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多少真假?

殘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中國古代歷史,有很多不靠譜的地方,也就是古代史官那句名言“史書多罔”,也就是胡說一氣。

這主要是古代史官是國家的工具,皇帝讓你怎麼寫就得怎麼寫,不然怕是有殺身大禍。

比如齊國大夫崔杼的美豔妻子郭姜,和齊王通姦,還故意將崔杼在家戴的帽子送給別人,藉此羞辱崔杼。

崔杼大怒之下殺了齊王,自己立了一個新國王。

誰知道,齊國史官太史公在齊國曆史中記載:“崔杼弒其君。”

崔大怒,將史官斬首,讓史官弟弟太史仲、太史叔先後去寫齊王是病死。

結果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仍然寫“崔杼弒其君。”。

崔杼又殺了他們2人,再恐嚇他們的小弟弟太史季:你的3個哥哥都因為不聽我的命令,送了命。你一定要寫齊王是得病暴死的,不然一樣得死。

太史叔毫不畏懼,回答: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這件事,遲早會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寫,也掩蓋不了你的罪責,反而成為千古笑柄。

崔杼無可奈何,只得趕走了太史叔,找了自己一個親信寫了這段歷史。

像太史一家這種史官能有多少?

古代新朝廷上臺以後,首先用盡方法改寫上一朝代的歷史,將上一朝代寫的一塌塗胡、民不聊生、毫無長處。

他們的目的是告訴老百姓,自己執政的合法性,是愚民的一種方式。

這一套以滿清做的最登峰造極。

隨便舉個例子。

在滿清的歷史中,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鐵鏟臉,其醜無比。

但有意思的是,明代朱元璋的畫像並不是這樣,只是普通人。

雖然談不上英俊,也絕對不是像外星人這麼詭異。

而明代流傳的朱元璋畫像有很多版本,但同清代的鐵鏟臉都完全不同。

另外,包括洋鬼子有不少人見過朱元璋。他們記載的朱元璋相貌絕非奇醜。

史書記載,明代張翰任“南司空”之職時,曾入“武英殿”瞻仰太祖、成祖的御容圖像,謂“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

更搞笑的是,朱元璋的20多個子孫,絕對沒有一個鐵鏟臉,而且頗有一些古代標準的帥哥,小胖帥哥。

難道朱元璋的兒孫都是領養的?沒有遺傳祖先的基因?如果朱元璋真的是鐵鏟臉,這種長相絕對會遺傳下去,事實是沒有。

也就是說,滿清把朱元璋的長相都篡改了,做的絕不絕?

幸好,古代歷史並不是你一家寫的。

南宋垮臺後,蒙古人寫了《宋史》,把宋朝寫的連屎都不如。

但蒙古人垮臺以後,明朝則重新編寫了《宋史》,很多地方恢復了歷史本來面目。

滿清垮臺以後,它編寫的垃圾《明史》也被民國和新中國重新寫了一遍。

而今天就更好了,全世界每個國家都在寫歷史,尤其世界主流歷史學者都是不含感情色彩的客觀寫歷史。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就長遠來看,歷史還是很公正的。


薩沙


歷史本身是客觀的,但歷史學則自始至終都具有主觀性。

史料的記載都會有選擇性,選擇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必然會有差異。

我們瞭解歷史一般都是通過史學著作,所以更不可能完全客觀。


歷史學講究史才、史識和史德。

這裡面其實最難的便是史德,所謂史德,指的就是不抱偏見,不作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

不是史學家不想客觀,是想客觀這一態度本身就是主觀的。

那麼,歷史就基本不可信了嗎?也不是。

我們以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為例,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武德九年是確定真實的,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尉遲恭殺了李元吉也都是真實的,李淵之後禪位也是真實的。


所以,這一歷史事件本身是確實可信的,而有疑問的是如何解釋這一事件的發生,那麼立場和史料的選擇就很重要了。

此外,過於遙遠的歷史有時候“真實”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了,而它以一種什麼面貌流傳下來可能更為重要,畢竟這一流傳過程也是一種歷史的真實,而且對歷史本身影響也更大。

其實,歷史學遠不僅是還原現場。


心向青山


歷史就是現代史。



琴島牧風


如果你要這樣想,那你就進入的歷史的死衚衕。

歷史是人記載的,再是有原則的史官,也會在記載歷史的時候,多少具有自己的主觀意識,而歷史又是為政治服務,因此歷史記載不可能百分之百還原當時的情景。

為了儘可能的能還原最真實的歷史,史學家一般都以正史為依據,以野史為參考。很多人說正史都是新朝篡改的而形成的史書,以明史為例,清朝在記載明朝歷史的時候,多多少少有很多不客觀的記載,但是這些不客觀的記載,我們是可以辨別的,因為除了正史還有很多史書可以參考,但無論如何正史相對於野史,畢竟是官方史書,需要對言論負責,最為靠譜。

歷史,有多少是確實可信的,我可以告訴你,現在隨著考古的發掘,傳媒的發達,如今的歷史有90%的可信,一些有片面的觀點的記載也基本都達成了正確的共識。


曹老師xixi


史筆如鐵,你做的所有壞事今天或許迫於淫威沒人指斥,但絕對哄騙不了後人,更影響不了他們的正確判斷和批判。所以,才有了“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幾千年來史官們的表現無愧於這份地位崇高的工作,最有名有太史公司馬遷,春秋的董狐直筆,還有齊太史一家,而那汗牛充棟的史書便是一代又一代史官心血和榮譽的結晶。

但也有很多皇帝、當權者利用手中權力破壞規矩。

幾千年的史家傳統被破壞,歷史從此徹底變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人物臉上的脂粉和糞便逐漸演化成臉譜,史書從此淪為吹捧或誣衊的幫閒。

所以我們要以理性的東西去看待歷史結果造成我們對歷史得出的結論,所以我們要從時勢、背景、本心、行為、結果、影響多方位,多角度深入的追尋歷史的本相,才能更好認知歷史,還歷史本來面目。





歷史角落的一滴塵埃


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但是研究歷史的理論、材料、方法的不同得出來的結論就不同。因此,胡適先生才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太子李建成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和《新唐書》是官修史書,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其中《舊唐書》對李建成的描寫為“帶兵奪取西河郡,跟隨唐高祖李淵平定長安;李淵叫李建成去接受降將時,由於酷暑炎熱,李建成為了趕路鞭打士兵,致使士兵無法忍受,有一半的士兵逃跑;稽胡的酋長叛亂時,李建成帶兵平定了叛亂,殺掉了投降的六千多胡人……”;《新唐書》對李建成的描寫為“生性散漫放蕩,不受約束,荒淫好色,嗜酒如命,成天遊玩打獵,隨從都是一些賭徒豪俠”。因此,兩唐書對李淵起兵建唐的功勞幾乎歸功於李世民,而李建成的功勞隻字未提。

通過官修史書我們也能看出太子李建成並非昏庸無能,如《舊唐書.建成傳》記載:“高祖憂其不嫻政書,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即李建成當上太子之後,唐高祖李淵經常叫他練習處理政務,除了軍國大事之外,都讓李建成處理。李世民是通過非正常手段奪得的皇位,史書關於李建成的描寫都是經過篡改的。從篡改過後的史書來看,李建成處理政務並不是多麼差。著名的史學家陳寅恪先生也說過:“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與太宗各領一軍。及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後來佐成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為才智之人。”


歷史軍魂


有句話叫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歷史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會有不同的結果和認知。


而且,關於歷史人物、事件,有很多正史、野史,再加之民間流傳、小說演義的影響,作為普通人,很難區分歷史的真假。

加之,關於歷史,尚有很多謎團,連歷史學家都有爭議,沒有定論,何況普通人。

因此,評價歷史人物也好,學習歷史知識也罷,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一味相信別人的說法。


總之,對於歷史、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小書童講歷史


歷史上大部分是冰山一角,只有三分是實的。一個歷史人物和事件,當時記載和後來傳記,事實有可能都不一樣,一個好人有可能寫成或傳成壞人,一個惡人有可能吹成英雄。當時的事態和心境,現在人不親臨現場是無法理解的。歷史記載往往根據當時的需要,或外部壓力,統治者的意志,大多都是偏離史實的。真正的事實,往往被掩蓋。我們現在知道的都是些史記或地方誌傳記等了解的,真正考古發現的還原的太少。所以掌握真正歷史的三分之一就不錯了。


歸家的綿羊


華夏上下五千年,有史官,有完整的編年史,所載之史大多是可信的(被惡意篡改的不在討論之列),這一點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西方沒有史官,沒有編年史,有詳實記載的歷史不過幾百年,再往前追溯,就是胡編亂造的鬼話了,和怪誕小說沒什麼兩樣


明博書院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思維方式,史官們大多會受統治者影響,我更願意去相信那些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