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半世繁華半世僧


李叔同:半世繁華半世僧

無論生前身後,李叔同的名字從來沒有被忘記。


1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


一曲《送別》,蒼涼而曠遠,渾厚而悠揚,唱出了人世的滄桑。


山河破碎,家國動盪,骨血裡滿是文人的無奈和對塵世的厭離。


相傳,這首《送別》與“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有關。


有年冬天,大雪紛飛,好友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言罷,揮淚而別。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中駐立良久。隨後,他返身回到屋內,讓葉子小姐彈琴,他便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李叔同:半世繁華半世僧


送別友人之後,李叔同的哀愁油然而生,頓感人生苦短猶如落日,充滿徹骨寒意。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與王維在《渭城曲》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感情如出一轍。


有一點或許是巧合,王維也是學佛之人。


《送別》的歌詞不僅融合古典文學,旋律也極盡古韻中國風,這是李叔同將古典文學結合西洋樂曲而作的絕唱。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曲調優雅,哀傷淡遠,自成一家,恰到好處。


詞已盡,曲無窮,送別之意潺潺流入心間,達到琴瑟共鳴的絕佳效果。


一首《送別》,跨越百年,歷盡滄桑,經久不衰。


2 李叔同其人


李叔同生於天津李家大族,他的父親是同治四年的進士,後辭官經商,經營桐達錢莊和鹽務。


李叔同4歲習字,5歲誦詩,到15歲已經寫出“人生猶似西山月,富貴終如草上霜”的句子。


李叔同:半世繁華半世僧


生於商賈之家,卻毫無經商興趣,少年時代的他,迷戀的是詩詞、戲曲、篆刻。


家族的另一個傳統是信仰佛教。


18歲時,李叔同娶了金門茶商俞氏為妻。


不久後,李叔同進入南洋公學就讀,讀書期間,他認識了很多上海名流,他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結為金蘭,號稱“天涯五友”。


1905年赴日本留學,臨行前寫下了“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


在日本,李叔同學習西洋畫和西洋音樂,組織話劇團體演出,在留學生中頗具影響力。


李叔同被認為中國油畫的先驅,他不僅最早講授西方油畫知識,也是第一個開設人體模特寫生課的人。


對於文化和藝術李叔同講究做就要做到極致。


他主編中國第一本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最早編著《西方美術史》,最早創作和倡導中國現代木版畫藝術。最早介紹西洋樂器。


1918年,研究佛學多年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正式剃度。


關於他出家的原因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看破紅塵,有人說是追求大愛和大我。


他前半生經歷人生繁華,後半生心中空明,照亮眾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