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爾街》:且看奈保爾詼諧的筆調,見證底層市民的向陽而生

文|尢曰

將逼真的敘事藝術和嚴正的觀察能力結合於作品之中,驅使我們去認識那被掩蓋的歷史的存在。……他的敘述的權威來自他的記憶,他記住了他人所遺忘的,那被征服的歷史。

——瑞典文學院2001年諾貝爾

《米格爾街》:且看奈保爾詼諧的筆調,見證底層市民的向陽而生

《米格爾街》是英國印度裔作家V·S·奈保爾於1962年所獲毛姆獎的代表作品。這位滿懷作家夢,並對英國文化為之嚮往的婆羅門後裔,用自己遊歷於各階層人民的親身體驗,呈現出米格爾街不同人物的生活軌跡。

諾貝爾獎授獎辭對他評價更是如出一轍,《米格爾街》糅合了契訶夫式的幽默和特立尼達島居民即興編唱的小調,確立了奈保爾作為幽默家和街頭生活作家的地位。

他筆下米格爾街的生活樸實而平淡,其中沒有摻雜過多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卻顯得真實生動。即便是由17個獨立小故事構成的整本書,也能品味出融合於字裡行間的形色日常。正是這些貼近生活的真實感,才最能打動人心。

《米格爾街》:且看奈保爾詼諧的筆調,見證底層市民的向陽而生

《米格爾街》呈現的是故里鄉鄰的喧鬧生活,展現著一群有著古怪脾氣,積極樂觀的小市民。他們在社會底層勉強過活,雖“誰也沒餓著肚子”,但也都過得不舒坦。在寫作上,深刻細緻的描寫與深深的悲憫之心,給人以印象深刻,詼諧的筆調輕鬆表達出原本沒法表達出的東西,給予人思考的空間。


直敘荒誕的寫作風格,呈現小人物的悲慘命運

奈保爾的寫作風格看似隨意,實則嚴謹,對行文的走向把控極佳。在《米格爾街》的第一章裡,章節是故事中名為“博加特”的一個小人物。或許,有人會有這種猜測:這個人物究竟是有多重要,才能讓奈保爾這個大文豪直接用來為章節命名。

但其實,並不是。我們自以為“重要”的這個人,在他眼裡,博加特的形象反而更符合於“路人甲”的人設。

《米格爾街》:且看奈保爾詼諧的筆調,見證底層市民的向陽而生

他好像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而且傲氣十足。他眼睛很小,總是睡意蒙朧,臉很胖,頭髮黝黑髮亮,手臂圓潤豐滿。

他是我見過的最百無聊賴的人。

接著,就這個人物而言,他用最直白的方式敘述了發生在他身上的荒誕經歷。從而引出“米格爾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物,這看似無關緊要的人,卻在文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整本書裡,荒誕詼諧的情節是主體,而其中一些荒唐得讓人悲嘆,再加上本就帶著些傷感情懷,整篇讀下來,彷彿是從一個粗陋的生活方式中解脫,然後又重新落入更深的粗陋

奈保爾的寫作風格與人的情緒起伏有著必不可分的聯繫。像是讀一篇童話、寓言,不同的區別在於無法提前預知接下來的走向。揣著本就能模糊勾勒結局的低落情緒,還是會選擇如飢似渴的順著文段讀下去。在讀完時,又再一品剛開始時的低落。無疑,文字呈現出社會現實的真實感,會與閱讀的人產生共鳴。這反倒把米格爾街的真實現狀,清晰透徹的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米格爾街》:且看奈保爾詼諧的筆調,見證底層市民的向陽而生

①夢想被生活屈打成招

奈保爾筆下,米格爾街上的每一個人,都試圖在暗無天日的深溝裡捕捉一抹暖陽,就像其中的幾個人物:

波普充滿創造力,想做出個沒有名字的東西;伊萊亞斯想成為一名醫生;華茲華斯是個詩人,他想讓世界變成一個令人興奮的地方;赫瑞拉太太願意為了所愛之人,放棄富足安穩的生活。

然而在故事的最後,他們大多數人被生活屈打成招,放棄或者隱藏起了最初的夢想。瘋子的現實,詩人的死亡,智者終於被生活摧殘成平庸,小丑以巨大的代價贏得了瞬間的燦爛,弱者始終在偽裝一個不是自己的強者,絕望的母親當得道自己的女兒步其後塵時傾瀉全部痛苦的大哭

奈保爾展示了伴隨他長大的這些個人的生活軌跡,人生變化,看著他們奮起掙扎,卻又在無力改變現狀的情境之下,重新跌回那個現實世界。

《米格爾街》:且看奈保爾詼諧的筆調,見證底層市民的向陽而生

②無法避免的戰爭侵略

在這本書,總能看到“美國大兵”、“英國人”、“希特勒”之類敏感的字眼,這暗喻在二戰前後的這段時間裡,這裡還是一片就殖民主義來講還未開化的土地。在特立尼達的米格爾街上,居民大多是黑人,可想而知,殖民主義的滲透像是細小的針,隱約而密集的紮在特立尼達這一惺忪的土地上。面對戰爭的侵略,新的事物正在給當地淳樸而茫昧的人們帶來難以察覺的陣痛

這就米格爾街,在殖民主義侵略中任人擺佈,本該有的樸實與單純,卻被新世界的滲透亂了陣腳,流失了一些簡單的童真卻又難把握住新的思維,註定要走向殊途

正如第一章裡博加特所說的“新鮮事”,在米格爾街被人市井相傳。這一切都像是早已設定,當地人彷彿隱隱的感知得到,卻道不出個所以然,因此,他們開始猜測、道聽途說,猜忌成了矇昧婦人與路人口舌中的閒話,進而讓這設定成立的有理有據。


身處絕境仍不忘持之微笑

《米格爾街》:且看奈保爾詼諧的筆調,見證底層市民的向陽而生

作家麥家曾評價奈保爾是:“以恨來傳達愛,以絕望來把握希望我們之所以能在《米格爾街》看到各種樸實的日常,感受到人們對生活抱有盼頭的細枝末節,就是奈保爾在自己的作品中,將生活的痛淋漓盡致的揭示出來,呈現出一種“絕望當中生出希望”的姿態。

人性可憐的就是:我們總是夢想著天邊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園,而不去欣賞今天就開在我們窗口的玫瑰。哪怕瑰園已毀,還是不忘惦念著一絲泡影,這便是當代人的常態。

與米格爾街居民的不同之處則是在於,我們還有選擇的餘地,而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做選擇的通行證。

他們飽受來自社會底層的不公,貧窮卑微、無聊荒謬以及心酸無奈下的徒勞掙扎。所幸在這風雨之下,他們給自己內心的淳樸善良,互助溫情駐下了一道防線,在“吃人”的現實環境下,保留了最後一點“人性”。就像文中所提及的,有著八個孩子的母親勞拉,

如果博加特是這條街上最百無聊賴的人,那麼勞拉就是最快活的。

她總是那麼開心,而且她很喜歡我。每當有李子和芒果,她總會給我一些。如果她做了糖餅,我也能吃上幾個。

所以,不管是書裡還是現實,悲傷還是歡樂,世界還是那個樣子,人們也只是按自己的方式前行。

《米格爾街》:且看奈保爾詼諧的筆調,見證底層市民的向陽而生

“有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品讀《米格爾街》,倒更像是生活在文明社會的我們,從中窺探這樣的世界,給自己無味的人生增添動力,偶爾想試著感同身受,卻也不過是試著悲傷;只有身在絕境觸及絕望,才能懂得

如同胡蘭成疑惑像張愛玲這樣幾乎沒有生活閱歷的人,卻能刻畫張張迥異獨特的面龐,可張愛玲卻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當我們與人人一樣,就開始渾然一體,包容理解”。時間是過客,苦難是沙河,一切事物都會因時間而變化,人能生存於世確是值得珍惜的事,就算無能為力身處絕境,也總有一縷春風吹進心底,倒不枉來世走一遭。


為世人感知殘酷世界的先驅

《米格爾街》:且看奈保爾詼諧的筆調,見證底層市民的向陽而生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米格爾街市民,出於本能的,一個個在命運面前低下了頭。

從始至終,讓我印象深刻的,無非是那個失去女兒的母親。她是個有著8個孩子的悲慘母親,而這8個孩子是她和七個不同男人的結晶。可即使是這樣,她還是盡心竭力的撫養他們長大,直到噩耗降臨,大女兒有了身孕卻跳河自殺,讓這個本就處在絕境邊緣的女人一下子墜入深溝:

她已經變成老太婆了。

她不再對孩子們大喊大叫,也不再打他們。不知道她是不是仍舊關心孩子們,還是已經對他們失去了興趣。

面對女兒死亡的消息,她卻重複的說著:“這樣好,這樣好,這樣更好”。唯一的支撐突然消失殆盡,就像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突然遭受命運的挫敗,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可能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人,然而他們又是那麼不平凡,因為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幅眾生相,讓我們還能感知這個世界的殘酷與真實,警示著我們還“活著”

在這場艱辛的妥協過程中,奈保爾唯一不能退讓的是對女性的描寫。在全文兩個對女性的刻畫故事裡,他完全沒有使用幽默諷刺的筆調,而是直接敘述了兩位女性悲慘的身世。

《米格爾街》:且看奈保爾詼諧的筆調,見證底層市民的向陽而生

小鎮上的人們,是在上帝的注視之下勉力生活的一群人,生活似乎並未善待他們,但他們仍然懷揣著微茫的希望與生存的本能而活著。於現實生活,何嘗不是如此。儘管生活的主調是一錘定音的、絕望的,我們也總有在無法堅持下去的那一刻抱頭痛哭,傾訴命運的不公,但世界不會停,哀怨過後也依舊要背起行囊。

就像《米格爾街》形形色色的小角色,他們仍然以各種方式發出了屬於自己的奇怪呼喊和聲音,這些聲音,這些形象,被奈保爾敏銳的雙眼捕捉到並記錄下來,這是對社會現實的真實呈現,也暗藏著對後世人們的鼓舞。人從出生的一刻起便註定了命運的起點,塵埃落定百態人生,即便身處深溝,亦可向陽而生。


作者簡介:尢曰,有思想,有憂傷和理想,這才是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