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九品屬什麼級別?

用戶1305310491114


九品雖小,但這是一個標誌,進入統治階級的標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國家其實是階級矛盾無法調和後,操縱社會大部分財富的小部分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開始建立軍隊,監獄以鎮壓敵人反抗,同時建造宮殿以彰顯自己的身份,這些加起來就算是國家的雛形。

國家有皇帝,自然要有大臣。在清朝的官制中,官員分九品十八級,九品是其中最低等

按照規定,以下職位的品級為正九品,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的官位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當然了,九品不只是當官這麼簡單,實際上九品雖小,但是也算進入了統治階級,不用服兵役和徭役,由國家供養,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起初,我也沒想到清朝真的有“九品”官銜,我以為清代最低官銜是七品,九品不過是王晶和周星馳虛構出來的罷了。但查過一些檔案後,我才知道,原來九品芝麻官是真的唉。

九品官到底有多大,又享受什麼樣待遇呢?

九品在清代時期只能作為縣官的從屬官員存在,大約等同於副主任科員。至於待遇嗎?跟一品官簡直是天上地下的區別。清代的一品官員每年大約可以拿到摺合人民幣700萬的工資及津貼,而九品只有不到兩萬。天呢,這是多麼大的區別。

(以乾隆朝為例:一品:總收入約17000兩 摺合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約700萬。九品:總收入約 45兩 摺合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約2萬)

舉凡看過《九品芝麻官》的朋友,都知道周星馳飾演的包龍星原是個清朝的候補知縣,他的九品官還是他老爹花了銀子給他買到,九品官是有品級官階中最小的官。這樣看來七品芝麻官是個誤會,九品才真正是個芝麻官!

而九品的官服也很“低端”,電影《九品芝麻官》中的服裝是經過考證的,並非順便找一件就穿上。包龍星做九品官時,他的官服補服(胸前的動物方塊)裡的只鵲(至於是練鵲還是藍鵲分不清),反正就是長尾巴的鵲鳥。事實上,真實的九品官府也是這麼一隻鵲鳥。鵲鳥是不入流的鳥,也代表著九品是不入流的官。

當包龍星後來擔任八府巡按時,他問黃一山飾演的同治皇帝“八府巡按”是幾品?同治皇帝告訴他是“一品”。等到他重審戚秦氏滅門血案時,他官服上的補服已經變成了錦雞,而錦雞在清朝是二品,雖然也是大官,但並非一品。這一點道具組真的錯了。

最後來一張“不會武功的常威”的劇照,常威囂張的樣子很欠揍!

大獅


清朝時期的九品官職不算高,但也不能說低。

清朝時期,官員品級上,是“九品十八級”,就是官職有“九個品級”,而每一個品級又有著“正從之分”。九品也是分為“正九品”和“從九品”。

在清朝時候,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封建政府體制,在官員的等級區分方面,也是比較完備。在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能夠看到清朝的官員的官服上都有著不同的圖案,有鳥有獸,這些圖案便是一種清朝官員等級的區分。


清朝官員官服的區分上,大體是“文官為鳥、武官為獸”。

清朝的九品文官

清朝九品的文官,衣服上的補子圖案為“練雀”,也叫做“綬帶鳥”。這個圖案自然不比一品文官身上的仙鶴圖案,但練雀也是屬於“吉祥鳥”,再者練雀的尾羽比較像古代帝王、官員的佩飾綬帶,所以練雀也有著“權力”的象徵意義。

清朝的九品文官對應的官職,有司書、縣主簿、通判知事等官職,總體在級別上來說,不大,在清朝的官員體系中,也是比較偏下的一個層次。

清朝的九品武官

上面提到了,清朝官員的官服上的補子圖案是不相同的,而且“文武有別”,武官官服上的補子圖案,為獸類,如麒麟、獅子之類,而九品武官身上的補子圖案是“海馬”。

這個海馬可不是我們當下所定義的那種海中的小海馬,而是和陸地上的馬一樣,不過這種馬不僅能在陸地上奔馳,還是在海洋中穿行。“水陸並行”,象徵著將領在什麼樣的地形上都能英勇作戰。

清朝的九品武官相對來說職位不多,有各營蘭翎長、外委把總之類的官職,相對來說,管轄的範圍也不大。

清朝時期的九品官職不算高,畢竟在九品之上還有眾多實權官職,畢竟有“九品芝麻官”這一說;但這個九品官職也不能說低,因為九品最起碼還有個品級,比九品之下那些不入流的小官職,已經好很多了。


說與山鬼聽


清朝的九品,分正九品和從九品。

如果要說他們是現在的什麼級別。簡單的說如果是文官,正九品就是鄉科級正職,從九品就是鄉科級副職。如果是武官,正九品就是正連級,從九品就是副連級。



所以這個回答沒啥好問題的。不過因篇幅過短,所以我這裡就順便來羅列下清朝的九品都有哪些官職。

因清朝的官職部分品級現在並不精確,所以這裡僅以《清史稿.職官志》為準。



正九品

漢大使。他是負責接待來清朝貢使者的“會同四譯館”中的翻譯人員,負責翻譯漢文。

司樂。樂部中屬官,掌宗教祭祀事。

奉鑾。教坊司屬官,掌宮中慶賀燕饗之樂。

左右韶舞。教坊司屬官,掌樂舞承應。

左右司樂。教坊司屬官,掌樂舞承應。

寶源局大使。工部錢法堂屬官,掌鑄幣事務。

典籍廳庫使。太常寺屬官,掌守庫事務。

欽天監司書。欽天監屬官,掌天文曆法事務的文書記載。



欽天監監候。欽天監屬官,掌觀測天象。

照磨所照磨。提刑按察使司屬官,掌文書,卷宗。

經歷司知事。知府屬吏,掌往來文移之事。

主簿。知縣屬吏,掌戶籍、緝捕、文書辦理事務。

護軍藍翎長。內務府三旗護軍營屬官,掌守紫禁城內順貞門等十二處宮門的門禁以及導引、扈從等事。

外委把總。提督屬官,清朝綠營中於正式名額之外所任命的把總,掌汛地。



從九品

刑部司獄。刑部屬官,掌刑部牢獄事務。

工部司匠。工部屬官,掌工部製造事務。

孔目。翰林院屬官,若孔目是滿人則為從九品,掌檔案事務。

待詔廳待詔。翰林院屬官,掌繕寫、校勘事。其中漢待詔掌校對、繕寫所撰之文字,滿待詔掌校對、翻譯奏章之文字。

詹事府錄事。詹事府屬官,掌總錄文簿。

正字。詹事府屬官,掌滿漢文校譯。

鳴贊。鴻臚寺屬官,掌朝會和宴饗等百官行禮時儐導贊唱。

序班。鴻臚寺屬官,掌宴享及進行各項活動中侍班、齊班、糾班及傳贊等事。

典籍廳典籍。國子監屬官,掌保管書籍版片及“表章經學之寶”與乾隆御筆冊。

欽天監博士。欽天監屬官,掌教天文生。




司晨。欽天監屬官,掌定時、換時、報更、晨昏、鐘鼓諸事。

司獄司司獄。提刑按察使司屬官,掌監獄事務。

巡檢。鎮市、關隘要害處的官員,掌訓練甲兵,巡邏事務。

吏目。知州下屬吏,掌刑獄並管理文書事務。

庫大史。隸屬運使、鹽法道、各道的為從九品,掌官庫。

倉大使。隸布政使及各府為從九品,掌倉儲事務。

稅課司大使。隸道、府者為從九品,掌稅事。

額外外委。提督屬官,綠營軍最低級的軍官,掌巡守汛地之責。



以上就是清朝部分位列九品的官職,當然並不全面,尚有遺漏之處,所以望見諒。


澳古說歷史


九品還得分從九品跟九品,從九品不是官,是當時各官府(縣級以上)職能部門的辦事員(編制內),九品才是官,相當於這些辦事職員的頭,比如縣主簿,就是縣政府辦公室主任的職位。

古代的官品屬於編制,跟職位沒有關係,只要有品。像當時的進士出身實際上就默認有從九品級別,也就是候補職員,只要他們願意他們隨時可以去各個府衙裡任職當辦事員,即便他們暫時沒有職位每月也有朝廷按例發放的俸祿,如果有職位出缺的話就可以隨時遞補上去。比如南宋理學名家朱熹,朱熹曾經也是考了功名,卻因為當時的官員多,國土小(南宋只有江南地區),所以朱熹才能拿著國家給的工資賦閒在家,然後四處遊山玩水,後來是福建同安縣的主簿出缺,他就遞補上去,去縣衙裡任職。

其次,同樣的品級在不同的職能部門權限不同。比如府衙的司吏跟縣主簿同樣是九品。但是縣主簿是基層幹部,被縣主簿直接管轄的有各鄉正村正里正,總共也有幾十上百人。而府衙的司吏可能就是光桿司令自己一個人撐旗而已。


優己


古代的官員等級都是用品來表示的,從上到下一共一共分為九品,其中每品又分為正、從兩級,一共十八個等級,九品屬於最低的一個等級,那麼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等級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所謂的正、從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它理解成正和副的意思。每一個品級裡都要分為正和從兩級,比如正一品和從一品,其中正一品就要比從一品的等級大一級,而從一品又比正二級要高上一級,往下以此類推。

問題問的是九品屬於什麼級別,那就讓我們看看清朝的九品都有什麼官職。

在《清史稿·職官志》中,詳細記錄了清朝大大小小所有的官職,包括他們的品級、隸屬部門、職責等等。讓我們看看其中對於九品官是如何介紹的。

正九品

首先是京城裡的正九品官:

1,禮部下屬會同館、四譯館大使。

會同館和四譯館都是專門接待外賓的一個機構,其中會同館是專門負責外賓的住宿,就相當於現在的涉外飯店,外賓來了都住這裡。

而四譯館是專門負責翻譯的,大致上就相當於現在外交部的翻譯司。

而這兩個部門的大使都是正九品,大致上應該相當於現在的科級幹部了。

2,欽天監的監侯、司歷

欽天監是當時負責觀測天文、曆法的機構,監侯和司歷都是裡面的一個小官,主要就是負責監測的,一個負責測算天文氣候,一個負責測算曆法,都是技術骨幹。個人感覺放現在應該算是股級幹部了。

3,太常寺贊禮郎

太常寺是專門負責祭祀的機構,而贊禮郎是裡面的最基層官員,主要就是負責祭祀的主持工作,跟現在的婚禮司儀差不多,也相當於現在的股級幹部。

4,各部員的筆帖式

筆帖式光看這個名字就大概猜到是幹什麼的了,其實就是負責記錄文件、掌管檔案的文員,這個官職在各個部門都有很多,也是基層股級幹部。

其次是地方上的正九品

1,按察使司的照磨

這個官職名有點奇怪,按察使司是當時的巡察、考核的部門,專門負責到各地巡查,遇到各種犯罪,或者官員徇私舞弊什麼的都可以管,有點類似現在的巡視組。而照磨是專門負責本部門其他人的考評以及內部預算審計的官員,還算有點權利,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科級。

2,知事

知事是一個很常見的官職,在知府衙門等很多部門都有,大致上就相當於這些官員們的秘書和助理,不是一個固定職位,事務少的衙門可以不設。大致上算是股級幹部。

3,縣衙主薄

主薄算是九品官中權利最大的官員了,它是知縣的秘書,古代縣衙的官員非常少,所以也能分管到不少事務,大致上戶口、緝捕、檔案管理等等,基本就相當於副縣長了。

從九品

相對於正九品,從九品的官員們就弱的很了,權利也都很小,差一點就掉出官員的序列

不光是京官還是地方官,從九品基本都是上面提到的,正九品官員的副手或者下屬。

比如會同館、四譯館的序班,負責宴會的飲食準備。

再比如鳴贊,負責祭祀時的打雜工作。

還有各部院的打雜文員小吏等等,基本都是最底層的官員。如果放到現在,那就是比普通的公務員好點,有個官身,算是各科室的小領導。

還有地方上有些特殊機構的主管,比如大點的糧庫、一些重要關卡、監獄等機構的主管。這樣的機構如果規模和位置都不太重要的,其主官甚至連從九品都不是,都是由不入流者擔任的。

從九品以下還有不入流,也叫做流外,其實也就是沒品級的,也就比普通平民百姓高那麼一點。

在清朝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就有這樣的說法:

“兩級九品,三級未入流,四級就是個平民”

從上面這句話其實也能看出來九品官的地位了。

以上就是清朝時期九品官的情況,歡迎關注我看更多有趣的歷史故事!感謝點贊!


漂浮菌


周星馳有一部電影叫做《九品芝麻官》,是的,清朝的九品官,其實就是一個芝麻官

關於古代官員的品階等級制度

古代官制,兩漢時是以朝廷發的俸祿“石”作為官吏的等級,比如郡守為“二千石”。到了三國的時候,曹魏制定官階為九品,等級從第一品到第九品,比如丞相一職就是第一品。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又在官品中增加“從”品級,從第四品開始,還增加了上下兩品階,一共為九品三十階。比如第四品,分為了“正四品上”、“正四品下”、“從四品上”、“從四品下”一共四階。隋、唐、宋三代沿襲,依然為九品三十階。到了元朝開始,則沿用正從,取消上下,改為九品十八階,明清兩代沿襲使用九品十八階。


清朝九品官的待遇

官員的品階是古代官員官職並行的一種身份等級制度,和官員的俸祿、政治待遇是直接掛鉤的。瞭解清楚了古代官員等級制度後,九品官在清朝九品十八階中分為兩階,分別為“正九品”和“從九品”,九品官可以說是古代官員等級當中,最低級和最基礎的一個等級。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記載,“正九品”官員的一年俸銀為21.5兩,“從九品”官員的一年俸銀為19.8兩,清代的俸祿制度是銀、米兼支,京官有俸銀、祿米和恩俸,外官有俸銀、耗羨和養廉銀。清代官員的規定的俸祿較低,但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先在山西試行養廉銀製度,三年之後又推廣全國,根據官員等級高低發放不等的養廉銀,以解決地方官員低薪的問題,九品官一年的養廉銀大概是在500到2000兩。


清朝九品官的對應職務

清朝,九品官等級對應擔任的職務可以分為京官和外官兩種。

京官:

中央各衙署、八旗各京營等中央機構,筆帖式,主要負責掌官翻譯滿漢奏章文書,主要以滿蒙及漢軍旗人充任,一般最高不超過五品,主要品階都是五品到九品。

禮部,正九品漢大使,主要為翻譯;從九品司樂,主要負責樂器音樂等。

翰林院,從九品孔目,翰林院低級事務官掌管文書檔案;從九品待詔,翰林院低級事務官掌校對章疏文史。

國子監,司籍廳從九品典籍。

外官:

道,從九品庫大使,掌守巡道的庫藏簿帳;

縣,正九品主簿,縣之佐官;從九品巡檢,掌逮捕盜匪、維持治安。


可以說,清朝的九品官,就是官員等級制度下最低級最末微的一個群體,是清代職官制度當中最基礎的一個等級,如果套用現在的公務員行政級別,大概就是科員、辦事員等級。


本文為原創作品,我是善發,愛發歷史說,喜歡的朋友請給予關注、點贊或轉發,並歡迎朋友們評論,感謝


善發歷史說


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得了解清朝的官階制度。清朝的官階制度已經發展到了一種相對完善的地步,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比較具有代表性。

清朝將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品有正從之別,正從的區別就和我們現在的正副差不多。除此之外,不在十八級範圍內的官員就是未入流,依附於從九品。

每品的官員,文官和武官的服飾是完全不一樣的,文官的服飾上的圖案統一為禽類,武官的圖案則統一為獸類。但不同品級的官員衣服上繪製的圖案是有等級之分的,像一品的文官大員,衣服上的圖案就是仙鶴,而九品官員的圖案是練雀。武官則更為明顯,一品武官的圖案是麒麟,九品武官的圖案卻是海馬。

不光如此,不同品級的官員的朝冠頂上的寶石也有等級之分,一品就是紅寶石,九品只有陽紋鏤花金。一品官員的俸祿也是九品官員的好幾倍。

我們眼裡對九品官員一直有“九品芝麻官”這樣的印象,那九品官員在清代到底能擔任什麼樣的職位?

我們以地方官員的文官為例,正九品官員是縣主薄。知縣是七品官員,縣主薄的大概就相當於知縣的秘書,主要負責起草一些文件、加蓋印章、輔助知縣處理文件等工作。倘若放到現在,基本相當於鄉一級的正處級幹部。

從九品官員有巡檢。顧名思義,巡檢的職責就是巡視地方,除此以外還有緝捕盜匪的職能。放到現在,基本就是縣公安局的局長。

九品官員是清代品級的末流,若和那些重權在握的一品二品大員相比,自然是遠遠不及。但古代封建社會自古就有“皇權不下縣”的傳統,九品的縣主薄能直接輔佐知縣掌管全縣的事務,直接和老百姓接觸,工作壓力也較小,日子過得還是很滋潤的。

我是江暮雲,天各一方,讓我們遙望遠去的歷史薄雲互寄共識!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交流!


江暮雲


屬於鄉鎮幹部,按照現在來說也是正式的公務員編制,最多副科級,有人說什麼村長什麼純屬扯淡,九品官也是朝廷在冊的正式官員。




楊寧185063855


九品應該是正副股級,八品應該是正副科級,七品應該是正副縣級……以此類推。這是我個人的粗淺認識,請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