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心理學真的可以洞察別人的心思嗎?

徐彬凱


你好,我是一名心理老師,同時也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希望我下面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明確兩個概念——心理學和洞察。

一、心理學,它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簡單來說就是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具體的研究對象是:

1.心理過程,包括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例如,感知覺、思維、記憶的。

2.個性心理,包括氣質、性格,能力、動機等。

3.意識和無意識,例如催眠與夢。

研究的目的包括:

1.描述發生的事情。

2.解釋發生的事情。

3.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

4.控制發生的事情。

(以上內容屬於《普通心理學》)

二、洞察:看穿,觀察得很透徹。或者是發現內在內容或意義。

按照我的理解,洞察別人的心思,包括兩層意思。

第1層是指能清楚的觀察到別人的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例如情緒動機,思維模式,人格特點等等。

第2層是指能發現別人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例如希望被關心還是渴望被認同。

三、回答

根據上面對兩個概念的解釋,可以發現學習心理學真的能洞察別人的想法,但是有個前提條件,必須有可觀察可分析的客觀數據,例如發生的事件,展開的行為動作等,這本身就是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存在目的。

四、注意

1.心理學目前發展的程度還,沒有一個普遍接受的相對真理(跟1+1=2這樣)。因此不同理論解釋的行為背後的東西也不太一樣。

2.心理學包括的領域非常大,包括理論型的和實踐型的。我們日常生活接觸最多的心理諮詢,僅僅是其很小的一個分支。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學完所有領域。因此這裡的學心理學,還需要區分是學習哪個領域的心理學,不同領域的心理學,洞察別人想法的方法和程度也會不相同。

3.個體差異造成每個人學心理學後的結果不同理論上可以洞察別人的想法,也不代表一定就能。因為學習的人不一定能完全把學習的東西有效的應用和實踐(例如“紙上談兵”)。

4.無論是什麼目的,學心理學對我們的幫助都會非常的大。以我的經驗來看,最大的幫助是認識自己。

如果有哪裡不認同的,歡迎找我討論。



李瑾心理師


如果學心理學會了就洞察到別人的心思,那豈不是成神了!很多人對心理學有很大的誤解,其實學會心理學並不會洞察到別人的心思!

學心理學最大的成果是自己的心思變得很敏銳,能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想什麼,自己需要什麼,自己這個情況屬於什麼問題。並且要通過這個理論經歷更多事情,理論加上深厚的經歷才能明白別人的那些問題是出於什麼原因。別人的那些情況是因為什麼事情影響造成的,資歷深的就能達到這個果效,資歷淺的就運用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去詢問有問題的人的症狀和經歷,然後套用理論來解決。這是資歷深和資歷淺的區別和解決方法。但不管是那種方法都不能洞察到別人的心思。這是絕對的,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不是什麼靈異的唯心學,是很正常的一種科學,並不是學了就知道人的一切心思想法了。有的人不學心理學,但經歷久了也會知道人的一些想法,但是經歷一輩子也不會知道人的一切心思。心理學跟他們的區別就是有理論作基礎做實踐。


皎皎秋月


學會心理學真的可以洞察別人的心思嗎?

心理諮詢師從業資格考試教材上,對心理諮詢是這樣定義的,心理諮詢是心理諮詢師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的有關倫理規定,幫助來訪者(有心理問題的人)解決心理問題,消除症狀,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優化個性,完善人格的工作。

在進行心理諮詢時,來訪者要積極配合,回答諮詢師的問題,不隱瞞,諮詢師根據來訪者的困惑,經歷,來分析出現症狀的原因,給出康復的方案,來訪者在此基礎上,認真體會練習,慢慢的走出困境,達到康復的目的。

從諮詢師的工作程序看,諮詢師也不會洞察別人的心思,對方不說,諮詢師很難猜到。所以要正確認識心理諮詢,心理諮詢是科學,不是算命,相面那些迷信唯心的東西。


霍體清


估計難,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同樣的信息可略知一二,古人說,英雄所見略同就是這意思。


股經匯播


基本上不會有任何問題!


用戶2537688748300


真的,


用戶8518124582079


其實大眾很多人對我們心理學有很大的誤解,所以我今日在此澄清大眾對心理學的部分誤區。

一、你真的知道心理學是什麼嗎?

沒學過的人都以為什麼什麼是心理學,但實際上他們都不懂,其實老師們從來不會告訴學生說:“你們看那個人在做什麼?我告訴你們他在想什麼。”如果說得不好聽,那麼心理學只是喜歡在某個細小的問題上追根究底罷了,比如說,發展心理學家總想知道,孩子的性格是不是與母親早年的對待有關(依戀理論);實驗心理學家會去研究,天氣熱了人們是不是會更多地闖紅燈(相關研究);社會心理學家可以告訴你,為什麼你突然沒有任何原因地向天空上看,你身邊的大多數人也會向上看(從眾心理)……根本不是大家所“流傳”的那樣,各個“門派”不過是在各司其職,去探究人類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各種根本原因罷了,就像哲學家總會去想宇宙的起點、人類的起源、意識怎麼產生一樣,其實沒有人去懷疑哲學家的奇思妙想,卻總有那麼些人將心理學“妖魔化”。


二、就算心理學不研究別人的心思,那學心理學的人是不是更容易知曉別人的心思呢?我可以確定地告訴你,答案必然是否。

因為:1、學心理學的人並沒有通過什麼特殊的測試才入學的,也就是說,填報志願,誰都能報心理學,什麼性格的人都能學心理學,也就是說,心理學院/系根本不能保證招到了什麼樣的人,那同學們自然是各有特點的,有的人敏感,有的人天真,有的人粗心,有的人孤癖,你能保證所有人最後都能保證培養成一類人嗎?人思細膩?察言觀色?能言善辯?NO,NO,NO!所有人都是不同風格的,但只要他願意在學術上盡最大的努力,終究能做出一番輝煌的事業。


2、察言觀色等能力都是要培養的,你若是閱歷夠豐富,可能會發現,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可能是企業的總裁(商海打滾),可能是營銷人員(籠絡客戶),可能是街頭小販(招攬生意),更甚可能是酒吧紅牌小姐(囧……這牛馬蛇神什麼人沒見過啊)……這種能力不僅要經歷、要練習,也要沉澱、要參透,當然有些人天賦異稟,但可以確定這根本不是學心理學的專利,反過來想想,但凡在心理學學術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學者,說不定在這個方面做得極差呢,因為整天面對的就是一些單純的東西,研究、被試、數據、報告,哪有機會鍛鍊呢?我所知道的幾位專家就是那種相當實在,不擅社交,潛心研究的。


3、心理諮詢師與心理醫生當然必須具備一些對當事人的洞察能力,但是,這都僅限於他們自己的職業範圍。因為他們必須對當事人提供的信息敏感,才能及時地引導當事人的諮詢或治療。但是,一個專業的心理學工作者,如果不知道自我保護(就是總去想當事人的事),過多地讓自己捲入當事人的事例中,那他會痛苦不堪的。你想想,是個人都是正常的家庭與生活的啊,誰有時間總去分析或者為他人的事情煩惱呢?而且,他們都是有專業素養的,堅決執行保密原則。


三、為什麼大家對心理學的誤解那麼多?

1、霧裡看花。大家總是從通俗意義上去理解心理學,以為心理學就是很神奇的、靈異的或是深不可測的,所以,才有很多人胡亂去猜想心理學的內涵,其中不乏很多誇大、離奇的猜想,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都不知道傳成什麼樣兒了!


2、媒體信息被錯誤理解與過分誇大。看電影吧,多是《沉默的羔羊》裡那類的變態心理醫生;看《犯罪心理》吧,罪犯都是心理變態的;看新聞吧,哪個哪個人殺人了,可能他有精神分裂症,哪個哪個人跳樓了,可能他有抑鬱症……看吧,媒體總對一些東西進行了過度的渲染,而觀眾們也很是喜歡或恐懼,總之是完全關注到了,因為這些東西或是情節曲折,或是刺激有趣,或是聳人聽聞,但他們哪知道,這只是看到了心理學的冰山一角,更可能是經過過度的再加工的信息,早已面目全非了。真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啊!


3、概念混淆。如果說:“你神經病!”大多數人認為這就等同於“心理有問題”,殊不知心理學上根本沒有“神經病”這一說,而心理學裡有的“神經症”、“精神病”與大眾所謂的“神經病”也完全又不是一個概念;最令人囧的就是,“變態=心理學”,特別是去查那種所謂的“XX部必看的心理學電影”,你會發現,多數都是講一些所謂的BT做了一些BT的事情,經歷了相當BT的過程,產生了一個BT的大結局,無一不符合一個字——“怪”,一些靈異片、血腥暴力片也扯進來了,有的真是一點內涵沒有,弄得好像變態的東西就屬於心理學的範疇,讓人大跌眼鏡。


4、恐懼心理。你害怕麼?其實,更多時候,是人心底的恐懼在作祟。所有的人都需要隱私,需要空間,你會不會覺得一個人在你面前,可以看透你任何一個動作、眼神代表的含義,就像你穿著衣服,他卻透過一層玻璃看到你赤身裸體一樣,非常不舒服?!所以說,大多數人都害怕被人看穿,所以他們恐懼。但這種恐懼並不是直接表現出來的,但是會通過一些間接的表現來體現。首先就會有某些人錯誤理解與推測心理學,不自覺的心理學“妖魔化”也是他們潛意識裡對自身安全的維護與對侵犯隱私的抨擊,而這樣的恐懼又是那麼地容易傳染,造成恐懼的泛化……鄙人陋見,純屬個人思考,僅供參考。如有異議,歡迎討論。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孝品健康


洞悉別人的心思,我想,這是許多人學習心理學最原始的動機。


“學會心理學真的可以洞察別人的心思嗎?”

抱歉,我會覺得這是個偽命題。理由如下:


第一,心理學,不是一個單一的學科,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的學科。它既不是靜態的,也不是可量化的,它是一個不斷建設和完善的眾多學問的動態集合。所以,窮盡你一生的精力也不可能完全“學會”它。



第二,正如樓上回答一樣,你不學習心理學,照樣可以揣摩別人、察言觀色。並且,心理學的目標從來不是“為了洞察別人的心思”這般狹隘。心理學的目標基本上可以統一為四點:描述行為、解釋行為、預測行為和控制行為。



第三,心理學是門科學。是科學、科學、科學。不是什麼占卜、星座之類的迷信。心理學上的概念和理論的建立都必須遵循科學的邏輯,即:可證偽性。建立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臨床經驗觀察積累、心理科學試驗。為的是探索行為和心理之間的關係,達到預測甚至控制行為的目的。所以“洞察別人的心思”這種想法,上不得檯面。


另外,本人最噁心的是,偽心理學大有捲土重來之勢。貌似什麼狗屎洞悉都能別冠以“心理學”的稱謂。好比下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