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餃子的由來你造嗎?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一碗驅寒驕耳湯,闔家團員暖洋洋。

傳說冬至節氣最早是周公採用土圭法測影測出來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相傳“冬至”是24節氣(時間平均法)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一個,因此有把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後,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餃子的由來你造嗎?

冬至長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餃子的由來你造嗎?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餃子的由來你造嗎?

北方的人你吃了嗎

冬至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紀念傳統節日。大家一定要熱愛生活,緬懷前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定要傳承下去。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餃子的由來你造嗎?

看這個大家庭多麼的熱鬧

祝大家節日快樂。吃好喝好但注意保護健康 。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