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父子一場,不過共同成長

每天一本書


《如父如子》

原著 | 是枝裕和

解讀 | 小女賊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是《如父如子》


所謂父子一場,不過共同成長

什麼時候一個父親能真正成為一個父親?

是從怎樣的一刻起,一位父親能夠真正擔得起“父親”的稱號?

日本電影大家是枝裕和曾因為工作一個半月未回家,再見到小女兒,發現孩子對自己十分生疏。

離開家,孩子甚至客套地說“下次再來啊。”

那一刻他重新審視父親這兩個字。


小說《如父如子》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誕生,原本幸福的良多一家,有一天突然被告知,自己養了6年的孩子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全書就從父親良多的視角,圍繞事故本身,從被告知,到接受處理,再到反思終結,講述著他對父子情誼的轉變。


是枝裕和,被譽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特別擅長從孩童視角還原大人觸及不到的生活真相,恰恰是這點,看似刻意的情節,沒有激烈衝突,更多的是細膩寫實的生活溫情,觸動人心,引人深思。

這樣一場醫療事故,當血脈撞上羈絆,當原先篤定的父親身份開始動搖,他們選了什麼?

下面我們就跟隨作者,走進這位父親的世界。


所謂父子一場,不過共同成長

飛來橫禍,幸福生活被打亂

野野宮良多是個傳統意義上的成功男人,在被稱為“超級建築公司”的日本五大建築公司之一任職,愛人綠溫柔賢惠,6歲的兒子慶多可愛懂事。


良多是家庭的經濟支柱,雖然工作忙碌,但晚上悠閒也會陪兒子一起練鋼琴,每每這時綠就在廚房和著父子倆的鋼琴聲做飯,一家人很是溫馨。

最近他們一家最重要的事,就是幫慶多落實小學名額。

學校錄取率很低,不僅要做行為測試,父母還要陪同面試。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進行,一通來電,打破了所有的美好。

一天,綠接到了一通電話,是綠生產時的醫院打來的,沒說具體事由,只說有事情要談,口氣嚴肅。


得知律師會陪同參與,良多也不敢小覷,但揣測的最壞結果只是輸血導致的疾病感染。

直到會面,“孩子可能抱錯了”幾個字還是結結實實震驚到了良多和綠。

醫院接待他們的人說:“當時一起出生的有三個孩子,有兩個孩子報錯了,慶多是其中的一個,具體結果得看親子鑑定。”


親子鑑定的過程是痛苦的,孩子根本意識不到發生了什麼,一味的沉浸在父母陪同的歡樂裡。

結果是在醫院一起查閱的,良多顫抖著翻到最後一頁,藍色字體書寫的結論,綠和良多看了一遍又一遍。

“不存在生物學上的親子關係”這幾個字像刻在良多的腦子裡,揮之不去。

開車回去的路上險些出車禍,猛然剎車的一瞬間,良多用盡全力一拳砸在了車窗玻璃上。

憋了很久的綠在聽到丈夫喃喃自語“果真...如此嗎.."時,失聲痛哭。

至此,這個溫暖家庭的平靜生活將徹底被打亂。


所謂父子一場,不過共同成長


所謂父子一場,不過共同成長

迴歸現實,選了血緣


養了6年的孩子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醫生建議雙方家庭先見面。

兩個家庭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醫院方的工作人員在旁陪同。


良多比約定的會面時間早了二十多分鐘,另一個家庭卻晚了十幾分鍾到,還未見面,遠遠就聽見男人辯解,女人埋怨的對話聲,夾雜著關西口音。

男人叫齋木雄大,女人叫由加里。

夫妻兩個經營一家電器店,除了抱錯的男孩,家裡還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

雙方簡短寒暄後,交換了孩子的照片,那是綠第一次看自己的孩子,不過照片太不清晰,綠絲毫看不出孩子和自己和良多的相似之處。


於是良多在醫生離開後,約定私下見面,帶上孩子。

和孩子會面的那天,雄大一家依然遲到,第一個打招呼的就是良多的親生兒子齋木琉晴,聲音洪亮,中氣十足。


然後便是雄大家的老二,老三。

相比較他們而言,慶多要害羞得多,一直躲在綠的身後。

琉晴很是活潑,帶著弟弟妹妹在遊樂區打鬧,很快慶多也和他們玩成一片。


兩位母親,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彼此孩子的細碎日常。


良多反覆比對著琉晴和慶多,第一次產生複雜的情緒,不知如何處理。

領導上山知情後,建議良多“索性兩個都爭取過來。”

丈母孃建議養子不比血緣差。

律師好友表示,不用太急,可以先處理完和醫院的糾紛再做決定。


沒想到的是,開庭那天,另有真相。


原本庭審就差確定賠償金額那步,當時的接生護士卻突然出面,坦言不是醫療事故,是刻意為之。

護士講述當時的場景,因為自己和繼子關係不和,恰巧看到良多家庭太幸福,所以產生嫉妒,實施報復。


傷痛加劇,但結局無法改變。

到了必須做抉擇的那刻,良多想到了父親常掛在嘴邊的那句“父子啊,就是這樣,即使分開生活,還是會像。”

他選了傳統裡最看重的“血緣”,決定換回琉晴。

所謂父子一場,不過共同成長


所謂父子一場,不過共同成長

看懂“父親”涵義,達成和解


綠得知這個結果後,很是崩潰。

她像徹底變了個人,對待良多也變得越發冷淡,有時還像魔怔般自言自語。


關鍵這還不是最為難的,6歲的孩子早有了自己的脾氣,親生兒子琉晴換到家後,如何也適應不了。

琉晴開始叛逆,反覆挑戰良多的管教,將牙膏塗抹在鏡子上,還當著良多的面亂彈鋼琴。

他拒絕喊良多父親,還故意畫養父母一家人的畫像標明父親母親,看似塵埃落定的結局背後,幸福家庭再回不去,分崩離析。


良多一改溫順常態,喝多酒後跑到毀掉自己家庭的護士家中,討要說法。

開門的正是護士,家裡還有她的繼子。

良多想到護士當時報復的原因,就是因為繼子和自己不和。

越想越氣的良多忍不住搖晃護士肩膀,問她憑什麼用這點錢就想消解自己的罪惡感。


沒想到的是,護士還沒回話,男孩就義無反顧地擋在了護士面前。

良多看著男孩,就是一聲呵斥:“跟你沒關係。”

男孩卻拼命抵抗回道“那可是我媽啊。”


這位養子的義無反顧,沒有絲毫裝腔作勢的眼神震醒了良多。

一個男孩條件反射的舉動,不過是真心實意地想保護自己的“繼母”。

那一刻,固執了三十多年的良多突然覺得自己錯了。

血緣從不是至上的,朝夕相處的真情不該被忽視。

睡不著的良多翻看相機裡的照片,意外發現慶多偷偷拍下的自己。

有刷牙的良多,有睡著時只拍到腳的良多,這些都是“慶多記憶中的爸爸”,良多突然發現,這場醫療糾紛裡,受傷的從不是自己,而是孩子。


至始至終,孩子對自己的愛毫無保留,從未動搖。

最後終究是開車將慶多換回。


一場醫療變故,一場自我救贖,如父如子的追逐裡,良多終於明白了父親的意義。

所謂父子一場,不過共同成長


所謂父子一場,不過共同成長

比血緣更重要的,是朝夕相處的陪伴


李宗盛在《新寫的舊歌》裡唱:“兩個男人,極有可能終其一生只是長得像而已。”

很多人理所當然的覺得血緣先行,結果英劇《梅爾羅斯》中,男主因從小被虐待,血緣終究沒能救贖彼此。


相反的,電影《雄獅》裡,被拐走的男孩,因為得到很好的愛,絲毫沒有因為血緣和養父母產生嫌隙。

席勒說過: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於血肉關係。

慢慢我們終究會明白,所謂父子一場,本不該從父親自身出發,只有當一個孩子接受和承認你為父親,你才能成為父親。

這時再看血脈和陪伴,從沒有先後次序,只有歸屬感是佔第一位,給予家庭最合適的系統才能讓愛平穩地流動。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注:配圖來自《如父如子》劇照


*文:小女賊,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折騰不止的假想流浪追求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