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今年的新冠性肺炎。農民還會賣光糧食嗎?

用戶7243675258362


1、 手裡有食物,心裡卻沒有慌亂。

一。說到農民的糧倉,我想到了我老家的糧倉。每年除夕的早晨,我都會貼一張“豐收”的年畫。我家以前的糧倉經歷了兩次變化。第一個是磚頭做的,能裝一萬斤小麥,但是不方便生產糧食,所以我撿了幾個可移動的塑料糧倉賣了。有人說,我們不需要太小來儲存我們自己的糧倉。當時磨麵條也很時髦,就是小作坊,所以農民自己吃麵粉。後來,鎮上有一家麵粉廠。農民們用小麥換麵粉。後來,家裡沒有儲備糧食,賣了小麥,然後買了麵條。我家已經十多年沒儲糧了。現在耕地是別人種的,我家裡沒有小麥。

2。老父親在世時,家裡當時吃飽喝足了,但他還是有囤積食物的習慣。我也厭倦了我父親這樣做,因為在家裡儲存糧食和來回折騰需要更多的時間。在把小麥倒進糧倉之前,必須用低水把它曬乾。直接賣給糧商並不難。聯合收割機可以從地上收集起來,攤在門口晾乾。倉庫儲存的糧食平時要遠離老鼠、防潮、防蟲。當價格下降時,心情會不好。俗話說得好,“當時的貨物值得出售”。這一直是國內關注的問題。我還問我的老父親,說現在吃喝很方便。我不能去街上買食物。為什麼要儲存食物?父親說你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我沒有經歷過饑荒,也沒有深刻的理解。

2、 農民現在囤積糧食是沒有意義的。

四。雖然這是一個很大的事實,我們不應該恐慌,當我們手中有食物。但我一直認為現在農民囤積糧食毫無意義。糧食是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過去,農民的收入來源非常狹窄,除了地上的莊稼,幾乎沒有別的。平時,家裡的柴火、米飯、油、鹽、醬油、茶、學生的學費、老人和孩子的醫療費、人際關係交流費等,都要來自糧食。因此,過去農民非常重視糧食,土地和土地生產的糧食是農民的命脈。

5個。但現在不同了。農民有多種收入來源。除了農業收入,他們還可以工作和做小生意。只要他們手頭有錢,就可以買到很多更豐富的食物,包括小麥粉、優質大米等。他們根本不需要在家裡儲存糧食。現在是和平時期。國家有糧食儲備,社會發展穩定。即使有流行病,會發生什麼?只要你有錢,你還可以買食物,但不太方便。所以這個話題有點危言聳聽。即使你手裡有食物,你在流行病期間會出去磨麵條嗎?直接用錢買不好嗎?事實上,我知道主題說了什麼。恐怕這個世界會很混亂,錢也會一文不值。儲存糧食仍然是可靠的。我想不會再有什麼大問題了。我們將同心同德地抗擊流行病,很快就會過去。3、 不要亂來,不要妨礙社會。

6。如果真的把糧食分給農民個人,那就真的不值得一提了。比如,有的家庭只有兩三畝地,即使看到3000斤,你真的是儲藏糧倉還是貯米槽?也能賣到3000多元。翻太陽的人力是可怕的。直接賣錢比較好。如今,農村的青壯年幾乎沒有囤積糧食的習慣。這是我們地區的實際情況。現在在家裡能找到糧倉或塑料活動糧倉的人都想看看文物。

7號。群眾的跟風意識很強,包括城鄉所有的老百姓。風起雲湧時,他們會亂作一團,生怕跟風太晚會吃虧。就像最近幾天的流行一樣,有些人說什麼可以預防和抑制病毒,然後就開始搶購。食鹽、板藍根、酒精、口罩等將成為搶購的目標。這種現象和讓農民在疫情期間囤積糧食的主要思想有什麼區別?糧食是人民最重要的東西,但是現在農業生產技術和農藥化肥都這麼先進,糧食產量已經很高了,還會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當然不是。即使農民不賣他們所有的食物,到底會發生什麼?他們能用自己的食物做什麼?

結論:農民囤積糧食的現象已成過去式。過去,他們不賣糧食的原因是自給自足。後來,他們不願意低價出售。我是說,節約食物不如節約金錢。只要你有錢,你去哪兒都可以吃。家裡真的囤積了更多的食物,有時候還是個負擔。


一般


今年年前我和老公去街上買了80斤麵粉,本來覺得老公買的太多吃不完,沒想到碰到新冠病毒疫情買不到饅頭,隔幾天就做一次饅頭,現在麵粉也不多了。

由於這次疫情,估計農民會改變以往的思維,可能會囤糧以備不時之需。我姥爺快80歲的老人,他每年都會存1000斤麥子,然後剩餘的賣掉換錢,讓他賣光,他說不行,有糧在手,吃穿不愁。

疫情過後,農民朋友賣糧方式應該會有改變,會留足餘量。

其實囤糧不囤糧都沒事的,我們國家儲備糧據說可以夠我們吃幾十年的,所以老百姓囤糧就是自己給自己的安全感,也是無可厚非的。



梨鄉高大圓


經過這次疫情的發生,我不得不佩服老一輩人的思想觀念,他們不被眼前較好的生活狀況所矇蔽,每年要囤積一些糧食作為急需備用。這個人就是我老爸,因為他在艱苦的年代,餓怕了。

話說到這裡,不怕你笑話,我家現在還存有五年前的穀子,大約為幾千斤,你信不信?現在還能有五年前的存糧,最終功勞歸於我的老爸。

這個老爸是我的公公,一個種了一輩子的地的老人,在以前吃過很多的苦,孩子多,還被無情的火燒過房子,在一貧如洗的家裡把四個孩子拉扯大,供他們上大學,不容易啊!

只有吃過苦的人,歷經了困苦,才知道糧食的可貴。我家的糧食雖然是老糧,吃起來口感上比較差,但沒有總比有強,最起碼不會被餓肚子。

也許有些人會說,什麼年代了,還有存糧,真可笑,但是,經過這次疫情的發生,你還敢說可笑這兩個字嗎?說不定恨不得自己家也有存糧呢。


現在農民的田地越來越少,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種田地,就算自己有田地,也只希望出去打打工,然後自己買糧吃。

還有些農村人的思想是,種水稻不賺錢,一年吃不了多少,還不如買了吃,種水稻太辛苦了。

但是經過這次疫情的發生,也許年輕人沒什麼想法,到是60後,70後的人會想,還是應該屯著一點糧食才安全。

我們南方人主食大米,沒有吃麵粉的習慣,市場上的大米價格不一,好一點的要四塊多一斤,隔年的陳倉米大約兩塊多就可以買到。

其實陳倉米再陳,時間再長,淘洗乾淨後,也不怎麼難吃。所以我家每年,都要把吃剩的餘糧做一番處理,砍一些桉樹葉堆放在屋裡,地上噴上防蟲藥,穀子裡塞入防蟲的花椒,大蒜等物,才得至於到現在穀子都沒被蟲蝕。


今年的疫情有點長,所以人們才會想到這個囤糧食這個話題,總的來說,我們農村人都有囤糧食的習慣,多則幾千斤,少則幾百斤,經過這件事情後,也許都會考慮增加屯糧的數量吧!


泥糖小丫


“家裡有糧,心中不慌”這是老一輩人一直流傳下來的話,因為他們經歷過60年的三年饑荒,比誰都清楚糧食的重要性,無論怎樣,作為種地的農民,家裡產的糧食都不會賣光的。

就拿我們老家來說吧,我老家是西北農村的,北方都是以小麥為主,我家也是,由於氣候乾旱,小麥的產量也不是太高,一畝地也就幾百斤,而且農戶家自己產的小麥,質量又不高,賣的話價格都很低,也就一塊錢左右,最後連本都出不來,而且賣也就只有那些做飼料的肯收,像做麵粉的根本不要我們種植的小麥。


從我記事起,我們那裡的人就沒有賣過小麥,一年種幾畝地的小麥都是留著自己家裡吃,家家戶戶多少都有幾千斤的餘糧,因為西北氣候乾旱,小麥曬乾放著不容易變質,也不會生蟲,所以每家每戶都放著一兩年的小麥當做餘糧,就算有變質的,人不能吃的,也會磨成麵粉給家裡養的牲畜當飼料,反正就是不會賣掉。

我爺爺一直就對我說,孩子,不管啥時候,都要愛惜糧食,不能糟蹋,苦著不容易,要知道珍惜,飽漢子不能忘了餓漢子的急,家裡不管啥時候,都得有餘糧,那時候不管發生啥事,你都餓不著,直到現在,我依然記著,現在我爸種地,家裡的糧食也是依然放著,沒有賣過。

就那這次疫情來說,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了,但農村人也沒有為吃喝而慌過神,因為家家有餘糧,家家有油,肉,菜,他們不用怕,吃的是自己產的,放心又安全,根本不用擔心餓肚子,而倒像城裡人,吃啥都得賣,現在就特別不方便。


有人也說,現在都去打工了,誰還願意種地,家裡地都荒廢了,種那幹啥,再說了存糧食也沒啥用,反而還會有損失。這我就想說的是,家裡就算打工去了,沒人種地了,但你只要回農村,沒吃喝的時候,依然會有鄰居給你的,這就是農村人存糧食的好處。不然家家都在買著吃,誰會借給你呢。

對於老一輩人來說,存糧永遠比存錢重要,糧食沒了日子難過,錢沒了吃飽肚子可以再掙。農村人存糧食有沒有好處,在這次疫情上,就充分的得到了體現。


通過這次疫情,農民以前不願賣糧的意識,這次肯定又加深了不少,他們會又一次的聯想到以前的飢餓,會又一次的提高自己存糧意識,因為只有這樣,一家人才不會捱餓。


渭水三農人


你好,作為一個農村人,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雖然這次肺炎已經一個多月了,但是農村糧食消耗不是特別大,有可能城市裡面糧食可能短缺,但是農村裡面根本不會為了糧食這個問題操心,至少頂上半個月,我家裡沒有種田了但是我親戚都說就算你們今年不出去也不要為了糧食操心,我這裡夠的,所以農村平常都沒有賣完糧食,你所說的基本是不用擔心的,農村賣糧食不會賣完的,就算賣了很多,但是都會留下一大部分在家的,別說以後了,平常都沒有賣完呢。




我叫唐小易


劉嬸站在鍋臺邊上洗碗,她突然就想到了一件事情,於是甩了甩手上的水,順便在圍裙上抹了兩把,扭身走到臥室門口,對看電視的老劉說道:老頭子,你頭年還埋怨我沒抓住好時機把玉米給賣掉,現在是不是得慶幸沒賣啊?


去年我們山東天氣乾旱,很多人家的玉米因為缺水而沒收穫,劉嬸種的玉米地跟前守著一口井,井中一天可儲存十幾桶水,老兩口天天去澆水,一天澆灌幾十棵玉米苗,付出就有收穫,劉嬸家的玉米在去年長的還不錯,到秋時收穫了大概兩千多斤玉米。

去年玉米最初收購的價格是一元錢,那時候劉嬸看到別人家長得不咋地的玉米賣一塊錢,自家顏色金黃籽粒飽滿的玉米賣一塊錢太虧了,於是就放在家裡,想等著漲價到一塊一毛錢或者一塊兩毛錢再賣,結果到過年還沒賣出去。

年前老劉還埋怨劉嬸:你看看這一堆玉米,過年還放在家裡佔地,一塊錢時賣掉就算了唄,就差那兩三百塊錢了嗎?看著家裡多亂啊!

誰知道過了年,因為疫情村裡封閉,輕易不讓大家出門,當很多人抱怨家裡糧食不是很多的時候,劉嬸這才想起家裡還有兩千多斤玉米吶,於是就覺得心裡踏實,最起碼一家人有糧食吃。

老劉看著劉大媽驕傲的小眼神,突然覺得挺好笑:我說老伴啊,你還以為疫情戰要打打長期的嗎?你過來看看新聞,鍾老說了,四月底病毒會被打敗,我們很快就可以出去幹活了,今年種花生保準耽誤不了。



不過老劉承認,非常時期家裡有儲存糧食心裡踏實,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以後打算賣糧食時要等到第二年收糧食之前,價格再貴再賤差不了幾百塊錢,在看到豐收有望時賣掉先前的糧食,這樣肯定能防備了特殊時期需求。

實際上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有儲存糧食的習慣,只有五十五歲以下的比較年輕些的農民才不願意儲存糧食,嫌棄放在家裡太亂,經歷了疫情,估計村裡人的生活習慣沒有多大改變,存糧食的還是老人,年輕的還是無所謂的樣子。

再說了,現在種地的農民並不年輕,年輕些的都還在打工掙錢,真正經歷過沒糧食吃的貧困時期農民們已經老了,六十年代往後的農民們壓根就不記得捱餓的滋味,因此我們還是不會被這次疫情嚇到,如果種地收了莊稼,估計還是會在第一時間賣掉,儲存糧食是老農民的事情。


悠然見東山


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在我們農村只要是60歲以上的人基本上還多保持存糧的這個習俗。經過今年肺炎疫情的影響我想給我們所有的農村的農民都會帶來一些新的觀念和想法。



為什麼老一輩人會有存糧的習慣呢?

我們的父輩們他們基本上都是5060後的人,他們基本上經歷了吃不飽的年代。就拿我岳父來說吧,雖然說他們杞縣那邊是大蒜種植產區,但是每年都會留1畝多地的地塊來種植小麥。由於他們那裡的小麥種植面積比較少,在小麥收穫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選擇用鐮刀割小麥,小麥大型收割機是不會專門跑到這一畝地給收穫小麥的。岳父岳母一般的把小麥拉回家跺起來然後再讓收割機給脫粒,雖然這樣種植小麥比較麻煩,但是這也是他們老一輩人對於糧食的打心眼裡的一種依戀之情即“家裡有糧心不慌”。



這幾年我也是在農村老家承包土地搞種植,受到岳父的影響每年我都會選擇用麥囤儲藏1000多斤小麥。我們村裡就有一家打面機,所以基本上一家老小都是吃自己種植的糧食,蔬菜也是要上超市裡面購買一些的,但是大部分都是通過自己家的小菜園裡種植的蔬菜來滿足一家四口人的吃菜問題。


把糧食農作物都賣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一家人基本上都不在家的農戶,但是隨著這幾年出門在外打工掙錢要比一邊打工一邊種地的收入要高一些,所以現在這樣的農戶也是越來越少了。即現在直接就是把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全家人都出去打工。


豫東小農


經過今年的新冠性肺炎,農民還會賣光糧食嗎?

在河南,東北,山東等一些產糧大省,現在種植小麥覺得不新鮮。但是在我們村裡,甚至是周圍,這裡已經有二十來年不種植小麥了。為了發展經濟,為了賺錢,我們這裡都種植了一些核桃、藥材等賺錢多的經濟作物。

但是我們村子裡有一個“怪老人”,年齡在70多歲了,仍然我行我素的在地裡種植了小麥、地瓜等糧食,而老人的大缸裡也屯了近一噸糧食。我們年輕人看到怪老人這樣,也勸導他:讓他儘快吧小麥,地瓜幹賣了,以換取錢來買面吃,並讓他種植一些藥材來代替糧食。然而這位“怪老人”並不為所動,還是繼續屯著糧食,並過著簡樸的日子。



然而在今年後,因為疫情的原因,為了防控疫情,我們村也開始了封村行動,而一些人為了做到儘量不出門,就採取了大面積的購物,特別是大米、白麵、油鹽等必須品,也成了搶手貨。而很多農民甚至後悔能在去年的時候能種上糧食,甚至能留下部分糧食,而不是把糧食全部賣掉。

看到這裡,我漸漸瞭解了我們村“怪老人”的遠見。的確如此,在舊社會里糧食就像黃金一樣成了硬通貨,也許“怪老人”以這樣的心理來儲存糧食吧,但是我也不得不佩服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儲存著夠用的餘糧。因為老人知道,只有“家裡有糧,心中才不慌張”,而老人用實際的經驗也狠狠地打了我一個耳光。


那麼經過今年的新冠性肺炎,農民們還會賣光糧食嗎?

經過今年的新冠性肺炎後,給很多年輕的農民帶來一個新的認識,就拿我來說吧,在以後的每一年裡,也會存著一些糧食的。而我每年不僅存著糧食,而且也要在農村裡蓋上房屋,從城市裡重點像農村轉移。因為農村裡不僅環境好,而且糧食、蔬菜等也是有機的,綠色的,而這樣也就解決了城市人買菜的尷尬。

所以來說,在這生活的經驗裡,我們農民也要做好“晴天帶傘,夏天帶棉衣”,留下足夠的糧食,比如地瓜面,玉米麵等,而地瓜面和玉米麵做的窩頭還是很好吃的。



因此來說:

現在國家的物資是很豐富的,我們農民完全不必擔心物資,只有好好的待在家裡,不給國家添亂才是上策。但是對我們農民來說,也要做到“手裡有糧,心中不慌”,就像我們村裡的“怪老人”一樣,老人經歷過舊社會的飢後,他才留下了家裡的存糧。雖然現在的糧食等物資非常豐富,但是我們年輕人也像老人一樣,適當的在缸裡留下一點糧食,在“憶苦思甜”下,因為糧食才是生活的後盾。


李子說農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費肺炎,可以說讓所有的人都措手不及,開始審視自己,檢審人生和思考日常生活細節了。我也如此,如果不是在農村的婆家給於糧食和蔬菜的供給,也許我們家簡單的一日三餐早就告急了。



花腰妹從小在農村長大,父母從小就經常用“倉有餘糧心不慌”“家有餘糧雞犬飽”的民諺來告誡我們,一定愛惜糧食,不要輕易浪費。那時候,我家一年的收入就是靠種植水稻、包穀、蠶豆等作物,還有就是養殖一兩頭豬和部分雞鴨。一般情況下,除了賣家禽、家畜外,能賣的糧食就只有大米,因為包穀、蠶豆賣不上價,幾乎都是用來餵養家畜。


即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父母都要儘量留夠一家人吃的糧食,同時,父母還經常帶我們把一時半會吃不完的蔬菜、豆類、瓜果等進行加工後曬乾,等冬天或者應急的時候備用。父母總說,“借來的糧食吃不飽,討來的東西不養生”,家裡有老有小的,再苦再難糧食都不能賣光,食物也一定要有備貨,不然一家人就會捱餓肚子了。也正因為有父母的精打細算和省吃儉用,每年我們家頭一年的糧食和後一年的糧食都基本能接上,即便有時候出現意外,也沒有出現斷糧的情況。


這次疫情中,許多大城市家庭因為沒有太多的食物儲備,一日三餐都要去超市購買,而農村家庭就要好得多,基本不用買也能自給自足。就拿我們家來說吧,今年春節在農村婆家過,殺了頭年豬,後來我們返回單位上班,婆婆給我們帶了足夠的大米、臘肉、菜油和乾菜、新鮮蔬菜等,我們回到家把冰箱塞滿,幾乎半個月沒出去買過食物了,這也是得益於婆家沒有賣光家裡的糧食。


總之,當經過今年的新冠費肺炎,花要妹更是感慨,無論是做人、做事還是過日子,都應該給自己留點餘地。農村俗語“家有餘糧雞犬飽,戶多書籍子孫賢”是有哲理的,你說呢?


花腰妹


我是鄉村淇譯,一個在農村種植水稻和養殖河蟹的八零後農民。分享一些農村趣事和自己養種植經驗,喜歡可以關注我哦。

即使沒有這次疫情,農民也是不會把糧食都賣了的,大家都是會在心照不宣的情況下,把自己一年的口糧留下來的,只會多留不會少留的。

我本人就是在農村種植水稻的,每年秋收以後,在賣糧的同時,我都是會把我家一年的口糧留下來的,這個也是因為相對於在市場上面買的大米,我們更放心自己家種植的。這樣也是能節省不少錢的。

那為什麼農村人都有這個習慣呢?

農村人自古以來都是遵循著一個道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的理念的。在以前難糧荒的時候,大家都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在哪個時候的農民也是沒有什麼保證的,沒有糧食的時候都是上山上或者上野外去挖一些野菜來充飢的。這個也讓農民認識到了手中又糧食的重要性,以至於現在自己手裡有了土地種植了糧食,那麼在賣糧食的是都是會留下來自家人一年的口糧的,這個也是在人們的一種習慣了吧。

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爺爺也是會經常給我說以前吃糧食是多麼的困難的。他們那個時代的農民最辛苦的,雖然後來改革開放了,不過那個時候還是實行生產隊的形式的,只有去生產隊幹活才能掙工分來換取家裡一年一家老小的口糧的。再加上每家孩子都是好幾個的,往往都是不夠吃的,大家都得節省著吃的。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一頓餃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養成了必須家裡留有餘糧的。他們也是被以前的苦日子嚇到了,不想在過得那麼被動。

疫情下的農村

在這個的疫情下,農民更是看到了存糧的好處,雖然現在已經大家都是在自家屋裡預防疫情能有將近二十天了,可是在農村也沒有聽說誰家的口糧沒有了,這個也是歸功農村人存糧的習慣和好處的。那麼這樣一來也是能讓大家更堅定在賣糧的時候不能都賣了,最起碼要留夠自家的口糧的。

所以在我看來即使沒有這次疫情農民也是會留有餘糧的,只是經過這件事讓大家更堅定了留口糧的決心的。在這也是希望疫情早點過去,畢竟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人的春耕和出去務工的人員是都不行的。沒有收入的日子也是不那麼好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