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淺談泰山的那些美麗傳說

泰山是一座名山,不僅以其雄偉壯美的自然景色聞名,而縣以其燦爛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著稱於世,被命名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東嶽為首,泰山可依,泰山梁木 泰山不讓土壤等等,泰山的典故與傳說,就是這個縮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許許多多典故與傳說,反映了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不屈不撓,磊落光明的傳統美德,表現了人們對邪惡勢力的仇視,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這些典故與傳說,不僅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而且有著廣博而精深的文化內涵。


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淺談泰山的那些美麗傳說


所有這些神話傳說,象這兒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一樣古老、美麗、動人,祖祖輩輩流傳著。

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對泰山的欽敬之情是眾所周知的。

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作為史官,本應來泰山參加封禪,但是他卻因故留在洛陽。他對參加封禪視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東行參加封禪大典,令他異常遺憾和失望,終於憂鎖成疾,臥床不起。這時,恰好司馬遷外遊歸來與父親相見,於是他握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遠祖還有大功於夏,是百官之長,後世逐漸衰弱,難道天將滅絕於我嗎?你如果能繼任太史官職,那就能繼承祖業了。現在漢朝的天子繼承了數千年來封禪泰山的大統,封禪於泰山,而我卻不能隨行,這是命中註定的呀!我死之後,你一定會繼任太史官職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書立說的意願。"


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淺談泰山的那些美麗傳說


司馬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看出參加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願望,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後,仍矢志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競之業。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表達了他受刑之後的痛苦心情,並提到寫作《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司馬遷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可見,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泰山是一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徵。

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淺談泰山的那些美麗傳說

盤古開天東嶽為首

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芸芸眾生何以獨尊東嶽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闢地的盤古說起。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

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豔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嶽,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髮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

因為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淺談泰山的那些美麗傳說


飛來石

在御帳崖之上,五大夫松之下,有一巨石陡立,危如累卵,搖搖欲傾,上刻“飛來石”三字,格外引人注目。

相傳,宋真宗帶領千人萬馬來泰山封禪,行至雲步橋上,只見重重山疊翠,白雲壓首,秦松亭亭,溪水悠悠,瀑布飛瀉,猶如銀河倒懸,山青水碧,好似新雨初霽之清秀,置身澗底,捕捉玉珠瓊花,令人忘情:飛身崖上,靜觀高山流水之清韻,使人心醉。宋真宗看到有這樣一個絕勝佳處,便下令停轎,在崖上石坪鑿石立柱,設帳鋪床,在此休息。真宗坐在床上,上有松濤陣陣,下有流水潺潺,前有歌舞美女,後依萬古青山,好不消遙自在。


文武大臣們跑這跑那,忙得不亦樂乎。正巧,這時泰山神黃飛虎巡遊從此經過,看到真宗如此享受,不禁大怒:“這個無能的昏君,名為到泰山封禪,實則是遊山玩水,心不真,意不誠,趕快轟他下山。”於是山神作法,將身邊一塊巨石朝真宗滾來。真宗這時正賞樂觀景,忽聽有聲如雷貫耳,回頭一看,見一塊大石壓頂而來,嚇得三魂六魄都升了天,忙喊“哎喲,我的媽,趕快救駕”此刻哪裡還有人應聲,文武大臣早都逃命去了,只有封禪使王欽若嚇得渾身打顫,鑽到床下,王欽若在床下,看到巨石突然停在樹下不動了,頓時來了勁,忙喊:“萬歲不要怕,石叟是元君派來接駕的。”真宗聞言,果見大石聳立,像在對自己施禮,遂又回到床上,招呼文武百官,一本正經地說“奴才,一塊碎石就把你們嚇成這個樣子?我乃真龍天子,是元君派來接迎的,我怎能會橫遭此禍?”話雖這樣說,此時真宗仍心跳不止,便趕快起駕上山了。王欽若為了討好真宗,便將此石取名為“接駕石”,把真宗憩過的石坪取名為“御帳坪”。

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淺談泰山的那些美麗傳說

望人松

她一棵嫋嫋亭亭的松樹,一枝長長的樹幹斜向下伸展著,好像殷殷熱情的泰山在企盼著海內外賓朋的到來,許多年輕的情侶,更是將她作為忠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在樹下留影,因為她向上凝聚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朝陽洞附近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親相愛,樂善好施。一天,一位外地的花匠到泰山採集花草,不慎失足掉下山崖,被丈夫救回家中,二人悉心照料,花匠很快恢復了健康。花匠為了感謝他們的救命之恩,拿出許多奇花異草的種子相贈,說是撒在山間,來年泰山將會漫山花香,分外妖嬈。他們照做了,第二年泰山果然花繁草茂,十分美麗,又一次,一位石匠來他們家避雨,他們傾其所有,熱情款待,石匠為了感謝他們的盛情,一夜之間鑿通了上山下山的所有盤道,引來了大批的遊人,使他們夫妻大開眼界。

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淺談泰山的那些美麗傳說


後來,丈夫為了把泰山打扮得更美麗,決心出到外面學習技藝。然而丈夫走了一年,兩年,三年,卻遲遲不聞歸期,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年輕的妻子站在山坡上焦急的望著,執蓍地期待著,漫天的大雪掩沒了她的身體,來年春天,冰雪消融了,年輕的妻子卻不見了,在她站過的地方長出一棵亭亭玉立的松樹,像那少婦首望遠方,企盼著丈夫的歸來。有一天, 她的丈夫終於回來了,見妻子變成了一棵松樹,悲痛異常,於是在樹下築了一間石屋,日夜守護著他的妻子,把對妻子滿腔的愛,都獻給了泰山,為妝扮泰山,建設泰山,為來泰山的遊玩的客人,做了許多的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