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敷——國人應該從理念上接受的一項理療

關節損傷局部有炎症,紅腫熱痛的反應都有,用冰敷在降溫收縮毛細血管,控制炎症,真的就這麼不容易接受嗎?


在我們的思想裡,不舒服了,有了問題,應該促進循環應該暖和著,用冰敷著挺冷挺不舒服的,有什麼好處呢?


常看體育比賽的人可能會在賽場上看到這樣的情景,某個運動員意外受傷倒地,場邊的隊醫快步跑上場去,先檢查看看問題嚴重不嚴重,傷重就趕緊擔架抬下場去,輕傷就拿出一個什麼東西往傷處(當然一般是四肢部位)噴霧,或者是拿出一個袋子捂在傷處。其實這個時候就是在利用物理降溫的方式進行應急處理。那個噴霧似的東西是某些有冷卻降溫作用的化學藥劑,接觸身體以後從液態蒸發成氣態,吸走局部的熱量讓受傷的部位迅速降低溫度。


冰敷——國人應該從理念上接受的一項理療


那麼為什麼要冰敷呢?熱敷一下舒筋活血不是更舒服好得更快嗎?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思維的誤區了。熱敷固然能舒筋活血,但是剛剛受傷的時候組織正在出血(皮膚沒有破損,組織內部毛細血管破裂的出血也是出血,而且有的時候問題更嚴重),這個時候要是再用熱的一敷,血液循環一促進,出的血也就更多了,損傷也就加重了。所以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抑制局部血液的循環,要讓出血儘快停止。


冰敷——國人應該從理念上接受的一項理療

(毛細血管中紅細胞的流速和流量)


那是不是就應該不停地冰敷或者儘量多地冰敷呢?當然不是!我們都用涼水洗過手或者洗過衣服,都知道當手剛開始接觸涼水的時候,皮膚的顏色會凍得發白,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又會發紅。這在冬泳愛好者的身上體現得最明顯,遊過一會兒之後再上岸身上都是通紅的。這裡面的原因就在於,溫度剛剛降低的時候,毛細血管反應性的收縮了,皮膚的血液循環下降了,所以顏色變得蒼白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組織意識到不能自己把自己凍死,所以又會反射性地擴張血管,增加局部組織的血流量,於是我們肉眼看到的就是被凍得通紅。這下也就知道了,如果冰敷得太久,反而又促進了循環,這當然是我們在損傷的早期不希望發生的。所以比較理想的冰敷是:每次冰敷大約15-20分鐘,每冰敷一次要間隔1-2個小時。疼痛不是太明顯後,隔2-3個小時冰敷一次就可以。如果損傷很輕很小的話,冰敷的時間和次數就可以更少一點。


冰敷的時候,還有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也是應該注意到的。比如前面說到了要往冰袋裡放進冰和水,既然是要儘快降溫,越涼不是就能越快降溫嗎?加冰就是了,加水為什麼呢?在中學物理裡提到過,冰水混合物是0°,換句話說,冰水混合物最低也就是0°。但是冰塊不一樣,冰塊剛從冰箱裡拿出來的時候就是冰箱冷凍室裡的溫度,有可能是零下5°也可能是零下15°。這樣低的溫度是會凍傷組織的,只有加了適量的水成為冰水混合物才能讓溫度適中。同時,冰塊是固體,有稜有角的,和肢體的接觸面不均勻,挨著的地方太涼,挨不著的地方又沒有冰敷到,所以要加水讓整個冰袋變成軟的水囊,才能柔軟均勻地接觸到需要冰敷的地方。


冰敷——國人應該從理念上接受的一項理療


沒有專門的冰袋的時候可以用什麼呢?可以就地取材很多東西。比如買一瓶冰鎮飲料,倒在塑料袋裡當冰袋用;沒有合適的塑料袋可以直接倒在毛巾手絹之類的上面,浸潤涼了之後直接冰敷;在野外玩的時候可以直接用小溪小河裡的水浸泡,要注意的是如果水流太湍急就不能直接把手啊腳啊深進水裡,因為水流的衝擊對組織也是一種刺激。或者買根冰棍包上毛巾再用也是一樣的,總之需要的就是溫度低的東西,至於是什麼並不重要。


冰敷如此有效,那麼是否就不需要熱敷了?急性損傷的前兩三天是要冰敷的,冰敷抑制了出血和炎症,但是已經有的出血和炎症就要依靠熱敷,促進組織的血液和淋巴的循環,把致炎物質和淤血帶走,才能好得更快。所以冰敷和熱敷完全不矛盾,只要間隔3-5個小時,一天裡面同時冰敷和熱敷治療,都是對的,完全不矛盾,不衝突!


冰敷——國人應該從理念上接受的一項理療


要注意的是:除了急性損傷,手術之後的康復功能練習之後,一樣必須及時冰敷。即使已經早就過了三天五天。因為練習本身就是對組織的刺激,是會引發新的炎症的,必須及時冰敷才能控制炎症。


簡單的說:不及時冰敷,炎症不能控制住,傷病不會好。正確的冰敷不會得老寒腿,時間控制得好,也不會有什麼寒氣進骨頭。冰敷和熱敷相輔相成,完全不矛盾不衝突,合理配合運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玖玖骨科平臺致力於為骨科醫生、患者提供優質產品、服務的中國骨科疾病專業管理平臺。上玖玖骨科,骨科需求一站式解決。微信關注“玖玖骨科”公眾號,請搜索jiujiug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