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廠家進步了多少?

這些年,廠家進步了多少?

私企內務管理研究/潘文富

做了二十年經銷商,與廠家打了二十年交道,筆者一直在反思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以來,在對待經銷商這個問題上,廠家進步了多少?

首先,客觀上來說,在具體的管理工具上,進步很大,諸如市場基礎數據導入、實時庫存數據同步、銷售流向監控、竄貨監督,乃至廠家派駐人員的定位和活動軌跡監控等等。依託先進的管理工具導入,相關方面的工作效率確有較大提升。

但是,在對待經銷商的定位和管理思想上,基本上還是老一套,雖然嘴巴上說是把經銷商當成合作伙伴(還有說成戰略合作伙伴的),利益共同體什麼的。實質上,在大多數廠家老闆眼裡,經銷商就是個銷售工具,有價值就利用,沒有價值,或是有更高價值的經銷商出現時,當前的經銷商就可以拋棄了。在有些強勢廠家看來,經銷商只是需要服從命令聽指揮的下級單位而已。

思想決定行為!銷售工具和下級單位的定位模式,自然就會導致一系列的管理行為。

這些年,廠家進步了多少?

廠家與經銷商之間的合作,起步就是招商。但是,在招商方式上,幾十年沒有變,基本上還是以產品和經銷利益為核心點,強調廠家有實力、產品有多好、市場多麼大、投入有多大、利潤有多高。至於這個產品本身存在的缺點和問題,運營不佳的市場,與經銷商當前產品的貼合度,涉及到經銷商實質投入,與同類產品對比的缺陷等等情況,一概不說。

具體的招商方式也是硬招商為主,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也不考慮前期的接觸與瞭解,經銷商的興趣培養和合作方向引導更是沒有。

這些年,廠家進步了多少?

廠商雙方正式開始合作以後,按說作為廠家,對經銷商應該要有深入全面的瞭解。但是,目前能做到這個的廠家很少,常規的經銷商檔案上只是一些公司經營方面的基本信息,對經銷商的運營模式、公司發展取向、市場定位、產品組合、盈利模式、成本與浪費、組織架構、資源分配情況,乃至當前所面臨的問題,都沒有進行相關了解。

為什麼不去了解,因為覺得沒有必要,或者覺得經銷商很簡單的。廠家對經銷商的關心,更多隻是集中在廠家自家產品的銷售情況上。

這些年,廠家進步了多少?

廠家和經銷商雖然都是在做生意,但雙方還是存在諸多差異的,連賺的錢都不一樣,廠家賺的是戰略型利潤,強調的是全國佈局、長遠發展、市場秩序、價格體系、品牌建設、前期投入、後期持續產出,而經銷商賺的是戰術型利潤,強調的是短、平、快!

廠家有產能壓力,量越大,原料採購優勢越大,所以希望經銷商跑量,而經銷商以當前的利益為重,跑量的實際意義不大,反而導致綜合成本上升,甚至會導致最後的淨利潤下滑。這也就是為什麼廠商雙方在年度業績增長這個問題上總是扯皮。

廠商之間的各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作為廠家,卻很少來分析和客觀看待,總是以廠家自己的觀點作為主導,而很少去結合經銷商的自身特性。

這些年,廠家進步了多少?

廠商之間的具體業務往來,是廠家的業務人員在代表廠家,在與經銷商進行具體溝通與執行。那麼,這個廠家業務人員的基本素質、專業技術、穩定率,就直接影響了廠商之間的合作效率。

客觀來說,廠家的業務人員在與經銷商打交道時,本身是弱勢的。畢竟,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自己也沒做過生意,甚至連套房子都買不起,卻要在異地他鄉,指揮一個做了二三十年生意且身價數千萬的老闆,如何來做市場做生意……。再加上大多數廠家對業務人員的技術能力要求方面,並沒有清晰的量化標準,也缺乏對應職業技術培訓,甚至都沒有引導過業務人員對經銷商進行深入全面的瞭解,反正最後就是以銷量和回款來作為考核標尺,也就是不管業務人員怎麼整,只要能把經銷商的錢整回來,業績目標完成就行了。

廠家業務人員自身的職業技術不足,搞不定經銷商,業績達成難度大,那麼接下來要麼是忽悠經銷商,先貨款哄過來再說,要麼就是想辦法在其他方面搞錢了。

當然了,在廠家業務人員敲詐經銷商,貪汙搞錢的層面,這些年的確有進步,新經銷商開戶、更換經銷商、退換貨、促銷品申請、促銷活動申請、緊俏貨的訂單、代墊費用核銷、調價時倉庫盤庫等等方面,只要涉及到費用或是批准權利,或是有經手的可能,都有搞錢的機會。甚至還有廠家業務人員直接簡單粗暴,直接量化標準,一箱貨給提一塊錢。

這些年,廠家進步了多少?

這些年,廠家進步了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