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面前,有人說農村成為最舒服的避難所。對此你怎麼看?

新大風歌


現在的街頭,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是空蕩蕩的,這樣的情景過去只能在電影、電視劇中看到,但現實之中確實發生了,過去繁忙的紅綠燈路口,現在好幾次綠燈過後,才能夠看到一輛車行駛過去,目前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每天的變化都是新增高漲,我們也依然要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裡,慢慢的等待疫情的消散,而這個時期的農村和城市相比,有人說農村這會才是最舒服、最適宜的避難所,相比城市而言,農村真的具有這種優勢嗎?

這個時期,有人說農村是最佳的避難所,也有人說農村是“百毒不侵”,這種說法還真的不是空穴來風,不論是這次還是上次的非典,我們的農村受到的影響真的不是很大,跟城市相比,農村在疫情發生之後,有著很大的不同,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

人口基數少、流動人員少:現在的農村,因為去城市之中安家落戶的增加,農村的人口數量有所減少,一個村子跟一個社區相比,人口是相差很多,而且在村子裡的,都是過年之後沒有在有外出的,不存在有新增的流動人員,這跟城市之中相比,天知道每天都要接觸到哪裡的人,有的是天南,有的是地北,城市的繁華也是這些流動人口所帶來的,而當前的形勢,這些流動的人群,則是最為當心的重中之重,而農村自從封村之後,這樣的情況很難出現,這才是真正的封閉環境,安全相對來說,這會的農村跟城市相比,要好出很多很多。

行動早、容易排查:隱瞞居住、旅行史的屢見不鮮,而這些大都是發生在城市之中,這些流動容易是很難排查,或者是很難辨別其行蹤的,而在我們的農村,你的行蹤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絲毫可以隱瞞,村裡就這麼多人,東家去哪裡,西頭的都能知曉,什麼時候出去的,什麼時候回來的,大家都是心知肚明,這樣也更好、更容易進行排查,這點在城市之中卻要增加很多的難度,人口的流動性、行蹤的不確定性都是城市之中要面對的難題,在農村過年之後回來的,去年在哪裡,大家都是一清二楚,不存在排查不清的情況發生,這也能夠杜絕隱患,相對更安全一些。

硬核防控:現在的農村,在當前的形勢下,大局觀也是很強的,每個村子都是二十四小時有專人把守,不是本村人員一律不得進入,而且很多的農村這樣的舉措都是早早的開展,相比較城市而言,這樣的操作更加的快捷、更加的有效,我們縣城從昨天才開始封閉了多個路口,這樣的速度跟農村相比較,已經晚了好多天,農村的好處在這會得以體現,更容易開展這種防控措施,不但開展的很完善,而且很早。

綜合來講,這會的農村,相比較而言,安全係數確實要比城市高一些,加上農村的先有資源充沛,日常物資能夠得到保證,所以說農村這會是避難所也不為過,對於目前的發展形勢,你認為城市和農村有什麼區別呢?哪裡更好一些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棒奔霸


瘟疫面前,有人說農村成為最舒服的避難所。這句話說的好像沒有問題,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農村的最後一道安全防線不要被攻破。

是的,現在農村是安全,農村人的生活好,吃喝不愁,大魚大肉隨便吃,青菜也不愁,除了不能走親訪友之外,農村人的生活沒有被打擾。現在也不是農忙時期,農民也不需要外出幹農活,農民在享受陽光的同期,也在享受難得的安靜的生活。

往年的春節,農村父母是最辛苦最忙碌的,而最開心最快樂最舒服的是回農村過年的子女及孫子輩的一代,來了都是客。父母要一日三餐的飯菜,還要收撿小孩打鬧後的殘局,父母永遠是忙前忙後的人。

如今瘟疫面前,農村裡也安靜了,沒有曾經的熱鬧,沒有了相互的串門,沒有了春節農村的大堵車,沒有了春節農村的人員來來往往。現在有的是村口把守的防疫工作人員,為了保證本村居民人員的身體健康,這道防線不能破。

如今在農村生活的人,是最舒服的,當然也不能麻痺大意,儘量不要外出,外出的話一定要戴口罩,要勤洗手,不要讓農村舒服生活變成徒勞。

關注農民,一起學三農。


三農小黃鴨


我就生活在農村,的確如此!

一、農村人口稀少,避免了近距離接觸。農村雖然住的相對集中,但是都是一家一戶,距離比城裡要遠的多。人口,對比城裡來說,也不密集。

二、農村環境好,空氣新鮮。即使在城裡嚴重要求不能出門的情況下,農村人還是可以在自家田地裡,適當的轉悠一下。一來空氣清新,二來強身健體。

三、農村不愁吃喝。當然城裡人也不愁吃喝。但是,農村有許多自產自銷的農產品。非常時刻,大家都不能出去,即使可以去超市,也是風險重重。農村就不同了,可以去自家菜地,挖點野菜,或燒菜或做湯,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所以,吃喝不愁了,空氣又好,絕對是是最佳的避難所!



鴻運當頭布丁


很多城裡人瞧不起農村人,然而,在瘟疫面前,農村卻成了我們最舒服的避難所。無論你在城市混得有多好,也無論你賺了多少錢、在城市買了多少套房,在瘟疫和戰爭面前,還是農村的老家最安全。別再嘲笑我們農村的小農經濟,我們前有地壩,後有菜園,一出門就可以採摘新鮮蔬菜。即使將我們封閉隔離幾個月,我們照樣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給自足,大不了再體驗幾個月的農民生活,幹著農活鍛鍊身體,吃著紅薯預防癌症,豈不樂乎?

十多年前,社會似乎對農村出身的人一直有偏見,城裡人瞧不起農村人,“鄉巴佬”成為那個年代農村人的代名詞。那個年代,農村經濟落後。鄉村到城鎮沒有水泥公路,村民趕集不得不步行兩三個小時。鄉下沒有自來水、沒有天然氣、沒有網絡、沒有空調、沒有像城市那樣的洗手間與淋浴設施,生活特別艱苦。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在農村生活,也看不起農村人。

而如今,我們的鄉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小車,曾經村與村之間的泥濘小路也變成了寬寬的水泥公路,從城鎮開車到鄉村老家僅需二三十分鐘。以重慶墊江為例,我們在鄉下的房子都有晚上的基礎設施,例如自來水、天然氣、網絡、空調、淋浴設施等,而且我們農村也非常注重環保,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個固定的地方擺放了大型垃圾桶,村民將生活垃圾免費放入垃圾桶,由相關負責人統一處理。我們村的垃圾都由村長承包了,他每個月來收一兩次垃圾,並獲得幾百元的勞動報酬,而村民也不用交垃圾處理費,這就是農村的進步!

這次新冠肺炎爆發以後,很多在城裡買房的人都開車回農村躲避瘟疫,幾乎每家每戶的門前都停放了一二輛車,有的子女多的家庭,屋外停放了四五輛車。如今的農村,不僅擁有與城市住宅同樣的基礎配套設施,還有清新的空氣與寬闊的活動範圍。從大年三十開始,受疫情影響,我們村的大喇叭一直循環播放,我們不聚會、不走親戚、不拜年、不舉辦酒席,要麼在家看電視,要麼扛著鋤頭到地裡幹活鍛鍊身體。我們也不去鎮上買菜,因為一出門,我們的後院就是菜園,隨時可以採摘新鮮蔬菜,青菜、紅薯、蘿蔔應有盡有,再配上自己做的香腸與臘肉,簡直太完美了!通過這次疫情,我們才知道農村的土地與房產有多麼珍貴!

農村裡都是鄉里鄉親的,都是認識的人,誰在哪裡工作,誰在哪裡做生意,都是一清二楚的,所以,只要不出門,基本上是不會有傳染的風險。而且,農村人口分散廣一些沒有城市那麼集中,有的也只是村裡面的一些人,在瘟疫面前,感覺農村應該要比城市好些吧!




木木知日


瘟疫面前,有人說農村成為最舒服的避難所,對此你怎麼看?萬水乾山總是情沒你閱讀還真不行,農合社村姑一直在農村生活,對這次冠狀肺炎病毒侵襲,牽動著億萬國人的神經,是對我們國家的一次大考驗。以預防為主,打贏這場狙擊戰很關鍵。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農村是廣闊的天地,在哪裡可以大有作為"。對這次冠狀肺炎病毒的侵襲來講,首先農村到處是綠油油的麥田,大街兩行樹木成林,人煙稀少,空氣新鮮,自然條件好過城市百倍。農村一個村一個村的相隔距離近的幾里地,離的十幾裡地,便於管理。

就拿這次冠狀肺炎來說,村村路口有人把守,也談不上封村,全靠村民的自覺性。說是瘟疫面前農村是避難所談不上,但有一條是大家供知的,農村的生活用品是自救的,吃的是自產的五穀雜糧,自家地裡的野菜,家家戶戶房前種植的蔬菜,基本吃亨不完,更有村民到地裡挖回油菜苗拿來亨用,三個月兩個月不出村是不會餓肚子的。


當然作為農村人以打工為主,小村姑真希望這些瘟疫早早過去、投入到外出打工的行例。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關懷下,萬眾一心,農村防疫工作一點也不比城裡差,有點甚至比城裡還做的好,這些都歸功於村鎮領導幹部,和自覺性高的農民群眾,大家齊心協力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勝利一定屬於中國人民、加油武漢!加油中國!


農合社村姑


瘟疫面前,有人說農村成為舒適的避難所。對此你怎麼看?

春節期間江城武漢"冠狀病毒肺炎"暴發,為了防止疫情對外蔓延,元月二十三日臘月二十九日,這個千萬人口的都市封城了,而從武漢外出的500萬人,出入全國各地,全國上下萬眾一心戰疫情。

瘟疫面前,有人說農村成為舒適的避難所。對此你怎麼看?

  • 我認為農村分居散亂,沒有娛樂場所,人群聚積也少,如果疫病流行期間,宅在家裡與人隔離,搞好環境衛生,做好消毒工作,不串門不聚積在一起聚會共餐,出門戴上口罩,確實能阻擊疫情發展。

皖南池州市石臺縣,是個十五萬人口的山村,這裡四面環山,村民居住分散。據悉:到目前為止沒有發主一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因為山區阻隔了與外界聯繫,沒有人外出,也不容許外人進村莊,只要村民群治群防,農村就安全了。而城市車站碼頭娛樂場所人群聚積,安全係數比農村低。在這疫情蔓延之時,我們要注意防控,就一定能戰勝疫情。

據我觀察:農村發生疫情少於城市。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針對此問題,我先糾正一下題目,不是“瘟疫”,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提問題儘量要嚴謹,農村稱為最舒適的避難所,我並不認為,因為在此次疫情面前,農村除了空曠,地域面積大,空氣流通性較好,但是根據病毒的傳播途徑來看,人與人接觸、飛沫傳播的隱患仍然存在,所以有想把農村作為最舒服的避難所我覺得斷然不可。今天我就此問題作以下分析。

一、潛在隱患仍然存在

此次疫情時逢春節,很多外出務工人員都大量返鄉,返鄉人員如果在所在城市有接觸疑似或者確診患者,勢必有攜帶病毒的隱患,我今天已經看到有兩個例子,就是有的人在武漢打工,回來之後雖然過了15天的自我隔離期,但家中人仍有發病情況出現,充分說明了並非自身發病能進行傳播,非此次疾病攜帶者也有可能患此病,所以,即便在農村生活,也有被傳染的可能,尤其是老人、小孩更應該加以注意,此類人群自身免疫力較差,抵抗力不足,稍有感染就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與危害。

二、農村的生活習慣

大家如果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知道,本村人員生活以及鄰村生活習慣一般為,扎堆、集聚,尤其在春節,有的家庭或者鄰居會坐在一起烤火聊天、走親串友,喝酒打牌,由於農村不同於城市,城市生活以小區集聚,每家每戶都能做到自律、不串門,集聚的可能性較小,但由於農村的固有生活習慣這個主觀原因存在,仍然不能排除甚至將病毒隔離,你想,如果雜農村有一人疑似或者被確診此病,那很有可能會給全村人的健康帶來隱患,所以,今年春節在我們農村就出現了村口封路彼此不串親戚,爭取把病毒的傳播途徑設立關卡,雖說外源阻滯了,但是本村固有人群仍然不排除得病的可能。

三、防控疾病的意識不夠

目前針對此次病毒預防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佩戴口罩,用75%的酒精及消毒液消毒。不客氣的來講,很多農村人由於觀念及疾病危害的意識不夠高,仍有固執己見者,尤其老年人群體,覺得什麼大災大難都經歷了這點小疾病不算什麼。由於思想上的麻痺,很可能會給自身的生命健康產生影響,因此我們心中要有“防病控病,絕不含糊”的意思,多向自己家人及防控意思淡薄的人多做溝通,強調疫情的客觀嚴重性,多關注時事新聞,爭取讓他們做到思想及意識上的有效提高,前天我去我們鎮上買口罩,發現在大街上一般年輕人或者中年人都佩戴口罩,唯獨有很多老年人仍然你行我素的在肆意逛街買東西,看到此情形我真的有一種擔心。

四、提幾個建議

1、思想上重視,農村並不是舒適區,也不是避難所,有想回農村躲病毒的建議打消此念頭。

2、不串門、不走親訪友,不扎堆聊天、喝酒,打牌;

3、佩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多在家裡待著就是不為guo家添加麻煩;、

4、早睡早起不熬夜,提高自身免疫力,家裡及有老人孩子的應該特別注意。

5、豎立個人信心,不悲觀不傳謠。

總結:以上即為我對農村現有的情況做下說明,所以我個人還是覺得,農村目前來講還沒有出現務工人群人口大面積流出,暫時基本安全,但是也不可能麻痺大意,至少現在疫情拐點未出現,很多未知風險仍然存在,疾病面前不談面子,疾病面前要講科學,建議大家仍然不要掉以輕心,保護自己就是善待他人,保護自己就是一種莫大的貢獻與修養。


三農記事本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1.農村人對於疫情來說確實是要比城市舒服的多,但是也沒你想象的那樣舒服,人人戴口罩,村村封公路,上街買菜遠,村頭村尾都封路,不能聚集聊天,天天吃芹菜,沒有錢收入但是米還是有很多,不憂愁餓死,

2.只能自己尋找點娛樂.只能上山上田找野菜,希望疫情趕緊好起來。







小張鄉村生活樂趣


我人認為最舒服談不上,但是要比城市好的多。

農村人口沒城市那麼密集,人口沒那麼複雜,並且大部分都是一家一戶,對管理方面容易多。

環境方面也要比城市好的對,空氣沒有那麼汙染,特別是田野裡。好的環境對病毒不利生存,不利於傳播。

還有生活方面,農村大部分種的都有田地,不用去熱鬧的集市,在家都能夠吃的飽飽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在防治疫情這方面確實是有利的。


專業真皮回收


這個問題就是沒在農村呆過的人的一種帶有偏見的說法。

現在疫情爆發擴散,全國上下眾志誠成齊心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嚴把關,盡全職去宣傳去自珍地做。

而在這次疫情中,農村其實做的比城裡更加嚴格,更加尊守制度,廣大黨員和群眾,不畏寒冷,不顧個人得失地在村裡宣傳,在村口把守,在村道消毒,大家都自已守在家裡,不出門,不走動。有許多家庭,每天僅僅吃簡單面條度日,也尊守不出門的原則。由些體現了廣大最底層的農民在國家有難時的自覺性,堅忍性,奉獻精神。

當然,農村也有個別老人不戴口罩,但能聽勸阻。

有人之所以這麼說,是認為農村空氣好,有院子,不至於悶在高樓裡難受。

但是這些人就沒有體會到,廣大農村人在自已院子曬太陽,呼吸暢通空氣也有被傳染的可能,當疫情病毒人傳人時,那裡都不安全,最安全就是呆在家,戴口罩。這樣的話,在城裡甚至比農村更安全。

還有,在城裡有工作,既使因疫情上不了班,其馬有工資,這樣生活有保障,可是在農村,不工作沒人給錢,既使有錢,生活用品也進不來,時間長了,粗茶淡飯都無法保障。

這些想去農村呆的人,不要說疫情時呆在農村好。等疫情過後,讓他去農村呆呆,讓他們體驗體驗農村生活,感受感受農村人的艱辛,就能知道城市好還是農村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