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在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皇家海軍時,我們通常會想到其勇敢的驅逐艦隊、標新立異的裝甲航母、提起裙子時還是能跑的老女士等等,而皇家海軍的重巡洋艦則是星光黯淡。

論火力,她們比不上武裝到牙齒的"妙高"和"高雄"

論防護,即使是加裝了裝甲帶後也還是比不上"扎拉"和"阿爾及爾"

論戰績,她們也比不上自家的"貝法"和"謝菲"

就算是論外觀,高幹舷+平甲板+三煙囪的造型也不是主流審美

但神奇的一點在於,就是這些看起來弱不禁風的英國重巡洋艦撐起了一整支皇家海軍,從北冰洋到地中海再到太平洋,她們的身影遍佈世界各地;無論是擊沉"施佩"、"沙恩"還是"俾斯麥",她們都在戰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裡,我們就來說說這些不列顛的幕後英雄。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這些重巡洋艦是用來幹什麼的?

巡洋艦的任務包括通過獵殺襲擊艦來保護海上貿易、通過偵察來為主力艦隊提供支持、為主力艦隊提供反雷擊支持和維持海上力量的存在,尤其是大英帝國的邊陲。而這些重巡洋艦正是為執行這些任務而生的。這些戰艦所扮演的角色類似於現代皇家海軍中的護衛艦,雖然其外觀和行動方式已然不同,但其存在的意義在幾個世紀以來都不曾改變。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現在我們在皇家海軍官網上仍能看到其中一些職責,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護貿易

設計與發展

事實上,早在1921年的帝國會議上(Imperial Conference),海軍部就曾提議圍繞8寸主炮來建造一型新的戰後巡洋艦。他們已經注意到美日兩國在巡洋艦設計上大型化的趨勢,而英國人也不甘落下風。而危險也顯而易見,所有的締約國都會按照條約所規定的上限來建造戰艦。這意味著以前所不存在的8英寸主炮巡洋艦,無論你喜歡與否,都將成為各締約國艦隊中的一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重巡洋艦"(Heavy Cruiser)這個詞還沒有被創造出來,它的誕生要等到30年代。現在她們只是被稱為8英寸主炮巡洋艦(8-inch cruisers)。

因此,早在《華盛頓條約》簽署之前,海軍部就已經在考慮建造一系列大型巡洋艦,每艘排水量在7500噸至10000噸之間,配備4、5或8門8寸炮。條約僅僅意味著這些新巡洋艦的設計可以繼續進行,像其他國家的海軍一樣,英國海軍部也會按照條約所規定的上限來設計戰艦。

與任何戰艦一樣,英國人的設計也需要在防護、火力、續航力和航速之間取得平衡。當時的設想是,這些新型巡洋艦必須可以抵禦大多數巡洋艦裝備的6寸炮——但這卻使她們無法抵擋其它8英寸主炮巡洋艦的攻擊。此外人們還設想,海戰將在近乎最大射程的地方展開——大約20000碼。因此將裝甲集中在要害處,作為保護戰艦免受灌頂攻擊的手段,要好於將防護重點放在艦炮和輪機艙上。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肯特”級的裝甲佈局,可以看到裝甲主要集中在主炮彈藥庫和副炮彈藥庫。

續航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這些戰艦需要有長途航行的能力,尤其是她們中一大部分將在遠東地區服役。因此,她們需要能夠航行超過6500海里而不需要補充燃料。當海軍造船總監(DNC,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開始研究這個問題時,他意識到這些艦艇不應僅僅是"霍金斯"級的升級版本。其設計必須是獨一無二的,以滿足海軍部的所有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國家的海軍會選用不同的辦法來解決相同的問題。美國人和日本人建造了具有裝甲帶的巡洋艦,這表明他們計劃使用這些巡洋艦進行近距離的戰鬥。日本人選擇了雙聯裝炮塔,美國人則偏愛於更加緊湊的三聯裝炮塔。意大利人的裝甲帶更薄,他們更加註重航速,而法國人則完全放棄了裝甲。英國人的解決方案更像是一種折衷之道,但續航力和可靠性優先於火力和防護。

"肯特"級(Kent Class)

在20年代早期,DNC是尤斯塔斯.坦尼森.戴因科特爵士(Sir Eustace Tennyson d'Eyncourt ,1868-1941)。他設想了一種有著平甲板和高幹舷的巡洋艦——有點像他在同時期設計的"納爾遜"級戰列艦(Nelson Class)。在他看來,裝甲應集中在水線附近的單層甲板,用來保護戰艦的彈藥庫和輪機艙免受灌頂攻擊的威脅。從理論上講,巨大的無裝甲船體可以在不降低船隻航行和戰鬥能力的情況下吸收大量的傷害,而船內如此低的裝甲甲板也降低了重心,使其不太容易因進水而傾覆。但不幸的是為了滿足對航速和火力的要求,即使是這最低限度的防護也不得不相應縮減。當然,這一級新式戰艦也處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之下。

DNC將這些新式巡洋艦的大部分細節設計交給了他的下屬,查爾斯.斯威夫特.利利克拉普(Charles Swift Lillicrap ,1887-1960,曾於1944-1951年間擔任DNC)。利利克拉普起草了方案,並於1923年1月提交給戴因科特審查。戴因科特本人堅持要進行一些改動,但除了一些細節外,其基本設計已經敲定。最終方案於10月提交給海軍部。事實上,戴因科特提交了3份方案,裝備6門或8門8寸炮或是用更小的推進系統換取更多的裝甲。這是必要的,因為這些新型的、基本上沒有防護的巡洋艦在速度、火力和防護三者的平衡上是一場賭博。最終,海軍部批准了利利克拉普的方案,並將這些戰艦列入1924-25財年的造艦計劃中。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肯特”號,攝於1941年9月於朴茨茅斯接受改裝後。此時的她塗著不常見的藍灰色/淺灰/中灰/深灰色塗裝,一直到1944年她都保持著這種塗裝方案。這段時間裡她大多數時候都在負責支援北極護航船隊。

海軍部算出他們需要70艘巡洋艦來滿足其戰略需求,但是也意識到建造工作將延續數年,而且在戰後政府的"吝嗇"也意味著海軍部很難在這樣一個充滿緊縮和削減的時代裡推進項目。最終的結果是批准建造5艘巡洋艦,此外還有2艘會服役於皇家澳大利亞海軍,並由澳大利亞政府掏錢。這5艘英國巡洋艦事實上組成了"肯特"級(Kent Class),她們和她們的後輩被非正式地統稱為"郡"級(County Class)。

造船合同於1924年春簽訂,該級中的第一艘"薩福克"號(HMS Suffolk)於當年夏天在朴茨茅斯海軍船廠開工,而其餘4艘——"貝里克"號(HMS Berwick)、"康沃爾"號(HMS Cornwall)、"坎伯蘭"號(HMS Cumberland)和"肯特"號(HMS Kent)也都於當年開工。隨著建造工作的進展,設計方案做出了進一步的修改。例如,主機功率由100000匹馬力減至80000匹馬力,這意味著航速將些微減少,但省下的重量可以增加一點點裝甲。最終,這些戰艦的舷側將有1英寸厚的裝甲保護,在動力艙附近加厚到2英寸,彈藥庫則有著4英寸厚的裝甲保護。至於水線附近的裝甲甲板,覆蓋在動力艙上方的只有1英寸厚,彈藥庫上方為3英寸。這樣的防護只能勉強抵擋6寸炮,更不用說其他8英寸主炮巡洋艦的主炮。雖然在華盛頓海軍條約失效後其防護略有改善,但是"肯特"級在其服役生涯中仍然保持著較差的防護水準。她們的防禦依賴於航速和火力,而不是裝甲。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諾福克”號,攝於1937年末,此時她有著白色的艦身和上層建築,淺黃色的煙囪以及在中國站服役的英國戰艦所擁有的舊式桅杆。在戰爭爆發前夕她返回了本土。

雖然由於勞工糾紛和供應問題建造進程有所拖延,但所有5艘戰艦都於1928年夏天服役。她們被派往中國站,她們宏偉的身型和超長航程(12節下超過9000海里)使得她們成為在遠東服役的理想人選。雖然她們對於艦隊來說是有用的補充,但也不是沒有問題。實際使用中發現煙囪中排出的煙會縈繞在艦橋周圍,所以她們的煙囪不得不增高來減輕這一問題的影響。隨後她們也進行了改裝,比如增加航空設施和控制防空火力的高角度火控系統(HACS,High Angle Control System)。在二戰爆發前,她們又加裝了4寸炮和裝甲。"坎伯蘭"號和"薩福克"號於1935-36年間進行了大規模改裝,她們的尾部甲板被切下一塊以節省重量。但這是由於政治方面的原因而不是海軍自身原因,因為她們的排水量已經超過了條約限制。但從本質上講,到1939年時,這5艘巡洋艦與十多年前首次服役時相比變化不大。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薩福克”號在1935-36年間接受了大規模改造,和她的姐妹艦“坎伯蘭”號一樣,她的艦尾甲板也被切下,這使得這兩艘戰艦有著與眾不同的外觀。這張照片攝於1937年,而她於1939年接受了戰前的最後一次改裝。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在“肯特”級設計之初就存在的問題是,由於其巨大的方形火控塔,前煙囪排出的煙氣會縈繞在開放式艦橋周圍。這張戰前拍攝的“康沃爾”號的艦橋用帆布天蓬蓋住了。

"倫敦"級巡洋艦(London Class)

1923年末,戴因科特退休,威廉.J.貝里(William J. Barry)接替他的位置,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海軍設計師,曾領導過8英寸主炮巡洋艦的設計團隊。他監管了"肯特"級的建造,並且指示利利克拉普為另一批8英寸主炮巡洋艦的建造制定計劃。貝里和利利克拉普考慮對他們的設計進行一些大刀闊斧的改動。他們研究了在艦上安裝三聯裝炮塔的方案的可行性,這會增加400噸的重量,但是可以通過削減裝甲來滿足重量限制。這一改動幾乎可以推行下去,但他們發現在不縮小動力艙空間進而犧牲動力的情況下沒有足夠的空間留給額外的彈藥庫。

最終這批打算在1925-26財年建造的巡洋艦與前輩們十分相似。而"倫敦"級與"肯特"級最大的區別在於防護。"肯特"級上的防雷突出部被取消,但為操舵裝置增加了裝甲保護。取消安裝防雷突出部也意味著為了維持航速,其艦體要些微拉長,並減少寬度。節省下來的重量也使得利利克拉普在初始設計中可以加上一具飛機彈射器。此外,該級艦的艦橋後移了15英尺,來為A、B炮塔提供更好的射界。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1941年8月,停泊在斯卡帕灣的“什羅普郡”號。她躺在幾乎空無一人的主力艦隊錨地,由一防魚雷網保護著,這些防魚雷網由幾艘蒸汽船維持著。兩個月後,她被送往肯特郡查特漢姆進行整修,1943年初,她被移交給皇家澳大利亞海軍。

該級艦的另一個改進在於輪機艙的重新佈局,這使得他們可以為戰艦增加細分的水密隔艙——如果戰艦被魚雷擊中的話,這是至關重要的,減少了戰艦的推進系統因一次命中就癱瘓的風險。海軍部批准建造4艘新型巡洋艦,這就是"倫敦"級。該級首艦"倫敦"號(HMS London)於1927年初開工,雖然由於財政問題有2艘戰艦的建造推遲了1年,但該級4艘艦都於1929年秋天前服役。

儘管這4艘戰艦都計劃在30年代進行改裝,但除了增加HACS、次要武器的變動和安裝彈射器系統外,只有"倫敦"號於1939年前接受了大規模改造。戰爭爆發時,她已經在查特漢姆接受了大規模改造,到1941年的時候,她的面目已經煥然一新。其中一個煙囪被拆除,艦橋大幅度擴建,其武備和航空設施也進行了小幅度修改。但這次改造難言成功——額外增加的重量增加了船體的負擔,在投入作戰行動前,她不得不接受第二次戰時改造。在接受了這些改造後,她看起來更像是同時期建造的"斐濟"級輕巡洋艦(Fiji Class,或稱為殖民地級,Colony Class)。而她的姐妹艦們仍然保留著"郡"級的外觀。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在間戰期,“倫敦”號與同級的其他戰艦相似。這張照片攝於1937年,朴茨茅斯,在她接受大規模改造前(1939-41)。在這次改造中,她的面目煥然一新。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這幅畫作描繪了“倫敦”號於1942年1月結束第一次整修後的樣子,在這一年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她都在北極負責護航任務。

"諾福克"級巡洋艦(Norfolk Class)

在1926-27年的財政計劃中,海軍部計劃再建造3艘巡洋艦,其中一艘是小一號的8英寸主炮巡洋艦,只有6門主炮。其餘2艘則打算重複"倫敦"級的設計,為了使巡洋艦計劃如期進行,投標必須在1926年秋天之前進行。新的戰艦使用了改進型的炮塔(Mark II),同時新的鋼鐵生產方法也使得額外一點點的重量可以被用於增強裝甲防護。1926年夏天,設計師們考慮了多種裝甲結構,但沒有一種令人滿意。從本質上講,如果戰艦在華盛頓條約規定的10000噸的限額內建造,就不可能在面對6寸和8寸炮時有足夠的防護。因此,"郡"級的最後2艘戰艦與前輩們有著同樣的防護,只做了微小的改進。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諾福克”號代表著A類巡洋艦/郡級/8英寸主炮巡洋艦的最終產物。這張戰前拍攝的“諾福克”號展現了其艦橋上方現代化的DCT。早期的8英寸主炮巡洋艦有著更小的方形指揮塔。

這2艘8英寸主炮巡洋艦成為了"諾福克"級。該級2艘戰艦——"諾福克"號(HMS Norfolk)和"多塞特郡"號(HMS Dorsetshire)都於30年代接受了小幅度改裝,加裝了HACS、防空炮和一具新的飛機彈射器和改進型艦橋。儘管該級艦都在艦橋上方加裝了現代化的指揮儀控制塔(DCT,Director Control Tower),以取代早期"郡"級上更小的方形指揮塔,但從外觀上看,她們與"倫敦"級十分相似。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多塞特郡”號,她於1941年1月到至少1942年初都保持著圖中展示的塗裝。左舷的塗裝與右舷相同,木製甲板則沒有塗裝。

B類巡洋艦(Class B Cruisers)

1925年初,貝里指示利利克拉普以"郡"級巡洋艦為基礎設計一種更小的6英寸主炮巡洋艦。但其艦體外形必須得到修改,更像是"霍金斯"級,利利克拉普拿出的是一個6000噸巡洋艦計劃,相比於"郡"級而言更快、造型更加優美。基於他的設計,這將是一種裝備4座雙聯裝6寸主炮的巡洋艦,但他也考慮了另一種方案,裝備6門8寸炮。

最終,是政治原因而不是海軍方面自身的考慮促使海軍部考慮利利克拉普的小型8英寸主炮巡洋艦設計。英國政府承受著削減帝國防衛開支的壓力,因此,海軍部發現自己手中的資金對於實現70艘現代化巡洋艦的目標來說簡直杯水車薪。利利克拉普的設計為昂貴的"郡級"提供了更便宜的選擇,1925年12月,海軍部批准了B類巡洋艦的計劃。事實上這將是一種3炮塔版本的"郡"級巡洋艦(現在被分為A類巡洋艦)。利利克拉普最終拿出了一個8200噸巡洋艦方案,她們有著與大型巡洋艦相同的速度和航程,但在防護方面要稍好一些,動力艙側面有著3寸厚的裝甲,彈藥庫裝甲則為4.375寸厚。用來保護要害部位的水線裝甲甲板則與"倫敦"級的相似。除此之外,B類巡洋艦將前2根菸囪合二為一,但著卻形成了一種不太優美雙煙囪佈局,其中一個煙囪要更粗一些。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約克”號,這副畫作展示了她從1940年2月直到1941年5月於克里特島蘇打灣被最終摧毀期間的外觀。她左舷的塗裝和圖中所展示的右舷塗裝一模一樣。

B類巡洋艦的首艦"約克"號(HMS York)於1927年開工,3年後服役。該級共計劃建造2艘,而另一艘"埃克塞特"號(HMS Exeter)由於經濟方面的限制不得不推遲到下一個財年進行。在此期間,海軍方面對設計做了一些修改,包括改進彈藥庫周圍的保護,換裝一個流線型的艦橋和一個允許攜帶2架飛機的改進型飛機彈射器。在30年代,"約克"號拆除了彈射器,並加裝了一座防空炮。"埃克塞特"號也加裝了防空機槍,但是兩艦在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看起來與服役之時並無兩樣。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和先前服役的“諾福克”級巡洋艦一樣,“約克”號的前兩座主炮也配備了現代化的指揮儀控制塔,而指揮儀控制塔正是為了提高炮術表現而生。這張照片攝於1930年,但與1941年3月戰沉時相比,她的外觀幾乎沒有變化。

雖然B類巡洋艦並沒有其他英國8英寸主炮巡洋艦那樣寬闊的艦體,尤其是在她們採用了艏樓船型的情況下,但她們仍然是優秀的戰艦並且對於艦隊來說是極為有用的補充,她們在和平時期的職責就是在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和地中海宣示存在。

結語

這些8英寸主炮巡洋艦非常適合用來"宣示存在",尤其是有著令人難忘的高幹舷、平甲板和威風凜凜的外觀的"郡"級。她們是間戰期大不列顛治下的和平的完美守護者,只是她們如何在作戰行動中拿出好的表現仍有待探索。

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軍的作戰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U艇和飛機已經成為顯著的威脅,而這些上了年紀的英國重巡洋艦很容易受到來自空中和水下的攻擊。奇怪的是,使得她們可以完美勝任最初角色的因素——長航程、適航性、作為艦隊旗艦的功能性和令人畏懼的強大火力確保她們在6年的苦戰之中仍有著一席之地。她們對於海軍來說仍是有用的——為艦隊默默奉獻的幕後英雄——直至戰爭結束。


不列顛的幕後英雄(1)——淺談英國重巡洋艦,設計與發展

河口之戰中的“埃克塞特”號,此戰中3艘老舊的英國巡洋艦憑藉著良好的戰鬥素養和正確的戰術達成了作戰目標

<code>參考資料:/<code>
<code>《British Cruisers: Tow world wars and after》 Norman.Friedman/<code>
<code>《British Heavy Cruisers 1939-45》 Angus.Konstam/<code>
<code>《Nelson to Vanguard》 David.K.Brown/<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