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和黃興從開始合作兩人之間的一個分歧雙方到死都沒有讓步

孫中山和黃興從開始合作兩人之間的一個分歧雙方到死都沒有讓步

孫中山

一般來說,政治偉人之間也會有矛盾分歧,這種矛盾和分歧不是私怨,而是公義,是主義或信仰之爭。

孫中山和黃興的分歧從產生之日一直到一方去世,雙方均不願作出讓步。

雙方的分歧是從合作之後的幾年產生的。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興中會。在入會的秘密誓詞上,規定其任務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國的革命主張。

1904年2月15日,黃興在湖南長沙成立華興會,也主張推翻清朝專制統治,與會的有劉揆一、宋教仁、楊篤生、陳天華、劉道一、譚人鳳等500人。

在這兩個會中間的一段時期裡,各地所建立的會、社、團舍、館、所、室之類,名稱繁多,不勝枚舉,而其領導的核心,則為興中會和華興會。

1905年7月,中山先生赴東京,經日本友人宮崎寅藏介紹,認識了黃興,兩人暢談革命形勢,極為契合,主張將興中會和華興會合二為一,以便壯大革命力量。

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孫中山任總理,黃興任協理,隨後他們同心同德,經過多次起義,失敗,再起義再失敗,無數頭顱無量血,最終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和國。

在接下來的二次革命中,孫中山和黃興產生了分歧。逃亡日本後,雙方分歧更加擴大。

1913年年底和次年春,正當中華革命黨醞酸期間,黃興也在東京。但陳其美在籌備工作中事事不與黃興商量,個人獨斷獨行,形成了一個宗派,上有胡漢民、張繼、居正、許崇智、戴傳賢、謝持等人的支持,下有15兄弟的擁護。

1914年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築地精養軒舉行成立大會,孫先生宣誓加盟,就任總理職務。入盟誓約由田桐以小楷書寫,用道林紙石印。

《誓約》中有“服從孫先生再舉革命”一句,規定入黨要有黨員一人或兩人介紹,由黨的上級人員主盟,宣誓後還要在《誓約》上打手印。黃興對此表示不滿:

(一)認為黨員只能服從大眾,不能服從個人,所以不贊成“服從孫先生再舉革命”一語;

(二)反對打手印,因為犯罪人才打手印,我們入黨何必如此呢?

其實,上面所述只是黃興反對的一個方面,還有更重要的一個方面,

就是反對陳其美、胡漢民的獨攬大權。僅以《誓約》來說,他們事先沒有同黃興商量過,有單方強加,先斬後奏的意思,黃興因而拒絕參加中華革命黨。

田桐既為孫中山先生的信徒,又為黃興的至交,一再在兩人之間從事彌合斡旋。

早在1901年,黃興在湖北兩湖書院求學時,即與田桐相識,並以宣傳革命相砥礪。不久,黃興走日本,次年,田桐亦去日本,兩人朝夕相處,成莫逆之交。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黎元洪為都督,黃興為總司令,田桐為秘書長。

中華革命黨成立,田桐建議在《誓約》問題上稍事修改;在人事安排上,仍按同盟會的辦法,孫為總理,黃為協理。中山先生對人選無異議,但對《誓約》問題表示不能更改,至於陳其美、胡漢民之輩,更不肯絲毫讓步,他們早已想把黃興排斥於門外了。

當時,支持黃興的大有人在,曹亞伯即為其中之一。他原來住在民國社內,民國社即中華革命黨黨務部的所在地,該部部長為居正,居正看到曹亞伯支持黃興,就叫他即日搬出民國社,曹不答應,居正就命令僕人將他的行李丟出門外,後來日本警察前來干涉,經瞭解情況後,代曹亞伯將行李搬至附近的旅舍。

孫中山和黃興從開始合作兩人之間的一個分歧雙方到死都沒有讓步

白逾桓和楊時傑都是湖北省人,也支持黃興,時常到民國社與居正吵架以至於動手打架。

黃興見到事態日益惡化,決定買船票至舊金山,以息爭端。臨行前夕,他為了顧全大局,邀請中山先生小酌,以志話別。事前曾致函田桐。

文曰:“田桐兄鑑:弟將遠適,特於明日(27日)午刻備小酌,恭請中山先生敘別(不談國事),乞屆時駕臨寄寓,藉慰離緒,此頌大安,弟興啟,6月26日。”從信中可以看出黃興頗有情緒。

他於1914年6月29日由東京動身赴美。孫黃兩人分道揚鑣,此亦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一大損失。

不過,中山先生對於黃興還是很諒解的。5月29日,他曾經致函黃興,指出“二次革命”的失敗,“全在不聽我之號令”,所以堅持今後要做真黨魁,做到事權統一,名實相副。對於黃興之不參加中華革命黨,並不苛求,因為各人主張不同,“則不入會者宜也”。

孫中山和黃興從開始合作兩人之間的一個分歧雙方到死都沒有讓步

黃興旅居美國期間,在華僑中繼續作反袁宣傳,護國戰爭爆發後,孫中山與黃興又恢復了聯繫,共同致力討袁。黃興在國外為國內的反袁軍積極籌措軍餉。袁世凱死後,黃興到上海,與中山先生來往密切。1916年10月31日,黃興病逝於上海福開森路393號寓所,時年42歲。孫先生親自視殮,主持喪事,併發函給國內外各黨部告哀,函中說:“遽此凋謝,為國為友悼傷百端,謹告同志,共鑑察之。”翌年黃興歸葬於湖南長沙嶽麓山。

孫中山和黃興,兩個革命先驅,此事沒有對錯之分。偉人之間但有公義,絕無私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