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逆行者」三代人 一個夢

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第三批馳援武漢醫療隊員孟泳廷現在工作在武漢雷神山醫院,在她的家庭相冊裡,有三張照片被疊在了一起,分別是姥姥馮桂榮、媽媽趙慶平和她作為白衣天使具有重要意義的照片。祖孫三代人工作於同一所醫院,三代人的堅守,60餘年的接力,沒有蕩氣迴腸的壯舉,有的只是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和在萬家燈火中守護健康的執著。

「致敬逆行者」三代人 一個夢

孟泳廷口述:

我們祖孫三代都是在這所醫院工作,我的姥姥和母親分別是1954-1983年和1983-2014年工作在這,當時還是“錦州鐵路中心醫院”,我是2006年參加工作。我記得學生時代有一次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夢想》,我現在還記得當時我是這麼寫的:“我要跟姥姥和媽媽一樣,成為一名白衣天使”。我是看著姥姥和母親穿著白大衣工作的樣子長大的,如今,我的夢想真的實現了。

這三張照片是家裡的“傳家寶”,我會珍藏一輩子,也會繼續傳下去。

姥姥照片背後的故事

「致敬逆行者」三代人 一個夢

照片的最上方寫著“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姥姥深有感觸,因為姥姥的哥哥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役。帶著對哥哥的崇拜之情,她選擇了護理專業。參加工作後姥姥得知,醫院由81人組成的醫療隊登上過抗美援朝的專列。

如今82歲的姥姥經常會跟我說起當年的故事,在姥姥的那個年代少有個人照片,姥姥唯一留著的就是這張1970年醫院歡送出國援外同志時全體職工的合影。歡送的場景姥姥仍記憶猶新,為啥這麼多年都記得這麼清楚?因為合影的那天是國慶節前一天,1970年10月1日醫院選派駱振惠醫生和沙秀媛護士作為第一批隊員,參加援建坦贊鐵路工作組。

據姥姥說,在唐山發生強烈地震時,姥姥和姥爺(姥爺工作於錦州鐵路局機務段)都是第一時間報名,姥爺如願前往唐山參加支援救援列車工作,組織考慮姥姥家中子女無人照顧,沒有批准姥姥去唐山。雖然遺憾,但最為支援隊員家屬,她仍感到驕傲和自豪。

媽媽照片背後的故事

「致敬逆行者」三代人 一個夢

我是聽著姥姥的故事長大的,他們的故事追溯起來有些久遠,我會把英雄般的姥姥和姥爺的故事講給小夥伴們聽。真正讓我萌生“要做白衣天使”的想法,源於媽媽的這張照片,這張照片拍攝於1983年,是媽媽參加工作的第一年。

照片中的媽媽酷酷的、灑脫靚麗,在我還是愛臭美的小女孩兒時期,就在心裡許下心願:我長大了一定要成為最美麗的白衣天使。

我照片背後的故事

「致敬逆行者」三代人 一個夢

在全國各地出征的照片中,我覺得我們醫院的這張照片最有氣勢,我們醫院的領導班子站在了最後一排的兩側,我感受到了醫院領導和全院對我們的重視,也彷彿看到了醫院領導帶著相關部門職工連夜為我們準備物資和生活用品的畫面。這張照片還登上了國家、省、市的各級媒體,作為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第三批50名醫療隊的一員,我倍感驕傲!

「致敬逆行者」三代人 一個夢

2006年入職至今,從病房到急診再到ICU等各個科室,工作經驗也在一點點的積累中,疫情突發時我就交了請戰書。2月9日,我們第三批逆行者背上行囊踏上前往武漢雷神山醫院,母親哭紅了雙眼,送我坐上了大巴,望著我遠去。我知道母親的擔憂,也知道留下她一人在家的孤獨與不安。當汽車開動的那一刻我落淚了,對於自幼喪父的我,母親含辛茹苦的一個人將我撫養長大,媽媽一直守護著我。然而在這家家團圓的日子我卻不能好好的陪伴在母親身旁。媽媽多次打電話安慰我,讓我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

「致敬逆行者」三代人 一個夢

抵達雷神山醫院,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現在我們的救治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雖然身在異地,但是我們50名隊員在一起,團結友愛、互幫互助,讓我堅信“一定能打贏這場仗”。

「致敬逆行者」三代人 一個夢

待冬去春來,春暖花開,疫情消除,患者們都健康出院之時,我要帶著姥姥和媽媽一起暢遊武漢,看各處風景,品街頭小吃,賞夜色之美!

「致敬逆行者」三代人 一個夢

「致敬逆行者」三代人 一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