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內黃縣竇公鎮和田氏鎮的來歷


河南內黃縣竇公鎮和田氏鎮的來歷

內黃縣竇公鎮和田氏鎮的來歷

李恩義

在河南安陽縣、湯陰縣、內黃縣三縣交界的地方,有個著名的集鎮叫竇公鎮,它坐落在衛河西岸,西臨湯河,北依洹水,過去是衛河的一個碼頭。舊社會是個天高皇帝遠的“三不管”是非之地,有“能走南北二京,不走神標、竇公”之說。

說起竇公鎮的來歷,還與隋末一個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有關呢。

竇建德是隋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縣)人。家裡世代是種地的,他本人曾當過里長,為人豪俠仗義,鄉親們都很尊重他。隋煬帝招募兵員徵高麗時,他是200人的頭目。

當時,朝廷腐敗,清官直諫遭殺頭,一些官員則見風使舵千方百計討好隋煬帝。百姓外受盜賊搶掠,內受郡縣官員課賦重稅,生計無著。加上饑饉缺乏食物,人們先吃樹葉樹皮,再吃稻麥秸稈搗成的細末,後吃泥土,這些東西吃完了,就人吃人。在老百姓如此困苦的情況下,隋煬帝還窮兵黷武徵高麗,竇建德憤憤不平,說:“大丈夫不死,當立大功。”於是抗拒東征。

官逼民反,為了生存,一時義軍蜂起。當地官府懷疑竇建德與農民起義軍有聯繫,就殺了他的家人。這下激怒了竇建德,於是協助同縣人孫安祖率數百人入漳南東境高雞泊,舉兵抗隋。同年又參加了高士達的起義隊伍。由於竇建德才略過人,又禮賢下士,與士卒同甘共苦,所以深受群眾擁戴,他成為漳南農民起義的領袖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

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朝廷遣楊義臣擊破高士達軍,竇建德遂召集散兵遊勇重新再起。於次年正月大敗隋將薛世雄後,在河間樂壽縣(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618年定都樂壽,建立大夏政權,河北的起事軍隊都來歸順,部隊大大擴充。同年八月,他又遷都州(今河北永年縣東南),佔據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

河南內黃縣竇公鎮和田氏鎮的來歷


619年,竇建德領兵來到衛河邊上。他首先攻破了黎陽(今河南浚縣),接著厲兵秣馬,殺向相州(今安陽),與隋軍守將宇文化及爭奪相州城。可是,相州城防守嚴密,一時難以攻下,於是就退到了衛水邊安營紮寨。他率領士卒和老百姓一起在駐地修築城堡,並在城堡裡操練士兵,整頓軍隊,然後等休整完畢,一鼓作氣,拿下了相州城。以後又揮師東去攻打開州(今濮陽)。

河南內黃縣竇公鎮和田氏鎮的來歷


在揮師東去路過城堡時,又在此地進行了一段時間的休整。竇建德因是平民出身,不論在軍隊還是在地方,都能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又在駐地周圍打了72眼水井,供軍隊和老百姓使用,老百姓很是感激,就把他修的城堡叫竇公城。

在竇建德駐軍竇公城時,跟隨竇建德東征西戰、相濡以沫的妻子田氏不幸病故,把她埋葬到竇公城西北的一塊地方,後來這裡發展成一個大村莊,,這就是內黃縣田氏鎮的來歷。

星轉鬥移,後來驍勇善戰的唐朝大將李靖,因破滅突厥和吐谷(yu)渾有功,把竇公城賜給了李靖,李靖在竇公城修建了一座行宮,在這裡頤養天年。他的妻子洪福死後埋在這裡,人們稱為皇姑墳,並建皇姑廟一座用於祭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