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怎麼辦?

丟丟媽咪


很高興我來回答您的這個問題,要引導和教孩子就首先要了解養成孩子自私的原因,而孩子自私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種:

第一,父母長輩過於寵溺。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特別是祖輩和父母眾星捧月的態度,助長了孩子的獨佔欲,強化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第二,父母自身不能做到言行一致。有些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反覆無常、表裡不一,當孩子犯錯時,便加以嘲諷、鄙視,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因此變得只能自我封閉,儘量不與他人接觸,躲到自己的小天地裡,結果必然導致孩子自私。

第三,父母自身的言傳身教。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平時待人處事的表現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性格。

那麼針對孩子自私我們怎麼辦呢?

第一,培養孩子不自私、樂於分享的性格就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凡是沒有自信心的孩子,要讓她學會拿出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是困難的。

第二,用行動小孩孩子證明分享是快樂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引導孩子去跟別人分享,讓他知道分享可以給別人帶來快樂!

第三,父母和長輩不能太寵溺孩子,我們必須要以平常心對待,是否對錯必須有原則。

第四,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中來,在勞動中讓孩子們學會體諒、關心父母!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觀點,希望能幫到您!





詩語果


現在,有很多的家長都覺得孩子太自私了,是獨生子女的緣故嗎?還是教育方式的問題?不管怎麼樣,孩子的不良習慣應該儘早改正。

媽媽講述:孩子太自私了

兒子快六歲了,平時太自私了,在家裡遇到自己喜歡吃的或玩的,就說“都是我的”,霸佔起來,誰也不讓動。

一天,親戚家的一個小哥哥來串門,我把他領到兒子房間,讓兒子跟他一起玩玩具。小哥哥拿起一輛小汽車玩,兒子立刻跑過去,一把奪過來,大聲嚷嚷著:“這是我的!”小哥哥見狀,又伸手去拿小飛機,兒子又一把奪了回來,理直氣壯地說:“這也是我的!”不管哥哥拿什麼玩具,兒子總是不讓。最後,哥哥索性不玩玩具了,他打開小書櫃,取出一本圖畫書,可是,兒子還是不肯……

我也嘗試著教育他要大方,要和別人分享,可是好像沒什麼效果,真不知該怎麼辦了。

孩子講述:自私有原因

自私是幼兒常見的問題行為,父母會發現家中原本大方的孩子變得自私了,他不再樂意與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更不允許你把他的零食送到別的寶寶手中,甚至只是有人碰了一下他的東西,他就會大喊大叫、暴跳如雷。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變得自私了?

◆“我”獨生子女的特殊性

現在的獨生子女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問題。由於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集寵愛於一身,甚至壟斷了父母的整個身心。家裡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先盡他一個人享用,他有什麼要求家長就儘量滿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養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之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

◆“我”的年齡特徵所致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幼兒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他們心理活動都單純圍繞自我出發,接觸、瞭解與自己緊密相連的人和事,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他們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從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發的,不知道考慮別人對此有什麼想法,更難以理解別人可能有完全不同於自己的看法。大約到了兩三歲以後,隨著幼兒社會活動範圍的擴大和交往經驗的積累,幼兒才逐漸在主觀上產生你我的區別,並能逐步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兒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如果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問題行為。

◆ 周圍對“我”的不良影響

孩子自私心理的產生,與其周圍人們的不良影響也有很大關係。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員自私自利,愛貪圖小便宜,或與人共事斤斤計較,過於“小氣”;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員常常叮囑孩子自己的東西不給別人吃,玩具不許別人玩等。這些,都會助長孩子的自私心理。

◆ 物質生活的優越對“我”的影響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斷滿足幼兒需要中,助長了幼兒的霸道、自私。例如,當幼兒看到別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時,哭鬧後成人一般都會滿足。從而,滋長了幼兒對物質的索取,幼兒不斷滋生的慾望是自私的根由,慾望的無止境,自私便隨之而生。

◆ “我”在交往中不懂得策略

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換時發生爭吵,往往是因為不懂得恰當的商議、溝通及分享的方法。大家都想玩,也明白別人也想玩,但矛盾在於怎樣選擇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成人雖然意識到了分享的重要意義,但由於對其含義理解不夠深刻,欠缺了對幼兒的指導。

爸媽可以這樣做:

對於已經形成自私傾向的幼兒,家長不必恐慌,也不要感到束手無策。發現孩子問題本身就是教育的契機,處於此年齡的孩子可教育性強,只要家長認真對待,方法得當,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創造分享的家庭氣氛

家長從孩子最在乎的食物開始,如果孩子獨佔的話,家長就要把食物拿過來公平地分開,不能再放任不管。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大哭大鬧或苦苦哀求,但家長絕不能讓步,一定要堅持到底。偶爾的“舊病復發”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長堅持就一定能糾正過來。

★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儘量不給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適當

對於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適當滿足,對於不能及時滿足的要讓孩子學會等待,不過分遷就,即使孩子很強硬,家長也要把正確的堅持到底,不給孩子留餘地。如果有一次妥協,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機可乘,所以,家長要有狠心、恆心和耐心及堅持到底的決心。

★ 引導孩子尊重和關心長輩

要讓孩子學會享受時應首先考慮長輩,就餐時,好菜要先挾給長輩吃,舒服的位置讓給長輩坐;別人為自己服務要表示感謝;別人不便時,應儘可能提供幫助,逐步體會到幫助、關心別人是愉快的。

★讓孩子學會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家長應指導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給爸爸媽媽倒茶水等,讓他體驗父母勞動的艱辛,懂得要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以便將來為家庭和社會多作奉獻。

★ 為孩子創造經常與小夥伴交往的機會

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們玩和看,幫助孩子認識自私是不受人歡迎的行為,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贏得大家的喜歡。如鼓勵孩子多參加合作性的遊戲活動,指導孩子在玩中感受尊重、幫助、謙讓別人的樂趣,並學會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緒。

★ 家長要以身作則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尤其要多孝敬長輩,給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長此以往,同樣的品質和行為方式就會再現於孩子身上。

家庭教育中的百依百順、嬌寵溺愛,就是步入了誤區,並且由溺愛培養起來的怠惰、自私、驕橫、無能的品格,必然影響到孩子的學校和社會生活。希望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要多留心,多觀察,要有耐心、愛心。處理孩子的所謂問題時,要把握其基本法則:對孩子要有信心,在示範中言傳身教,在生活上潛移默化,在互動間耳濡目染,在朝朝暮暮中放手孩子走出的迷霧。






做生活之美家


先分享個幼兒園的方法。我家孩子在讀的幼兒園每個週五都會有“分享日”,小朋友們都從家裡帶零食、水果之類的到幼兒園然後互相分享。

我家孩子也屬於比較自私的那種,我選擇“以牙還牙”的方式。比如我做好飯的時候,會告訴她“孩子去拿碗筷”,吃飽了我來收拾碗筷讓她去擦桌子。在這些小細節上告訴她要幫著分擔家務。時不時的讓她幫我倒杯水,做點她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時候她煩了也會問我為什麼什麼事情多讓她做,我告訴她“因為我們是一家人要互相幫助共同分擔”給她責任感,讓他做完事情夠有成就感這個也挺重要的。當她意識到做事情難的時候我會問她“是不是覺得挺難的?可是媽媽每天都要這樣做呢,是不是覺得媽媽挺偉大的,要感謝媽媽讓你過的這麼舒適呢”教會她感恩就會為你著想,也會去做更多,別以為孩子小就不她做事情,那隻會把她在家庭成員裡特殊化,她會越來越自私。


N小木瓜


首先必須明確自私的定義。簡單地說,自私就是隻顧為自己謀求利益。一方面是對既有利益的佔有,一方面是想辦法去佔有更多的利益。這種佔有的心理是人的本性,在人生的某個階段 特別強烈,只有在心智發展上產生了同理心後,才會在“理解並接受他人的感受”下調整自己的需求。因為它不是道德問題,所以來自外部控制社會規範、法規,乃至父母的惇惇教誨,都無法改變。

從發展心理學來說,嬰兒是不自私的,只要吃飽、睡足,其他財物都不在乎,這是因為他還不認識財物的價值,沒有物權觀念。在認知經驗逐漸豐富之後,對於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物品,例如可吃、可玩的,就開始有了佔有的心理。這種佔有的需求,在開始階段,和以後通過“自我效應感”建立起來的“自信”雷同,但隨著可接觸物品日愈增加,自我效應感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佔有慾”。

如果孩子獲得良好的成長環境,父母也給予有質量的陪伴,他就漸漸在感受父母的愛與關懷下產生同理心,能夠以同樣的愛心回饋父母,這樣,就為“合作”建立了基礎。有了合作,就會有分享,因此“自私”的心態就在有等級差別的愛下產生質的變化,因此,要化除孩子強烈的自私心理,就必須加強同理心的培養。

相反,在不良的成長環境下長大,例如父母貪婪成性、經常吵架、對孩子實施暴力、不關心孩子的需求,孩子為了生存、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會漸漸養成自私的個性。

自私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但太自私的孩子會失去許多學習資源,很難結交玩伴,對學習和社會智能的發展會有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從小培養孩子合作與分享的價值意識。例如:在吃水果的時候,把水果分成幾份,明確告訴孩子這份是誰的,然後交給孩子去分配。這個過程有助於幫助孩子認識 “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他自己的資源,我們都要接受和尊重”的道理。


陳禾


自私是幼兒常見的問題行為,父母會發現家中原本大方的孩子變得自私了,他不再樂意與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更不允許你把他的零食送到別的寶寶手中,甚至只是有人碰了一下他的東西,他就會大喊大叫、暴跳如雷。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變得自私了?

1“我”獨生子女的特殊性。

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私問題。家中所有人都圍著他轉。他有什麼要求,一家人都儘量滿足,長時間久了,自然就養成了自私的壞毛病。再加上沒有兄弟姐妹的緣故,孩子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

2“我”的年齡特徵所致。

心理學研究表示:孩子在幼兒時期是自我意識的形成的初步階段,他的心理活動都是圍著我出發,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他所提出的要求也都是從滿足自我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發。不懂得考慮別人感受,更難以理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大約到了三歲以後,隨著社交活動的增加和交往經驗的積累,孩子才會慢慢在主觀的意識上產生一些區別,並逐步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所以在幼兒心理發展早期,如果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問題行為。

3周圍對“我”的不良影響。

孩子的自私心理也和身邊的家庭成員有很大關係。比如父母或者其它家庭成員就屬於自私、愛貪便宜的人,有的大人常常會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不可隨便給別人吃,玩具不可隨便給別人玩等等這些行為都會造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形成。

4物質生活的優越對“我”的影響。

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大人不斷滿足孩子的需要,導致孩子造成霸道、自私的心理。比如,當孩子看到別人好玩的,或者好吃的,他得不到時,就會以哭鬧向大家宣戰,直到最後大人滿足他為止。這些行為也會助成孩子自私的根由。

對孩子自私的形為,哈佛理念美藤教育創始人鄭託尼老師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做:

對於已經形成自私傾向的幼兒,家長不必感到恐慌,也不要感到束手無策。能發現孩子的問題,就是教育好的開始,只要家長認真對待,方法得當,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創造分享的家庭氣氛。

家長可在生活中從孩子最在乎的食物開始,如果孩子獨佔的話,家長就要把食物拿過來公平地分開,不能再放任不管。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大哭大鬧或苦苦哀求,但家長絕不能讓步,一定要堅持到底。偶爾的“舊病復發”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長堅持就一定能糾正過來。

2、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儘量不給孩子特殊待遇,要合理滿足孩子的一些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3、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適當。

對於孩子的合理要求可適當滿足,對於不能及時滿足的要讓孩子學會等待,不過分遷就,即使孩子很強硬,家長也要把正確的堅持到底,不給孩子留餘地。如果有一次妥協,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機可乘,所以,家長要有狠心、恆心和耐心及堅持到底的決心。

4、引導孩子尊重和關心長輩。

要讓孩子學會享受時應首先考慮長輩,就餐時,好菜要先挾給長輩吃,舒服的位置讓給長輩坐;別人為自己服務要表示感謝;別人不便時,應儘可能提供幫助,逐步體會到幫助、關心別人是愉快的。

5、讓孩子學會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家長應指導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給爸爸媽媽倒茶水等,讓他體驗父母勞動的艱辛,懂得要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以便將來為家庭和社會多作奉獻。

6、為孩子創造經常與小夥伴交往的機會。

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們玩和看,幫助孩子認識自私是不受人歡迎的行為,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贏得大家的喜歡。如鼓勵孩子多參加合作性的遊戲活動,指導孩子在玩中感受尊重、幫助、謙讓別人的樂趣,並學會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緒。

7、家長要以身作則。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尤其要多孝敬長輩,給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長此以往,同樣的品質和行為方式就會再現於孩子身上。

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百依百順、萬千溺愛,其實就是步入了誤區,並且這些溺愛會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怠惰、自私、驕橫、無能的品格,必然影響到孩子的學校和社會生活。

所以在家庭教育的問題上,家長一定要多瞭解孩子的內心變化、和成長規律。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愛心。把握一些基本準則,並言傳身教,慢慢用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著孩子,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相信孩子會還給你一個理想的未來。


智寶邦


我結合自己的經驗來談下體會吧。

我的兒子五歲,全家人都寵著他,什麼事情都幫他做到位。到現在,我發現了他一個很重要的缺點就是自私。

比如說不會心疼我們,有時候我撞到椅子腿了,痛得直叫,他卻在旁邊哈哈大笑。

比如說不會分享好吃的好玩的,即便分享,也是一丟丟。

這些都是一些小小的表現,我想這應該是中國現行大部分孩子遇到的境況!

我想,要改變這一事實,還得從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父母以身作則,待人寬容大量,大方樂觀,孩子耳濡目染慢慢會學到一些東西

二是父母的引導,教會他維護自己物權的同時,還可以學會分享,讓他知道分享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三是父母不能給他灌輸家裡所有的好東西都是他的觀念。正確的做法是家裡好吃的每個人都應該品嚐一下,家裡的東西都是家庭成員的,不是他一個人的

我想,只要父母用心,孩子的性格會慢慢改觀的!




爸爸的日記


相信不只是你有這樣的煩惱,很多家長包括我有時候也感覺到自己的孩子很自私,不願意和同齡的小夥伴分享東西,到這裡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不對的,但不知道該怎麼辦,慢慢的會把孩子塑造得自私自利,難有交心的好朋友,最後可能就讓孩子形成了自卑與孤僻的性格。

分析孩子自私的原因

首先是要去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有自私這樣的一個行為,這個非常重要,孩子出生之後就是一張白紙,性格行為都是受後天影響形成的。可能發生了什麼讓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作為家長是需要去知道的。

受家庭負面因素影響,很少得到家人的認可,覺得自己的存在也許是多餘的,從此缺乏一定的安全感是一個原因,沒有安全感,總覺得自己身邊的事物,可能也包括家人,說不定哪天就拋棄了自己?自己很難抓住,所以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更加是不願意輕易的拿給別人。。

受家人行為因素影響,有時候大人持家節約,或者也有自私的人,或者在一些生活瑣事中總是相互埋怨,小孩總是有樣學樣。

孩子自私該怎麼辦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的一些行為和作法得到認可,經常鼓勵和表揚孩子,讓孩子能夠體會到他也是家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給孩子購買的玩具書本之類的東西,儘量滿足,不要一說到買,就在孩子面前表現為難,或者說灌輸家裡不富裕什麼的,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家庭緊迫,更加珍惜身邊的一切,更不願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不要強行做孩子不願的行為,強行將孩子喜歡的東西送給小弟弟小妹妹這種,孩子是很難承受的。

大人在某些事情的處理上,特別是孩子在場的行為習慣上,要以身作則,大方的和別人分享一些東西,讓孩子知道分享也是一種美好。

不要批評孩子的自私,可能會形成反效果。

以上內容希望對你所有幫助,e風萌娃專注育兒生活常態,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們喔。


汽車活火山


現在的孩子由於父母的溺愛,大多孩子性格自私,對於孩子的自私性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引導他呢,讓他變得大方起來。

一、父母做好榜樣

父母要注意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平時熱情大方,別人遇到困難樂於幫助別人,對孩子能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讓孩子分享

父母要鼓勵孩子分享,讓孩子明白分享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快樂。

四、鼓勵孩子做家務

父母在家裡不要以孩子為中心,不給孩子特殊地位,多鼓勵他們做家務,讓他們明白付出才有回報。

五、尊敬長輩

讓孩子多關心長輩,多替長輩著想,比如吃飯時讓長輩先上桌等。

六、參加集體活動

讓孩子能體驗團隊合作的力量,想要得到別人的幫助,首先要幫助別人。

我是侯媽,多平臺簽約作者,歡迎你能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分享教育內容,培養優秀孩子。


侯媽家庭教育


如果爸爸媽媽不能及時糾正,這種自私心理會嚴重妨害孩子成長。 自私是一種不成熟行為。自私的兒童過分關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歡樂和幸福,很少考慮他人,一切以滿足自己為主。 孩子為什麼會自私呢?許多爸爸媽媽會感到不解。其實,從人的發展來看,嬰兒期是以自我為中心時期。這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生存本能的反應。2~5歲的兒童正在發展從多種角度、多種立場考慮問題的能力。最初,他們在觀察事物和考慮問題的時候,還不能超出他們實際所看到的。他們沒有認識到人們從各種不同的立場,以不同的方式在看待同一個事物,他們很少知道別人會有與他不同的情感。因此,兒童在對待事物和他人的時候總是直接地聯繫自己,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自私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兒童有天生的利己傾向。在兒童心理發展未達到成熟階段的時期,兒童往往單純地確定“我即世界”,這種自我中心雖隨時間和經歷的推移逐漸轉向接納他人和減少利己行為,但兒童仍固執己見,不能接受公正、正確的意見。於是,兒童衡量外界的標準便是是否有利於他,相應的行為也如此。另一方面是爸爸媽媽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錯誤教育所造成。其一是面對孩子的思想、行為反覆無常、表裡不一時,對孩子嘲諷、鄙視,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縮回自己的小圈子裡,結果必然導致自私的產生。其二是過分寵愛,爸爸媽媽總怕孩子受一點苦、受一點委屈,對孩子過分的需求總是有求必應,容忍、遷就孩子的錯誤,這樣使孩子很自大,不關心他人利益,一切為自己。這就是爸爸媽媽的過分寵愛助長了孩子的自私。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開始慢慢認識到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別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時,必須要想到別人,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爸爸媽媽的責任是訓練兒童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束縛,逐步養成利他行為。人類社會是群體生活,它要求人們彼此之間必須相互協調、關心和幫助。如果一個人總想到自己,就容易發展成為一個自私、吝嗇、冷酷殘暴的人。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沒有兄長伴他玩耍,沒有弟妹要他照顧,好吃的食物,爸爸媽媽盡著他,圖書,玩具,也是他個人所有。在這種環境下,如果爸爸媽媽不想辦法補救,加以引導,只能使他們獨佔的意識膨脹,自我中心意識加強。加上當今兒童普遍缺乏集體生活的體驗,不會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因而往往就會表現出自私的一面。 因此,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議:“要教育學生心目中有別人。”“我們在教育上首先關心的是要讓孩子體會到為母親、為自己的同學而勞動的自豪感。見到她眼裡閃爍著作為人的這種自豪感後,我才能說,現在,這個人身上的人性誕生了。”所以,爸爸媽媽在平時教育孩子時應該利用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例如,孩子出外遊戲,爸爸媽媽叮囑“不要調皮,小心汽車(這是教孩子注意自己)。”“媽媽在家惦記著你(這是教孩子想到媽媽,想到自己的安全和媽媽也有聯繫)。”經常這樣引導孩子想到別人,那麼“別人怎麼樣”就會在他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有時為了避免孩子產生獨霸和搶先的不良心理,爸爸媽媽應從吃喝小事注意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一個孩子在吃喝等日常生活上目無他人,在別的事情上也會只想到自己,不關心他人的。像前面提到的孩子吃獨食現象可能許多家庭都會碰到。爸爸媽媽要想糾正孩子的這個毛病,可以先從分食做起,即吃東西時,家庭成員每人都有一份。即使為保證孩子的營養,讓他多吃一點,別人少吃一點,也要讓他知道,這不是他的特權,別人需要時,也有這種權利。吃飯時,最好全家人一起吃,不可讓孩子先上桌挑揀他愛吃的東西。平時,注意培養孩子禮讓長輩、禮讓小朋友、禮讓客人的好習慣。當孩子禮讓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只要我們在平時注意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在做事時就會想到別人,孩子的“利他行為”也就會增多。 晨晨在家裡是獨生子,深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疼愛。從小時候起,家裡所有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把好吃的、好玩的留給晨晨,晨晨逐漸地變得很“獨”。曾經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實在太餓了,進家坐下後,順手拿起晨晨的餅乾就吃起來了。這些餅乾已經買回來好久了,晨晨根本不喜歡吃。然而,晨晨看到後不願意了,讓爸爸把餅乾還給他,甚至伸手要到爸爸嘴裡去搶,儘管媽媽一再表示第二天一定給他買來更多的餅乾,但還是不能說服晨晨,他不僅哭鬧,而且還躺在地上打滾,不依不饒。最後,還是爸爸說帶他去吃麥當勞,才阻止了晨晨的哭鬧。 晨晨對於他的玩具更是絲毫不讓別人碰,鄰居家的小朋友金玲來玩耍。看見晨晨的電動火車非常好玩,便忍不住用手去摸摸,並且對晨晨說:“你的火車好神氣呀!”說話的過程中,他的眼神中無不流露著對那個小火車的喜愛,誰都能看出金玲是多麼希望能玩一會兒。可是晨晨卻很小氣地將電動火車藏起來了,並且對金玲說:“這個是我爸爸買來讓我玩的,你回家讓你爸爸給你買呀!” 晨晨的爸爸向專家請教才明白:晨晨的表現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以自我為中心”是孩子成長髮展中出現的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現象,一味讓孩子的這種思維方式發展下去,孩子有可能變成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這種人在社會上是不受歡迎的,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大,也是難以施展的。在專家的指導下,晨晨爸爸對晨晨採取了有效的糾正措施,不久之後,晨晨身上這些自私的表現慢慢消失了。解決方法 現實生活中,自私的孩子並不少見。自私雖然不是什麼大毛病,但如果是一個什麼都不願與他人分享,獨佔意識很強的人,是很難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所以,從小克服孩子的自私,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很重要。為此,爸爸媽媽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1)不要溺愛孩子 孩子吃獨食,不願與他人分享,是與爸爸媽媽的溺愛密切相關的。很多爸爸媽媽出於對孩子的愛,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讓給孩子,孩子偶爾想讓爸爸媽媽分享,爸爸媽媽在感動之餘卻常說:“我們不吃,你自己吃吧。”長此下去就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據為已有。 (2)不能讓孩子搞特殊化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環境,這無疑對防止孩子滋長“獨享”意識有積極的意義。爸爸媽媽還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關係,自己有願望,別人也一樣有願望,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3)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爸爸媽媽應該理解孩子這種難以割捨的“痛苦”,讓孩子明白,分享其實不是失去,它是一種互利。分享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自己與別人分享了,別人也會回報自己同樣的關心與幫助,這樣彼此關心、愛護、體貼,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4)對孩子進行分享行為的訓練可以從嬰兒期開始 如孩子拿著鏡子,爸爸媽媽拿著匙,爸爸媽媽溫柔而愉快地遞給孩子匙,然後從他手中拿走鏡子,通過這樣反覆地交換,孩子便學會了互惠和信任。 (5)給孩子分享的實踐機會 經常讓孩子與小朋友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孩子與小朋友們共同活動,共同分享活動的快樂。另外,應常創造孩子為爸爸媽媽服務的機會,如家裡買了水果、糕點時,讓孩子進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時表揚強化。 (6)自己為孩子樹立榜樣 爸爸媽媽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幫助他人,如幫助孤寡老人、給災區人民捐衣送物等。


小杰語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很多家長朋友們都有擔心。我也在各種場合還有渠道不止一次的聽到過這個問題。

所以,小孩很自私,該怎麼辦呢?

首先,千萬杜絕打孩子!千萬不要跟孩子使用暴力行為!因為小孩子的三觀還沒形成,如果經受了太多的暴力的話,會對孩子的三觀產生扭曲。嚴重的說,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影響。

對於一個孩子最好的教育來自於家庭,家庭教育是對一個孩子最好的教育,世界名師都比不上來自父母的教育。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很自私或者說有自私的傾向的時候,首要做的,是跟孩子談談。小孩子的三觀沒有形成,需要來自父母的正確的引導。跟孩子的交談是以朋友的身份,而不是父母的身份。這兩個身份的不同不言自明。

不要給孩子壓力,不要給孩子要求,就好好的,沉靜的,一起聊聊天。聽聽孩子的想法,聽聽他們想說什麼。我們現在走的太匆忙,忙到忘記了孩子這個·最重要的人。

要跟孩子做朋友,假如你的孩子不願意跟小夥伴分享玩具,你可以去問問他,為什麼。沒有無緣無故的自私,問問孩子是在擔心什麼,為什麼不願意分享。

我問過一個小朋友,他就是看起來很自私的人,他從來不會跟小夥伴分享,而且小夥伴動他的玩具他會生氣。我問他為什麼,他告訴我:這個玩具是爸爸買給我的,爸爸好久不跟我一起玩了,我怕玩具壞了,爸爸找我玩的時候我沒有玩具跟爸爸一起。

大意如此,不言自明。

其實,孩子自私的原因不應該從父母自己身上找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沒教會的,憑什麼要求別人去教孩子?

在我看來,孩子自私的原因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小孩子不懂什麼亂七八糟的,他們只需要陪伴,來自父母的陪伴。是是是,你說你忙,但是,你能一天24小時都在忙嗎?就不能抽出一兩個小時陪陪自己的孩子,跟他們說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