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有這麼一部動畫作品,豆瓣評分8.9,超過32萬人打分,“好於95%的動畫片”、“好於98%的愛情片”,這部電影被歸類在“

評分最高動畫電影”一欄裡。

被歸類在這個欄目裡的動畫作品還有《大鬧天宮》、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龍貓》、《哈爾的移動城堡》等;還有皮克斯工作室的《機器人總動員》、《飛屋環球記》、《尋夢環遊記》等。與這些長動畫電影作品不同的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部電影並沒有多長的篇幅,總片長僅僅四十五分鐘

它的名字叫做《螢火之森》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一部小小的“短片”電影又什麼好的呢?下面我們將從不同角度,剖析這部浪漫主義影片《螢火之森》的獨特魅力以及作品創作初心所在。

《螢火之森》由大森貴弘執導,佐倉綾音、內山昂輝、辻親八、山本兼平等配音,改編自綠川幸的同名漫畫,2011年9月11日在日本上映。次年,《螢火之森》在第66屆每日電影大賽中斬獲“最優秀動畫電影獎”。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提起導演大森貴弘,或許你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誠然,和宮崎駿、金敏、新海誠這些在全世界知名的日本藝術家比起來,大森貴弘並沒有能夠什麼讓全世界銘記他的長動畫作品。或許你沒有聽過《螢火之森》,也不知道大森貴弘這個名字,那麼你一定聽過《夏目友人帳》這麼一部在日本家喻戶曉的“神作”吧?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與《螢火之森》一樣,《夏目友人帳》同樣也是改編自綠川幸的同名漫畫,也同樣由大森貴弘執導。《螢火之森》漫畫的創作早於《夏目友人帳》,兩者都是講述發生在鄉村的妖怪與人的溫馨故事,《螢火之森》甚至被稱作是《夏目友人帳》的“前傳”,倘若沒有《螢火之森》也不會存在《夏目友人帳》。所以我們在《螢火之森》裡不難看到《夏目友人帳》的世界觀雛形。

回到電影,故事講述了6歲的少女竹川螢,在暑假回到鄉下爺爺家的路上,在一片住滿著山神與妖怪的“山神之森”迷了路。這時,一名戴著面具的少年阿銀髮現了哭泣的竹川螢,並答應把螢帶出森林。阿銀是一位半人半妖的靈物少年,若他一觸碰到人類便會消失,所以即使是螢也不能觸碰他。之後的每一年的夏天,螢暑假都會回到鄉下,希望再森林裡與阿銀重聚......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我們的努力或許會敗給時間,可是當那個時間到來之前,我們並沒有輸。隨著時間不斷流逝,竹川螢逐漸從孩童到少女,而阿銀的容顏卻一直沒有改變。總有一天,竹川螢的容顏會變得比阿銀更蒼老,而阿銀的特殊體質也導致二人無法接觸。即使竹川螢明白,這是一段註定就沒有結果的感情,可她卻仍然選擇待在阿銀的身邊。

“總有一天,時間會把你我拆散吧,可是,即便如此,在那個時間到來之前,我們一直在一起吧。”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那麼《螢火之森》是如何在短短四十幾分鐘的篇幅表達主題的呢?又是憑藉什麼擠進豆瓣前140、並被收錄到“評分最高的動畫作品”呢?

敘述模式:靠內心獨白壓縮故事進程;以平鋪直敘來靠近人物內心

電影在少女竹川螢的返鄉開始,我們的視角也從她的回憶裡開始緩緩進入故事。而電影的結尾正是竹川螢回到鄉下,與自己的爺爺走進了屋子,並結束了自己的回憶。換句話說,電影的結局並非故事的結局。故事的結局是以竹川螢坦然接受過去的事實,但是被放到了電影的開頭,從而讓觀眾的重點放在竹川螢的回憶裡。

這樣做的好處便是可以壓縮篇幅,類似於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交錯運用的方式,讓劇情不斷推進。除此之外,《螢火之森》還用了一個縮短篇幅的技巧:大量使用人物內心獨白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我們不需要去思考此時此刻主人公在想些什麼,因為電影直接以獨白的方式告訴了我們。同樣的,電影也不需要用太多的過渡方式去連接觀眾,只需要將電影里人物的動機【告訴】給觀眾就好了。

比如去年被改編成電影的經典短片《調音師》,在短短十三分鐘的篇幅裡講述了一個跌宕起伏又引人深思的故事。短片《調音師》正是使用了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將故事逐步推進,最後在他的最後一句獨白“只要我一直彈奏下去,她就不會殺死我”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而《螢火之森》能夠在短短四十五分鐘內講述一個如此精彩而又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正是這些巧妙的敘述模式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鏡頭語言:對人物不同階段形象的塑造,使用不同的鏡頭調度,讓觀眾更有代入感

如何壓縮時長的問題解決了,那如何讓觀眾更加有代入感的欣賞這部電影呢?導演大森貴弘用了許多難以發覺的鏡頭技巧。

比如在女主角竹川螢還是小時候,自己與阿銀的邂逅時,電影用了將近十五分鐘的篇幅去描述這兩天的時間。而過了這兩天,鏡頭視角的切換、敘述節奏,乃至人物視角的切換都加快了,我們看到的竹川螢似乎一下子就長大了。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因為在竹川螢的印象裡,那兩天時光對於她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了,以至於後面她自己所成長的時光都可以草草帶過,如此偏意識流的鏡頭剪輯方式,卻也正好符合了人對於自己過往回憶的情況:通常情況下,我們對於印象深刻的事情往往記得更加清楚、細節也往往會更多

這樣處理的方式,猶如金敏的《千年女優》裡處理方式一樣,將故事重要的情節【放緩】,而那些儘管時間跨度很大的情節,也儘可能地通過剪輯而加快敘事結構。

目的與作用也只有一個:減少觀眾與主人公的距離,增加影片的代入感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場面調度:用細節刻畫人物形象,以簡明且剋制的場面暗示人物關係

日本的動畫電影,或者說日本的影視文化裡都含有一股東方特有的【朦朧感】,《螢火之森》也是如此,綠川幸隱忍、剋制地表達人物之間的關係。

比如在竹川螢初次進入這片森林,阿銀出現並答應帶著她走出森林。因為兩個人是初次見面,而阿銀被人類觸碰到皮膚就會消失,所以二人用的是一根粗糙的【樹枝】連接在一起。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之後竹川螢長大成為了少女模樣,阿銀帶著她參加妖怪的夏日祭奠。和初遇不同的是,阿銀怕竹川螢和自己走散,用一條柔軟的【綢緞】連接彼此。從【樹枝】到【綢緞】,阿銀與竹川螢的感情和關係也如同這樣變得軟弱起來。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還有一個大家比較容易發現的變化就是【面具】。在阿銀初次登場時,他說這個【面具】是讓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妖怪。阿銀的這個【面具】似乎從來沒有取下來過,只有竹川螢為偷偷地摘下來過。而到了影片的最後,阿銀卻主動在竹川螢的面前取下了自己的【面具】。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面具】代表的其實正是阿銀內心的屏障,從森林裡其他妖怪的對話我們可以發現,他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存在,也不願意接受人類。是竹川螢的到來讓他釋然,從而主動卸下了這個屏障。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結語與延伸

當阿銀的身體一點一滴消散,他帶著笑容張開雙臂:“螢,我終於可以碰到你了!”而她,撲入那個期待已久、無比溫暖的懷抱的時候,也是笑著的。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在那一刻,他們終於可以,用自己的溫度來傳達自己的心情。這是一生僅此一次的擁抱,她手上的餘溫,證明他曾經存在過。他已經消失,可是她不會忘記。少年留在了回憶裡,可是少女必須走向前。

而電影的開頭正是竹川螢面帶微笑返鄉,她在夏天回到了那個曾經無比熟悉、帶給她甜蜜與苦澀的螢火之森。儘管少年已不在山林,可少女已經敞開心扉,微笑著與過去的自己揮手,從此面對自己的人生。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在日本動畫裡似乎每個出名的藝術家都有自己的風格。比如宮崎駿喜歡在自己的作品裡宣言和平、環保、愛與夢想;而金敏則喜歡用自己的作品抨擊這個世界,帶著批判的眼光剖析整個日本社會。可和宮崎駿、金敏不同的是,在綠川幸畫筆下的故事並沒有夾帶什麼屬於自己的【個人特色】。故事就是故事,《螢火之森》帶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純粹的故事,至於我們在這個故事裡看到了什麼,這就得問問自己了。

為什麼這部片長僅45分鐘的動畫作品,能位列豆瓣動畫最高排行榜?


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李安被問到《斷背山》到底講述了什麼時也回答道“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斷背山”。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將《螢火之森》的主題闡述得那麼明白,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螢火之森,在那裡面住著一個戴面具的少年,這片森林的時間永遠定格在了夏天,無論你何時打開它,蔥鬱、安寧、清爽、甘甜……夏日那種特有的味道,都會立馬撲面而來。

只不過這種夏天的清爽裡,帶著一股永遠忘不掉的苦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