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胡順安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在曾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的大型國企是非常牛的。大型國企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小社會,包攬了員工從出生到墳墓的一系列管理和服務,有住房、公安、運輸車輛、(初等教育和技術培訓)學校、醫院、食堂、圖書室、電影院(至少也是露天電影場地)等,當然這對於多數普通人來說是非常令人豔羨的福利。

隨著政企分離、企業的市場化運作,這些漸漸成為遠去的記憶,有曾經在國企子弟學校工作或者求學經歷的人,大多數對國企和學校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

1970~1990年代初期,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包含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即使不說有頂起邢臺基礎教育半邊天的作用,也最起碼是邢臺市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中流砥柱。數十年間,他們承擔起了數以十萬計的企業職工子弟的基礎教育和管理,貢獻巨大,功勳卓著。

那個年代,邢臺知名的大型國企子弟學校有邢臺礦務局(系統)子弟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共計19所)、邢臺鋼廠子弟學校、冶金廠子弟學校、邢臺151電廠子弟學校、邢臺紅星汽車廠子弟學校、邢臺拖拉機廠子弟學校、邢臺鐵路子弟學校、邢臺色織廠學校、造紙廠學校、邢臺縣化工廠子弟學校等分置橋西區和橋東區,尤屬邢臺礦務局(今冀中能源集團)系統的學校分佈範圍最廣(從市區擴展到郊區,乃至延伸至數十里外的內丘縣、沙河市等),師生人數最多(合計約近千名教師,萬名學生),教育質量名列前茅,社會影響力巨大,絕對堪稱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中的龍頭老大。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當時,這些國企子弟學校基本以服務本企業子弟的基礎教育為主,適當友情性地兼顧個別關係戶的子女教育。

大型國企的子弟學校有一個共性,就是校園佔地面積大,各自有獨立的師生活動操場(礦務局系統的學校操場質量最好,有的已經採用塑膠鋪設。闢有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跳高/遠、投擲、大型田徑跑道等多種活動場所);國企子弟學校無論硬件建設,還是軟件方面都比較好,可以說在邢臺教育系統範圍內是一流的教學環境和條件。比如在硬件方面,高樓大廈,窗淨幾明,學生桌椅質量很好,冬季暖氣燙手,夏季電扇不停;每個教室內配備大黑板,投影儀等,教學設備齊全;還建有各種教學實驗室,實驗材料和標本齊全高檔,完全滿足教學需求;教師群體普遍高學歷,教學技能嫻熟,教學活動豐富,教學質量普遍領先於邢臺教育局各直屬學校。這一點,邢臺礦務局系統的學校可謂當之無愧。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的教師待遇超好。他們除了工資比社會學校的教師高出許多,還有其他很多福利待遇,比如有單元住房,平時發放多種生活用品,夏季有飲料,冬季發棉被、手套、羽絨服等;逢年過節加發米麵油和採購票等,礦務局系統教師每年免費享用三噸煤炭,等等。其他巧立名目發放包括吃穿用的各種物品更是數不勝數。國企學校教師把自己用不完的這些物品贈予親友們分享。在物資極度匱乏的那一段時期,這些不僅僅令社會上的學校老師垂涎三尺,即使是身處高位的政府官員也羨慕不已。邢臺師專和邢臺一中的老師紛紛託關係走後門調進國企學校工作,能在這些大型國企子弟學校教學的老師都非常幸福和有優越感。而由於國企學校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優異的教學質量,社會上許多學生家長更是到處找熟人,想方設法把孩子塞進這些學校上學。當時如果能把孩子送進礦務局、邢鋼、冶金等這些系統的國企名校就讀,那簡直就是有本事的代名詞。國企學校的學生也因為能在如此良好的教育環境中接受優質教育而引以自豪,自覺高人一等。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相比而言,處於同時代的許多邢臺市直學校則侷限於資金短缺,普遍存在校園面積小,教學條件差,教學設施不全或者檔次低,教學設備整體簡陋。

我曾經觀察過,邢臺教育局直屬學校的校園多數狹小,沒有獨立的操場。教室基本都是低矮的小平房或小瓦房,小窗戶,採光通風效果不好,桌椅板凳破舊不堪,夏天少電扇,冬季自燒土暖氣。極個別重點學校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才勉強自建了一兩棟簡易的二三層教學樓,而且暖氣還燒不熱。比如現在邢臺三中,五中,六中,七中,八中,十中等校園空間狹小,根本沒有合格的獨立操場,只有一、二中、十七中等極個別學校有面積不大的操場,根本達不到國家要求的標準,二中的操場算是其中最大的。即使邢臺學院這個當年的邢臺最高學府,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教室都是低矮瓦房,設施簡陋,設備不全。有一些教師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從縣裡中學抽調而來,學歷不高,教材不熟。我陪同邢臺礦務局顯德汪煤礦賈礦長一起去和邢臺師專領導溝通達成協議而資助捐建的圖書館成為了該校的標誌性建築。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教育局直屬學校的教師工資普遍非常低,勉強餬口,福利待遇更是微不足道,幾近於無。

邢臺基礎教育天地內這種簡單的兩極狀態大約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才得以中和與緩解。

1990年代初,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提出要在本世紀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但上級政府投資比例很小,地方政府又沒錢。為了能完成任務,順利通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檢查驗收,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變通方式,只出臺政策,號召“人民教育人民辦”的全民辦學,提倡靈活辦學,開放招生政策。邢臺市教育局直屬的一中、二中、三中、五中、七中、八中、十中、十九中等紛紛借政策東風,打擦邊球,分別用所謂“公辦民助”性質的太行中學、精英中學、邢州中學、河北外國語學校、郭守敬中學、金華中學等名義開始大量擴招。因為地處邢臺的位置優勢和信息不對稱,他們每年從邢臺地區各縣農村搶挖大量優秀生源,彌補自己教育質量低迷的不足。邢臺區屬的橋東一中、橋東三中、橋西育英中學等也望風而動,模仿市直學校,開始到周邊農村招生。他們對學生許以各種優惠條件,如給優秀學生減免學費和食宿費,發獎金,給介紹生源的教師回扣,等。這些學校如果沒有住宿,或者住宿不能滿足需求,就近租借民宅,招聘生活管理員負責學生的食宿。

一剎間,邢臺地區到處瀰漫著招生大戰的腥風血雨。邢臺教育局轄屬各學校的擴招出現了野蠻式的瘋狂增長和亂象叢生,良莠難分。各縣農村學生誤認為邢臺教育資源優質,被忽悠得盲目而來,飢不擇食,市內各校人滿為患,不管學校環境怎樣,教學質量如何。私立學校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在邢臺遍地開花。

上世紀整個九十年代,是邢臺市直屬學校和幾乎所有私立學校的野蠻生長期。他們想方設法拉生源,絞盡腦汁壯大自己,積極拓展和佔領市場,擴招搞得聲勢浩大,如火如荼,你方剛走他登場。招生旺季,農村學校每天接待好幾撥城市學校的招生隊伍,招生廣告滿天飛。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這些學校的發展模式好像滾雪球。那些膽子大,持續滾動滾大了的,就生存下來成了名校。抓不住機會,沒有膽量,滾小了的學校,就滾化了,消失在激烈的招生競爭中。

在這波滾雪球式的自我壯大運動中,邢臺五中,三中,七中,八中,十九中,私立英華學校,樹人學校等抓住機遇滾大了。他們借用周邊來的優秀生源,提高了教學成績,提升了社會聲譽,擴大了社會知名度,逐漸自動虹吸了周邊優秀生源的持續流入,同時也招兵買馬,以高薪籠絡了周邊縣市的諸多優秀資深教師,促使學校步入了良性循環發展。這其中也一定程度上包括一些三四流的學校如邢臺橋東一中,橋東三中,橋西育英中學、私立興華學校等曾經一度名聲鵲起,但後來因為多種原因而敗落了。

我曾對幾個市屬學校校長說,你們膽子大,抓住了機會,用活了政策,成功了。這個時代,需要眼光,更需要膽識和魄力,當然必須落實到行動上來。

那麼,在邢臺市區的社會學校滾雪球大肆擴張,大規模侵吞基礎教育生源市場,逐漸擴張成為香餑餑名校的時候,那些大型國企的子弟學校在幹什麼?

當時我曾經供職某大型國企教育系統。某大型國企領導召集子弟學校負責人訓話說:我們是大型國企,不缺錢,不需要去外邊招生。我們的重點任務是堅定信念,抓好本企業的子弟教育,不招企業外邊的學生。無論外界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巋然不動,國企保證教師的崗位穩定和收入增長。

邢臺國企子弟學校和國企的負責人一樣,陷於溫水煮青蛙的自我滿足狀態。所有的國企子弟學校都是沉浸在小農意識的一畝三分地,自我封閉,自我陶醉。沒有危機感,缺乏長遠意識和格局調整,不知道社會變革是正常的,意識不到“狼來了。”

時代的進步和變化很快。恰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受國內外市場和整個大環境的影響,大部分國企開始走向衰落。企業效益普遍下滑,裁員,倒閉,工人下崗四處找飯吃驟然來臨,讓那些習慣於計劃經濟的定勢思維和懈怠而毫無準備的人猝不及防。

家長的流動,勢必造成學生的不穩和外出,乃至流失。而這些企業子弟學校以前習慣於職工子弟就近入學,從不主動出擊到外邊招生。因此,這些學校也鮮有外地學生就讀。或者即使偶有少數,也是家長自己解決食宿問題,學校不提供食宿。

作為家長的職工為了謀生需要外出打工,學生或成為留守兒童無人管理,或隨家長流動而借讀遊學。許多家長為了安心和解除後顧之憂,自然會找那些能解決食宿的學校。於是他們全家走出企業,離開正在就讀的子弟學校,到市裡那些能解決孩子食宿的教育局直屬學校,甚至包括當時遍地開花的諸多私立學校。這些學校預設了食宿,儘管條件艱苦,但是他們解決了家長和學生的難題。當時,誰能解決家長的難題,讓家長放心,誰就能獲得支持和發展。

結果,邢臺市直學校壯大了,名聲提高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優質生源源源不斷地流入了這些學校。而由於忽視和懈怠,本屬於自己“碗裡肉”的固定生源大量流失,外地優質生源還被限招,大型國企子弟學校日漸失去了生機和活力。班級學生數量萎縮,教師沒有了幹勁兒,教學質量大幅下滑,社會聲譽下降。越是這樣,招生越困難。國企子弟學校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有的學校出現了生源嚴重短缺,老師比學生還多出很多的尷尬困境,尤其地處邊遠或效益滑坡的企業子弟學校,最早比如邢臺紅星廠學校,邢臺色織廠學校,拖拉機廠學校等先後因此關門。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隨之受到影響的是礦務局系統那些偏遠的學校,比如東龐煤礦學校,顯德汪礦子弟學校,章村煤礦子弟學校等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生源萎縮現象,大量學生不辭路遠和辛苦,跑到市直學校讀書,即使不惜租房。

而這個時候,國企子弟學校才發現情況大為不妙,想改變策略,去外邊招生,但為時已晚。外邊的生源市場被邢臺市直學校和私立學校全盤佔據。生源市場如同一塊蛋糕,被他們切割得很零碎,瓜分很乾淨。優質生源基本上被那些這幾年滾雪球成為名校的學校擇優錄取了,差等生也被三四流學校和私立學校一掃而光。殘羹剩飯都沒有給國企子弟學校留下,許多國企子弟學校已經“無生可教”,老師打撲克混日子。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邢臺國企子弟學校由當初的興盛走向衰落,一蹶不振,面臨生存危機。

國企子弟學校的出路在哪裡?何去何從?學校和教師一臉懵懂和彷徨。

幸虧,2000年代,國家全面推行政企分開,根據政策,大型國企辦社會的子弟學校屬於義務教育,統一被劃歸當地教育局管轄。政府教育局的收編,才解決了國企子弟學校的生存和出路。如果不是這種政策性接盤,國企子弟學校必定被市場淘汰,敗落是必然的結局。邢臺紅星汽車廠學校、色織廠學校關門的尷尬結局既是一個個實例,也是他們的一種命運縮影和預演。

如今,多年過去,往事不堪回首。但痛定思痛,綜觀大型國企子弟學校發展的興衰史,不能說沒有一點啟示。國企子弟學校的興盛是源於政策的保障與給力,而其最終的衰敗,卻是邢臺國企負責人的僵化思維和嚴重官僚主義造成的,當然還有管理體制的滯後問題,校長權力受制於人。他們沒有居安思危的危機感,不能洞察社會,沒有與時俱進,順勢而為;缺乏對形勢的正確研判和改革精神,被動坐等,不敢主動出擊,導致國企子弟學校錯過了精彩轉身的最佳節點,延誤了持續性健康發展的良機。

而那些教育局直屬的當年諸多薄弱學校抓住機遇,求變思通,主動出擊謀發展,由初期的無序擴張到跨越式的規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破繭成蝶完成了精彩轉身,為成為地方名校何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邢臺國企子弟學校與教育局直屬學校的興衰交替和發展史,應該值得我們反思。

他們的發展變化過程再次證明了一個真理:思維造成差距,格局產生結局,機遇改變命運。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shunanhu,閱讀更多文字。

邢臺大型國企子弟學校興衰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