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還請相關提議者且行且慎思,反覆斟酌

關於近日在網上甚為流行的“外國人永久居留徵求意見稿”,我本人是花了大量時間才勉強進入網站,只是在咬文嚼字地仔細看完這些條款之後,確實大有“從此故鄉成他鄉”的感覺,本想恪守作壁上觀、中立和不涉世事的原則,但終究難平潮湧波動之心緒,方寸之鬱積著實不吐不快。

一.國家是部落和族屬的大而化之

人類固然是社群動物,但社群之初卻是部落與族群,這是由於遠古時代落後的生產力和醫療條件導致的,但正是因為這樣的起源,使原本只是因生計而不得不聚集在一起的人類漸漸的彼此認同、交融,最後形成一個整體化的族群。

爾後,隨著生產力和生產工具的發展,人類的生活條件、醫療條件和精神追求也逐次產生差異和發展,而不斷壯大的部落則在強有力的部落領導的統帥之下,通過南征北伐、東出西進的侵略戰爭,又逐步化部落為國家。雖說當時的征服還只是侷限在名義上的統屬,但這就足以為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進一步融合提供足夠的前提條件了。

關於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還請相關提議者且行且慎思,反覆斟酌

再之後,伴隨著周王室的衰弱和王權對諸侯控制力的退化,再加上鐵器等生產工具的大量生產和運用,時刻被死亡侵襲的諸侯國又紛紛引導民眾開墾荒地、鼓勵耿直、提倡生育等等,以期藉此來保全自己的家國社稷,而伴隨著國力的發展,原本的部落制度也就不足以保證其對國家的掌控與管理。

於是,早已變化的部落制國家又進一步退化為家族制,各諸侯國國君開始大量啟用一個有著傑出才能的士人,分給他們土地和人民,使其成為與早期的自己一樣的封君,幫助自己管控百姓、治理國家。

而正是這種相對先進的國家管控形勢的成型,方使得秦國迅速崛起,並最終在雄才偉略的始皇帝的統帥之下,紛亂動盪、兵燹遍佈的戰國亂局最終迴歸一統,並在四海歸一之後不久就馬上施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系列有助於鞏固統治的措施和手段。

關於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還請相關提議者且行且慎思,反覆斟酌

雖說大秦的政權因為治理不當而很快崩潰,但始皇帝所確立的宗族制度卻被理所應當的當做國家統一和治理的有效形態被繼承下來。

族者,湊也,聚也,謂呃逆相流湊也。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 ——《白虎通義》

一如《白虎通義》所言,我華族的成形正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文明基礎之上的,而這就是為中華之所以為中華,我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原因。

所以,我們必須無條件的相信,“愛其國者,勢必不愛人之國;愛其家者,勢必不愛人之家。”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大義滅親”的行為,但誰又能否認所謂的“大義滅親”,而實質上還是嚴重違背了“天理倫常”的行為呢?

關於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還請相關提議者且行且慎思,反覆斟酌

一個人既然能夠背叛自己的家庭和祖國,我們又憑什麼來相信他會終於其他人的家庭和國家呢?這種顯而易見的道理卻常常能夠矇蔽人們的雙眼,因為無論是什麼人,總是相信自己所願意相信的。

換言之,我相信博愛,我也崇拜奉獻,但這一切卻都是立足於“愛家人和愛祖國”的基礎上的。所謂“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後天下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史上的外族亂華事件

固然,我華族並不是個純粹的單種民族,但處於我華夏之內的各個兄弟民族卻並不是朝夕之間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經歷了漫長的血與火的鍛造和交融後才形成的,換言之,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必定會在民族問題上制定嚴苛的規定和條款,以此來保障自己民族的純潔性和政權的穩定性,因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一)五胡亂華時代

“並世雙雄,曰漢與匈,約為兄弟,永不啟釁。”但凡說道匈奴,想必沒有一箇中國人會對其感到陌生,因為這個曾經雄踞漠北草原的強大帝國跟我們漢朝死磕了整整四百年。

關於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還請相關提議者且行且慎思,反覆斟酌

而在其衰敗之後,本著人道主義精神的漢光武帝收留下被打的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南匈奴,將其安置在長城地帶,固然有其為漢守邊的目的,但終究還是給了南匈奴人近達兩百年的太平安樂之事。

但緊隨著漢王朝傾覆和三國時代的開啟,世代受我漢人庇佑的匈奴人卻開始蠢蠢欲動,並最終趁著晉朝內亂相循的檔口,匈奴酋長劉淵揭竿而起,使剛剛才經歷過百年戰亂的漢族百姓再度深陷水火倒懸之中。

嗣後,彼時盤踞北方,多受我漢人庇佑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紛紛趁火打劫,將諾達個北方中原,搞得腥羶遍佈,中原黎民更是被視為“兩腳羊”而被肆意殘殺,堂堂皇皇的中原衣冠之邦幾乎亡族滅種。

關於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還請相關提議者且行且慎思,反覆斟酌

再退一步講,彼時業已偏安一隅的江南朝廷,雖說朝代更迭極為頻繁,但相對於北方昏暗動盪的修羅煉獄,江南之地不啻人間天堂。可就在公元548年,因為叛國走投無路而被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蕭衍收容的東魏叛將侯景,因為梁朝和東魏通好之事而心生不滿,竟不顧梁朝“周全之恩”,悍然發動軍事叛變,顛覆梁朝國祚,篡位自立,肆殺無已,竟將偌大個人間天堂、錦繡江南搞得十室九空。

二)安史之亂

“自古盛世,無過漢唐。”時至今日,漢唐的風光和強盛依然被我們所追憶和懷念,但又有誰曾真正留意並思考過,為什麼當年能夠終結我大唐盛世的罪魁禍首安祿山和史思明就是外族人?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依朕如父母。”

據歷史學家們的考證,由於李唐王朝統治者本身就是個擁有鮮卑族血統的家族,再加上長達四百餘年的夷漢混雜交通的慘痛歷史逐漸淡漠了“嚴夷夏之防”的觀念,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初,除卻南方士族和漢人外,北方唐朝對待番人的態度是相當開明和溫和的。

“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為生,故常習戰鬥。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

關於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還請相關提議者且行且慎思,反覆斟酌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所有的成果都是開明的民族政策的功勞,我們只能說開明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畢竟,排除強盛的唐朝不說,兩宋時代的經濟貿易和璀璨文化相較於唐朝並無任何遜色之處。

所謂“劍者,兇器也,可以自衛,亦可以傷人。”正因為唐朝統治者過於信賴少數民族,恩寵備至,任其做大而不加禁制。終於在其最為鼎盛的時候而被倚為心腹的安祿山當頭一棒,光芒四射的大唐於是驟然隕落,宛若流星劃破蒼穹,從此再也沒能回到盛世的巔峰。

而在“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後,原來心懷四海,強調“番漢一家”的唐朝統治者終於在沉重的打擊之中清醒過來,再沒像原來那樣重用外族人,而這或許也是日迫西山的唐朝能夠苟延殘喘百餘年的部分原因吧。

關於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還請相關提議者且行且慎思,反覆斟酌

應該說,唐朝的事例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是極具參考價值和研究意義的。因為事實證明,對於任何政權來說,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方針,只有在穩定的前提下我們才能安心的去發展經濟、追求繁榮。

縱觀大唐的發展歷程,早期的唐朝之所以功業如此盛大、氣勢如此恢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長久的動亂之後,人心思安的必然結果,這由史上每個王朝剛剛成立之時的繁榮景象就可以證明。

而外邦人才的忠心投效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因為正處於上升期的唐朝,其實力足以迫使番邦和異族不敢有所異動。但“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唐朝的發展疲態一旦呈現,野心勃勃的番邦異族就已迫不急待的亮出他鋒利的獠牙,準備狠狠的撕咬一番。

三.國之慾強當期於自立,又豈能寄望於人?

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今,我們固然不能再堅守“神不歆非類,民不祀異族”的觀念,但卻也不代表我們就此可以拋棄老祖先經過數千年的血淚才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換言之,我們誠然需要像唐朝一樣的開明的民族政策,但這絕不是無條件、無限制、無原則的“投人所好”。

更不是良莠不分、是非不變的一味歡迎。“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畢竟,當今的我們距離慘痛的近代中國也不過才百年而已。

關於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還請相關提議者且行且慎思,反覆斟酌

更何況,招攬人才、留納賢士的方法何其之多,我們大可以給予優越的物質條件和豐厚的報酬,甚至於滿足一些不過分的要求。當然,在筆者看來,我中華央泱泱大國,十四億人口,若能最大限度的平衡教育差異,完善人才選拔、任用和提升的制度,向以人才眾多著稱的我們又怎會無才可用?又何苦不分良莠的去請洋和尚來唸經呢?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自古“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事情固已多矣,原本無足哀悼。所謂“鑑往事以知來今”,看看那被記錄在史書上的血猶未乾的史實,再想想建國以來老一輩科學工作者的無私奉獻,以及當今世界部分國家對我們充滿惡意的揣測。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想實現當今華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只能依靠自己,因為自古以來,華族就是世上最不怕吃苦、也最能吃苦的。正所謂: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所以關於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還請相關提議者且行且慎思,反覆斟酌。——本文轉載自個人簡書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