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唐守邊抵禦吐蕃十餘年的良將,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縊死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戰亂不斷,一批能征善戰的良將出現,曾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崔寧就是其中相對不知名卻又作用很大的一個。之所以名聲不顯,一方面是此人有過反叛擊敗上官的記錄,另一方面此人是皇帝冤殺的,使崔寧在蜀中十餘年期間多次擊敗吐蕃入侵的功績被無視。

為大唐守邊抵禦吐蕃十餘年的良將,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縊死

【不當縣令當小兵,大唐南詔天寶戰爭倖免於難】

崔寧是衛州(現河南新鄉一帶)人,年輕時是那種喜歡討論天下大事的書生,“喜縱橫之術”。估計家裡條件不錯,衛州刺史讓他當了一個縣令,按理說這應該是個不錯的起點。但崔寧不願意幹,“世界這麼大,我要出去看看”,於是就一路旅遊到了四川。

在四川,崔寧竟然去當兵了,而且還是個小小的普通士兵。以讀書人在中國古代的寶貴程度,中間肯定是有故事,但正史野史都沒講,我們也無從分析。

當時正是盛唐後期的天寶年間,崔寧趕上了大唐討伐南詔的第二次戰爭,十萬大軍遠征洱海,唐軍大敗傷亡慘重,崔寧倖免於難逃回了成都。在成都,崔寧又遇到了好人,一個行軍司馬見他氣宇軒昂,又同姓崔,就推薦崔寧當了一個小武官。

在軍中崔寧應該是混的不錯,當時讀書人畢竟是少數,崔寧外貌談吐能比較和人,且能從唐軍大敗的南詔戰爭中逃回去,身手武藝應該也是很了得。史書上記載,崔寧“

善撫士卒,皆願致死命”。古之名將無不如此,在軍中,擺出高高在上架子的將領,一般沒什麼大本事。

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李隆基逃到了蜀中。崔寧隨同李隆基派往靈武的宰相崔園到了西北靈武,併成為了宰相裴冕的部下。當時郭子儀從山西到靈武勤王,崔寧應該是見過郭子儀的。

又過了幾年,裴冕因事被查辦,崔寧的部下士兵當著皇帝使者面前,割下了自己耳朵表示裴冕冤枉,使者上奏給唐肅宗,有擁立唐肅宗上位大功的裴冕雖然被貶官但很快就又被重新啟用,崔寧也被調到長安,官位穩步上升。

為大唐守邊抵禦吐蕃十餘年的良將,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縊死

(蒼山洱海)


【與嚴武、杜甫的交集,崔寧在蜀中的成名之戰】

唐代宗時期,崔寧第一次被外放當地方官,是當時鎮守蜀中的劍南西川節度使嚴武舉薦的。嚴武是盛唐著名詩人將領,打仗比高適強多了,可惜壽數不長,杜甫安史之亂時去蜀中就是投奔的嚴武。

當時蜀中社會治安不好,土匪橫行,一些地方道路都被土匪控制。崔寧到了利州(現四川廣元,川陝交界)當刺史,去了之後,也不知道是採取了什麼雷霆手段,“既至,山賊遁散,由是知名。”

嚴武更是欣賞崔寧,於是就想讓崔寧到自己部下為將。但跨系統調動難度較大,就和崔寧商量。崔寧說,自己頂頭上司劍南東川節度使張獻誠這人愛錢,如果送份重禮,張獻誠能答應調動。嚴武按此操作,果然張獻誠放人,讓崔寧稱病去職。嚴武給崔寧在西川安排了漢州(現四川廣漢市,離成都不遠)刺史的位置。

安史之亂後,吐蕃佔領了蜀中大量州縣,崔寧這裡是防禦吐蕃入侵的一線了。當時嚴武奉命發動對吐蕃的一次反攻,崔寧是其中一路部隊。

為大唐守邊抵禦吐蕃十餘年的良將,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縊死

(杜甫的資助者——嚴武)

崔寧在攻打吐蕃城池時,由於城池地勢險要,周圍都是亂石,沒法藉助攻城器械。崔寧派人四處觀察,在城東南角發現一塊土地,土壤鬆軟可以挖掘。於是,連夜派人挖地道,兩個晚上地道挖通,一舉攻下了吐蕃城池,唐王朝也得以收復失地數百里。吐蕃城中守軍莫名其妙的就丟失了城池,以為唐軍是神兵天降。

回去之後,嚴武非常高興,自己看中的人才能取得這麼大的功績,自己臉上很是有光,尤其再回頭看看杜甫,在自己照顧下只知道喝酒,十分之不著調,恨不得一劍砍了。

嚴武也是個思維活躍奔放的人,於是用各種金銀珠寶裝飾了一座七寶車迎接崔寧,一路進入了成都,充分褒獎了崔寧和手下將士的功績。

杜甫和崔寧應該是有過交集的,成都浣花溪百花潭名字的來由就是崔寧的一個小妾任氏,傳說在還是姑娘的時候為一位落水的胡僧洗衣服,溪水中百花浮現。這個小妾後來還有故事,也是一位奇女子。

杜甫當時就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也有過“浣花流水水西頭”的詩句,以杜甫的不著調,那個胡僧沒準就是他推下汙水溝的。

可惜嚴武很快病逝,終年僅四十歲,想必嚴武沒把杜甫託付給崔寧,杜甫於是離開成都投奔高適找新飯轍,與崔寧再無交集。

為大唐守邊抵禦吐蕃十餘年的良將,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縊死

(浣花溪畔的美人)

【民主推薦引發的血案】

嚴武死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空缺,蜀中將領們各自向朝廷推薦繼任人選。崔寧推薦了一個王姓將軍,另外一批人推薦了郭英乂[yì],朝廷接受了後者。

這個郭英乂有兩個弟弟在蜀中為將,對於各人之間的關係瞭解清楚。於是,來了之後先誣陷殺了王姓將軍,還削減各處駐軍的糧餉補給,又召集崔寧回成都議事。

崔寧消息渠道也很暢通,得知這些之後,哪裡還能去成都送死,於是就號稱防禦吐蕃入侵不能去成都。郭英乂已經把崔寧視為自己掌權的心腹大患,就打著援助的旗號發兵突襲,崔寧在漢州家裡的家人都被抓去了成都,據說還侮辱了崔寧的妾室。

崔寧已經率軍拉練進了深山,郭英乂帶兵在後追趕。當時天寒大雪,地上積雪深達數尺,郭英乂士兵凍死了不少,士氣低落。這個地方是崔寧防區,地形熟悉,甚至還可能有密營一類的補給基地。於是,完好狀態的崔寧軍攻打郭英乂,郭英乂大敗,僅率千餘人逃回了成都。

之前郭英乂剛到成都時,佔據了一處豪宅。這處豪宅是當初李隆基在蜀中時的住所,李隆基把這裡改為道觀,正堂上掛著李隆基的大幅畫像。郭英乂喜歡這裡的環境,就把李隆基畫像拿走,佔了這個地方。

崔寧知道這個事情是指證郭英乂謀反的一個有力證據,既然雙方結下了深仇,就一不做二不休,率軍攻打成都。郭英乂派出的軍隊很多都改投崔寧,反過來攻打郭英乂,郭英乂大敗,單騎逃走,被地方官所殺。

當時蜀中大亂,不但崔寧之前的老上司張獻誠與崔寧交戰,其他地方州縣也有不少討伐崔寧。崔寧也是的,老老實實讓郭英乂殺了多好,或者上奏朝廷讓朝廷和稀泥也行。

為大唐守邊抵禦吐蕃十餘年的良將,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縊死

(成都道觀)


【被錢買通的頂頭上司,和用家產募兵的崔寧小妾浣花夫人】

郭英乂一死,西川節度使又空缺了,這次朝廷派了一個叫杜鴻漸的。

有人向杜鴻漸建議要除掉崔寧,結果崔寧派遣使者給杜鴻漸送來重禮,信件寫的也是十分謙恭,於是杜鴻漸放棄了除掉崔寧的想法,反而把蜀中大權委託給崔寧,自己就是與朋友屬下談天聚會,還不斷上表推薦崔寧。

幾年之後,杜鴻漸被調回長安,在杜鴻漸的極力推薦下,崔寧也親赴長安,唐代宗委任崔寧繼任為西川節度使,開始了崔寧蜀中十餘年的幸福生活。《全唐文》中有杜鴻漸上表推薦的原文,看不出杜鴻漸被崔寧架空的語氣。

當時崔寧離開成都去長安的短短几個月,成都又發生了大事。

之前就在崔寧與郭英乂爭戰期間,曾經討伐崔寧的另一路唐軍地方將領——瀘州(現四川瀘州)刺史楊子琳趁著崔寧不在,精騎數千突襲了成都,留守的崔寧弟弟崔寬連戰連敗。剛才所說的崔寧小妾任氏,用家產十萬招募了上千勇士,擊敗了楊子琳。這個故事正史裡是有記載的,像《女鏡》、《奇女子傳》之類的筆記小說更是把任氏稱為“

浣花夫人”。

為大唐守邊抵禦吐蕃十餘年的良將,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縊死


【地方官要和中央大員處好關係,當然能幹就更好了】

之後崔寧搭上了宰相元載的線,把弟弟崔寬派到長安,“

元載及諸子有所欲,寬恣與之”,崔寬也當上了御史中丞這樣的高官。

史書上對崔寧這十幾年評價很是不堪,“寧在蜀十餘年,地險兵強,肆侈窮欲,將吏妻妾,多為所淫汙,朝廷患之而不能詰。累加尚書左僕射。”(《舊唐書》)

只有這麼幾句,《舊唐書》列傳裡並沒有崔寧抵禦吐蕃的事蹟介紹,反而用一些無法指證的事情批評崔寧,傾向性很明顯。但史書總不能把吐蕃入侵的事情忽略吧?

於是,唐代宗帝王本紀當中記載:

“(大曆十年正月),崔寧奏破吐蕃數萬於西山,斬首萬級,捕虜數千人。”

“(大曆十一年正月),崔寧奏大破吐蕃二十萬,斬首萬級,生擒首領一千一百五十人,獻於闕下。”

“(大曆十二年四月),吐蕃寇黎、雅州,西川節度使崔寧擊破之。”

“(大曆十二年十月),崔寧奏大破吐蕃於望漢城。”

“(大曆十二年十二月),崔寧奏十一月七日於劍南大破吐蕃,斬首八千五百級,生擒九百四十二人,獲馬牛器械以千萬計者。”

崔寧是大曆三年杜鴻漸離開後當上的劍南西川節度使,前幾年情況不詳,但至少沒有吐蕃入侵擄掠的記錄,說明崔寧保境安民是有功的。後期崔寧發力,取得了連續勝利,雖然沒有收復失地,但也讓吐蕃損失嚴重。

單憑這一點,崔寧就對得起大唐劍南西川節度使的工資。

為大唐守邊抵禦吐蕃十餘年的良將,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縊死

【當上大佬,就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了】

唐代宗死後,崔寧入朝,升任司空,進入宰相班子,並負責唐代宗安葬事宜,後來又兼任御史大夫。實際上僅從唐代宗死後崔寧入朝一事,就能看出崔寧對唐王朝是忠心的,否則完全可以一直在蜀中當土皇帝。

這時崔寧和掌權宰相楊炎發生了衝突。

本來楊炎和崔寧都是元載一系,原來關係很好,崔寧也很巴結楊炎。但楊炎此人心眼比針尖還小,雖然才能出眾,但做事對人不對事,著名理財專家劉晏就是楊炎誣陷而死的。

當時崔寧是御史大夫負責監察體系,自然在職權範圍內有自主權,於是舉薦了幾個御史人選。而楊炎認為此事未經我首席宰相同意,你崔寧是不把我放在心上。加上劉晏的事情,崔寧多次勸解,楊炎就對崔寧極度不滿。

崔寧剛到長安,吐蕃就發動了一次對蜀中的大規模入侵,還聯合了南詔一起。本來唐德宗是想把崔寧派回去重鎮蜀中的,但楊炎勸諫,說崔寧在蜀中十四年,相當於蜀中已經不是大唐天下了,不能把崔寧派回去。還說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話,說蜀中“

敗固失之,勝亦非國家所有”,意思是說崔寧回去,如果打敗了,蜀中自然落入吐蕃之手,打勝了蜀中也不是你唐德宗的地盤。

這句話剛好擊中了多疑無謀耳根子又非常軟的唐德宗真實想法,於是派遣中央禁軍的李晟和幾路地方將領的軍隊去援助。幸好李晟打出了人生中的成名之戰,大破吐蕃,蜀中得以保存。

從這個事情來看,楊炎就是非常的不顧大局。

為大唐守邊抵禦吐蕃十餘年的良將,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縊死

崔寧被任命為西北的方面統帥,這也是唐王朝的傳統,重臣統邊有利於組織協調。但楊炎在這個區域安插了很多自己人,都有獨立上奏的權力,讓他們關注崔寧的過錯,隨時上奏。

這個西北軍區一把手的工作於是就非常難做了,但崔寧彷彿一無所知,該幹什麼幹什麼,還抽空去各地巡查。結果巡查到了夏州(現陝西省靖邊縣),這裡是党項族人的地盤,後世西夏就在此起家。

要說崔寧調動手下積極性、對外協調的能力真是不一般的強,與地方官一起招撫党項,很多部族歸降。本來這是好事兒,但上奏到了楊炎那裡,楊炎又是一陣嫌惡,就把崔寧又召回長安。

之後就發生了一件大事,楊炎過於自傲,對皇帝也缺乏足夠的尊重,唐德宗就扶持奸相盧杞上位分楊炎權勢。盧杞下狠手誣陷楊炎,楊炎被定罪殺死。

其中崔寧是否參與了不得而知,但以崔寧的性格來看,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為大唐守邊抵禦吐蕃十餘年的良將,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縊死

(党項)


【崔寧之死】

這段時間大事一個接一個,很快就是涇原兵變奉天之難唐德宗逃離長安。

之後不少官員跟著唐德宗去了奉天,崔寧也是其中之一。看到崔寧來了,唐德宗開始時很高興,畢竟宰相班子當中有過戰陣經驗的人也不多見,有崔寧這樣的百戰名將,自己的安全也更能有保障。

但崔寧私下和親信說的一句話被洩露了,崔寧說,皇帝本身還是很聰明的,也能聽勸,但受到盧杞蠱惑,才有了這次的奉天之難。

盧杞當時的第一念頭不是平息兵變,而是要把自己引發奉天之難的責任摘出去,崔寧此言讓盧杞深惡痛絕。於是,私下上奏唐德宗,說崔寧來奉天的一路,數次下馬小便,每次時間都很長,其他人不敢催促。又逼迫崔寧原來的文書偽造了崔寧寫給兵變叛軍首領朱泚的信件,又有了物證。

於是,唐德宗深信崔寧勾結叛軍,就讓人召見崔寧,“

中人引寧於幕後,二力士自後縊殺之,時年六十一”。

為大唐守邊抵禦吐蕃十餘年的良將,奸臣陷害,被皇帝派二力士縊死

崔寧肯定是沒想到唐德宗會採取這種方式殺了自己,連辯白審訊的時間都沒給。61歲的男人前列腺有問題很正常,小便時間長也很常見,沒想到這讓皇帝失去了對自己的信任。

唐德宗讓翰林學士陸贄起草詔書宣佈誅殺崔寧之事,陸贄是個正人君子,要看物證——那封偽造的信,結果盧杞回覆是信已經丟了。

崔寧之死,所有人都知道是盧杞蠱惑唐德宗辦的錯事兒,唐德宗時期本來名臣名將無數,但唐德宗評價不高就是因為他這個多疑偏信的性格。奉天之難後唐德宗下過唐王朝少有的一份罪己詔,就是陸贄給他起草的,相當於是陸贄等比較正直的臣子對皇帝的一致批評。

十餘年後,崔寧之前的一個部將,已經升任了高級將領,用自己的官位請求雪崔寧之冤。唐德宗後期已經好多了,就答應了請求,崔寧才得以平反昭雪。

害死崔寧的兩個兇手,一個盧杞是病死的,另一個唐德宗是皇帝無法指責,仇是報不了了。看到這段歷史,一股悲涼油然而生,“風波亭”可不是南宋皇帝的專利,崔寧的一生經歷和結局,與被拉肋而死的嶽武穆有相似之處。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