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奇案:簸箕掃帚引發的家庭命案,無知婦人的胡亂猜疑實在可怕

聽很多女性朋友吐槽過,婆媳關係是世上最難處理的關係之一。她們這麼說,想必是在和自家婆婆相處中受了不少氣,所以很能理解,也相當認可。但我認為,還有一種家庭關係,在大部分情況下,可能比婆媳關係更難處理,矛盾更多,那就是妯娌關係。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認為婆媳關係有個明確的尊卑上下之分,做兒媳的難免要多受點氣,但正常情況下也只能默默忍受,而不會公開頂牛,而且多少還有個為人子為人夫的男人在中間調和,妯娌關係則不然,兩妯娌如果不和,做兄弟的基本是沒辦法調和的,反而會受枕邊風的影響越來越疏遠。


大明奇案:簸箕掃帚引發的家庭命案,無知婦人的胡亂猜疑實在可怕

今天,就來講一件有關妯娌不和而引發的命案。此案內容出自《柏樺講明代奇案》。

明朝萬曆年間,山東登州府棲霞縣,有一對黃氏兄弟,哥哥叫黃文韜,弟弟叫黃武略,從這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們父母對他們期望之高了。

然而期望只是期望,作為普普通通的平頭百姓,既沒錢讀書,又沒路子當官,文韜武略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兄弟二人長大以後,各自娶妻,哥哥娶妻李氏,弟弟娶妻張氏,兄弟倆不說多窮,但肯定跟富裕談不上關係。

一母同胞的兄弟兩個,關係還是很好的。為了方便照顧年邁的母親,兩人沒有分家。他們住在一個院子裡,哥哥住東廂房,弟弟住西廂房,常年臥病在床不利於行的寡母則住在正房。

大明奇案:簸箕掃帚引發的家庭命案,無知婦人的胡亂猜疑實在可怕

正所謂親兄弟明算賬,既然沒有分家,難免有些公共事務需要處理,為了減少糾紛,這些事兒自然得立個規矩。比如打掃院子這事兒,就是由嫂子李氏和弟媳張氏每人一天輪流負責。家裡的簸箕掃帚只有一套,自然是共用的。比如今天是李氏打掃院子,打掃完後,會把簸箕掃帚放在自己房裡,明天再交給張氏(我也不懂為什麼不直接放在院子)。

有一年重陽節,黃武略一早就出門了(去收債,當晚沒回),嫂子李氏去孃家做客,家中只剩下黃文韜和弟媳張氏。當天張氏打掃完院子之後,為了明天不用早起,不想等到明天早上把簸箕掃帚交給李氏,於是把簸箕掃帚送到東廂房。當天黃文韜本來是沒事兒不需要出門的,但他偏偏臨時出去了,房門也沒鎖,張氏也沒多想,放完掃帚就去照顧婆婆了。

本來,這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兒。

然而,當天晚上,李氏回來之後,發現簸箕掃帚在自己房裡,就疑心丈夫趁著自己不在家,和弟妹通姦了。婦人無故胡亂猜疑,黃文韜懶得理她,罵她一句胡說八道什麼就不說了。可能是李氏當天喝酒喝多了,見黃文韜如此情形,還以為黃文韜心虛。黃文韜怕李氏聲音太大,被張氏聽見就不好了。又呵斥了李氏一句。

大明奇案:簸箕掃帚引發的家庭命案,無知婦人的胡亂猜疑實在可怕

然而女人蠻不講理起來,真的是不可理喻。李氏沒有任何證據,就說這種話,就憑著自己的一點猜疑之心,聲音越說越大,指責黃文韜肯定是趁著李氏還在掃地的時候,拉著李氏來到自己房中調笑成奸,不然天天都是早上交接簸箕,怎麼今天就自己送過來了。

女人吵架之時,嗓門一向奇大。聲音傳到了張氏房中,在房裡當然聽不仔細,張氏於是開門準備去勸勸,沒想到嫂子李氏居然指責自己和大伯子私通。張氏為人,用她丈夫黃武略的話說,叫做“口訥怕羞”,就是不會與人爭吵。張氏想著,如果自己進房辯解,嫂子不定又會罵出多少難聽話,於是又默默回到了自己房中。轉念一想,自己開門聲音,兄嫂肯定都聽見了,如今我開門了卻不進去辯解,嫂子肯定以為自己心虛不敢辯解。

可憐的張氏,這一夜愁腸百轉,怎麼都想不出來方法為自己洗刷冤屈,心一橫,就懸樑自縊了。

大明奇案:簸箕掃帚引發的家庭命案,無知婦人的胡亂猜疑實在可怕

想想真的是可怕,就因為提前把簸箕掃帚送進房裡,就莫名遭受不白之冤,然後又找不到方法自我辯解,就懸樑自縊了。說句老實話,嫂子李氏的責任當然是最重要的,這個無知婦人胡亂猜疑,導致弟妹懸樑自縊。但要說,她真有多大惡意,恐怕也未必。女人就是這樣,背後說點壞話,指責丈夫揹著自己偷人(不管有沒有,喜歡猜疑),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覺得張氏之死,還有另外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當時社會對婦人必須講究貞孝節烈等觀念的盛行,二是張氏自己的性格也過於懦弱了。

最後簡單說下後面的事兒。

兄嫂見張氏自縊身亡,就趕緊把弟弟黃武略找回來。黃武略問兄嫂,妻子何以無故懸樑身死。黃文韜和李氏言語支吾,黃武略於是把兄嫂告上公堂。公堂之上,李氏耐不住酷刑,說出自己猜疑丈夫黃文韜和李氏私通之事。

棲霞縣知縣是個庸懦無能的蠢官,也認為黃文韜確實和李氏有不軌私情,於是黃文韜因為誘姦弟妹導致弟妹身死之罪,被判絞監候。


大明奇案:簸箕掃帚引發的家庭命案,無知婦人的胡亂猜疑實在可怕

當然,作為縣令,是沒有殺人之權的。這個案子還得往上報,最後落到了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姚思仁的頭上。姚思仁是斷案名家,精通律例,一看卷宗就發現諸多矛盾。

比如,糊塗知縣根本就沒有查看簸箕掃帚和院子的情況。其實從簸箕掃帚和院子的情況是可以判斷出張氏是在什麼情況下進的東廂房,是還沒開始打掃還是打掃完了還是打掃到一半。另外,當日黃文韜黃武略的母親是一直在家的,雖然常年臥床不良於行,看不到發生了什麼,但她總能聽到的,糊塗知縣壓根就沒有向二人母親取證。比如黃文韜和李氏深夜吵罵,張氏能聽到,附近的鄰居一樣也可能聽到,糊塗知縣也沒人任何取證,稀裡糊塗就斷定黃文韜和張氏私通。

姚思仁見案子有問題,就再次提審此案。這案子本就不復雜,姚思仁既然插手,自然一切真相大白。

按照《大明律》,若因奸盜而威逼人致死者,斬。姚思仁判了李氏絞刑,一命償一命。

值得一提的是,黃武略真的是個心腸很好的兄弟,他本來就不信兄長會和自己的妻子私通,在得知真相後當即對姚巡按跪下磕頭。另外她見亡妻已死,但嫂子李氏也確實不見得有故意害死妻子的心思,懇求姚巡按饒嫂子一命。只是李氏之罪,已是觸犯國法,不是說饒就能饒的。最終,李氏還是被絞死了。

感謝閱讀,這個案子就說到這裡。歡迎點贊收藏評論轉發等任何形式的互動。如果想知道更多的古代案子,可以點擊關注哦。

你覺得李氏應不應該被判絞刑呢?說實話,我不可憐她,這種女人應該受到教訓,但我覺得這個結果還是有點重了。

李氏應不應該被判絞刑? (單選)
0人
0%
應該,死有餘辜
0人
0%
受到教訓就好,罪不至死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