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蘇軾


蘇軾,這個文學史中獨一無二的奇才。他在詞、詩、文、繪畫理論的創作中都有很大成就。

他超然大觀,但從來都不孤芳自賞;

他熱情好客,但從來都不圓滑世故;

他才華橫溢,但從來都不自鳴得意。

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種圓融的境界,朝雲說他一肚子不合時宜,他卻說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由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東坡其身,逃不脫仕途,雖“甘與麋(mí)鹿友”卻“苦為世味誘”。他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一、蘇軾概況


作為北宋文壇領袖的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在燦若繁星的古代偉人群中,他一直閃耀著璀璨奪目的光華。儒釋道的思想智慧被他融會貫通,在詩歌的創作吟唱和人生的審美了悟中臻於化境,千百年來浸潤著我們的精神和靈魂。

1、東坡其人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蘇軾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2、文學成就

蘇軾是北宋文壇革新的傑出領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國歷史上一個全能的文學天才。現存詩2726首,詞398闕,開創了北宋豪放詞的先河,散文4800餘篇。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因得到他的指導而被稱為“蘇門四學士”。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蘇門四學士


他在文學理論上強調“文”、“藝”並重,豐富了美學理論;

他的文藝散文,以雋永的風格和流暢的筆調,顯示出誘人的藝術境界;

他的詩歌思想深邃,技巧純熟,代表了北宋詩歌的最高水平;

在詞章創作方面更顯示了無以倫比的藝術才華;

他“以詩為詞”,提高了詞的表現力,不僅“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寫下了豪放與曠達的千古絕唱,開創了豪放詞派,而且“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把宋詞濃麗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境界。

3、藝術成就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黃州寒食詩》


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

蘇軾在去世前兩個月,看到李公麟作的蘇軾畫像,遂題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由此可見蘇軾一生仕途之坎坷、命運之漂泊。

二、坎坷仕途


如夢人生,人生如夢,這是蘇東坡對人生哲理的界定,也是蘇東坡人生哲理的核心。蘇東坡的“人生如夢”是一種豁達的心態,激進的感悟,積極的試驗。蘇軾在《和子由澠池懷舊》中寫到: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這首詩也表達了蘇軾這個人的人生觀:既深究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向上。他的整個人生觀在此得到了縮微的展示。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坎坷一生


他的一生坎坷,一直處於新舊黨爭之中,並深受兩黨的排擠,飽嘗宦海沉浮。但是,他幾次大起大落卻始終打不到。他的性格正直而又樂觀、曠達、超然。他在宦海沉浮可分為四個階段:轉任地方、烏臺詩案、東山再起、被貶海南。

1、轉任地方

蘇軾首任官職是鳳翔府判官。三年後,蘇軾即由鳳翔來到中央任職,擔任判官誥院。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非常憤怒,御史也彈劾蘇軾。蘇軾迫於無奈,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

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調為湖州知州。

蘇軾在地方為官共八年,任職時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軾從徐州往湖州途中,寫下了《江城子·別徐州》: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餘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這首詞的意思是:

流落在滾滾紅塵中,人在天涯,思緒無窮!已經相逢了,可在一起時候的歡樂卻是那麼短暫。在我臨行之時,握著佳人纖細的玉手,欲語還休,只得流淚對著漫天飄零的落花。想要問溫暖的東風還留下多少?春天縱使還在,與誰共賞呢?

隋堤在陽春三月裡的時候,水面上波光粼粼。我卻要在此時和向北歸家的鴻鵠背道而馳,遠去南方的吳中,回頭遠望這第二故鄉般的徐州,我心潮澎湃。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我想要把相思離別的眼淚寄給徐州,卻是流不到楚江的東面啊!

這首詞雖然有離別的憂思惆悵,有幾分無奈,但並不悲哀。此時蘇軾雖又遭貶謫,但還沒有遭逢人生的鉅變。而這鉅變,就像醞釀已久的暴風雨,當頭把他給澆了個淋漓盡致,險些送命。

2、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妄自尊大、諷刺政府、對皇帝不忠……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同年,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烏臺詩案


蘇軾被下獄,在獄中給弟弟蘇轍寫下了絕筆詩,其中寫道: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

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在大家的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赤壁賦》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後赤壁賦》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念奴嬌•赤壁懷古》


在黃州時,蘇軾常與金山寺主持佛印禪師來往,一日,蘇軾做一首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呈給佛印。禪師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東坡見後大怒,立即過江責問禪師,禪師大笑:“學士,學士,您不是‘八風吹不動’了嗎,怎又一‘屁’就打過了江?”

八風是佛教用語,指八種境界的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蘇軾在黃州居住了四年零兩個月後被改派汝州,後來又允許他在常州居住。

烏臺詩案是蘇軾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在這之後,他的境遇,越發坎坷起來。

3、東山再起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蘇軾被調到杭州、潁州等地任知州。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杭州蘇東坡紀念館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餘萬,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三潭映月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蘇公堤


“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

蘇軾也是一位美食家。他在杭州修築蘇堤。杭州百姓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東坡肉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4、被貶海南

到了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改元紹聖,恢復王安石新法,罷黜蘇軾、蘇轍等“元祐黨人”。元祐九年(1094年),哲宗三貶蘇軾,先貶至定州,後又改為英州(嶺南之地),未到英州又改為惠州,越貶越遠。

紹聖四年(1097年),蘇軾又被貶到儋(dān)州——海南的昌化軍,這是他被放逐的最後一個貶所。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海南島儋(dān)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有人說,“東坡不幸海南幸”。千年前,正是這塊世人眼中的熱帶度假天堂迎來了抱著渡海後生死未卜心情的蘇東坡。從此,海南擁抱了蘇東坡,海南的文化進程一掃陰霾,接納了北宋文壇最耀眼的光芒。

蘇東坡在儋(dān)州三年,為海南人民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當時海南整體是半開化的蠻荒之地,當地人非常迷信,患病時沒有醫生,靠術士看病。唯一的治病方式就是殺牛祭神,每年從大陸運進來的牛都用於祭神。也有得病用藥的人,但是巫師說神怒了,病不會根治的,於是病人親戚拒藥禁醫,沿用殺牛祭神的土方法,結果“人牛皆死”。

蘇軾是虔誠的佛教徒,設法改變這種不良風俗。他親自到鄉野採藥,並考訂藥的種類。撰寫醫學筆記,為當地人探索出了治療疾病的藥物,如蕁麻、蒼耳等。

蘇軾對海南文化的影響巨大,開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蘇東坡還沒來海南之前,海南沒有出過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他來海南後,培養了海南第一位舉人姜唐佐、第一位進士符確。此後,海南人在科舉考試中屢有斬獲。據統計,經宋、元、明、清幾代,海南共出舉人767人,進士97人。這不能不歸功於蘇東坡對海南教育的巨大貢獻。

在儋(dān)州的三年,是蘇軾在生活上遭受苦難最多的時期,卻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高峰時期,更是他人生精神昇華到極致,對人生意義哲思體會最為深刻的時期。

這一時期,他在兒子蘇過的幫助下整理雜記文稿,彙集成了《東坡志林》。他還完成了對《尚書》的作注。

據統計,蘇軾在海南作詩130多首。蘇轍曾這樣評價:“獨喜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則發出這樣的感慨:“東坡嶺外文字,讀之使人耳目聰明,如清風自外來也。”由此可見,嶺外的蠻荒之氣並未使蘇東坡的才氣性靈打折,相反,一次次的磨難是對詩作最好的錘鍊,最後幻化為文字的絢爛。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朝廷赦令蘇東坡北歸。蘇東坡離開儋(dān)州時,黎族父老攜酒相送,執手泣涕,感慨萬千的他遂寫《別海南黎民表》勸慰別離之苦。

別海南黎民表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

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這首詩表達了他對這個流放之地的無限留戀和對友人的難捨之情,他甚至發自肺腑地將海南儋州稱作自己的故鄉。而這一年,蘇東坡被貶海南亦有三年。

當蘇軾和兒子蘇過離開儋(dān)州時,當地許多老百姓帶著酒水與乾糧為他送行。直到澄邁老城的港口,蘇東坡和蘇過登船漂浮而去,在大海里消失了影子,老百姓才轉身離開。作別時,蘇東坡留在了他在海南的最後一首詩歌《六月二十日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這首詩抒發了蘇軾遇赦北歸的喜悅和離開海南的不捨之情。

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dān)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下來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蘇東坡一生耿直,愈老愈艱,晚年被貶海南,原以為要老死海外,不料卻遇上愛戴他的海南人民,不怪他臨終前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把孤懸海外的儋州與黃州、惠州相提並論,由衷地道出了他的感激之情。

下獄、貶謫的劫難經歷,使蘇軾對政治與人生進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緩入佛、老哲學作為對儒家信仰的補充。曠達虛靜,隨遇而安,而又桀驁倔強,不改正直的品性、濟世的初衷,坦蕩堂正,從而形成了蘇軾最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在蘇軾66年的生命裡,或許波瀾重重,或許生活困窘,但他未曾頹唐喪志,一直致力於仕途,而最難得的,應屬他始終保有的那顆溫柔細膩的詩人心。他看得開生死,看得開離別,看得開奔波勞苦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說:“人生到處萍飄泊”。

三、人生無常


政治上,蘇軾是不得志的,家庭生活中,蘇軾也有苦悶與惆悵。

1、父母相繼離世

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二十二歲,進京應試,一時名動京師,他和弟弟蘇轍一起進士及第,歐陽修對其大加讚賞。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與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蘇軾回鄉奔喪。

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

三年之後,蘇軾還朝。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從此貶謫數十年,漂泊後半生,看遍了人世的滄桑。蘇軾在徐州時就感悟到“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烏臺詩案”以後,人生命運的倏然變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體會到人生的艱難和命運的變幻。

2、妻子棄世

蘇軾一生有三位紅顏知己,都沒能陪他走到人生的最後,這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打擊。

(1)夢歸處,臨窗梳妝時:王弗知書達理,機敏沉靜

王弗,蘇軾的髮妻,鄉貢士王方之女。十六歲的時候便嫁給了當時十九歲的蘇軾,“喚魚池”的姻緣故事至今在民間盛傳,兩人婚後相濡以沫,毫無芥蒂。可惜天命無常,結婚十一年後,王弗二十七歲,蘇軾三十歲,妻子王弗因病逝世。

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在蘇軾的《亡妻王氏墓誌銘》中便能感受到蘇軾對王弗的深情: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謹肅聞。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後,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


豪邁豁達的蘇軾,把苟且活成了詩與遠方

《亡妻王氏墓誌銘》


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這是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蘇軾四十歲時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悼念亡妻。如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⑾,明月夜,短松岡。

此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上闕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寫實;下闕記述夢境,抒寫了詞人對亡妻執著不捨的深情,寫虛。

(2)無推辭,和順育兒巧:王閏之溫柔嫻淑,相夫教子

第一任妻子王弗去世三年後,蘇軾三十三歲,他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王閏之二十一歲時嫁給蘇軾,陪伴蘇軾走過了二十五年的人生路。

如果說王弗嫁給蘇軾的時候,蘇軾還有春風得意的時候,那麼,王閏之嫁給蘇軾的時候,算是吃盡了苦頭。王閏之跟著蘇軾先後經歷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從朝廷到州郡,再由州郡到朝廷,幾起幾落,顛沛流離。在蘇軾最不濟的時候,王閏之不僅不離不棄,還給蘇軾打開心結,舒緩心情。蘇軾的《小兒》便給予了閏之形象一個飽滿的回應:

小兒不識愁,起坐牽我衣。

我欲嗔小兒,老妻勸兒痴。

兒痴君更甚,不樂愁何為。

還坐愧此言,洗盞當我前。

大勝劉伶婦,區區為酒錢。

王閏之用巧妙的方法讓蘇軾的嗔怒之氣消除了。蘇軾的性格豪放不羈,而王閏之的溫柔賢淑正好彌補了他在生活細節上的疏忽。

《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是蘇軾為祭奠其第二任夫人王閏之所作的祭文。全文飽含感情地描述了王閏之勤謹賢淑的短暫生涯,並說出了“惟有同穴,尚蹈此言”的心願。

(3)舞仙袖,芳草情深處:王朝雲善解人意,能歌善舞

三十八歲時,蘇軾贖回了十二歲的歌妓王朝雲。後來,蘇軾收其為侍妾。她陪伴蘇軾度過仕途不順的歲月,卒於紹聖三年(1096年),享年三十四。

蘇軾與王朝雲生有一子,未滿週歲就病故。

王朝雲雖然沒有妻子的名分,但歷來人們都把王朝雲當成是蘇軾的知音。

在蘇軾的所有侍妾中,王朝雲是最能讀懂蘇軾的一個,蘇軾寫給她的詩詞也是最多的。王朝雲不僅能深知蘇軾的性格,蘇軾詩詞中流露出的委婉深情她亦能附和。如她經常吟唱蘇軾所做的《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兩任妻子、侍妾、兒子的接連去世,給蘇軾的打擊可想而知。

從意氣風發的少年郎,變成被一貶再貶的“天涯流落客”,蘇軾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並且,母親、父親、妻子等身邊的親人接連去世,蘇軾的人生際遇何其低落。

面對逆境,一般人或許早已承受不住。然而蘇軾卻選擇了用樂觀、豁達的態度來看待人生的風風雨雨,就算時光易逝,依然高唱“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四、儒道釋融合的人生觀


蘇軾是我國文化史上頗具影響的人物,他的人生觀,具有以儒家為根本,道家為輔助,佛禪為補充的文化特點。

在北宋的政治迷亂中,蘇軾成了黨派之爭最大犧牲品之一,他由此仕途坎坷,命運漂泊,多年離索,加之個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與不幸,曾一度使他嗟嘆:“人生如夢”、“人生如寄”。

而他又是樂觀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深感自己不過天地間“一蟻寄大磨”,由此,他諒解了人生的無常和個體生命的卑微。富貴本無定,世人自榮枯。

入獄、貶謫、喪妻,這一連串的劫難經歷,使蘇軾對政治與人生進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緩入佛、老哲學作為對儒家信仰的補充。

曠達虛靜、隨遇而安而又桀驁倔強、不改正直的品性、濟世的初衷、坦蕩堂正,從而形成了蘇軾最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也正由於這樣糟糕的人生際遇使他更深地體悟生命存在的意義:人生不過求個“自樂”。因此,他能一身浩然氣,心靈超乎凡俗,在政治高壓和生活困苦面前,“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1、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

蘇軾出生在四川眉山一個富有文化氣息的家庭,父親蘇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十分重視蘇軾與小兒子蘇轍的教育。

受父母言傳身教與儒家正統“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蘇軾從小就立志成為一代賢臣,在他的仕途中,他也一直秉持著這種積極入仕的理想。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皇帝指出王安石變法的弊病,被新黨排擠,蘇軾俄日避免是非自請出京任職。在地方的八年任期內,蘇軾展示了他強大的政治才能,朝著自己的理想抱負積極進取。

熙寧四年(1075年),任密州知州的蘇軾在一次出遊中寫下了最可以代表他早年積極入世思想的詩詞——《江城子·密州出獵》。全詞感情豪邁,一個“狂”字展現的淋漓盡致。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時,蘇軾沒有被貶官,在仕途中是以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為主導,他勤於政務,兢兢業業,碾轉杭州、密州等地。他在每一個地方都盡心盡力地為百姓服務,也不忘為朝廷出力,為天下興利除弊。

2、超然灑脫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對蘇軾人生體悟和性情塑造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使他能夠在貶謫失意時不改曠達之志。

“烏臺詩案”使蘇軾一夕之間從春風得意的科場奇才,淪落到謫居落寞的戴罪犯官。蘇軾滿腹才華無處施展,弟弟蘇轍也因其被貶官,此間種種皆讓蘇軾最落寞。這期間,蘇軾開始研讀道家思想。老莊主張的以通達的態度看待人生,不為俗世所累的思想極大地緩解了蘇軾當時心中的苦悶。

蘇軾曾做《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這段話深刻地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這種超然物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思想使蘇軾超然於仕途的榮辱得失之外,他開始尋覓自我的解救。

道家的灑脫超然讓蘇軾仕途中的惆悵消融於天地自然之間,讓他的文字哀而不傷。蘇軾的詩詞在這個階段不論是創作技巧還是待世情懷,都有了昇華與提升。

在道教思想的影響下,蘇軾逐漸開始笑對生活的苦難,樂於當下。在黃州的生活貧苦,蘇軾脫下文人的長袍,穿上農夫的衣服,開荒種地,並將這塊地命名為“東坡”,並且自名為“東坡居士”。老子的“無為”、莊子的“逍遙”對蘇軾曠達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苦中作樂的佛道融合

蘇軾一生都沒有離開官場,他一生的起落也都是因為官場中政見不和而來。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他。但“烏臺詩案”之後,佛道思想對他的浸潤愈加深厚。

佛家強調人生如夢,萬物皆空,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盲目追求“虛妄”的結果。佛家這種“空”、“夢”的思想加之道家超然物外的思想使得蘇軾對於現世的功名與苦難更加淡然,蘇軾執著於追求本心,苦中作樂。

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到惠州。北宋時期,嶺南一帶是蠻荒之地,只有窮兇極惡的罪人才會被流放到這裡。蘇軾以其獨有的曠達心胸面對這一困境,並寫下了《惠州一絕》。

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我們從詩中可以看出,蘇軾將被貶至惠州當作是一種新奇的體驗。這種苦中作樂的思想基本上佔據了蘇軾的晚年,這一階段更體現出一種坦然面對、享受苦難的人生態度。

佛道兩家精神的融合,讓蘇軾不再沉迷於被貶之後的憤懣與淒涼,而是從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迴歸生活的本質。他把自己求而不得的一切看作非他所有之物,本就不屬於自己,又如何強求?

蘇軾具有以儒學體系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滿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又由於浸染釋、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具體則表現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正如蘇軾自己說:“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正可作為蘇軾人生的極好概括。

五、名人名家對蘇軾的評價


蘇軾一生在坎坷與困難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永不放棄,這樣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那麼,名人對蘇軾有著怎樣的評價呢?

1、曾國藩

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嶽,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曾國藩文集(五)》)

2、王國維

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曆十子之流。(《人間詞話》)

3、林語堂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從當年歐陽修賞識的“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的瀟灑少年郎,到暮年時的“天涯流落客”,在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中,他已經把本心隱於佛、道的豁達與空靈中,他的心已超乎塵世。正如蘇軾自己說:“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正可作為蘇軾人生的極好概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