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年輕醫生選擇轉行,你覺得原因是什麼?


目前是有一些年輕醫生轉行,我身邊也有這樣的醫生。和他們聊天,轉行的原因大多是這些:

1、醫生辛苦還收入少。醫生的辛苦無容置疑,特別是年輕醫生,每天起早貪黑,還要值夜班, 節假日基本沒有休息,只要病房有患者,都要到醫院查次房。這樣大的勞動量,往往卻是醫生中收入最少的。剛畢業的上班的年輕醫生往往需要家裡填補。

2、壓力大。目前的醫患關係緊張,治療患者小心翼翼,唯恐出現問題,家屬不滿意。經濟壓力更大,同齡人往往都買房買車結婚生子,而醫生可能還在上學規培,一切都完事了,收入卻少的可憐。晉升壓力大,醫生要想順利晉級,一般不是做好醫生工作就行,還要學文章,申請課題,考試,甚至有的還需要考研考博。身體壓力不堪負荷,一般在這樣的勞動強度和壓力下,很少有鍛鍊身體的時候,休息吃飯不規律,請假難,身體狀況堪憂。

3、培訓時間長,成熟晚。本來醫生上本科就是5年,加上現在的規範化培訓,又3年,現在又來了專科培訓,又2年,當上所謂的年輕大夫都30多了。就這樣,真正的獨立上崗,很多人還是不信任。加上現在規範化培訓,真的還有待提高,學的東西很多還要到工作崗位上進一步學習。但時不我待啊。

4、挫敗感強。都說醫生是個高尚的職業,救人一命職業成就感油然而生,那只是一會兒,但是如果有一個患者救不過來,不要說患者家屬找你,你自己的職業挫敗感會讓你很長時間緩不過來。我有以為老師因為一個患者手術後死亡,之後就徹底的不幹臨床了。


頭髮醫生王禹


我周圍的一些朋友的確已經轉行了,原因有很多,總結一下無非就是生活影響,報酬太低,日子難熬,和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學醫你不一定就非得幹臨床,搞了臨床也不是說就一定要搞一輩子,我們宿舍的一個妹子,人家畢業就轉行了,直接改行去當了老師,一年三個月寒暑假加上國家法定假日,簡直不要太爽。

還有一個朋友,在臨床呆了兩年,因為收入太低,乾脆辭職回家幫爸媽開藥店去了,對於一個需要結婚,養老婆孩子的男性來說,你在剛上班那兩年還得靠父母接濟,這麼個工作做下去的確有些困難。

還有一個朋友,來了個小飯館,雖然不大,但是比上班舒服,想開門就開門,不想開門了就關門,晚上也不用值夜班,也不必整天擔驚受怕值班睡一會就會被護士小姐姐叫醒。

所以,你看他們都轉行了,無非就是這些原因,對於這一份工作不滿意,不想做了,有了更好的選擇,所以就離開了,其實人生也都是無數個選擇,我們做的不一樣的決定而已。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作為一名畢業一年的醫學生,對這個問題簡單提幾個自己的看法:

  1. 高不成,低不就。把這個放到第一位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這種人。畢業期間尋找工作,自己看好的醫院最低博士起步;而那些招碩士的醫院自己又不看不上。所以,畢業兩三個月了,終於決定考博士,再晚三四年出來接受社會的改造。

  2. 醫學生就業壓力實在太大。本人地處省級市,就今年的招聘形式來看。一流醫院妥妥博士起步,稍微好點的醫院也是博士優先,差點的市級醫院還可能找點碩士。5年本科,3年碩士,畢業出來手拿著學位證書,發現這個城市基本上容不下你。
  3. 醫療大環境太差。現在醫療環境太差,傷醫、殺醫事件頻繁發生,不少醫生不是被別人殺死了,就是被自己殺死了。自己在臨床3-4年,親眼目睹科室的主治醫生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時間,沒有自己的生活。
  4. 家庭環境所迫。可能自己的家庭條件稍微好些,所以我才慢慢找工作,甚至準備明年考博繼續深造。但是,大部分家庭,辛辛苦苦養你20多年,希望你研究生畢業了能掙錢。所以,身邊的有些同學隱藏自己心中的驕傲,選擇次點的醫院,或者醫療相關的行業,先養活自己,再談理想。
  5. 其他行業也能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現在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單單在醫院救死扶傷,可以來到網絡做醫學科普,可以自營公眾號講健康觀念傳給大家。這樣,可能更自由,或更掙錢。

下水道研究僧


辛辛苦苦學了十來年,到了三十歲,終於能賺錢了,拿著3000的工資,租著800塊的房,熬著夜挨著罵,身體也越來越差,在醫院兩年血壓高了40,從健康的年輕人變成人到中年的感覺,緊急情況太多,精神一直高度緊張,夜班兩三天一個,想結婚,都沒時間處對象,換位思考下,為什麼會有人要轉行。


齊sqrzz


醫生嘛,在浙江屬於中高層待遇,當然和老闆是高層沒法比,對於普通大眾已經是人人羨慕的工作待遇了,對於其他省份不清楚沒發言權,對於普通醫院私人醫院可能低多吧,人民醫院有編制的應該都是很有錢的!醫生老師就別瞎操心他們了,再沒錢也比你打工混三餐好得多!回到我父母一輩,3個阿姨和我媽一致不同意嫁醫生,而且她們個個舊社會千金小姐,新社會醫生世家!有啥不知足的,再不知足自己創業去做老闆去!


影視音書論壇


我重醫畢業的,寢室6個,只有一個沒做醫生,還有我這麼一個搞醫美的,其他的基本都在行業立足了。大學本科就是5年,要拋棄專業學其它的東西沒那麼容易。我瞭解到的醫生轉行主要有以下原因。

1、供給大於需求。醫學院擴招得太厲害,社會需求就那些,轉行就很自然了。好醫院擠不進,差醫院進去了沒前途。隨著大醫院診療系統的優化,國家交通體系的優化,醫生多點執行的實施,這個社會能提供的醫生崗位在下降,而且我估計以後會越來越少,至少臨床科室是這個趨勢。

2、中國醫生的勞動回報率並沒有多高,那些三甲醫院醫生的高收入基本是靠高強度的工作量實現的。三甲醫院一般的門診醫生一天要接待上百個患者,跟流水線似的,咔咔兩下就把患者看完了。現在人看病又特別喜歡跳過社區門診直奔三甲醫院,大量的社區醫院和二級醫院患者少的可憐。基層醫生收入低,又沒患者提升技術,一天還閒得蛋疼,門路稍微多點的早走了。

3、現在當醫生門檻太高了。本科畢業要規培三年才可以考主治,問題是有規培資格的醫院還基本不招專科生到院規培。專科畢業的醫學生很難想象他們的內心有多不安。現在7年本碩和8年制本碩博貌似也取消了,5加3的命運誰也躲不過。我以後估計也不會讓女兒學醫了,時間真的耗不起。

4、醫學界的變化太快了。介入技術的出現,讓一多半的心外科醫生失業。12年之前骨科醫生因為可以拿鋼板的回扣紅得發紫,那些年茫茫多的人報了骨科的研究生,一個二個往骨科裡面擠,這些年骨科人材基本過剩了。16年醫美火爆,這才19年整形醫生基本也過剩了。政策和市場的變化不斷的在血洗醫學界。

5、5年本科,3年規培,還有幾年的住院醫師,貧困時間太長了。在這漫長的貧困時間裡,我們結婚要用錢,買房要用錢,生小孩要用錢,在醫院是最底層,30歲之前的醫學專業的人普遍比其它專業的過得糟心,那是肉體、錢包以及精神狀態都極端的糟。在這段時間裡迷路的,放棄的太多了。30歲之後如果你學的專業沒被市場淘汰的話,日子會慢慢好起來,好起來的原因是你成功的打敗了一大半的對手。執業考試,主治考試是實實在在的斷了很多人的飯碗。

6、糟糕的醫患關係,糟糕的醫護關係,科室糟糕的等級制度。

7、現在社會變化很快,機會也多,很多行業還是需要醫學類人才,可跳槽的機會還是有的。

雖然轉行的醫生很多,但是醫學生的供應量更多,完全不用擔心出現沒有醫生的局面。以後讓小孩學醫真的需要三思,在中國醫生和律師的成功率小得可憐,沒有人能給好孩子指出一條確實可靠的成功之路。



黃力65429120


為什麼轉行?今天下午不忙簡單說一下:第一 雖說現在醫生短缺包括麻醉醫生,兒科醫生等,但不是你畢業了就稱為一名醫生,要參加國家醫師資格考試,要參加國家醫師規範化培訓三年,這期間沒什麼收入就不說了,光是這些考試,培訓就刷下來好多人;第二 就算以上考試 培訓都過了工作了,還是要參加繼續教育培訓修學分每年25學分,兩年一次的醫師定期考核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沒參加工作的醫學生壓力;第三 成為一名醫生後寫論文,搞科研,進職稱,從初級到高級職稱不但需要編制,有論文,還要求英語,計算機等相應級別!

以上所說的是正常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所需的過程,如果再考慮待遇,個人問題,社會的醫患關係,以及所受到的尊重程度遠不如其他行業!

感謝頭條給機會回答,不一定全面僅供參考吧?




木頭179756868


沒聽說過!你在說瞎話。我的一個朋友,在某醫院工作,是醫生,因為醫院被舉報,進駐工作組,整頓不力,造成不能開支。已經連續五個月拖欠員工工資了,眼看要過年,發了一個月。以後發不發,還不知道。就這樣,沒有一個醫生護士離職出走,相反,都按時上班。甚至都不發怨言,都默默堅持著,等待雲開霧散的那一天。

我倒是想問問他們,為什麼要堅守?沒好意思。我猜測,可能是不捨得失去事業編制吧?一旦辭職,五險一金就丟了,將來歲數大了怎麼辦?丟了退休金,可是天大的事。再說了,學到醫生的技術是容易的嗎?一個四級小城市的醫院,不是碩士生都不要,這工作是那麼好找的嗎?還有,學了八年本碩連讀才得到的醫師證,丟掉了去幹什麼?當工程師不會,當會計師不會,除非是去私立醫院,一般的人,怎麼可能去冒那樣的險呢?


草原老鷗


醫生的專業水平要求越來越高,一些醫生在問診過程中,不敢確診或誤診給醫院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也給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性命的代價。

舉兩小例:

有一患者開始肚子疼,因為是公費醫療被地方醫院收住治療,X光、CT、B超做了個遍,然後對患者家屬說:來遲了,你們對上人太不負責了。家屬問是什麼病?醫生:腸子上問題,還不懂嗎?基本就是癌!這句話可把患者一家人嚇的不輕。再看患者一天比一天嚴重,已經是萬分痛苦的程度,就這樣在醫院治療了十餘天每天治療費千餘元一點效果未見。患者家屬提出轉院到大醫院查查,地方醫院一百個不同意,說他是公費治療必須在本院,到外地治療一律不予報銷藥費。又住了幾天。後來患者疼痛的經常昏迷,已經不行了只靠止痛藥維持。家屬自己找來救護車強行將患者轉院到某部隊醫院,經連夜檢查確診為嚴重的穿孔性腸炎,立即手術。近二十年了,該患者今天還健在。看看這個地方醫院的牆欄裡,二甲醫院,先進的醫療設備一應具全,高職醫生排成隊。一個簡單的腸炎被誤診了。拖延成了穿孔性腸炎還沒查出來是什麼問題。

第二個病例:一鄰居感覺吃飯食道有點不舒服,到醫院看醫生,貫用程序進行了一系列儀器檢查,結果被確診為食道癌,要求趕緊住院治療。患者嚇的像死人一般不吃不活,一家又被嚇的天昏地轉。後來想起來到某部隊醫院查查,結果被部隊醫院醫生確診為輕微的食道發炎,得知不是食道癌,患者當時在飯店裡就吃了一大碗乾飯,後來只在藥店裡買了些消炎藥一切問題解決了。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患者如果繼續在地方醫院治療必死無疑甚至是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注:本文二例病例,前者是我岳父,後者是我莊鄰。送他們去武警醫院的人是本人。為他們複查確診的醫生是我的哥哥。(放療科專家,現已經70多歲,早已二線)。


冷語祥子


作為一名還算年輕的醫生,周圍確實有不少的同齡人轉行了。所以這個問題,韓一聲還算是有發言權的。

現代人的思想都是極為活躍的,不管是做哪個行當,想轉行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對收入情況不滿意,或者說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說白了還是幹活多嫌錢少,年輕的醫生尤其如此。年輕的醫生主要是實習醫生、規培醫生、住院醫生或者住院總醫生。

做醫生的都知道,實習醫生是不掙錢的,不僅不掙錢還要向醫院和醫學院交實習費和住宿費。臨床醫生都必須經過這個過程。這也是醫學生花費最高的時期。

規培醫生是個新生事物,最近幾年才全國推廣。他們的工資很低,大多數的規培醫生都是靠國家政策和醫院規定領取一定的補助,這些收入基本只能維持溫飽,國家補貼800到1000元,大多數醫院可能會給1000-2000元的補助,加上200至300的夜班費,也就只能吃飽肚子,至於住宿和其他生活費用只有靠家長資助了。而工作上,規培醫生每天也跟住院醫生一樣,做大量的基礎性的工作。有不少醫生由於難以承受這樣的收入和工作,選擇轉行。

住院醫生是醫院工作的最底層,做的工作也是最基礎、最髒、最累的,但是由於等級最低,因此工資和獎金水平也是最低的。不同地區、不同醫院的住院醫生收入不同,大醫院多一些,有些醫院、有些科室能達到1萬多,但是多數醫院和科室的一線住院醫生收入在5000-8000元。有人覺得這收入不少了,但是比起以往家庭的付出、每天的忙碌、5+2、白+黑、隨叫隨到、不分晝夜等高強度的工作,這收入真的不算多。很多人無法忍耐這樣的收入、獲益比例,就選擇轉行了。

當然,醫生轉行也有因為醫患矛盾突出、工作環境不良、工作地點遠離住處等常見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