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好嗎?怎麼都不回消息?

先是一條短信對方沒回。

然後就變成了十條。你打去的電話沒人接,時間一分分過去,沉默越來越深。這時你可能開始擔憂了:是朋友出了意外嗎?不然怎麼會突然沒了音信呢?後來,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一條更新,或者你們都認識的一位朋友揭曉了答案:你那位曾經的密友還活者,而且活得很好。

但他畢竟從你的生活中消失了。他對你玩了一回神隱。

你還好嗎?怎麼都不回消息?

神隱,相當於成年人版的“把手指塞在耳朵裡大喊‘我聽不見你在說啥啦啦啦啦啦!’”(圖片來源:timsackett.com)

“神隱”(ghosting),也可以翻譯成“鬼匿”或者“一聲不吭人間蒸發”,意思是不做解釋就切斷一切聯繫。這個詞不久前才流行起來,但這種行為的歷史卻可能和人類交往的歷史一樣悠久。

神隱的說法最初源於情場,但現在朋友之間也相互神隱,甚至在職場上它也形成了一股風潮: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在去年一份就業趨勢報告中寫道,不少僱主已經“自稱遭到了神隱,下屬不打招呼就不來上班了,而且無論如何都聯繫不上。”

神隱無疑是一種奇怪的行為——前不久還是喜歡的對象,為什麼一轉眼就能殘忍地離開?為什麼一聲不響就拋下工作,甚至懶得在便箋上隨手寫下“辭職”二字?

這種行為的動機是什麼?在結束一段關係的時候,有些人是否特別喜歡在各種策略中選擇神隱?神隱對於被神隱的人又有怎樣的影響?

神隱:不是新鮮事,只是變明顯了

神隱是一種常見現象,任何人都可能遇到。

突然之間,發過去的消息就石沉大海。堅持發送多條後,微信顯示“對方開啟了朋友驗證,你還不是ta的朋友”。

點贊之交的網友神隱了,是“微型神隱”。來往較多的親友神隱了,是“中型神隱”。戀人家人神隱了,是“大型神隱”。大型神隱是重量級的,它撼動你的生活,讓你措手不及。

你還好嗎?怎麼都不回消息?

我們會“神隱”工作,工作也會“神隱”我們。(圖片來源:推特)

心理學家直到最近才開始探索這些問題。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石山市溫思羅普大學心理學系的副教授塔拉·科林斯(Tara Collins)指出:“關於神隱這個主題並沒有多少論文發表。”但心理學中有些既有知識可以對上號。

2018年《社會和私人關係期刊》上刊登了一項針對1300人的研究,其中有四分之一都自稱被伴侶神隱過,五分之一自稱神隱過別人。朋友間的神隱或許更加普遍,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研究對象都自稱神隱過一個朋友或被朋友神隱過。真實的數字可能比這還高:另有一項2018年的調查顯示,有65%的對象說自己神隱過伴侶,72%說自己被伴侶神隱過。

終止戀情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人們在終止戀情時有幾種策略可以選擇。也許用神隱來分手早就存在,只是我們剛剛才認識到了它是一種常見的策略,因為技術改變了我們的交往形式。

“我認為不理睬別人的做法已經存在了很久,只是現在有了社交媒體和技術,才使這種做法比以往明顯了許多。”科林斯說,“現在要保持聯繫很簡單,而一旦別人故意不和你聯繫,你也很容易就能感覺到。”

神隱這種絕交手段也許是隨著新技術流行開來的。短信、網上約會和社交網絡改變了人和人聯結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尋找戀人的方式。今天的人們可以和從前絕不可能認識的網友約會,而不必指望在街角商店偶遇或是在朋友家的聚會上相識。但科林斯指出,沒有了一張共同的社會網絡將兩個陌生人維繫在一起,人很容易就能拋下一段關係並就此消失。

有些人害怕面對衝突,不想在分手或者辭職時陷入激烈混亂的談話。而且比起冗長的談判、挽留,神隱看上去簡直是一種“優雅”的結束。最妙的是,假如你和對方的人際圈幾乎不重合。你不認識對方的朋友,對方也不知道你的地址。你們唯一的聯繫方式是通過手機……那麼即使你從對方的世界裡神隱,也不會有什麼後果,心裡的一點小內疚除外。

你還好嗎?怎麼都不回消息?

有時候神隱的人還會突然“復活”,令人滿頭問號。(圖片來源:推特)

在戀情裡神隱的人:愛逃避,信命運

被神隱時,人們常常會反省自身的不是:一定是自己做了錯事、不夠完美或是哪裡有缺陷。但實際上,神隱更多揭示了神隱者的特質,而非被神隱者的性格。

2012年發表在《人格研究雜誌》的一篇論文中,科林斯和同事分析了分手策略並指出了比較常見的幾種。

  • “公開攤牌”策略,即伴侶通過直接討論結束關係。
  • “逃避”策略,即伴侶中的一方減少與另一方的接觸、避免在將來見面、或是不再透露自己的私人生活。
  • “自我怪罪”策略,一般的說法就是“不是你的問題,是我的問題。”
  • “抬高成本”策略,故意把關係弄得一團糟,迫使對方決定分手。
  • “居間溝通”策略,向第三方訴說你的分手願望,並寄希望於第三方將你的心意傳達給伴侶。這個第三方不單指人,也可以是一封分手電郵,在前數字時代也許就是一封分手信。

在這些策略中,神隱最像是逃避和居間溝通的組合:你一方面避免和對方見面交談,一方面又用社交網絡作為第三方來知會對方,你已經將這段關係拋在了身後。

和神隱最相似的逃避策略及居間溝通策略,採用這兩種策略的人一般是逃避依戀型(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容易在交往中逃避親密的情緒。“那些不喜歡親密情緒的人,也更有可能會神隱。”科林斯說。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和人格特質在引導人們神隱。

在2018年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將對象分成了兩組:一組對未來抱有固定心態,他們相信命運,認為一段戀情的成敗早已註定。另一組懷著成長心態,認為戀情需要努力經營才能成長。其中有強烈宿命感的一組認為神隱是結束戀情恰當方式的幾率比另外那組高出了60%,他們在實際戀愛中也更可能神隱。而堅信成長的那組認同神隱的比例則比宿命組低了40%。這項研究同樣發表在《社會和私人關係雜誌》上。

畢竟,假如你相信“天定伴侶”“命中註定”,那麼在“錯誤對象”的身上就沒必要投入太多精力。

你還好嗎?怎麼都不回消息?

何必彬彬有禮地道別呢?太費時間了。那只是一個錯誤,而錯誤是可以置之不理的。(圖片來源:woollymag.com)

被戀人神隱的人:受到了成噸的心理傷害

雖然對神隱造成的心理傷害還沒有太多研究,但是心理學家在很早之前就考察了一個類似的現象,那就是用沉默來放逐某人或將他排斥出社會。

放逐(ostracism)會對被排斥者造成傷害,有研究顯示被排斥會在腦中激活與真實的身體疼痛相同的通路。本來就低自尊的人,更會受到神隱的傷害。相比於那些相信自我價值、覺得自己值得被愛的高自尊人士,低自尊人士在遭遇拒絕時,大腦製造的內源性阿片類物質更少,也就更難給自己“止痛”。

缺乏溝通的分手還會把人拋進一個困惑的窘境,使他不知道該如何行動應對。埃默裡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妮斯·維豪爾(Jennice Vilhauer)在《今日心理學》雜誌上寫道:“與人保持聯結對我們的生存極為重要,我們的腦因此演化出了一套社會監察體系,它負責捕捉環境中的線索,並使我們做出正確的社交反應。這些社交線索是我們據以調節行為的標杆。而神隱會斬斷這些常見的線索,使你感覺自己情緒失調,對行為也失去了控制。”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認為神隱是最傷人的分手方式。直接攤牌被甩都還要好受一點。

你還好嗎?怎麼都不回消息?

不明白到底是“對話結束了”,還是“我被人神隱了“。(圖片來源:memegenerator.net)

一旦陷入這種境地,人們就會格外難受。他們不僅要消化受到排斥的痛苦,還要負擔堆積如山的未解之謎造成的壓力: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才使關係結束了嗎?是對方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糟糕的缺點嗎?是自己惹朋友不開心了嗎?還是伴侶離開自己去找別人了?

正常分手裡會有的社交線索,神隱裡統統沒有。只留下一種懸而不決、模稜兩可的感覺。神隱讓你懷疑自己,摧毀你的自信心,讓你沒有機會去修正事情解決問題。冷戰是傷人的,而神隱是最極端的冷戰。

戀愛專家一般會建議我們放棄神隱的人。如果你禁不住誘惑要和他聯繫,就先仔細想想你所期待的是怎樣的結果。對方神隱了你,說明他無法健康地應付衝突,說明他習於迴避和否認,因此還難以建立一段成熟的關係。問問自己:你是否真想和這樣的人重歸於好。

要抵制在網上追蹤對方的誘惑。如果實在無法放手,不妨直面對方、告訴他神隱的做法是不對、不成熟的、既不禮貌也不善良的,那樣或許能讓你釋然。然後放下糾結,繼續生活。

你還好嗎?怎麼都不回消息?

神隱的對象,不是好對象。ta能神隱一次,就能神隱第二次。(圖片來源:gawker)

同時,我們也要避免自己成為神隱者。

分離是自然的,有開始就可能有結束,有時候最好的結局就是分開。但神隱對別人是不公平的,那是一種被動攻擊,是為了保護自己而犧牲了對方的感受。如果對方值得你尊重,他就值得你在消失前告訴他發生了什麼。

另外,真正地給感情一個結束,對想要分手的人也有好處。坦誠你的感受,會讓你血壓更低,壓力更輕。如果你沒做錯什麼,不用說“對不起”,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明確地說“不行”“我想結束”即可。

練習帶有同情的直接溝通。直接攤牌可能使被甩的人痛苦,但要記住:在所有分手策略中,這是人們最能接受的一種。

  1. Bahar Gholipour. (2019). Why Do People Ghost? https://www.livescience.com/64661-why-people-ghost.html
  2. Popescu, A. (2019). Why People Ghost — and How to Get Over It.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19/01/22/smarter-living/why-people-ghost-and-how-to-get-over-it.html
  3. 7 Essential Psychological Truths About Ghosting. (2019).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i-hear-you/201902/7-essential-psychological-truths-about-ghosting
  4. Freedman, G., Powell, D. N., Le, B., & Williams, K. D. (2018). Ghosting and destiny: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predict beliefs about ghost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6(3), 905–924.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17748791
  5. Collins, T. J., & Gillath, O. (2012). Attachment, breakup strategies, and associated outcomes: The effects of security enhancement on the selection of breakup strateg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6(2), 210-2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