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上線、釘釘“出圈”,阿里重燃社交烽火

前陣子,阿里推出了一款新的社交產品,一直以來,阿里從未停止對社交領域的謀劃與進軍。只是在已有微信這樣的社交巨頭下切入圈子社交,其難度非常之大。

新品上線、釘釘“出圈”,阿里重燃社交烽火

而如今憑藉已扎穩辦公領域的老產品釘釘“出圈”,以及一款新社交產品的加持,阿里能否迎來在社交領域攻城略地的新契機?


動力與壓力並存的“真實社交”

阿里新上線的這款社交產品主打真實社交,意圖面向更為年輕化的高校學生群體。

首先,區別於陌陌的陌生人社交,探探的看臉雙向匹配,釘釘的工作社交以及soul的不看臉興趣社交,阿里新產品選擇基於地理位置的真人社交。其次,“掃臉”強調了真實性與趣味性,“圍欄”則加強了社交屬性和線上線下可互動性。通過關注自己所在地理位置下人們發佈的所有信息,用戶可篩選出較為感興趣的人,結識新朋友的精準度被提升。

不過,想要做好真實社交也並非易事。從微信不斷調整朋友圈開放時間,增設分組可見,到微博也上線“允許查微博的時間範圍”,可看出現代人既渴望社交,又懼怕社交壓力的複雜心緒。

“我可以讓你看到我此刻的狀態,但我不允許你有機會按圖索驥拼湊出一個真實的我。”這或許是現代人社交心理的真實寫照,由此也可看出,美好還是真實,永遠是社交關係中的悖論。阿里社交新產品如果想要讓真實社交走得長遠,不僅要關注真實帶給人們的真誠與信任,也要考慮它施於的壓力和邊界。

人心幽微,這種尺寸的把握和拿捏是非常重要和微妙的,因此馬化騰評價張小龍對於微信“剋制”,而張小龍卻“從來不覺得剋制”,或許是微信的每一步都非常慎重,這種慎重在別人眼裡是“剋制”,而對張小龍來說從來都是堅定。

在如今的互聯網世界,在暗流湧動的社交領域,對於眾多公司,微信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不僅水面之上凜冽陡峭,水面之下更是深不可測,新闖入者無論另闢蹊徑,還是正面硬罡,似乎都不是好的選擇,除非巨大的危機或者契機,否則這座冰山被撼動的可能真的很小。


釘釘出圈:從圈內辦公,到圈外社群

在疫情期間,釘釘因其功能強大被教育部指定為在線教育工具,並由此成為廣大中小學生的“噩夢”,應用評分一度降至一星半。看似釘釘這次虧大了,實則流量、熱度的收穫巨大,可謂焉知非福。

據數據顯示,在蘋果應用商店AppStore中,今年1月底釘釘在免費榜單的排名還在150名左右。但進入到2月份釘釘就開始躥升,並在2月5日拿到第一,首次反超微信。下載量類似,據七麥數據顯示,釘釘的日均下載預估直接從四五萬左右暴漲至25萬。安卓端日均下載量則直接暴漲至百萬級別,各安卓渠道下載量彙總已高達28億次。

新品上線、釘釘“出圈”,阿里重燃社交烽火

儘管評分被惡意刷低,但釘釘產品本身被認可度還是有的。也正是如此,乘著這段時間收穫了大量用戶與活躍度,釘釘在2月25日上線全新功能圈子。據瞭解,釘釘圈子定位為私域流量運營平臺,分為內部圈、在線教學圈、商業交流圈、社群運營圈四種模式。

簡單來講,就是在流量越來越難獲取的當下,釘釘圈子能幫助企業連接上下游合作伙伴,連接客戶、粉絲,打造社區互動、多群關聯的社群運營,進行私域流量的管理。

所謂私域流量,就是企業可以掌控、調動的流量,擁有龐大的私域流量池,對於企業商業和品牌價值的提升作用是巨大的。

新品上線、釘釘“出圈”,阿里重燃社交烽火

在某種程度上,微信就像是面向C端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而釘釘從B端市場的私域流量運營入手,是具有天然優勢的。

作為辦公平臺,釘釘這些年彙集了包括各界企業、經銷商、商戶、學校等在內的用戶群體。將這些行業資源打通、匯聚,提供便捷的溝通與交流工具,對於釘釘來說既可以增進用戶粘性和活躍度,又能將產品覆蓋的社交範圍擴大,跳出原有的辦公“圈層”,實現“出圈”,從而打造職場、教育社交網絡。

但如果作為社交產品,不能“分享今天吃了什麼”,或者作為一種跟電話號碼並列的“踏實的聯繫方式”(高成功率的聯繫方式),其社交屬性的定位和生存期,總是要有一個大大的問號。


阿里“社交史”:微信不是目標,流量池才是

其實多年來,阿里都在積極打造自己的社交網絡,說是心結,不如說是不得不邁的一道坎。

早在2010年11月雷軍推出移動社交軟件“米聊”,2011年1月騰訊推出了“微信”後,馬雲就提出“淘寶即社交”,並開始扶持旺旺,其實起步並不算晚。

這之後的兩年,阿里又圍繞電商業務開發了多個社交產品,包括服務於全球站會員的阿里通、賣家服務平臺千牛、手機版旺旺的旺信等等,但都收效甚微。這些工具更像是買賣雙方的通訊工具,而非日常社交工具。

後來微信的一家獨大讓阿里意識到要做消費級社交產品,並且自己的電商基因過於明顯,影響到了產品的社交屬性。於是,2013年,阿里成立網絡通訊事業部。9月23日,“來往”正式上線,成為阿里正式發佈的移動好友互動平臺。為了推廣“來往”,阿里請了無數明星站臺,廣告鋪天蓋地。然而經過不到半年的嘗試,“來往”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新品上線、釘釘“出圈”,阿里重燃社交烽火

在微信社交網絡已鋪成的情況下,與其競爭同一片市場,難度著實不小。在痛定思痛之後,來往的產品負責人陳航繼續帶領團隊思考新的發展路徑,將個人社交向企業協同辦公方向轉型,成為他們新的嘗試。2015年,一改之前的聲勢浩大,釘釘低調上線,並在辦公領域取得不錯成績。

如今,無論是面向辦公領域的釘釘,還是面向高校圈層的real如我,阿里都選擇避其鋒芒,細分用戶群體,從其他社交需求層面入手。或許對於阿里來說,打造社交產品的目的不一定是要打敗微信,更多的是在龐大的社交體系中,挖掘出更深層的需求,創造現象級產品,打造流量池和入口,獲取更大用戶流量。

此番“Real如我”與釘釘“圈子”看似是雙管齊下,追擊到個人社交,但兩個產品一個力求“真實”卻陷入“社交悖論”,另一個難以形成工作之外的強社交關係,兩者能夠帶來的增值流量貌似十分有限。看來,在開拓個人社交領域之路上,阿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