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與國格

人有人格,國有國格。人格,是個人尊嚴、價值和品格的總和,尤其可指一個人的品德和操守。而國格,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榮譽、尊嚴和品格。人格和國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人格與國格,猶如枝與根、流與源。沒有了國格,人格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國格是人格的保障。失去了國格,人格將無立錐之地。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亡國奴的人格何其低下,而誤國亡家的人終將被人唾棄和鞭撻。杭州西湖的岳飛廟有兩副對聯:“正邪自古同冰炭;譭譽於今判偽真”“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讀著這鏗鏘有力的對聯,再看那墓牆兩旁鐵柵欄內,反剪雙手赤身跪地的秦檜、王氏、万俟尚、張俊的醜惡形象,使人感慨不已。

人格與國格

岳飛廟

人格是國格的基礎。一個個或鮮活或崇高或正義或無畏的人格,構成我們共同的國格。民族危難之時,齊白石老人以自己的民族氣節彰顯人格,以自己的崇高人格維護國格尊嚴。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北平後,他毅然辭去了北平藝專和京華美專兩校的教授職務,從此閉門謝客,在嚴寒無火的冬天,他寧可全家挨凍,也決不受敵偽的施捨。

愛國情感是人格修養的重要內容,是國格厚重的精神基座。南宋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文天祥,國破被俘後見到大漢奸張弘範,怒目橫視,立而不跪。張弘範卻厚著臉皮,同文天祥見禮。文天祥背過臉去,毫不理睬。張弘範讓文天祥勸降張世傑將軍,文天祥揮毫寫下了《過零丁洋》七律詩,留下了那名垂千古的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隨後慷慨赴義。

人格與國格

為了人格不受踐踏,為了維護國格尊嚴,無數仁人志士在危難之時義無反顧選擇了抗爭,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很快攻下北京。這時,明朝許多有氣節的官吏和知識分子依舊在各地堅持鬥爭。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抗清鬥爭中,15歲的夏完淳跟隨父親奔走在江南一帶,聯絡明朝軍隊和地方武裝抵抗清兵。不幸失敗,夏允彝以身殉國,留下一首給兒子的絕命詩,囑咐兒子要“破家紓難”,捨生取義。國難家仇更加堅定了夏完淳的抗清鬥志,他變賣了全部家產捐作軍餉。後來,戰鬥再次失利,夏完淳被俘,堅貞不屈,在南京英勇就義,年僅17歲。

古往今來,人格、國格教育始終是我國家風家教的重要內容。從顏之推的“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梁啟超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無不勉勵子女以為國為民效力為分內事,一旦需要應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

古人尚且如此,今人難道可以忽視嗎?


本文發表於《前線》雜誌2020年第1期

版式:山中石

監製:李愛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