南畝,以重本務”。經過幾年的努力,農業有了較大發展,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多爾袞

1628年,多爾袞奉命征討察哈爾部。察哈爾部乃蒙古部族最有名、最繁華的部落之一,如果征討成功,則有利於清兵順利進攻京城。在多爾袞的參與下,察哈爾部被成功征討,多爾袞在此戰役中立下了較大軍功,被皇太極讚賞,也因此而獲得了“墨爾根戴青”的稱號。

1640年至1642年,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參與松錦大戰,松錦大戰乃是皇太極在位時期最傑出的作品,也是兩軍最悲壯的搏鬥場面之一。皇太極的足智多謀和多爾袞的英勇善戰致使明軍元氣大傷,打得明軍再無反手之力。《清太宗實錄》記載了松錦大戰的悲壯場面:“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從作者的描述中便可得知,這場鬥爭是有多激烈。如果沒有多爾袞的參與,皇太極就少了一名良將,也許也就沒有那麼快完成這場鬥爭的任務。

1643年,皇太極去世,福臨繼位,1644年,在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之後,多爾袞便馬上幹了一件國家大事,那便是聯合吳三桂,調動各族兵力傾巢出動,指揮清兵入關,擊敗了佔領山海關的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從此定鼎中原,定都北京,為統一全中國拉開了序幕。

在我看來,多爾袞對清朝功績大於皇太極,是在皇太極之後,揮兵入關,奠定滿清王朝的創造者。


愛佳愛旅遊


個人認為清太宗皇太極和多爾袞的歷史地位不分伯仲,都很高。二者對清初年的政治格局形成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缺一不可。

首先說皇太極,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很多政治制度都不成熟,權力運行還帶有原始酋長協商的意味。由於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功不可沒,以個人威信完全可以駕馭這樣的政治制度。但是後繼之君卻難說,幸好有皇太極。

皇太極繼位之初也不得不與其他三大貝勒共同南面而坐,他以超人的政治手段,一方面懲治了額敏、莽古爾泰,威逼代善,另一方面壯大了後金,收服了蒙古、朝鮮。改後金為清,並建立了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可以說皇太極為後世之君掃清了進擊中原的一切障礙。沒有皇太極的積蓄力量,哪怕多爾袞有多大才幹,也不能消滅比清體量大很多的李自成、南明朝廷。

再談多爾袞,雖然多爾袞是站在皇太極的肩膀上,但他也不輕鬆,首先是他的氣概、胸懷令人折服,面對吳三桂投降他沒有過多猶豫大膽率軍入關,並且沒按照吳三桂的建議進軍而是乘李自成成與吳三桂纏鬥之機,直擊北京造成既定事實,再不停收復南明勢力,壯大滿清力量,最終奠定統一全國基礎。





滄海一粟7528


皇太極的歷史地位是多爾袞拍馬也追不上的。皇太極建立了大清,實施新政,多爾袞只是在皇太極新政的基礎上建立的功業。


皇太極新政又稱天聰新政。主要有四個方面。

  1. 改善漢人待遇:

後金對漢族人民當做奴隸對待,很多人民逃走,造成人口流失。對待漢臣也是當做奴僕,當時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皇太極採取漢人壯丁與滿洲人分屯居住,提高漢人待遇,重視漢臣,編立漢八旗。

2.效仿明制

改革政治制度,建立三院六部兩衙門,完善後金政治制度。

吸收明朝科舉制度,開科取士,大大吸引了一大批人才。

3.加強汗權

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由八旗旗主共治,大汗也由八旗旗主議立廢除。皇太極積極拉攏其他旗主,大大加強汗權。為清朝入住中原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打下基礎。

4.對外軍事策略

皇太極繼位後先兩度征討朝鮮、再攻滅後金在漠南蒙古地區最大的競爭者察哈爾部,徹底去除了進攻明朝的後顧之憂。所以有了後來皇太極數次繞過山海關由蒙古進犯中原之舉,進一步拓展了自其父努爾哈赤時期積累起來的戰果。

由此可見,沒有皇太極的新政,滿清想入主中原還是狠有難度的。


V度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主要成就:

征戰漠南蒙古與李氏朝鮮,率軍入關、統一全國

在清朝開國史上,攝政王多爾袞無疑是決定清朝命運的關鍵人物之一。他在明清興亡的關鍵時刻,毅然決策進關奪權;又在關鍵時刻,指揮關鍵的山海關決戰,一舉擊敗李自成,清朝順利進關;再決策,定鼎北京;國家初成一統!從一定意義上說,多爾袞之開創清朝歷史新紀元,與努爾哈赤之開國奠基一樣,同具深遠的歷史意義。




御前帶刀侍衛


自然是清太宗皇太極地位高;

莫要聽野史說什麼皇太極搶了多爾袞的皇位,努爾哈赤的遺詔裡明確指出皇太極繼位!

好歹人家是一皇帝吧,滅明朝的功勞一半都得歸皇太極!多爾袞只不過是當了幾年攝政王而已,在清朝皇室族譜上都排不到直系,從血統、法理上地位就不可能高於皇太極!


虔誠者路易


當然是皇太極的地位高。是高是低,從做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來。

首先說皇太極,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以下幾項政策:在軍事上,一是他完善八旗制度,擴充了八旗人員,加入了蒙八旗和漢八旗,使八旗制度更加靈活。二是組織贏得薩爾滸戰役的勝利,使得對明朝的軍事戰略又防守轉為進攻。三是征服蒙古。四是征服朝鮮。可以說是戰功赫赫。

在政治上,一是加強汗權,使得後金政權逐漸封建化,完善各項管理機構,後金政權的管理更加完善,對建立清朝奠定基礎。二是重用漢臣。三是提升漢人地位,緩和滿族與漢人及其他民族的矛盾,鞏固統治。

在經濟上,他不再屠殺漢人,而且採取安撫政策,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生產,發展經濟。

在文化上,一是重視滿族自身發展,強制要求滿族子弟學習文化知識。二是創建滿族文字。

而多爾袞,主要的成就在軍事上,在他的領導下滿清逐漸統一了中國。

皇太極給滿清的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沒有皇太極的積累,多爾袞也不可能取得這麼大的成績。

所以說皇太極的歷史地位更高。


螞蟻歷史觀


本人認為,若論軍事才能是多爾袞強,論政治才能還是皇太極更強。

皇太極性格平和,這樣的性格可以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引導滿人與漢族人保持較好的關係。在處理滿漢關係上面皇太極處理的的確要比多爾袞強很多,這種平和的性格,在處理事情上可以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而多爾袞由於其母被逼亡,心中充滿怨氣,在成長過程中又缺乏疏導,造成了其戾氣太重,如為帝'稍有不慎則會淪為暴君。


周老師生髮


皇太極的歷史地位高,主要是皇太極的施政為清朝入關統一打下了堅定的政治經濟和人才基礎。沒有皇太極的統治,後金在努爾哈赤死後,分裂的可能性極大,何談入主中原?因為其本身就屬於一種遊牧部落議會的統治。多爾袞是一名出色的的軍事統帥,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卻沒有皇太極的政治地位和威望。如果不是明朝被農民起義軍推翻,清朝統一至少推遲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